2010 (76)
2019 (26)
2020 (23)
他搖搖頭:“隻是想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就象我後來又辭掉空軍基地的工作,賣掉房子,去中國一樣,都是想要體驗不同的生活。”
看著照片裏那些年輕的美國大兵,想起了自己曾經很喜歡軍人,覺得軍人特有男人味,而且軍裝很帥氣。
也許,不論是少男還是少女,對軍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向往,參軍被蒙上了愛國主義、榮譽、神聖、甚至浪漫等色彩。年少的激情使很多人不會把軍人與殘酷、血腥、甚至卑劣聯係在一起。充滿稚氣的士兵興奮地扛起槍, 很少想到自己會死在戰場上。
這也能說明為什麽有那麽多年輕人喜歡飆車----他們腦子裏想到的隻是爽和酷,而不是可怕的車禍。誰都不願意老去,但年輕時的浮躁與瘋狂,卻能毀了自己和他人。美國謀殺無家可歸者的凶手常是覺得生活無聊的青少年,晚上從酒吧出來,酒精與荷爾蒙使一幫追求刺激的青少年對無辜的無家可歸者拳打腳踢。
怪不得征兵的對象多是不成熟的青少年----正是因為不成熟,才不怕死,確切地說,是想不到去想死亡的問題。
政府利用了青少年的“無知與無畏”,卻對隨之而來的一係列問題束手無策。
在依拉克,美軍的敵人不穿軍裝,混在平民中,躲在暗處,每當受到攻擊,美軍會本能地端起槍,向四周掃射,這樣勢必造成很多平民傷亡。有個美國士兵看到戰友倒下後,大叫著連射600多發子彈,即使接到停的命令,他也不停,大家都覺得在那一刻,他已經瘋了。
後來在接受“戰爭罪行”調查時,被問到那一刻殺死了多少人,他說:“不多,十來個。”
他不僅瘋了,他也麻木了。
如果死在戰場上,對大家都是個悲劇;如果傷殘,那這輩子基本上是玩了,因為美國政府很快就忘記了他們;如果毫發未傷,還不能叫慶幸,因為會被心靈的創傷永久折磨。很多從依拉克回來的士兵,很快就犯罪入獄,戰後歸來的英雄馬上淪為危害社會的罪犯。---當殺了第一個人後,就不再是以前的自己了。
所以《黑暗中的眼淚》的作者在講述二戰“巴丹死亡行軍”時,才說:“從戰爭打響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