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n的博客

中醫養生,針灸止痛,健康生活,太極養生,Acuherb Clinic,Houston
正文

中華養生理論·精氣神三寶的要素觀

(2015-10-08 07:39:35) 下一個

  在中國傳統養生理論中,精、氣、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們是構成古代樸素人體生命學說的基本要素。不少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家為了闡述精、氣、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特殊作用,往往把它與自然界萬物賴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質共同比喻為“三寶”,這就是所謂的“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風、火、水;人有三寶:精、氣、神。”

正像中國養生文化中的“陰陽”、“五行”等其他重要理論概念一樣,精、氣、神的出現也與傳統哲學存在著密切的淵源關係。管子則認為,萬事萬物均由“精氣”構成,他們“凡物之精,比(化)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當作“山”)。”(《管子·內業》)在管子的學說中,精氣不但是構成客觀世界,包括人在內的物質本源,而且作為人體生命活動三要素的精、氣、神還具有互相化生的特性。後世的養生學家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漸賦予了作為生命活動的三要素的精、氣、神以獨特的理論見解。

   精的基本含義

  在祖國養生理論中,“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根據“精”的來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為“先天精”和“後天精”。其中“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基礎,主要來源於父母的精、血,被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微觀物質。《黃帝內經》稱:“人始生,先成精。”指的就是這種先天之精;“後天精”又稱“髒腑之精”,它主要來源於後天五穀飲食之營養,通過肺的呼吸調節,脾胃的消化吸收,從而將營養物質的精微部分轉化到人體的各個腑髒而構成。“精”盡管存在“先天”、“後天”之別,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後天之精”的不斷補充,“後天之精”則必須依賴“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們還共同儲存於人的兩腎之中,形成所謂“腎精”。祖國養生學認為,腎精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要素之一,它主要發揮以下三種生理功能:

  推動人體生長發育。一個人如果腎髒精氣充盈,生長發育就正常;反之則會出現發育遲緩或未老先衰等異常現象。

  參與人體生殖繁衍。無論是兩性副性特征的發育、性機能的成熟、或者是生殖能力的獲得,都與腎精的盛衰盈虧密切相關。

  濡養人體髒腑組織器官。人體的腎精在充盈有餘的情況下,既可通過正常的生理渠道排泄體外,形成男性的泄精和女性的月經,也可以在必要時轉化為其他形式,如氣血津液等等,輸送到髒腑器官去發揮濡養作用。

  鑒於“精”具有上述重要生理功能,所以傳統養生理論向來十分重視“養精”、“保精”和“煉精”的養生作用。《黃帝內經》就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素問·金匱真言論》)。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國古代養生家也摸索出了一整套以增加飲食營養調補“後天之精”、以節製房事固養“先天之精”的行之有效的養精方法。

     氣的基本含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切生命現象均被視為“氣”活動的結果。這就是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所說的:“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賴以生者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祖國養生學也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氣”是一種極微小而且處在活動狀態的精微物質,它構成並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過程。   中國養生學認為“氣”的生成主要與腎、脾胃、肺等髒腑器官密切相關。其中腎藏來自父母的先天精氣;脾胃從各種飲食營養物質中汲取水穀精微之氣;肺從自然界呼吸空氣。“氣”的存在是通過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現出來的,這些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推動作用。“氣”具有推動髒腑組織活動和促進血脈運行的作用。

             溫煦作用。“氣”具有維持人體正常溫度,保持身體與外界環境協調平衡的功能。

             防禦作用。“氣”具有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的能力。

             固攝作用。“氣”具有控製人體血、汗、尿、精不外泄的功能。

     氣化作用。“氣”具有維持髒腑功能正常活動和精、血、津液新陳代謝過程順利進行的作用。

從“氣”所具有的上述生理功能中可以看出,它與“精”一樣,也是人體生命活動賴以進行了重要物質基礎。所謂“人含氣而生,精盡而死”,正強調了“氣”和“精”同屬構成生命活動的物質要素。祖國養生理論十分強調“養氣”、“補氣”和氣功鍛煉,其著眼點正在於此。

   神的基本含義

在中國養生理論中,“神”通常是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這樣一種基本概念出現的,它包括了在大腦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髒腑、經絡、營衛、氣血、津液等全部機體活動功能和外在表現。“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為基礎,以後天的精氣為補養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與精、氣的盈虧密不可分。隻有作為生命物質要素的精氣充足,作為生命活動功能外在表現的“神”才可能旺盛。至於“神”的生理功能,祖國醫學認為主要體現在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上。人的整個機體,從大腦到內髒,從五官七竅到經絡、氣血、精、津液,以至肢體的活動,都無一不是依賴“神”作為維持其正常動轉的內在活力。正因為“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黃帝內經》明確地得出了“得神者昌,失神者死”的重要論斷。祖國養生文化也正是在此觀念影響下,才逐步形成了“形神兼養、養神為先”的鮮明民族特色。

從以下分析中可以看出,精、氣、神在傳統養生理論中是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出現的。其中精、氣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神則被視為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或稱為生命結構的總體功能信息。三者之間具有互相資生的內在聯係:精充氣足則神全,神躁不安則傷精耗氣;精氣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寧;隻有精、氣、神充盈,機體的生命活動才可能在健康狀態中運行。

從養生保健的角度來看,正常的生命活動除了有賴於作為生命物質基礎的精氣充盈之外,同時還要力求精氣處於有規則的流通狀態之中。《呂氏春秋·達鬱》篇指出:“血脈欲其通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傳統的養生方法,如氣功、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以及按摩針灸等等,其主要機理也都在於促進精氣流通,以使病體康複。精氣流通作為傳統養生理論指導原則之一,其本質要義不外乎協調陰陽氣血,使機體各種功能處在最佳狀態,從而有益於養生長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