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百年越劇 述千古傳說(1)
(2011-09-25 18:23:10)
下一個
觀百年越劇 述千古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民間傳說(另三部為:《白蛇傳》、《孟薑女》和《牛郎織女》),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在中國是家喻戶曉,流傳深遠,成為愛情的千古絕唱。1953年,袁雪芬與範瑞娟主演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被搬上銀幕,成為中國建國後的第一部35毫米彩色舞台藝術片。這部戲的越劇劇本由袁雪芬、範瑞娟口述,徐進等執筆,黃沙導演,陳捷、薛岩音樂整理而成。電影的導演是桑弧和黃沙。陳剛、何占豪在1958年冬將該越劇的音樂改編成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更是讓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
中秋剛過的2011年9月17日晚,明星版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美國巡回演出團在我女兒所在的、亞特蘭大北郊的Johns Creek高中的劇院裏演出。越劇全場大戲在美上演,這還是越劇誕生百年來的首次。劇場中早已坐滿了前來欣賞的觀眾。不過,許多來賓大概都像我一樣,從未現場聽過越劇全劇。不過這不要緊:就連毛澤東第一次觀賞越劇都是在打下江山後的1950年8月,就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裏,劇目就是由範瑞娟、傅全香等演出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小時候我就常常聽起姑媽們談論越劇,隻記得那些演員的名字大都帶有“英霞紅娟鳳,芳芬桂花香”的。不過,我第一次真正知道越劇,還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放的,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1962)。後來,我還看了徐、王二人主演的越劇電影《追魚》(1959),以及前麵提到過的越劇電影《梁祝》。
這次國內派出的演員陣容強大,匯集了吳鳳花、王君安、吳素英、李敏、陳飛、陳雪萍、鄭曼莉等國內一流的越劇演員。為何這麽說呢?中國大陸戲劇表演藝術的最高獎是“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簡稱“梅花獎”,1984年開始舉辦第一屆。最初每年一評,2005年後變為兩年一次,所以至今(2011年)一共發了25屆,用以表彰那些在中國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47個劇種中最優秀的中青年人員。每屆少則十幾人,最多三十幾人獲獎。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600來人獲得梅花獎,其中越劇界共有13個劇團的28人得獎。自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尹派”小生茅威濤女士於1985年首次以越劇獲獎後,8年後越劇界才出現第二位獲獎者(浙江小百花的“王派”花旦周雲娟),1994年茅威濤獲得“二度梅”(她一共得過“三度梅”)。直到1995年,紹興小百花的吳鳳花的獲獎才打破了“浙百”在梅花獎上的“一統天下”。此後,來自杭州越劇院,南京市越劇團,上海越劇院,溫州越劇團,寧波小百花越劇團,福建芳華越劇團等新秀,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和紹興小百花的明星們交替得獎,可見競爭之激烈。
而這次來美的演員中,有6人代表4個劇團獲得過梅花獎!其中,“紹百”的吳鳳花更是獲得過“二度梅”。這是越劇界除茅威濤的“三度梅”外的唯一“二度梅”。從這些統計可以看出,來美國巡回演出的越劇明星們可說是代表著目前中國越劇界的最高水準。她們占據了國內越劇的“半壁江山”。
要了解越劇,我們可能首先需要知道一點越劇的發展史以及越劇的各種流派。
越劇於1906年3月27日誕生在浙江省紹興市嵊縣(現在升為嵊州市,任隸屬紹興市),由幾位“落地唱書”男藝人第一次正式演出幾出小戲和一出大戲。因此,該日被定為“越劇誕生日”。1910年,這種鄉間藝術進入省城杭州的茶樓,客人們品茶看戲,甚是喜歡。1917年,越劇進入上海。
一開始,越劇演員都是男性。就連越劇的第一張唱片就是1934年由男班藝人樓天紅、小月紅演唱所灌。
1923年7月9日,在上海經商的嵊縣商人王金水回嵊縣舉辦女子科班,學員中有後來成為第一代越劇名角“三花一娟”的屠杏花,趙瑞花、施銀花等人(“一娟”指姚水娟)。因此這天被定為“女子越劇”的誕生日。1925年9月17日,上海的《申報》上首次出現“越劇”稱呼。而此前的越劇曾先後出現過多種名稱,如: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等。1949年後統一稱為“越劇”。
上世紀30年代初,大批女班的湧現,出現了女班及男女混合的演出形式。30年代末,一方麵由於日本全麵侵略中國,許多走動在鄉間的越劇藝人紛紛躲進上海這一相對安全的臨時避風港,另一方麵也因為市場的需求規律逐漸將男性排擠出越劇,後來就形成了越劇全由女性扮演這一特殊的地方劇種。當時越劇界有“三花一娟”,算是女子越劇的第一代名角。
到了40年代,第二代越劇女演員嶄露頭角。受當時“文明戲”的影響,借鑒話劇、電影,昆曲、京劇的正規編、導、演、音、美高度綜合的藝術機製,袁雪芬率先對越劇進行了全麵改革,成為“新越劇”。其重要標誌是舞台采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製等。這些舉動都與控製著大上海戲院的黑社會的利益衝突,為此,袁雪芬甚至還在1946年被流氓拋糞警告。為了能自己當家做主,擁有自己的戲院,袁雪芬於1947年發動領導了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募捐自己劇院的事件,轟動全國。這十姐妹是: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範瑞娟。
此後,袁雪芬以及她的“雪聲劇團”創下了許多越劇第一:聘請第一位專職舞美設計師,第一次有完整唱念台詞的劇目,第一次形成柔美哀怨的“尺調腔”(此後成為越劇的主腔至今〕,聘請第一位專職技導,第一位專職作曲,第一次形成“弦下腔”,等等。可以說,袁雪芬在中國越劇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主導地位。
目前公認的越劇藝術流派至少有十三個。小生流派:尹(尹桂芳)、徐(徐玉蘭)、範(範瑞娟)、畢(畢春芳)、陸(陸錦花);小旦流派:袁(袁雪芬)、傅(傅全香)、王(王文娟)、戚(戚雅仙)、金(金采風)、呂(呂瑞英)、張(張雲霞);老生流派有張(張桂鳳)。除此之外還有竺水招、吳小樓、周寶奎、筱丹桂、徐天紅等流派。
第一代越劇流派的形成在上世紀40年代,包括袁、尹、範、傅、徐;第二代流派形成於50-60年代,包括戚、陸、王、張(雲霞)、呂、金、畢等。正是因為這一大批優秀的越劇演員,使越劇成為京劇之後的中國第二大地方劇種。
好了,曆史就講到這裏,我們可以看明星們演出的越劇了。聽不懂越劇沒關係,舞台兩則各有一字幕顯示器,用中、英文交換著顯示著出場演員的姓名,其所代表的藝術流派,以及說唱的台詞。事後許多朋友反映,這是這次地方戲演出的最大亮點之一:字幕顯示器的出現無疑為今後推廣地方戲劇藝術提供了有力武器。
預知演出盛況,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