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9日,是推倒柏林牆的20周年紀念。德國黨政上下自然是慶祝熱鬧非凡,原東、西兩德的人民可能也都對德國統一以及之後各自生活的改變有著各自的詮釋,但柏林牆對於我來說,還有太多、太多不可磨滅的記憶。那裏有我的朋友,我的同學,我的母校,我的初戀。對於一個不到19歲就生活在柏林牆內5年多的中國年青人來說,每天都能看到的柏林牆雖然覺得醜惡,但它又是那麽習以為常。母校門前的那條筆直的“6月17日大街”,穿過“勝利柱”,直通“勃蘭登堡門”,被柏林牆隔成兩段,而牆那邊就是東柏林。那邊也有一條筆直的“菩提樹下大道”連接。而著名的洪堡大學就在牆那邊的大道邊上,還有電視塔等景點。
今天,這堵圍了西柏林28年的牆早已不在。“勃蘭登堡門”兩邊的大道也早已打通,我也借此機會,開始陸續回憶一些當年的東、西德國,以及早期中國大陸留學生的生活瑣事。因為不是寫小說,也沒有中心思想,就是斷斷續續地想到哪裏、寫到哪裏。
從1980年秋起,大陸就開始每年向日本,以及西德、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等西歐各國,和當時的南斯拉夫等一些國家開始派遣大量留學生。先前幾年隻是派本科生及進修人員,後來等國內自己培養的77、78級等大學生陸續畢業後,就隻派研究生了。我是被派到西德的本科生,有一百人左右。那年派往日本和法國的留學生也都是各100人左右。以後每年還陸續派了100多人。
首先,我們都是來自國內各“名牌”大學的學生,至於我們是怎麽被選送出國的,連我們自己都沒什麽人知道,我父母都是普通的知識分子,沒有任何背景。高考成績以及大學第一學期的成績肯定是選拔時的重要考量之一,但肯定不是最高分的人就一定能出國。反正當時是組織上說誰去就誰去,讓你去哪國就去哪國。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出國。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當時能出國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能被派去西歐、日本等國家留學就更是非常榮幸的事了。當時中國還沒有向美國派本科生或研究生,隻有訪問學者。
我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五花八門各大學的78級一年級學生,隻在各大學學習了一學期,在還沒有認全班上、係裏那些美眉、帥哥時,就先被集中到設置在上海的同濟大學“留德預備部”,用填鴨式的方法突擊學習一年德語,通過德國高中畢業考試,再經過層層考試、政審、體檢,最後在淘汰了20多人,還有那必不可少的政治學習、外事紀律和在友誼商店內的統一製裝後,被國家指定留德的學習專業和德國大學,坐上了絕大多數人有生以來的第一次飛機體驗,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於1980年夏天飛往德國法蘭克福。。。
等待我們這群18、9歲年青人的異國他鄉將會是什麽樣子呢?
西柏林看“勃蘭登堡門”,上麵插著東德的國旗(攝於1981年)
“勃蘭登堡門”柏林牆前,牆後左側有崗樓。牌子寫:“警告 您現將離開西柏林”(攝於1981年)
我認識你的朋友(還有她的照片),姐姐被公派去羅馬尼亞。她是1981年去的德國,比我們晚一屆,屬於第二批留德本科生。他們也是100人左右,其中還包括了劉少奇的小女兒。
謝謝!“天之驕子”不敢當,隻能說是比較幸運而已。
我作為第一批留德的學生,生活在西柏林5年,而且都是住在德國人家裏,每月都會去東柏林。我認識的都是“真正的德國人”,而且都是兩邊的人。
這個民族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