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聽了非常震撼!老外侃中國人 - 換一雙眼睛看自己。

(2010-05-30 10:38:03) 下一個
西方無論從事什麽職業都無高低貴賤之分,強調的是幹事業的興趣和自在愉快。而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其成功與否,並不是靠與別人比較來證實,更不需要通過其他人的肯定來獲得滿足和回報。

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願顯山露水,越來越被西方人認為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在中國留學的外國人,幾乎都與中國大學生結為一幫一的互助組,你教我漢語一小時,我幫你糾正英語一小時。在中國留學的老外圈子裏的“官方語言”,是一套自己獨特的洋漢語。

比如,老外漢語裏把互相學習的夥伴稱其為我的“互相”。留學生間的對話常常是中英合璧,比如“How's it going?”“Oh,its just‘taimafan!’”(“你今天怎樣?我今天太麻煩了。”)留學生與中國“互相”物物交換的同時,西方人也抱怨與“互相”大學生聊天沒勁。比如我每次與我的“互相”互相完後,都會跑出校外與我的那幫布衣哥們、姐們紮堆解解悶,與陋巷裏的攤販、個體畫家、餐廳服務員、出租車司機什麽的侃大山,那才叫過癮。這些普通草民都是實實在在地生活著。你有機會與他們掏心窩裏的話,與他們嘮家常,傾訴過日子的甜酸苦辣,一起笑、一起罵、一起哭,有滋有味。而中國的大學生們常常太一本正經,個個都躊躇滿誌,期盼成為幹番大事的成功者,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

對於我們西方青年來說,如今對這種人生觀早已失去了興趣,我們更在意“平凡著、生活著”。在中國大學生眼中我是典型的胸無大誌者,不想掙大錢、不想出巨著、不想幹什麽大事業,甚至也不想讀高學位。我最在意每天是否過得快活有趣,沒想過設計自己的“錦繡前程”。因人生觀、價值觀、生活觀的差異,使我們留學生往往沒情緒與中國大學生聊那些如何功成名就的人生話題,對我們來說特Boring(枯燥)。對比之下,西方青年更熱衷去亞洲、非洲、南美等不發達的地區當一名誌願工作者,比如義務醫生、教師。有機會幫助所需要的人,這種人生特別帶勁和有意義,這才體現自己的價值,充滿成就感。

一次有位中國朋友考我。他問:“長江裏有幾條船?”我茫然起來。朋友笑起來說:“隻有兩條船,一條為‘名’,一條為‘利’。”中國人對會見權貴能拋頭露臉榮耀感的重視,留給我頗深的印象。在電視上看到采訪一位華人女士,她說老爸見到克林頓夫婦邀請女兒到白宮參加國慶午宴的請柬時,激動得老淚縱橫。當然去白宮作客的確是難得的機會,不過與“人民公仆”同進一次午餐,怎至於激動得落淚,西方人多會以平常心對待。

安貧樂道是否意味著失敗讀過中國雜誌上一則故事,介紹旅美音樂家譚盾,初赴美時曾為生計所迫在紐約的一間銀行門外拉琴賣藝,與他作伴的還有一位黑人樂手。十年後的一天,譚盾路過那間銀行時瞧見昔日同伴仍在老地方賣藝。黑人問譚盾如今在哪裏賣藝,譚盾說在卡內基(紐約著名音樂廳)拉呢。那黑人便打趣道:“在那能掙著錢嗎?”譚盾也幽默地回應:“還行。”這本來是個很有趣的段子,可惜段子隨後的說教才煞風景呢,板著麵孔告誡讀者,譚盾靠自我奮鬥在洋人的地界上功成名就,而那黑人因庸庸碌碌十年落得終日在街頭賣藝。這種評論令我覺得好笑,且過於“中國特色”。在西方,街頭藝術是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街頭藝術家同樣是藝術家,不論你在街頭表演還是在音樂廳表演,無貴賤之分,都是受人尊敬的職業藝術家。有些街頭樂隊水準相當不錯並演出了名氣,每天他們到固定的廣場上班演奏時,會有樂迷擁在周圍,並風風光光地出售自己樂隊的CD。一些成功的街頭樂手、畫家的收入,與一介辦公室職員的薪水相若,其中有些街頭藝術家就靠著在街頭、集市上為行人提供娛樂置了房產。我有位朋友原在大樂團拉小提琴,可他嫌不自由,便放棄了整天著禮服在音樂廳表演的職位,寧願下到酒吧及街頭狂歡節表演。

         

為白領、洋樓放棄天倫之樂是殘酷的人生。

來中國前,我原以為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那裏勞動人民的地位至高無上。中國也有一句古語“360行,行行出狀元”。可是親臨中國後我很意外和震驚,中國人對普通工人、農民、服務員、清潔工等,十分不尊重甚至鄙視這些“底層”勞動階級。中國人以職業、職位、收入、官階等,來品評一個人的高低貴賤比西方社會過分多了。

一位走街串巷去酒吧、幼兒園、小學校講故事的說書人,一次晚餐時與一位熟識的中國女士聊天。中國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謀劃策說:“反正你在這裏也沒正經工作,那不如去中國教英語。還能有一份穩定的職業和一份穩定的收入。”那說書人很驚訝地認真糾正該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職業者。我的專業就是走街串巷為老百姓說書。您怎麽能說這不是一項正經職業呢?我不去中國,我不願背井離鄉。”那位中國女士餐後言之鑿鑿地發感慨:“看他一個窮說書的,吃了上頓不知下頓在哪,朝不保夕。幫他找條出路還不領情。看來我們中國人是好樣的,我們來到你們西方,赤手空拳地打拚出自己的一份白領體麵職業、中產階級薪水和小洋樓……”周圍西方人個個睜大眼瞪著她瞧稀奇。本來西方朋友還挺可憐這位女士的。該女士的丈夫和10歲的女兒都留在中國,她獨自漂泊異鄉打拚,已四年沒見過女兒了。西方人特不能想象夫妻長久分居,家庭不能團聚對他們來說是人生極大的痛苦,因此西方丈夫出差時常會攜太太同行。喪失天倫之樂的痛苦,是洋樓、白領、高薪等所不能彌補的人生缺憾。在西方人眼中為出人頭地付出如此代價,是否太殘酷。人生難道就隻有這種淺薄的成功標準嗎?難道不願背井離鄉就。。。。。。。?

奧地利維也納有間中餐館老板,托在匈牙利的華人朋友幫忙物色幾位匈國侍者,東歐的薪水標準比維也納低,這樣可節省些成本,老板也允諾他付的工資肯定比匈牙利高出許多。華人朋友爽快地表示,西歐的工資比東歐高,匈國人也挺拮據的,這事容易辦妥。沒料到他問了一些匈國人後都竟然不為所動。這位華人納悶地對匈國朋友解釋:“你平常在維也納上班,周末就回來匈牙利,個把小時的車程又沒多遠,而工資可是比在本國高出一、二倍。這麽好的機會幹嗎不幹呀?”匈國人答:“我每天下班後都和家人一起吃頓團圓晚餐,我不想走。我要那麽多錢幹什麽?”

香港一間機構打算請一位英國大學者來港工作,該學究目前隱居法國鄉間當農夫種葡萄賣。港方開出高薪聘他出山,遭其婉拒後,港方隨即將薪水提高一個檔次,又再次被回絕。此公每拒絕一次後,港方就將俸祿再升一個高度,經兩個回合的拉據,最後躥升到200萬港幣的年薪。但那位英國學者就是舍不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田園生活。他經營葡萄園雖隻能過極簡樸的生活,若想上館子、買衣服都得周密籌劃,不能隨便亂花一個銅板。這情景使港人轉不過彎來,既然此兄生活上如此捉襟見肘,那為何麵對百萬合同,居然不受誘惑仍蟄居農舍。英國隱士的回答是:“我不感興趣掙大錢。”對此,華人朋友怔住後替其惋惜:“哪怕去掙一年的錢也就成百萬富翁了。”此公對中國人動輒以金錢為誘餌的態度甚反感。一位香港武俠暢銷書作家寄來張空白支票與他,望這位漢學大師將自己的著作譯成英文,允諾空白支票就是請大師隨意開天價。英國學者當即惱怒地將支票撕爛,斥責這是對其學術的侮辱及對其人格的貶低。

一位在紐約華爾街附近一間餐館打工的中國MBA留學生,一晚對著餐館大廚再次老生常談地發誓說:“看著吧,總有一朝我會打入華爾街去。”大廚側過臉來好奇地詢問他:“你畢業後有什麽設想?”中國MBA利落地應聲道:“當然最好是馬上進跨國大公司,前途和錢途就都有保障了。”大廚又說:“我沒問你的前途和錢途,我問的是你將來的工作誌趣和人生誌趣。”MBA一時語塞起來。大廚歎口氣嘟囔道:“要是經濟繼續低迷餐館歇業,我就隻好去當銀行家了。”

中國MBA差點驚了個跟頭,他覺得不是大廚精神失常,就是自己的耳朵幻聽,眼前這位自己一向視為低一頭的大老粗,跟銀行家豈能扯得上。大廚盯著驚呆了的MBA解釋說:“我以前就在華爾街的銀行裏上班,日出而做,日落卻無法息,每天都午夜後才回家門,我終於厭煩了這種勞苦生涯。我年青的時候就喜愛烹飪,看著親友們津津有味地讚歎我的廚藝,我便樂得心花怒放。一次午夜二點多鍾,我結束了一天的例行公務後,在辦公室裏嚼著令人厭惡的漢堡包時,我開始下決心辭職去當一名專業美食家,這樣不僅可以滿足自己挑剔的腸胃還有機會為眾人獻藝。”這樣的事例可能出乎中國人的意料之外,因為中國人對成功、失敗、快樂、悲哀有比較概念化的一統模式。說得言重一些,就是活著掙口氣,是為了一種體麵和在別人麵前可以顯耀的麵子。

對西方人來說,則更看中體現個人特性和自我價值的平和人生。我有位女友幹了兩年律師後突然決定放棄如日中天的事業,重新回學校去學習瑞典按摩術,日後更成為一名職業按摩女郎。在西方無論從事什麽職業都無高低貴賤之分,強調的是幹事業的興趣和自在愉快。而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其成功與否,並不是靠與別人比較來證實,更不需要通過其他人的肯定來獲得滿足和回報。淡泊的人生是一種享受,守住一份簡樸不願顯山露水,越來越被西方人認為是一種難得的人生境界。

文章轉貼自網路,作者不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0)
評論
yanlan 回複 悄悄話 很多中國人是喜歡去贏全世界的,為何不活在當下?
愛菊軒 回複 悄悄話 這文章太搞笑了,當讀者是傻子啊?!
WienF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hakesbeer的評論:

哈哈,完全同意!覺得作者對西方社會很不了解,文章幼稚。
Shakesbeer 回複 悄悄話 很明顯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在模仿西方人的身份來寫的,不知道是不是作者以為以西方人的身份來說事就更有說服力一點?這個本身就有一點妄自菲薄了哈,因為道理到哪都是一樣的,何必要假裝老外來說事?不過這個不重要,關鍵是文章的陳述的內容和思想。我個人比較傾向心態自由平和但一定要無憂的生活,既不也不右。

文章有點片麵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是那麽淡薄名利的,有太多的人想當AMERICAN IDOL,想進娛樂圈,想做名人,不是嗎?拜金主義也是大有人在。所以追逐名和利的人無論在哪都有。前兩天就聽見一個出租車司機說:“Man! I am ready to be rich! I will buy a lottery and if I win I will quit my job!”。所以我說這個主要是看個人的人生觀是什麽樣的,在美國也有崇拜名利的人,在中國也有淡泊名利的,不過,的確感到美國大環境要好。原因在此:在中國普通民眾生活不夠富足,累死累活買不起房子,天天為錢發愁,而富有階層又太有錢,生活質量和基本生活需求差距巨大,這注定了很多人的心態無法平和。而美國的普通民眾一般生活還算富足,供得起房子,一個大富翁和一個平民的基本日常生活需求和質量區別並不太大,所以很多人心態比較平和。

所以,這種現象一個是大環境造成的,另一個是個人人生觀的決定的。
20國集團 回複 悄悄話 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
你在國外生活的圈子屬於下等階層
所以你有這樣的感受不奇怪
國外的下等階層和中國的下等階層一樣,每個人都在為溫飽問題發愁
在國外找份苦力工都比登天還難, 有一份工作就不錯了
千辛萬苦找到一份工作,珍惜都來不及,何談挑剔
所以我理解你的感受
yellowperil 回複 悄悄話 編的一塌糊塗 太片麵
mr23af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好! 雖然講的是個例但反映了普遍現象. 國內的非誠 wu 擾節目裏也可以看出在西方生活過的人追求的是個性發展, 在國內長大的追求的是未來的物質生活.
WienFan 回複 悄悄話 你的文章無非是在嘮叨鳥震驚魚不會飛翔,哈哈!
ahniu 回複 悄悄話 Freedom is when people facing god directly, not through others. Without god, people become slave of money or other. With god, people become slave of god, a good thing.
eN_Joy 回複 悄悄話 人之患,不在好為人師,而在於好generalize!作者筆下的這些西方人物存在嗎?肯定存在,但是把它們generalize成西方人的價值觀,就失之偏頗了。如果作者不同意我的說法,我可以提供幾個西方拜金狂人的實例,作者原意把那些例子generalize成西方的價值觀嗎?
農民大伯 回複 悄悄話 西方人確實普遍不如中國人物質
當然這也是因為中國人很多都窮怕了餓怕了
usinca 回複 悄悄話 1。片麵 - 西方人也追求名利,要不怎麽會有wall street, 再看看你周圍的同事
2。邏輯不對 - 西方人就可人各有誌,那中國人為何就不能選擇名利,而要學西方人
Deeper 回複 悄悄話 一葉障目不見林
billzhhchen 回複 悄悄話 什麽時候的老古董文章又給淘換出來了,又是西方怎麽怎麽樣好中國怎麽怎麽不好的老掉牙文章,能不能不要給"西方青年"和"中國青年"貼臉譜?“西方青年”也有為名利而奔波的,“中國青年”也有為理想和興趣工作的。

想想被罵的一無是處的老毛,老毛年輕的時候,也是個中國青年,你能說老毛是為了名利去造反?我看他很enjoy造反,造反的時候很快樂,一直造反到死,難道不是“這種人生特別帶勁和有意義,這才體現自己的價值,充滿成就感”?
pach 回複 悄悄話
中國人成功觀高度統一,是非觀卻難於統一; 很多西方國家則反之。
aacdeffagg 回複 悄悄話 程度不同,社會階段不同。別那麽絕對,說得真的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似的。
山東警察 回複 悄悄話 陶淵明也讀過《聖經》
饒恕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寫得很好!我們中國人所羨慕的西方社會所謂的“自由”,其實很大程度上並不來自於政治製度,而且來自他們的傳統文化。人不被物質、名利捆綁,就自由了!他們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出於《聖經》,因為《聖經》中說人都是被惡者捆綁著的,如要得自由,必須脫離捆綁。“有衣有食就當滿足”,“親手勞力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缺少的人”。所以不論信與不信者,至少耳濡目染,聖經文化千百年的滲透,可不是徒有虛名的。他們真的比我們自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