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留學圍城:當“出國熱”遭遇“海歸潮”。

(2010-06-09 14:43:51) 下一個
         “在國內的人天天想著出國留洋,而在國外的留學生卻夢想著回故鄉。很多留學生像是站在圍城的城牆上,看看城裏,再看看城外,卻不知道哪裏是自己的家。每日,徘徊在城牆上,憂慮,傷感……”如今,在世界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中國,隨著“海歸”、“海帶”甚至“海豚”的增加,有關“留學圍城”的感慨也越來越多。

  教育部的一組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200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22.9萬人,比上一年度增長27.5%;與此同時,全年留學回國人數10.8萬人,同比增長56.2%。教育部國際司司長張秀琴透露,“近幾年,我國留學歸國人數幾乎每三年翻一番”。

  城外的人“鉚足了勁”想衝出去

  “我就是想出去看看。”一句簡單的話,包含了劉穎對於留學生活的所有熱切向往。

  劉穎在國內某高校讀新聞專業,她的許多中學同學已提前走出國門,每次看到他們在“人人網”上曬的照片,劉穎的神經就受一次挑動。藍天白雲,紅磚小樓,碧綠草坪……這是劉穎心目中國外大學的經典形象,而國外大學先進的教育理念,所謂“國際黃金標準的教育水平”,更讓她心馳神往。

  “出國讀研!”為了這一目標,劉穎大學四年,讀的最多的是英語書。為備戰雅思,每天清早室友們還在沉睡,她就夾著書本跑到小湖邊開始練習口語;別人打開電腦不是偷菜就是聊天,而她不是看《六人行》,就是聽BBC;她還把自己所有數碼產品的係統語言都由漢字改成了英語。“全天候浸泡在英文裏,才能順利走出去、適應那邊的生活。”劉穎笑著說。

  劉穎本科成績不錯,她認真權衡過是加入考研大軍,還是申請出國的問題。“在國內,研究生要讀3年,而英國隻需1年;我的一個學長在英國利茲大學讀傳媒,本科期間就爭取到了在BBC的實習機會。雖然英國的學費要15萬元人民幣,生活費近8萬元,但英國工資也高,留學期間可以打工……”

  在金融專業的張曉峰眼裏,出國讀研也勢在必行。張曉峰沒有考上國內一流大學,於是把“寶”押在了出國留學上。為送兒子出國深造,工薪階層的父母已決定賣掉市中心120多平方米的新房。“我們可以回到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住,但不能委屈了兒子。”曉峰媽媽說。曉峰的爺爺、姥爺也準備資助一筆,一輩子省吃儉用的他們說:“曉峰出國,相當於代替我們出去看一看了。”

  為什麽一定要留學?張曉峰總結了幾點:首先可以開闊眼界,培養國際視野。“一些去國外念大學的高中同學,回來後像換了個人,多元化的學習方式、自由的大學氛圍,以及不同國家學生的思想碰撞,能給人一個與在國內不同的成長路徑。”

  其次,曉峰認為,留學易於換專業。“在國內跨專業考研要費九牛二虎之力,相當於將一個陌生專業的本科課程從頭至尾學一遍,而出國換專業就容易得多,不需要多麽資深的專業背景,隻要PS(自我陳述)通過校方審核就可以了。”

  第三,和劉穎的觀點一樣,曉峰認為出國讀研可以節約時間成本。“相比國內要讀3年的研究生,美國隻要兩年,時間就是金錢,不想把青春歲月悉數蹉跎在象牙塔中。”

  從上大學那天起,張曉峰就把視線鎖定在了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一麵努力把自己的GPA(學分績點)搞上去,一麵準備GRE考試。不久前順利通過GRE,很讓曉峰高興了一下,但對他而言,前方仍路漫漫其修遠兮:“我粗略算過一筆賬:這幾年,為備考英語已花費近兩萬元,而這才剛剛開始,找中介做個人陳述和辦各種手續,大概要1萬元,一年學費大概3萬~4萬美元,生活費一年1萬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兩年就要將近70萬元了。”

  不過,對國外大學的由衷向往、對異域風情的熱切想象,留學之旅在曉峰腦海裏早就被勾勒得美輪美奐。“教育也是一種投資嘛!”他的宏偉藍圖是:在美國名校讀兩年研究生,畢業後找個好工作,拿著高薪,過幾年再將父母接去……

  和劉穎、張曉峰類似,“接受國際一流教育、熟練運用一門外語、出國鍍金增加就業砝碼、日後在國外工作定居”,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欲出國留學的青年人不斷增加。在日前落幕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暨2010年中國留學論壇上,記者獲悉,近30年間,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年均增長 25.8%。目前在外留學人員總數已突破110萬人。

                

         城裏的人缺乏歸屬感,感覺像民工

  當初躊躇滿誌到加拿大念書的吳昀,今年即將大學畢業,概括自己的留學生活,他用了四個字:不過如此。

  “一開始什麽都新鮮刺激,小組討論、泡圖書館寫論文,都極具挑戰性。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了。倒是國內司空見慣的一些東西,顯得那樣珍貴。”兩年沒回家的吳昀,不明白當今國人為何看不慣春晚,“在我們這些留學生眼裏,春晚確實是一頓精神大餐,思鄉、激動、感動……有些心情說不出道不明。漂泊感,是心頭最大的寂寞。”

  吳昀家並不闊綽,留學第二年,他就主要靠打工賺生活費了。“在麥當勞做過服務生,在超市做過推銷員,也幫老師整理資料或者打下手。”吳昀介紹,他每天至少要做5個小時零工才夠支付生活費,“課程緊張,在麥當勞幹通宵,第二天返校上課,不稀奇”。

  “一出國,就感到人走茶涼,視野開闊了,朋友卻冷落了。”對於畢業後的打算,吳昀很矛盾,“國內讀大學的同學積累了四年的人脈資源,自己卻幾乎白紙一張。何況國內大學畢業生千軍萬馬,好工作就好比一個蘿卜一個坑,20年前出國留學尚為鍍金,如今海歸已不再‘金光閃閃’,歸國求職碰壁的例子屢見不鮮,萬一淪為‘海帶’,如何對得起父母的血汗錢?可要是不回去,即使苦熬幾年能夠拿到移民身份,也很難能進入當地主流社會。”

  與吳昀的猶豫相比,即將研究生畢業的張旭很堅定:“人總要落葉歸根。”在張旭看來,雖然接受了國際化教育,開闊了視野,但留學的日子並沒有想象的繽紛浪漫。留學期間,他幾乎將自己全部的課餘時間貢獻給了實驗室。盡管實驗室麵對蔚藍的大海,可“將自己歸零,一切從頭開始”的他,毫無欣賞海景的心情,反而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何處。

  “缺乏歸屬感,感覺自己像民工,盡管語言已經不是什麽障礙,但還是很難融入當地人的世界。”靠實驗室的工資,張旭不需要家裏負擔,可透過實驗室的窗,看到海上愜意漂蕩的私家遊輪和白色帆船;再想想附近天價一般的豪宅別墅,張旭感歎:“這裏不屬於我!”

  在自己的QQ上,張旭長期保持這樣的簽名:“人生就像曾軼可,一旦跑偏就再也回不來了。”他不認為自己在留學這個路口“跑偏”了,但在是否回國這個路口,他不斷提醒自己“千萬不能跑偏”。

  墨爾本大學金融係畢業生李莉,在國外工作近3年後也打算回國。“在國外沒有歸屬感,未來的臉色是蒼白的。”李莉想回國,還有一個具體原因:24歲的她,擔心自己會成為“剩女”。

  6年前出國念大學時,母親特地向李莉強調了“情感問題”,清規戒律如下:一不許找金發碧眼的外國人,文化背景差異太大、不可靠;二不許找紈絝子弟式的留學生,從小養尊處優、不靠譜;三可以考慮優秀的公費留學生或者是當地優秀華裔青年。

  然而,用李莉的話來說,“在這個大眾留學時代,打著燈籠都很難找到公費留學生”。以2009年為例,我國出國留學總人數為 22.93萬人,其中公費留學僅有1.92萬人,又分布在各個國家。盡管幾年來,李莉在學習上勤勤懇懇,生活上自由自在,但謹遵老媽的叮囑,她始終沒有找到情感歸宿。

  “家是最溫暖的港灣,父母年齡也大了,我是獨女,他們離不開我。”即使對回國後的生活十分迷茫,李莉已然下定決心。可提起回國後的 “相親”,李莉一臉無奈:“很難想象我能看中什麽樣的男人,也很難想象什麽樣的男人樂意娶一個習慣用名牌化妝品、買東西從來不講價、白天講話會夾雜英語,晚上夢話沒有中文的老婆。”

  “去”還是“留”?移民還是回國?對很多留學生來說,這確實是個問題。據統計,過去這30年間,我國有62.3%的留學人員學成後回國,尤其近兩年,回國人員數量增速更加明顯,增長率超過50%。

  實至名歸對海歸們來說是最重要的

  “不走進圍城,永遠不知道它是圍城。有了這樣的經曆,才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在無憂雅思網“留學與回國之圍城心情”討論專區,一位網友這樣留言。

  對於留學生來說,不可否認,國外求學的收獲還是頗多的。“比起國內樣樣幫你安排好,這裏更多的是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什麽東西都要自己去了解,課程自己排,問題自己解決,學習也很具有挑戰性,辛苦過後如果有了成果,並且發現自己在自理方麵的進步,真的是很欣慰。”留學悉尼的 Carrow說。

  學會了感恩,也是很多“80後”、“90後”的共同感受。“過去在家都是寶貝,除了學習,基本什麽都不用自己幹,出國後凡事要自己料理,還要辛苦打工,這才體會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含義,對父母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感激。在國內時,常常看這不滿意,看那不順心,出國了,感受到祖國繁榮昌盛給自己帶來的榮耀,才對祖國有了更多惦念、更多回報之心。”

  不過,海歸的身價正普遍下跌,讓一些人開始懷疑耗重金自費留學“值不值”。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的一項調查顯示,“出國前無工作經曆以及取得本科學曆的海歸,近一半將月薪定在3000元~5000元;出國前擁有少量工作經驗並在海外取得碩士或以上學位的海歸,大部分將月薪定位在 5000元~8000元的水平。”這與以前動輒幾十萬元的年薪無法同日而語。

  “過去公費留學選拔的都是精英,現在有錢就能出去,海歸素質參差不齊;過去海歸外語占絕對優勢,如今國內大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越來越強化;過去回國的少,現在回國的越來越多。”一些留學生認為,和老“海歸”們相比,“80後”、“90後”小“海歸”不再具有明顯就業優勢,已成為“海草”,而“海帶”(歸國待業)的增加與“海豚”(歸國就業不成窩在家裏)的出現,更給他們帶來些許寒意和不小的心理壓力。

  “其實,海歸還是有優勢的。相對於國內人才來說,他們視野更開闊。不過,對大批海歸而言,最重要是實至名歸,當前國內用人單位對海歸的態度日趨理性,洋文憑與高薪、高職之間再沒有必然聯係了。”長春博明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經理陳澤亮說。

  “所謂值不值,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一段留學經曆對青年學子的人生道路、學術思想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這不是可以用價值來計算的。” 吉林省凱瑞安人才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尹賓認為,做出留學決定前,一定要先掂量一下自身有無能力成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海歸,如果有,就義無反顧,如果沒有,趁早放棄,“與其花巨資出去鍍一層越來越不值錢的金箔,不如在國內多學些實際有用的東西,熟悉市場情況”。

中國青年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