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自在

如果你不講一個佛字,向人講清佛的道理,那你就理解什麽是真正的佛教了。------海空法師
正文

CCTV領航中國專訪: 弘揚佛教真精神--四川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海空法師(下)

(2010-01-16 18:13:51) 下一個
CCTV領航中國專訪: 弘揚佛教真精神--四川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海空法師(下)

(下集:http://www.cctv.com/viponline/special/zhilingqianyan/20091229/104045.shtml

有人稱他為佛教的改革者,“我講的這一切道理都是佛法的最根本最基礎的一些道理,佛教本身就是這樣的。”

他認為佛教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和學習的。“它是任何人都可以學習,任何人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把握自己的。如果學佛是什麽人能學,什麽人不能學,那就不叫(佛教了,不叫)圓滿的佛教了。”

聞名遐邇的白塔寺,位於四川中江縣北塔山腳下。寺內對聯牌匾林立,雕梁畫棟,觀音塑像的藝術水準達國內一流。進入山門,老遠就能看見白塔寺流光異彩的彩色照壁。穿過天王殿,大佛殿和屋頂上28米高的乳白色露天大佛渾然一體。大佛背後的觀音殿是一座高大的雙層建築物,遠看如飛閣流丹,鐵紅色的高窗亮閣莊嚴肅穆,金黃色的琉璃瓦光彩奪目,寺院除主題建築外,還有很多配套建築,如鍾樓,鼓樓,和盤龍翹腳的亭廊,以及金剛禪院和多功能教學樓等。所有建築錯落有致,造型優美,布局合理,氣勢雄偉, 更兼白塔寺花園,花草樹木,或綠茵滿地,或鮮豔嬌媚。規模如此宏大,美輪美奐的古典與現代有機結合的寺廟建築,之所以能夠呈現在海內外佛教信眾麵前,是因為白塔寺有一位既精通佛法,又滿懷普度之心的高僧-----他就是現在白塔寺方丈釋海空法師。釋海空法師本著對佛教信眾的清新認知,在這樣離塵脫俗環境裏,長期開辦佛法高級培訓班,弘法利生,以人間佛教的精神影響著世人。 

 “那麽在佛教內部,由於才開始複興開放,很多人才學佛,對佛教的認識不夠,很多地方做的不如法,也很正常,這是我們佛教沒有把我們自己的道理向社會向大家講清楚,所以人們在認識佛教方麵也有一些誤差,也有一些偏見,也有一些誤解,也是很正常的。我們隻有慢慢地用我們自己的智慧和我們的方法,正確地引導這些人們對佛教的看法和認識,這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就亂下去了,繼續亂下去。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隻有我們佛教自己本身,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強化自己的管理,共同配合社會來完成這件事情。”

隻有把佛教的真精神向更多的人闡述清楚了,佛教才能更好地發展,也就能更多地普度眾生,這是人間佛教所奉行的主旨,也是常懷著慈悲心的釋海空的心願。他認為佛教一直以來具有的社會性,是適應任何階段,任何宗族的,這也是能夠弘法揚教的基礎。

 “社會如何發展,不管你怎麽發展,佛教它都是適合的,適應的。比如說現在的人們的生活條件高了,科學發達了,人們的知識範圍也拓寬了,那麽達到這種境界,佛教是不是就沒有作用了?我認為,所謂佛教,智慧和覺悟的教育,它是因緣而生的,佛教把他稱為84千法門,就是因為人們有84千個煩惱和痛苦。生活好了,知識提高了,我們現在人是不是就沒有煩惱了?還有。我們變化了,煩惱也就不一樣了。

比如說,西方社會,他們生活質量高了,什麽都提高了,得憂鬱症的人不是很多嗎?我到加拿大去講學,發現很多人都得憂鬱症,特別是上流社會的,好多心理學專家,我接觸的這些心理學專家,他們自己辦了心理學公司,心理學學校,心理學谘詢站,他們都跟我皈依了,跟我拜師了,為什麽?因為他們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好。他們把他當成一個學術,當成一個工作,當成一個職業在處理別人的問題。人們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能自拔,就是因為自己的心胸沒有打開,還是沉浸在模式的社會現象狀況下生活的這種生活模式,他還沒有明其自心,照見本性,沒有從心性上真正地覺悟是解決不好問題的。”

既然佛教是智慧和覺悟的基礎教育,那麽我們最初應該做到什麽呢?佛教經典告訴我們,應該要明心見性。這句話從很簡單的字麵理解,可以說是很淺顯的。但仔細想來卻是含義很深的一句經典佛語。麵對紛繁複雜的今日社會,怎樣才能明白自己的真心真性呢?這樣的問題很值得我們思索。

 “明心見性這個詞,它是比較廣泛的一種比較,我們的心本身是一個變幻的,摸不著的,看不見的,自己體會的一種心思。般若經有這麽一個說法叫做‘心本無生因景有’。心是一種意識體現的一種狀況。所謂‘心本無生因景有’就是說我們的心是因為環境所生起來的,沒有環境是我們自己意識上,臆想生起來的。明其自心就是照見心的真實,不是看到現象上所呈現的這個心,也不是自己想到的這個心,而是真心。真心就是沒有執著的,沒有障礙的,不是幻想的,真實所見的,也就是說無漏的心性,才算是真心。所謂無漏的就是比較完整的,圓滿的這種心才是真心。

那麽性呢?我們的性就叫真性,現在人們的性叫習性和個性,真性被煩惱雜念和我們的業力蒙蔽以後,就形成了我們的個性和習性。要抹去了我們的業力煩惱雜念呈現的真性,才是我們自己本具的這種心性,叫做明其自心,照見本性。本性就是沒有汙染的,光明覺悟的這種性。叫光明覺性。”

在明心見性之後,隻能說開始明悟自身最基本的東西,隻能說我們可以開始修行,或者說開始學佛,向佛之心才算生起,佛學典籍對於這樣的問題也有詳細的開示與詳解。“生出離心,發菩提心,得清淨見”被稱之為佛法中的三個根本。

 “生起了出離心過後,你可以有一個非常寬廣的胸懷。發菩提心,就是用你自己這一生所懂得的智慧,可以去感召感化很多人,讓大家都共同地得到這種智慧,明白這個世間的真相,讓大家都有這種智慧來過一種隨順真理的生活的話,那麽你的功德是無量的。由於這種功德無量。功德可以消除我們累劫累生的障礙的。我們的心胸寬廣了,我們的業力消除了,那麽我們在我們一生的工作當中,生活當中顯現的都是善報,都是善的因緣,好的結果。”

開始修行前,要知道三個根本。那在修行中我們應該做些什麽?佛曰:“眾生平等”我們要看待任何人都應該是平等的,能做到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任何事,任何人。佛法告訴我們要做到“三無分別”,即“法無分別,人無分別,事無分別”,現代社會中的人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釋海空這樣告訴我們:“隻要能放下,你的發心在當下,當下立心,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也就是說,要斷除這些煩惱和障礙,像快刀斬亂麻這樣一斬下去。昨天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今天的事情還在變化,明天的事情也還沒發生。已經過去的事情,你掛著它就是個障礙,那麽就不管它了;今天呢就在經常變化,那麽你就當下立心,做好現在的事情,那麽發願做好今後的事情,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使自己不迷失方向。”

放下一切掛礙,輕鬆笑對人生,這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所渴望能得到的理想狀態。在釋海空看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我們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他認為中國佛教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所形成不同的宗教派別,但不管哪宗哪派,佛教教導人們的宗旨還是要“自淨其意”,這才是人間佛教要提倡和弘揚的佛教真精神。

“我們人的心性,煩惱和痛苦,如果不靠我們自己去解決它,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別人隻能幫助你,開導你,你的煩惱痛苦是沒有人能代替的,任何人的煩惱痛苦別人不能代替的,隻能幫助,隻能協助,隻能開導。但是幫助你協助你,要想通了自己開了才可以,自己解決才解決。所以心性的問題,認識的問題,和我們自己的煩惱和痛苦要靠我們自己去悟,明白了,自己放下,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別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佛教的很多經典,不管怎麽說,用什麽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用什麽方法來達到這個結果,禪宗,淨土宗,密宗,不管用什麽方法,不外乎都是讓我們自淨其意,明悟自心,照見本性。把我們本具的伏藏智慧,我們本具的光明覺性闡釋出來。佛的方法,84千法門都是喚醒我們自己的覺悟自信的。”

在學佛的問題上,我們不但要學佛的儀軌,學佛的傳統,更重要的是學佛的智慧—---覺悟自性。人間佛教的人生觀,就是叫我們破除迷信,排除一切假象,明悟自心,用實際的圓滿的,無礙和平等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的人生。

 “佛所講的一切道理,就是覺悟者所講的一切道理,首先就是要讓我們自己不要被假象所蒙蔽,佛所說的一切方法就是叫我們拋開假象,返璞歸真。佛教所講的一切道理,事實上就是叫我們覺悟,我們不能夠沉浸在我們自己的思維狀況和習性當中,來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們如果說用現象和我們所知道的東西來解決我們的根本問題,是越搞越複雜,越搞越亂的。因為我們本身是一顆亂心,用我們的亂心來解決我們的亂心是解決不好的。那麽要用智慧,智慧從哪裏來,要自己開發。”

 “開發智慧,覺悟人生”是釋海空對佛教精神的理解和領悟。這也是人間佛教的對佛教在新時代的發揚和延續。也正是因為這樣,海內外眾多信眾都希望來白塔寺皈依,一方麵是因為釋海空高深的佛學造詣,另一方麵也因為釋海空在弘法利生方麵的不遺餘力。他在白塔寺長期開辦的佛學高級研修班,讓學佛之人受益良多。

 “通過這次學習班以後,比如說我們這次有一百多人參加學修班,師父通過這次學習班以後,能感化更多的人。也就是說師父把這盞明燈照亮了這一百多個人,然後我們這一百多個人用這盞明燈去照亮更多的人,去感化更多的人。以後,師父通過辦很多學習班,人間佛教的基礎就開始慢慢地,逐漸地往大擴展。”

2009年佛教高級培訓班現場,“為了提高我們佛教僧人的素質和居士的素質,讓我們在宏宗演教的道路上,邁開我們的步子,讓中國佛教走向世界。”

點燃自己,照亮他人的修行之路,釋海空不僅精研佛教典籍,完善自己對佛學的理解和明悟,還不斷地宏宗演教,普及佛教的智慧和覺悟的教育,開辦學修班對於他來說隻是一件平時,而應該自己親力親為去實踐的事情。同時通過不同的宗教交流活動,釋海空對進入新時代的佛教該如何發展更有著自己的見解。

 “佛教本身在現在這種社會框架下,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我們佛教本身,它的教育體製儀式,都讓人們不接受。佛教的弘揚,教化,和它的靈活度,跟其他教來講,特別是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來比較,都落後於他們,比如說他們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做的禮拜,他們的生活模式和修行的方法,他們都在改進。他們做了一些結合實際的,社會的弘法利生的事情。佛教也做了,佛教做了很多,主要是我們的意識,佛教本身這種儀軌軌範還是很保守的,一個是服裝,生活習慣,還有學習的方法這些,跟我們現在的科學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發展,中間是保持很遠的距離的。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一些距離。所以說呢,佛教要發展,必須走科學化,知識化,生活化和社會化的道路。要順應時節因緣,要跟我們現代的社會發展圓融契機。”

改革開放以後,佛教得到迅速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甚至於有些人打著宗教的旗號,利用信眾對佛教的濡目之心,四處斂財。釋海空覺得那隻是一種社會現象,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因為這樣就說佛教本身有問題,同時他也提出佛教自身有不少可以改革的地方,如加強僧籍管理,讓出家的僧人可以更好地清修,不為俗務所打擾。

 “要搞好佛教的弘揚,要把它分成教育,修行和信仰三個部分。信仰的可以在自己家裏信仰,不一定要到廟裏來;修行的人也可以在自己家裏修行,寺院裏的工作可以接納一些,發心修行的人做一些具體的工作。真正的佛教的教職人員------法師,必須要夠阿闍梨的資格和這種標準,才能夠承擔一個法師的資格,也就是說阿闍梨就是教授的意思。要有一定的高級的中級的初級的教職人員,要經過社會團體和有關部門審核以後,發給他正當的教職人員證書,按照社會同步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這樣我們不但能管好我們自己的教育,也發展了我們自己的教育,也跟社會同步了。這樣佛教的發展才有利於今後的弘揚,這是我的看法,”

人間佛教在眾多高僧的提倡和闡發之下,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導向理念和實踐潮流。釋海空法師不但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人間佛教精神和精髓,弘法利生,揚宗演教,用人間佛的精神教度化眾生,並把人間佛教的理念在信眾中廣為傳播。不僅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讚譽,也得到了佛教界的高度認同,可以說是稱得上是人間佛教第一人。

智者之道:“我能做的事情,能做多少就算多少,種下一個善因,就得一個善果。如果說通過這種培訓班,讓大家都得到這種智慧,掌握好這種方法,明確我們的目標以後,他們用他們的智慧去感化一方,點化一方,教化一方,度化一方的話,我想,慢慢地就讓更多的人覺悟起來了。任何一件事情,從心開始都會有好的結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