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漂漂

你的眉目之間,寫著我的愛戀
正文

冬至到,冬知道,向北遙寄思鄉情 (圖)

(2009-12-22 06:36:35) 下一個
        冬至又稱為冬節,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

        我們小老百姓也把這種重視體現在節日的飲食上,看看南北各地冬至這天吃什麽:)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至今,劉邦的老家沛縣老鄉們還有吃黿汁狗肉的習慣,隻不過,是常年吃。
  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記得兒時冬至我家的飯桌上,主菜通常是一大盆羊肉白菜燉粉條,配一些水煮花生米,涼拌胡蘿卜絲,水晶硝肉等小菜。主食則是紅豆飯,不過,我小時候是不吃紅豆的,每次必把米飯上煮得爛爛的那層紅豆撥給哥哥吃。雖然每次倆人打架,我總是威脅他,下次不把紅豆給他吃,可是每到了下次,我還是乖乖地把紅豆送給他:)




         屋內燈光下,媽媽端上那一大盆熱氣騰騰的燉羊肉,一股白乎乎的熱氣挾裹著羊肉特有的香氣,直撲向懸掛著的電燈,然後四下散開,鑽入每個人的鼻翼,探入喉嚨,擠進口內,反複刺激著舌麵的每一個味蕾。霎那間,口內就滿是湮湮的口水。
        那一大盆被端上桌的燉羊肉,翻滾著乳白色的湯汁,碧翠的白菜葉和水晶般的菜幫橫臥在湯水中,咖啡色的粉條在沸騰的汁水中快樂地蠕動著。坐在飯桌邊的哥哥和我,桌上你瞪我一眼,我瞅你一下;桌下你踢我一腿,我還你一腳。頑童的嬉鬧向來以遊戲為開場白,最終,總是有一個不堪以敵敗下陣來。通常,總是由我略帶哭腔地向父母告狀來宣布遊戲的終結。

        爸爸從屋外踏進小屋,帶著寒氣與雪花,身後的那扇門,嘰呀一聲關上了,將漫天的風雪擋在了溫暖的小屋外。媽媽輕輕擦去臉上的細汗,在洗臉架上掛上毛巾,擺好香皂,又往臉盆裏添了點兒熱水。貓咪已經早早地蹲在桌底喵喵地叫喚著……嬉鬧聲,嗔罵聲,喵嗚聲,聲聲入耳;孩子鬧,貓兒叫,父母笑,曆曆在目。

       現時又是冬至夜,父母哥嫂想必帶著侄兒早早吃完了晚飯,現在一定“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吧。結束了一日的工作,回憶了舊時的平淡往事,我也為自己煮上一盆餃子,邊吃邊祝福家人,也祝福自己:))來年冬至風雪夜,繞膝恃嬌向娘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