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王必成回憶憶三野首長

(2012-04-08 20:45:40) 下一個
原轉帖者言:本文摘自王必成將軍的《一代名將——回憶粟裕同誌》,本人沒有做修改,覺得比較中肯就貼出來了,供大家探討!
  
    從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到建國後的建設時期,我在粟裕同誌的指揮和領導下戰鬥和工作了大半生。幾十年的相處,使我深深地感到,粟裕同誌是一位道德高尚、沉著機智、文武兼備、才華出眾的傑出人物,特別是他在軍事方麵的光輝業績,將永垂我黨我軍的史冊。
 
    傑出的戰略思想
 
    1946年6月,敵人開始對我解放區實施大舉進犯。當時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曾醞釀了一個南線作戰的戰略計劃,其意圖是以山東、太行兩區主力實行外線出擊,分別以徐州地區和豫東地區為主要作戰方向,在野戰中大量殲敵,並相機占領徐州、開封。與此同時,指示粟、譚(震林)率主力兵出淮南,占領蚌埠、浦口間鐵路,殲滅該地區之敵。粟裕同誌把中央的戰略意圖與蘇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從全局著眼,權衡外線出擊和內線殲敵的利弊,認為先在蘇中打幾仗,再西進淮南配合山東野戰軍作戰更為有利,便向中央提出了建議。中央軍委與陳(毅)、粟反複磋商後,采納了粟裕同誌的建議,對原定戰略計劃進行了調整,確定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於是,粟袷同誌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在一個半月內連續作戰七次,大獲全勝。1948年2月,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誌指示他率三個縱隊過江,進一步把戰爭引向敵人深遠後方,吸引敵人回師江南,以減輕中原我軍的壓力。粟裕同誌經過深思熟慮後,向中央提出了華野三個縱隊不渡江,集中中原、華東主力在中原地區打幾個大殲滅戰的建議。中央和毛澤東同誌認為,他的建議比軍委原先的戰略決策能更好地實現總的作戰意圖,再次采納了他的意見。5月底,粟裕同誌率領在濮陽地區整訓的部隊南渡黃河,會同在中原地區作戰的兄弟縱隊,連續進行開封戰役和睢杞戰役,殲敵九萬餘人,改變了中原和華東的戰局。
 
    1947年3月份開始,蔣介石調集了二十四個整編師、六十個旅,瘋狂地向我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形勢是嚴重的。陳毅、粟裕兩同誌指揮部隊分路迎敵,忽而南下,忽而北上,有時圍而不攻,有時主動後撤,以“耍龍燈”式的高度機動回旋,迷惑了敵人,助長了蔣介石、顧祝同、湯恩伯的驕狂心理,他們急令各部向我猛烈進攻。敵人這一行動,使整編第七十四師與其兩翼的部隊出現了空隙。陳、粟立即抓住這一有利戰機,集中華野的全部主力,把蔣介石“王牌”中的“王牌”整編第七十四師一舉全殲。同年6月,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決定舉行全國性反攻,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6月30日,劉鄧大軍在魯西南強渡黃河,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與此同時,華東野戰軍遵照毛澤東同誌的指示,以五個縱隊分兩路出擊魯南和津浦路泰安、兗州段。兩大野戰軍的這一戰略行動,基本上粉碎了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8月初,華野外線出擊的兩路部隊在魯西南地區會師。這時,敵人以五個整編師另八個旅與我四個縱隊糾纏。部隊從內線打到外線,離開根據地,補給和傷員安置困難。又逢陰雨連綿,洪水遍地,道路泥濘,人員、馬匹、武器經常浸泡在泥水中。敵多路圍追,我未能及時集中兵力打敵一路,長時間不是突圍,就是行軍,敵機轟炸掃射,炮彈打到行軍隊形中,部隊十分疲勞,非戰鬥減員增多,處於非常被動困難的境地。為全力配合劉、鄧作戰,9月3日,陳、粟遵照軍委指示,率我縱、特縱及十縱渡黃河南下,與在魯西南艱苦轉戰的兄弟縱隊會師。粟裕同誌立即同外線部隊的一些領導同誌談話,統一思想,鼓舞士氣,並按照渡河前確定的作戰部署,指揮我縱與兄弟縱隊一起,全殲了沙土集守敵整編第五十七師。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同誌協助陳毅同誌排除幹擾,正確地處理了黨內外、敵友我、軍事與政治等錯綜複雜的關係,堅決執行了黨中央關於新四軍東進北上的方針。在挺進蘇北、發展華中的鬥爭中,為了殲滅頑固派韓德勤的主力,粟裕同誌把同韓頑爭奪中間派的策略思想運用於軍事,把政治仗與軍事仗結合起來;同時提出了“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案。當韓頑傾其主力向我猖狂進攻時,粟裕同誌坐鎮黃橋,指揮我們三個縱隊采用誘敵深入,斷其退路,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戰法,經一晝夜激戰,殲滅韓頑第八十九軍及獨六旅一萬一千餘人。那時,粟裕同誌才三十剛出頭,運用策略和組織指揮竟如此得心應手,已顯露出戰略家的才能。
 
    高超的指揮藝術
 
    粟裕同誌熟知兵法,通曉韜略,尤其精通毛澤東軍事思想,熟悉我軍作戰原則。但他從不拘泥於書本和別人的經驗,每戰都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哪裏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裏打,什麽時候好消滅敵人就在什麽時候打,哪種戰法有效就采取哪種戰法。解放戰爭初期的蘇中戰役,粟裕同誌用兵之妙,戰法之活,可謂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宣家堡、泰興戰鬥,是敵處於進攻前夕,疏於戒備,我則乘機主動出擊,以攻堅戰殲敵一個旅,打掉敵人中路,擴大了我軍回旋餘地,為轉用兵力,連續作戰打開了局麵。如(皋)南戰鬥是舍近就遠,長途奔襲,擊其翼側,攻其不備,在運動中殲敵一個半旅。海安戰鬥是敵人集中六個旅向我進攻,我則采取避其鋒芒,運動防禦的戰法,創造了敵我傷亡十五比一的紀錄,為主力部隊爭得了休整時間。李堡戰鬥,是我乘敵占我海安鼓噪“勝利”、洋洋得意之時,以襲擊的戰法,再殲敵一個半旅;丁堰、林梓戰鬥,是選敵弱點,打開缺口,鑽到敵人肚子裏,殲敵五個交警大隊,以吸引調動敵人,打開西進大門。最後又采取“圍魏救趙”戰法,以一部兵力堅守邵伯,主力插入敵封鎖圈內如皋至黃橋的公路上,打了一個漂亮的預期遭遇戰,又殲敵兩個半旅。毛澤東同誌曾把此次戰役作為範例向全軍作了介紹。
 
    軍委和毛澤東同誌於1946年10月15日給陳毅等同誌的指示中明確指出,山東、華中兩野戰軍會合後,在陳毅同誌領導下,戰役指揮交粟裕同誌負責。從此,他挑起了華東戰場戰役指揮的重擔。1946年12月到1947年2月,陳毅和粟裕同誌有預見地處理了宿北、魯南、萊蕪戰役的聯係,保持和發展了戰場主動權。宿北戰役之前,麵對嶧縣、宿遷、淮陰、東台四路敵人的進攻,陳毅同誌提出數個作戰方案征求尚在南線指揮作戰的粟裕同誌的意見。粟裕同誌立即複電回答,首先殲滅整編第六十九師,實施中間突破。陳毅同誌立即複電同意,並率山野南下。粟裕同誌遵照軍委的指示,晝夜兼程趕赴宿北前線指揮作戰。經四晝夜激戰,全殲了整編第六十九師師部和三個半旅,並重創了敵五大主力之一整編第十一師。宿北戰役,雖給一路敵人以殲滅性打擊,在敵人的半包圍圈中打開了一個缺口,但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半包圍態勢。為擴大勝利,陳毅、粟裕同誌又提出了幾個作戰方案,最後經軍委同意,轉兵魯南,殲滅了整編第二十六師、整編第五十一師及第一快速縱隊。魯南戰役,擴大了宿北戰役的勝利,終於打破了敵人的半包圍圈,奪取了戰場的主動權,並獲得了行動的自由。這時蔣介石集中二十三個整編師五十三個旅,采取南北對進的部署,企圖在臨沂附近與我華野主力決戰。粟裕同誌根據陳毅同誌轉兵北上,求殲李仙洲集團的設想,又周密地組織和指揮了萊蕪戰役,全殲了國民黨軍一個綏靖區指揮所,兩個軍部,七個師,共五萬六千餘人。從宿北戰役勝利到萊蕪大捷,都是粟裕同誌具體組織指揮的。
 
    粟裕同誌多謀善斷,大有儒將之風。在長期艱苦複雜的戰鬥環境中,使他養成了重調查,勤思考的良好習慣。在他的腦子裏,經常轉動著兩個問題:一是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二是本戰區的實際情況。他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敵情,察看地圖,對敵軍的番號、作戰特點、指揮官的才能,以及地名、地形和重要目標記得很熟。經常是一個人坐在地圖前沉思默想,把每一次戰役戰鬥的決心都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之上,對戰役發展的過程作出科學的預測,胸有各種方案。著名的孟良崮戰役就是一例。麵對敵人“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戰法,粟裕同誌指揮部隊采用欲擒故縱的辦法,調動、迷惑敵人,但卻始終使主力處於便於機動集結的位置上。我縱挺進魯南,就為爾後圍殲敵整編第七十四師布下了一著好棋。當敵人全線展開攻擊,整編第七十四師進展略形突出時,陳毅、粟裕同誌當機立斷,來個虎口拔牙,打掉蔣介石這張王牌。決心下定之後,粟裕同誌精心運籌,根據敵我雙方各部隊戰鬥力的情況,確定了主攻部隊、穿插部隊、阻擊部隊和牽製部隊,製定了一個完整嚴密、萬無一失的作戰計劃。我縱接到北上參戰的命令後,立即飛兵北上,搶占垛莊,斷敵退路,並協同兄弟縱隊發起總攻。經反複衝殺,整編第七十四師及第八十三師一個團全軍覆沒。陳毅同誌熱情地讚揚說:“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非凡的革命膽略
 
    粟裕同誌不論在什麽時候,特別是在敵強我弱,形勢對我不利的情況下,從來無所畏懼,敢同大敵、強敵作戰。抗日戰爭初期,駐守在江南的國民黨軍隊,畏敵如虎,未戰即逃。日寇橫行無忌,恐日病象瘟疫一樣蔓延。粟裕同誌率領剛剛組建起來的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敵後,設伏衛崗,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蘇南軍民抗日鬥爭,揭開了我軍在江南敵後開展抗日遊擊戰的序幕。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把進攻解放區的主力和重點放在華東和山東,大有烏雲壓頂之勢。粟裕同誌在陳毅同誌領導下,指揮華東野戰軍轉戰南北,所向披靡,把數量優勢,裝備精良的敵人打得損兵折將,焦頭爛額。僅用一年時間,即碎粉了敵人的全麵進攻和重點進攻,殲敵四十餘萬,被軍委和毛澤東同誌譽為“我華東野戰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為全國各地戰績最大的軍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率領的由五百餘人組成的弱小挺進師,在浙南和浙西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遊擊戰爭。1935年3月到1937年上半年,多次粉碎敵人的大規模圍攻,其中兩次敵兵力超過七個師。抗日戰爭初期,他指揮新四軍第二支隊挺進敵後,在江南連打十餘仗,並襲擊了南京麒麟門和雨花台的敵人,威震江南。皖南事變後,粟裕同誌率新四軍第一師和蘇中軍民,討伐頑軍李長江,粉碎日偽軍的掃蕩和清鄉,建立革命根據地,渡過了抗日戰爭最艱難的階段。抗日戰爭的最後一年,他率新四軍第一師主力南下蘇浙皖邊,進行了天目山區三次反頑戰役,獲得全勝。劉少奇同誌曾讚揚粟裕同誌指揮的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解放戰爭時期,他總是打著這仗想下仗,大規模殲滅戰一個接著一個。在每個戰役中,他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殲敵機會,積極擴大戰果,蘇中戰役連續打了七仗,魯南戰役連續打了三仗,豫東戰役連續打了兩仗。對此,陳毅同誌曾稱讚說:“在自衛戰爭中,粟司令領導的戰略區表現最好。”
 
    在戰役戰鬥打得艱苦和不順利的關鍵時刻,粟裕同誌的堅定性表現更為突出,如魯南戰役的棗莊之戰,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殲滅黃百韜兵團,都打得相當艱苦,都曾一度出現過相持或進展不快的情況,但他總是那樣堅定不移,在研究了敵我雙方的情況之後,立即調整部署,變換打法,最後都獲得了徹底勝利。
 
    卓越的帶兵才能
 
    粟裕同誌非常重視培養部隊的優良作風,不僅要求和鍛煉部隊敢打硬仗、惡仗,不怕疲勞,不怕犧牲,連續作戰,而且曆來強調勇敢與戰術技術的結合,重視部隊的全麵發展。
 
    粟裕同誌對各個部隊的指揮員的素質、戰鬥作風和擅長,都了如指掌,善於針對戰場情況和敵人特點,發揮部隊和指揮員的特長。豫東戰役第一階段攻克開封,他把擅長攻堅的部隊組成攻城集團,把長於野戰的部隊組成阻援集團;第二階段的睢杞戰役是野戰,他又把擅長野戰的部隊組成突擊集團,把長於防禦和攻城傷亡較大的部隊組成阻援集團;濟南戰役,他又根據濟南守敵和徐州援敵的情況,以富有攻堅作戰經驗的部隊為主組成攻城集團,以善於野戰的部隊為主組成強大的打援集團和阻援集團,僅八天激戰,即攻克濟南,全殲守敵。由於粟裕同誌知人善任,不僅使各部隊的“拿手戲”都得到了充分發揮,而且上下一致,互相信任,指向哪裏就打到哪裏。
 
    粟裕同誌經常教育部隊要適應形勢的發展,重視奪取敵人的人力、武器、物資來壯大自己,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1940年我們攻打薑堰外圍據點營溪時,繳到敵人一門炮,但分隊不會使用,恰巧粟裕同誌到前線來知道了此事,立即要我找來了使用過這門炮的解放排長來打,結果打了四發,摧毀敵圍牆上的碉堡,完成了任務。解放戰爭初期,陳毅同誌提出了“以戰養戰,以戰教戰,打一仗進一步”的方針。粟裕同誌精心貫徹執行。他把各次戰役繳獲的大批武器裝備組建了特種兵縱隊,逐步統一了部隊的裝備。
 
    從南昌起義到全國解放,在長達二十二年的革命戰爭中,粟裕同誌始終戰鬥在第一線,立下了不朽的戰功。建國後,他又對新形勢下我軍的建軍和作戰,進行了艱苦的、開拓性的工作,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作為我黨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軍隊的優秀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傑出的軍事家,是當之無愧的。
 
    《一代名將――回憶粟裕同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