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野戰軍作戰力量及沿革:第46軍 zt
(2012-04-06 16:18:40)
下一個
第四野戰軍作戰力量及沿革:第46軍
[日期:2008-02-10] 來源:www.cgw.cn 作者: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該縱隊是在抗日戰爭初期,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冀東暴動中保留下來的部分武裝力量為基礎組建的。
1940年7月,冀東抗日武裝力量編為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李運昌任司令員,李楚離任政治委員,轄第12、第13團,參加百團大戰。1945年1月,奉晉察冀軍區的命令,第13軍分區改為冀熱遼軍區,轄第14至第18軍分區,隸屬晉察冀軍區。1945年戰略反攻後,冀熱遼軍區主力部隊編為詹才芳、黃永勝兩個縱隊。同年10月,冀熱遼軍區劃歸東北,11月又調回晉察冀軍區。同時,根據晉察冀軍區統一整編部隊的命令,冀熱遼軍區改編為冀東軍區,所屬部隊編成冀東軍區第11、第12、第13、第14旅。
1946年6月至8月,冀東軍區野戰部隊進行整編,先編為第11、第12、第13旅,後改編為獨立第10、第11旅。1947年5月,冀東軍區改歸東北民主聯軍建製。7月,以各軍分區警備團為主又組成冀東軍區獨立第9旅。8月,上述第10、第11、第9旅,在河北遵化地區編成東北民主聯軍第9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權,參謀長彭壽生。各旅依次改稱為第25、第26、第27師。全縱2.3萬餘人。不久,部隊先後進入東北地區,參加了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作戰。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3月,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番號未變。1948年9月,第9縱隊在遼沈戰役中,殲敵1.5萬餘人,並活捉國民黨軍東北“剿總”上將副司令範漢傑、兵團中將司令盧浚泉。錦州解放後又參加遼西會戰,解放了營口。
194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製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9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仍歸東北野戰軍建製。詹才芳任軍長,李中權任政治委員,楊梅生任副軍長,袁淵任參謀長,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第25師改稱第136師,曾雍雅任師長,徐光華任政治委員;第26師改稱第137師,蕭全夫任師長,李振聲任政治委員;第27師改稱第138師,任昌輝任師長,王文任政治委員;冀熱遼軍區獨立第7師調歸該軍建製,改稱第159師,陳宗坤任師長。改編後,全軍共4.7萬餘人。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46軍參加平津戰役,殲敵1.5萬餘人。爾後轉進河北霸縣地區,奉命改編傅作義起義部隊第121師和第273師,將其士兵3600餘人分別補入各部隊。
1949年4月初,該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建製,向華中、華南進軍。7月上旬,渡過長江,直逼長沙城下,促進了長沙的和平解放。此後,第159師調歸湖南軍區建第138師擔任長沙警備任務;第136、第137師參加衡(陽)寶(慶)戰役。繼之,又先後執行了湘南、湘西剿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