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還記得三元裏的教訓麽?。zt

(2012-04-20 23:34:10) 下一個
Zt
三元裏抗英,讓英寇落魄失魂的浩氣戰(1)
發布時間: 2010-11-4 10:18:07 被閱覽數: 9 次 來源: 網絡


曆史再現
 北帝廟誓師

三元裏當年是靠近廣州城北的一個村落,離城約五裏,居民隻有幾百戶,一向靠耕種為生。廣州之戰爆發後,三元裏人民見到英國強盜慘絕人寰的暴行,同時也親睹了清朝軍隊的不戰而潰和官吏賣國投降的醜惡麵目,心中的怒火早已按捺不住。1841年5月29日,當一隊英軍侵略軍來村搶劫並調戲婦女時,三元裏人民奮不顧身,當場打死八九個敵兵,並把敵人的屍體拋在東華裏口外的豬屎坑裏。這是三元裏人民給英國侵略者的第一個教訓。

廣州停戰以後,英國侵略者的凶焰直接燒到三元裏來了。東華裏的衝突,喚起了群眾的警惕,也加深了群眾對英國侵略者的仇恨。深受迫害的韋紹光(其妻曾被英國士兵調戲)首先挺身而出,號召全村團結起來迎接更大的戰鬥。全村男女立刻集中到村北三元裏古廟前,舉起憤怒的拳頭,表示堅決反抗英國強盜。他們從北帝廟裏捧出三星黑棋,點起香燭,對旗立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

與此同時,三元裏人民商定了反抗英國侵略者的具體辦法:16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子一齊出動,上陣殺賊;吹螺殼打鼓進兵,隻準向前,不準後退;婦孺老弱一律疏散到西海茶頭、潭村一帶。經過這一番布置,三元裏全村男女各個摩拳擦掌,準備與敵人死拚一場。

牛欄崗會盟

韋紹光等人知道,要徹底粉碎敵人的騷擾,進而把侵略者逐出廣州,決不是一兩個村子的力量所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決定聯絡更多的群眾,結合更多的力量與敵人交鋒,於是推出代表到附近各村聯絡,宣傳東華裏的勝利和三元裏群眾的計劃。

廣州城北一帶各鄉群眾也和三元裏的群眾一樣,對英國侵略軍的暴行義憤填膺,經三元裏派來的聯絡人的一一鼓動,他們一躍而起,願和三元裏人民一同抗擊敵人。

5月26日,奕山向英國投降的消息傳出後,有著正義感和愛國熱情的知識分子也非常憤慨。蕭崗舉人何玉成在他的《辛醜首夏書事》詩中曾憤怒地質問清朝官吏:“誰失虎門險,竟生珠海波?”對於清朝軍隊的不戰而降,更有沉痛的敘述,詩中說:“艨艟(指敵人軍艦)頻進港,將士盡拋戈;休養由來久,臨危竟若何?”這時,在三元裏人民的倡議之下,他們也積極行動起來了。

當三元裏農民到各村聯絡時,蕭崗舉人何玉成即以懷清社學團練領導人的身份,柬傳東北、南海、番禺、增城連路諸村,各備丁壯,共同保衛三元裏。園下田的監生王韶光、高粱材等也利用他們的社會地位,號召東北六社客民,響應三元裏農民的號召,準備戰鬥。為了有效打擊敵人,他們建議各鄉派代表到牛欄崗開會,商討組織群眾和戰略部署。

牛欄崗位於廣州城北南海番禺兩縣交界處,離城約12裏,是蕭崗、三元裏、唐夏各村之間的高崗,也是很好用兵的所在。5月29日下午,各鄉代表及社學領導紛紛來到了牛欄崗。曾和英國侵略者戰鬥了幾日的林福祥、楊汝正等也從石井趕來。會上,三元裏農民報告他們和敵人戰鬥的情形,最後議定:各鄉自成一單位,各備大旗一麵,自舉領隊一人,指揮作戰;每鄉準備大鑼數麵,一有警報,“一鄉鳴鑼,眾鄉皆出”;各鄉15歲以上、50歲以下男子,一律觸動;和敵人作戰,不采取正麵進攻的方式,而要用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包圍戰術。散會以後,各鄉代表回到本村,連夜動員,準備來日大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