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雨夾雪:伊朗不為人知的那些事(舊文)
(2012-02-22 16:02:54)
下一個
(本文寫於2009年6月伊朗大選時。今天在伊朗局勢緊張時重發,幫助大家了解伊朗伊斯蘭革命30年來的曆史。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或許可以看到某些似曾相識的東西哦!另祝伊朗人民粉碎美國和以色列的侵略陰謀。)
一、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前前後後
1.伊斯蘭革命以前的伊朗
伊斯蘭革命以前的伊朗在巴列維王朝的統治下。1963年1月,巴列維在美國支持下,正式宣布了以土地改革為核心的六點改革計劃,從而揭開了“白色革命”的序幕。 “白色革命”又稱“國王與人民的革命”,就是除了維持王權專製不變以外,一切效法西方。據伊朗當時的統計,1968 -72年間工礦業生產年增達14%,石油與天然氣年增15.2%,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年增達11.6%。1973年巴列維提出要在不久後使伊朗成為居於美、蘇、日、中之後的世界第五大經濟強國(這也從側麵說明1973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強國)。
巴列維全盤西化的“現代化”和“高速經濟增長”不僅沒有給人民帶來好處,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貧富差別,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在農村,土地改革雖然有償分配給農民一部分土地,但隨後政府就放住不管。獲得小塊土地的農戶,要以年租的10-12倍償付地價,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此外種子、農具、水源仍在地方寺院手裏。農民因缺少資金、技術、生產落後,生活繼續貧困甚至更加惡化。他們中有的人被迫出售僅有的一小塊土地後遷往城市,沒有福利保障、生活在赤貧線以下,有的則留在農村,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在城市,1974年的調查顯示,73%的工人收入低於最低生活水準。1977年,伊朗有工人400萬,除了少數企業裏的技工,絕大多數收入微薄:四口之家平均日收入55-204裏亞爾,而 一公斤 米和肉分別賣到90裏亞爾和220-250裏亞爾,一間房租金每日100裏亞爾,眾多工人隻好全家住貧民窟。福利、衛生、教育大多成為有錢人的專利。大批農民進城,擴大了產業後備軍隊伍,加之連年的通貨膨脹(1975-77年通漲率達50%),使工人處境更加惡化。此外,巴列維王朝推行“開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大量湧入,色情、淫穢、凶殺書刊和影視泛濫,賭場、妓院公開活動,酒吧、夜總會爭利於市,吸毒者日益增多,社會風氣敗壞,引起穆斯林群眾的普遍不滿。
全盤西化的“現代化”和“高速經濟增長”的真正受益者隻是王室、高層官僚、大商人和西化的“知識精英”等極少數人。巴列維家族富甲天下,王族成員總共63人,卻在瑞士銀行有數十億美元存款。國王本人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用黃金建造廁所,花費10多億美元為自己預修墳墓。首相和各部部長也照此辦理,想方設法為自己撈錢,除公開的合法收入外,紛紛在各大公司和政府機關設立秘密預算,日常生活甚至“從荷蘭買花,從法國買礦泉水,從東地中海購買野味,從非洲購買水果”。這一切與廣大人民的極端貧困形成鮮明對照,更激起社會各階層民眾對現實的不滿。這種不滿終將爆發,形成摧枯拉朽的革命洪流。
2.伊斯蘭革命
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於1902年出生在德黑蘭附近的霍梅恩鎮的一個宗教世家。他寫過25種宗教學術著作和論文,在庫姆執教40年,培養了大批宗教學者,現在伊朗的宗教學者大都是他的學生。50年代末,霍梅尼獲阿亞圖拉稱號,60年代初他又被尊為大阿亞圖拉,成為伊朗伊斯蘭教法權威之一。1941年,他出版了《揭開神秘麵紗》一書,揭露了老巴列維國王的獨裁政權。60年代初,霍梅尼因抨擊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而在政治上嶄露頭角。1963年6月4日夜,他被秘密逮捕。8月3日霍梅尼出獄後被軟禁在家中。10月,他因發動抵製議會選舉運動再次被捕。1964年11月,他又因發表講話反對國王給美國駐伊朗軍事顧問外交特權而遭綁架,被秘密押送到土耳其。1965年10月,霍梅尼流亡到伊拉克,居住在伊拉克什葉派宗教聖地納傑夫,並通過一所神學院與國內宗教力量保持聯係,指導 國內反 君主政權鬥爭。1970年,霍梅尼被伊朗的48位阿亞圖拉擁戴為什葉派領袖,變為反對巴列維全盤西化的“現代化”和“白色革命”的領袖人物。
1978年1月8日 ,在“白色革命”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之時,德黑蘭報紙刊登一篇大肆貶辱霍梅尼的匿名文章。這下子迅速觸發了對現實的不滿的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反抗情緒。憤怒的抗議人群和軍警發生了激烈衝突,一直持續了將近40多天。這場爭鬥也就日益演變成一場宗教革命。1978年8月,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布對首都德黑蘭等12個大城市實行軍管。並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者,在德黑蘭打死示威群眾數萬人,釀成流血事件。從此激起全國更大規模的群眾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甚至軍隊都出現發動政變的跡象,不少親國王的軍官被殺。在幾次任命的組閣失敗後,國王意識到局勢的不利被迫選擇流亡海外,而將權利移交給 1979年1月16日 才任命的新首相巴赫蒂亞爾。幾天後,國王乘專機離開伊朗,電台廣播了國王出走的消息後僅僅過了幾分鍾,德黑蘭居民便幾乎全都湧上了街頭,歡呼“國王完蛋了!”他們互相擁抱,盡情狂歡。國王的支持者和有產階級也紛紛意識到他們時代的結束,大批人員也隨後黯然離開了伊朗。伊朗國內更多的人開始轉向支持霍梅尼,巴赫蒂亞爾的新政府幾乎得不到支持。
1979年1月19日 ,按照霍梅尼的指示,轟轟烈烈的革命在全國各地蔓延,數百萬人走上街頭支持革命。 1月28日 ,政府被迫允許霍梅尼返回國內。 2月1日 ,霍梅尼回到伊朗。幾天後,霍梅尼頒布了一項法令,任命邁赫迪·巴紮爾甘為伊斯蘭共和國臨時政府總理,並號召全國人民舉行和平示威,支持這個伊斯蘭政府。接著,霍梅尼毫不猶豫地指揮革命群眾占領了政府大樓、電台和電視台等要害部門,伊朗空軍的官兵率先起義,一批空軍軍官來到霍梅尼住處宣誓效忠伊斯蘭革命。隨後伊朗舊政府派衛隊進攻空軍基地,被空軍官兵擊潰!隨後伊朗海軍和陸軍也追隨空軍宣誓效忠伊斯蘭革命。巴赫蒂亞爾見大勢已去,坐飛機倉皇逃往國外。就這樣,伊朗政權幾乎完整的落入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者手中。 1979年4月1日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宣告成立,霍梅尼任國家元首(最高精神領袖),伊朗伊斯蘭革命取得勝利。
3.霍梅尼時代
伊朗伊斯蘭革命取得勝利後, 霍梅尼在國內推行“全盤伊斯蘭化”的政策。1979年12月,舉行國民投票,通過了新製定的伊斯蘭憲法。新憲法規定,伊朗實行政教合一的製度,以伊斯蘭教什葉派(即十二伊瑪目派)教義為立國準則;霍梅尼為終身宗教領袖,在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方麵擁有最高權力;總統和議會依新憲法由普選產生;政府必須奉行“安拉之法度”,以行政、司法為主要職能,並受宗教領袖和教法學家的監護、指導。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伊斯蘭革命委員會”、“伊斯蘭革命法庭”、“伊斯蘭革命衛隊”。在法律上,以《古蘭經》為立法、司法的最高法典,各種法規的製定必須符合《古蘭經》、聖訓和沙裏亞教法。各級法官均由什葉派教法學家擔任,設立“憲法監護委員會”,控製立法機構——議會。允許清真寺向教民征收“天課”。將銀行收歸國有,並凍結美國等西方國家銀行的資金。銀行按教法規定取消利息,儲蓄和貸款,隻收取低額的管理費。在文化教育上,以什葉派教義和教法為指導,推行“伊斯蘭文化革命”,恢複和發展所有的各類宗教學校,原有的各類普通學校必須開設法定的宗教課程,反對和抵製西方腐朽文化的滲透,關閉影劇院、酒吧、夜總會,禁止出版發行“危害伊斯蘭文化”的書刊和放映西方淫穢的影視及錄相,禁止穿著有損教律規定和社會風尚的奇裝異服,婦女必須戴麵紗。
霍梅尼時代另一件大事是反對美國等國的顛覆活動。美國於1979年特派漢斯將軍親自到伊朗督戰,企圖再次策劃政變,企圖使剛取得成功的伊斯蘭革命夭折,使被人民推翻的腐朽專製的巴列維王朝複辟,但是美國領導人的陰謀被伊朗人民和政府所粉碎。隨後,美國又挑唆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進攻伊朗。 1980年4月1日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一次群眾集會上,一名伊朗人投出一枚炸彈炸傷了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薩達姆總統立即指責這是伊朗背後指使的。 9月22日淩晨 ,伊拉克出動空軍襲擊了伊朗19個重要軍事基地和石油設施,地麵部隊6個師和1 200輛坦克,分三路向伊朗發動了全麵進攻,兩伊戰爭正式爆發。伊拉克得到了大量美國軍事和技術上的幫助。美國不僅打擊伊朗的軍事力量,還在1988年7月,擊落了一架伊朗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機,造成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蘇聯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當時伊朗占明顯優勢)。伊拉克表示接受,伊朗沒有明確表態。1988年4月,伊拉克軍隊發動進攻,再次攻入伊朗境內。美國等國對安理會施加壓力,要求對伊朗實行經濟製裁。同年7月,在軍事和外交壓力下,伊朗同意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至此結束。
對於霍梅尼時代一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有人說是“反現代化的保守主義運動”。我認為,判斷一切政策性質的標準,應該是看這些政策打擊了誰,對誰有利。霍梅尼時代“全盤伊斯蘭化”的政策縮小了貧富差別,促進了社會平等。以伊斯蘭革命衛隊為例,內部的官兵是一律平等的,而巴列維的國防軍則是等級森嚴,僅1978年一年就向陸軍高級軍官每人發放了近三萬美元津貼,普通士兵卻連飯都吃不飽。不少人抨擊霍梅尼歧視婦女,而我倒想問一句,如果說霍梅尼取締妓院、酒吧、夜總會是歧視婦女,莫非逼良為娼才是“尊重婦女”?顯然,霍梅尼推行“全盤伊斯蘭化”受損害的隻是賣國的王室、高層官僚、大商人和西化的“知識精英”等極少數人,廣大人民是擁護的,完全可以說是一場革命。
總之,革命前伊朗的巴列維集團全盤西化的“現代化”和“高速經濟增長”加劇了社會矛盾、貧富差別,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霍梅尼領導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普遍支持。在霍梅尼取得政權後,以伊斯蘭教為旗幟,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沉重打擊了賣國的王室、高層官僚、大商人和西化的“知識精英”等人,使社會風氣為之一新。同時霍梅尼粉碎了美國等國的顛覆活動,捍衛了伊朗的主權。伊朗伊斯蘭革命是一場以伊斯蘭教為旗幟的民族民主革命。
二、改革年代
1.拉夫桑賈尼及其時代
拉夫桑賈尼全名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拉夫桑賈尼表明他出生在一個叫拉夫桑尼的地方,哈什米才是他的姓,但外界誤以為拉夫桑賈尼是他的姓,所以習慣地將他稱為拉夫桑賈尼。拉夫桑賈尼是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元老之一。上世紀60年代起,他開始從事反伊朗國王巴列維王朝的鬥爭,多次被捕入獄。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拉夫桑賈尼先後擔任伊朗革命委員會成員、內務部長等職。1980年7月,他當選為議長。由於當時伊朗是總理負責內閣,總統職位形同虛設,身為議長的拉夫桑賈尼實際上是二號人物,政府重大決策往往由他在星期五的聚禮會上宣布。拉夫桑賈尼曾經被霍梅尼當作接班人培養,1988年6月兩伊戰爭進入關鍵時刻,霍梅尼任命他為武裝部隊代總司令,執掌三軍。
1989年6月3日 ,伊朗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病逝,享年88歲。這時,距離伊朗伊斯蘭革命已經10年了。曾經受到巴列維王朝迫害的宗教人士在多年掌權後,不少人對清苦的生活不滿,提出以私有化、市場化為中心的“改革”,實質是希望像巴列維集團一樣打著改革的旗號把全國人民的財產攫為己有,是一種複辟行為。拉夫桑賈尼是這種呼聲的代表。年邁重病的霍梅尼察覺到了這種呼聲的危險,但是已經無力解決。不過,為防止拉夫桑賈尼打著“改革”搞複辟,葬送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成果,霍梅尼生前安排後事時沒有讓拉夫桑賈尼出任精神領袖,選擇了比較忠於伊斯蘭革命原則的哈梅內伊。霍梅尼要求拉夫桑賈尼出任總統,但拉夫桑賈尼嫌總統是虛職,不願接受。於是霍梅尼特令修憲,取消總理一職,改由總統直接領導內閣。當然,拉夫桑賈尼也承諾永不翻案。雖然霍梅尼並不放心,但是霍梅尼知道拉夫桑賈尼最多幹8年,希望以後的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實踐證明,霍梅尼的擔心不無道理。霍梅尼病故後,哈梅內伊出任精神領袖,拉夫桑賈尼遂成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曆史上權力最大的一位總統。他執政的時間為1989年到1997年,連任兩屆。就任總統後,拉夫桑賈尼打著“改革”的旗號大搞複辟。政治上,拉夫桑賈尼大搞裙帶關係,其家族成員及門徒遍布伊朗各處。其大弟弟曾掌控電台電視台,後任執行事務副總統;另一弟弟曾任石油部副部長;女婿曾任克爾曼省省長;長子穆赫辛至今仍是德黑蘭地鐵公司董事長;最忠實的門徒或曾是德黑蘭市長,或曾為文化和伊斯蘭指導部長……盡管這些人的職務不時有所變化,但他們一直活躍在伊朗各個重要領域。拉夫桑賈尼還主張專家治國,其1989年“重建內閣”的23名成員中大部分都在美、歐的大學獲得過較高學位;其1993年的第二屆內閣中成員中有8人擁有碩士 和 博士學位,9人是工程師。這樣,大商人和西化的“知識精英”日益把持了伊朗政權。經濟上,拉夫桑賈尼大力推行私有化、市場化為中心的“改革”。通過“改革”,拉夫桑賈尼家族把全國人民的財產攫為己有,迅速變成了伊朗首富。例如,開心果是伊朗除石油外的一個重要出口產品,近兩年來,伊朗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開心果出口國。據說,拉夫桑賈尼家族是伊朗最大的開心果經銷商,全伊朗的開心果出口大部分都控製在其家族手中。伊朗有種開心果的品牌就叫“拉夫桑賈尼”。 外交上,拉夫桑賈尼大搞賣國外交,大力推行對西方國家的“和解”。
2.哈塔米時代
1997年總統大選中,以拉夫桑賈尼為首的“務實改革派”已經變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以議長努裏為首的主張捍衛伊斯蘭革命原則,反對私有化、市場化為中心的“改革”的“保守派”幾乎穩操勝券。此時,拉夫桑賈尼聯合曾被其和“保守派”聯手趕出政壇的“激進改革派”,幫助“激進改革派”哈塔米一舉擊敗努裏奪得總統寶座。
哈塔米比拉夫桑賈尼走的更遠。他對內進一步推行私有化、市場化為中心的“改革”;對外進一步大搞賣國外交,主張加強與西方交往,提倡“文明間對話”。這一切給伊朗廣大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伊朗是個資源富足的國家,人均耕地也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名副其實的地大物博。2004年的人均國民收入已超過2000美元,按購買力標準則達到了7700美元,還擁有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改革”使伊朗的貧富差距急劇加大,2004年仍有4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0%的人口處於赤貧狀態,4.5%的家庭隻有一個人就業,3.7%的家庭沒有任何成員就業,完全依靠社會救濟。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都在15%以上,對失業率的估計最高達到30%,一般公務員的月收入隻有幾十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趕不上革命前。石油收入是伊朗的主要經濟來源,2004年的原油產量為2億噸,其中1.3億噸用於出口,人均石油出口收人約400美元。聽起來很好,但這樣的原油產量隻是1971年上半年的水平,大大低於1979年革命爆發時的2.9億噸。盡管伊朗15-20%的國民收人被用於形形色色的補貼,但其中20%的補貼流向了僅占人口lO%的最富有的家庭,赤貧家庭得到的補貼不足4%,農村人口得到的隻有13%。貪汙腐敗日益嚴重,酒吧、夜總會等色情場所打著“改革”的旗號變相的恢複了。失望和失業導致人口大量外流,每年有15萬以上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人才到海外謀生,隻有6%的人對現狀表示滿意。
在外交方麵,哈塔米“加強文明對話”的主張熱臉貼了冷屁股,先是被美國劃入“無賴國家”的範疇,接著被美國定性為“邪惡軸心”之一。在核問題方麵,哈塔米的退讓並沒有真正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信任, 2003年12月18日 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2004年11月22日 ,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德法英提供核技術、核燃料和一座輕水反應堆的承諾卻沒有兌現,伊朗吃了啞巴虧。特別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問題上,哈塔米不僅沒有支持塔利班和薩達姆,反而站在美國一邊,結果塔利班和薩達姆垮台後,伊朗陷入了美國的包圍中,美國把伊朗列為下一個打擊目標。
總之,從拉夫桑賈尼時代到哈塔米時代,伊朗的“改革派”打著改革的旗號大搞複辟,使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成果幾乎喪失殆盡,貧富差距加大、經濟衰退,給伊朗廣大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也使伊朗麵臨亡國滅種的危機。2003 年市政選舉和2004年議會選舉“保守派”相繼獲勝,表明“改革派”開始遭到了伊朗廣大人民的唾棄。
三、內賈德時代
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於1986年當上革命保衛軍特別軍團的高級官員,在伊朗西部克爾曼沙阿地區的警衛部隊裏駐守。後來,內賈德先後四年出任馬庫市副行政長官和霍伊市行政長官職務,並於1993年任伊朗文化與高教部部長顧問。他還於次年出任新成立的埃爾代比勒省省長職務。內賈德堅定執行伊朗國家計劃與預算局的規劃,曾被冠以伊朗在基礎建設方麵的“模範省長”稱呼。特別是在1997年,伊朗連續發生三場大地震,時任埃爾代比勒省省長的內賈德在震後7個月內就使該省被地震毀壞的7500餘套房屋全部得以重建。1997年,哈塔米上台執政。哈塔米以“思想保守”為借口,免去了廣受百姓歡迎的內賈德省長的職務,內賈德隻能回到母校伊朗科技工業大學任教,直到2003年4月當選為德黑蘭市市長,他的政途才再次出現了曙光。他采取了一些現實的措施改善了德黑蘭的交通狀況,同時穩定了該地區的物價,獲得了市民的支持。
2005年6月17日 的總統選舉,投票率達到了62%。前總統拉夫桑賈尼獲得了21.1%的選票,曾擔任德黑蘭市市長的“保守派”候選人內賈德則出人意料地贏得了19.25%的選票,成為此次伊朗總統選舉的頭號“黑馬”。當時, 無論網絡還是媒體,諸多報道都傾向於認為拉夫桑賈尼已穩操勝券。而解放軍南京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劉強強調:“以前,我在伊朗與一些基層民眾的接觸中了解到,很多老百姓對拉夫桑賈尼並不‘感冒’,因為在拉氏執政期間,老百姓的日子並沒有明顯好過多少。相反,由於拉夫桑賈尼操縱整個經濟,倒是為自己創造了許多財富。拉夫桑賈尼在伊朗民眾心目中的印象並不好。”果然, 2005年6月24日 ,內賈德脫穎而出,以高達61.7%的得票率擊敗前總統拉夫桑賈尼,當選為伊朗第九屆總統。當時,拉夫桑賈尼也曾宣稱選舉不公,而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說,此次選舉結果表明了"人民渴望公正和真理、憎惡腐敗",拉夫桑賈尼無話可說,被迫承認內賈德的勝選。內賈德的勝選標誌著 “改革派”的徹底失敗與“保守派”勢力的全麵回歸。
內賈德當選後,對內大幅增加政府開支,采取了一係列旨在改善中下層民眾生活的措施,例如內賈德加大對邊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增加下層勞動者的工資和對中低收入家庭補貼力度,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的發展資金,擴大醫療保險製度的範圍,以及為婦女提供更多社會福利等等。同時,大力發展高技術。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對外內賈德采取了強硬立場, 2006年1月10日 ,伊朗恢複中止了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
伊朗失業率已由2005年度的16%、2006年度的11.3%降至2007年度的10.3%。2008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勞動與社會部部長紮赫拉米宣布伊朗第一季度的失業率降到了9.6%,10多年來首次達到個位數。但有經濟學家認為伊朗實際失業率高於官方數字,某些地區失業率可能高達25%,但較之2005年非官方的全國失業率高達30%也下降了不少。伊“四五計劃(2005-2009)”目標是將失業率控製在8.4%以內。盡管2008年下半年開始,由於經濟危機伊朗失業率又達到了兩位數,沒有完成“四五計劃”,但是沒有理由認為執政十幾年失業率一直快速上升的“改革派”會做的更好。
伊朗盡管存在通貨膨脹,但是內賈德的一係列福利措施使伊朗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伊朗擴大醫療保險製度的範圍後,福利向中下層民眾傾斜,比如一個工人政府支付80%,如果失業了,政府就100%支付。伊朗的中小學免費,家長可以幫助學校,自願給錢讚助等,大學分兩種——國有的和半政府半私人的,國有的全免費,半政府半私人的要付一些學費。如今,伊朗大學裏60%的學生是女性。伊朗的報紙約人民幣4角錢一份,公共汽車票人民幣2角錢,投幣電話話費不到1角錢,電8分錢一度,汽油9角錢 一升 。大餅作為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一直保持低廉的價格。政府給大多數手工製餅作坊發放麵粉配額,花費巨資來維持大餅的低價。人民幣1元錢在伊朗可以買到一張桌子那麽大的薄餅。價格高得主要是住房,在首都德黑蘭,一套麵積在 60平方米 的公寓房,售價在40萬元左右。但是高房價主要是和拉夫桑賈尼、哈塔米等“改革派”密切相關的房地產開發商造成的,很難怪到內賈德頭上。
內賈德時代的伊朗在高科技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據伊朗國家電視台今年2月3日報道,伊朗當天淩晨通過“使者2”號火箭將首顆自製的“希望”號科研衛星成功送入太空軌道。獨立發射衛星是一個國家綜合科技水平的標誌,今天,有能力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一共隻有10個,分別是蘇聯(1957)、美國(1958)、法國(1965)、日本(1970)、中國(1970)、英國(1971)、印度(1980)、以色列(1988)、朝鮮(1998)和伊朗(2009)。可見,伊朗已成為當今世界以科技為代表的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
內賈德的廉潔、親民更是世界著名。內賈德迄今仍住在一套再普通不過的公寓裏。他關注德黑蘭貧民的生活,經常開著一輛便宜國產的老爺車上班,曾經穿著清潔工的製服出席會議,甚至還身體力行,與清潔工們一道打掃德黑蘭的街道。開通熱線與選民直接對話,就是他上任後啟動的互動方式,伊朗民眾可以通過撥打111向總統反映他們的“問題、意見和建議”。
在外交政策方麵,內賈德強硬立場的效果更是有目共睹的。內賈德執政以來,伊朗在該地區的地位事實上得到了提升。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對伊朗的威脅在內賈德的地區政策麵前逐漸弱化,甚至與伊朗舉行大使級會談希望德黑蘭助其解決伊拉克問題,奧巴馬上任以來,亦希望伊朗在阿富汗問題上發揮作用。內賈德還通過巴以問題的立場以及同南美國家的交往擴大了自身在世界範圍的反美陣線,這些是伊朗民眾以及內賈德的對手所不能忽視的。在核問題方麵,內賈德的堅決態度和強硬立場不僅使7000台離心機處於運轉,還使西方國家不得不按照他的方式進行對話。美國一再表示“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從這個角度講,內賈德政府在獲得核技術的過程中維護了伊朗的核權利,也進而維護了伊朗的民族利益。
總之,“保守派”內賈德任職的時代,是一個撥亂反正的時代。伊朗貧富差距縮小,綜合國力增強,社會風氣淨化,國際地位提高,很大程度上捍衛和恢複了伊斯蘭革命的成果,和“改革派”執政的16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2009年伊朗大選
“保守派”內賈德的撥亂反正引發了“改革派”的極大恐慌。他們知道,如果讓“保守派”再執政下去,政策的效果充分顯現,他們將徹底遭到伊朗廣大人民的唾棄。他們打著“改革”旗號竊取的巨額財產也有喪失的危險。“務實改革派”聯合 “激進改革派”,妄圖利用2009年大選把內賈德拉下馬。
但是,“改革派”名聲實在太臭,竟找不出像樣的候選人。不得已,曾於1997年至2005年連續兩屆出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的哈塔米於今年2月8日正式宣布參加本次總統選舉。但是,哈塔米政績和內賈德相差太遠,不可能獲勝。“改革派”又找到了曾於1981年至1989年出任伊朗總理的穆薩維,穆薩維已經淡出政壇20年,人們對於他的斑斑劣跡的印象不像哈塔米那麽清晰。在穆薩維宣布參選之後,3月17日伊朗前總統哈塔米發表聲明說,為了避免分散“改革派”可能獲得的選票,他將退出於6月12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他將支持另外一名“改革派”候選人、伊朗前總理穆薩維,因為他相信穆薩維有能力改變現狀,而且將會努力捍衛“民眾”的權利和國家的“聲譽”。
伊朗總統、下屆總統候選人內賈德 6月3日 與總統候選人、前總理穆薩維進行電視辯論。內賈德說,現政府在執政的四年中樹立了伊朗民族偉大和可親的國際形象,維護了伊朗民族的尊嚴,成功頂住了戰爭威脅和經濟製裁。伊朗國內現有的高通脹率、高失業率等問題不是在本屆政府執政期間才出現的,以往各屆政府的經濟問題更加嚴重。穆薩維在辯論中批評內賈德政府的對外政策造成伊朗與許多國家關係緊張,對伊朗造成了負麵影響,損害了伊朗的國家利益。他表示,伊朗的對外政策必須放棄冒險主義、極端主義和自我宣傳的錯誤道路,選擇一條溫和的道路。伊朗國內麵臨的經濟問題,與錯誤的對外政策有很大關係。此外,穆薩維宣稱內賈德的一係列福利措施“使伊朗經濟失去了活力”,隻有推行私有化、市場化為中心的“改革”才能推動經濟發展。
顯然,內賈德的話是有道理,而穆薩維的話沒什麽道理。辯論結束後調查顯示,吃盡了私有化、市場化和賣國外交苦頭的伊朗人絕大多數不讚成穆薩維的話。後來內賈德和另一位“改革派”候選人卡魯比的辯論類似。以至於在穆薩維和卡魯比的辯論中,兩人一起攻擊內賈德。
伊朗內政部長薩迪克·馬赫蘇利13日宣布,根據最終計票結果,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以62.63%的得票率在總統選舉中獲勝。許多人認為,內賈德不會有這麽大的優勢。其實,這是西方極右翼媒體的欺騙宣傳的結果。隻有極少數西方極右翼媒體宣稱內賈德和穆薩維支持率相似,雙方的得票率沒有一個人會超出50%,選舉可能進入第二輪。根據伊朗官方媒體10日公布針對15000名民眾的選舉前最新民調,有超過60%的人表示支持內賈德,另有30%多的人是支持穆薩維。在俄羅斯媒體看來,內賈德擁有絕對優勢,59%的伊朗選民計劃投票給現任總統,其理由有:內賈德執政期間一貫保持勤政親民的形象。比如,其任內第二年曾29次全國巡訪;近幾個月來,內賈德為民眾勾畫了伊朗強大的未來。甚至美國民意調查機構“明天免於恐懼”、“新美國基金會”與歐洲研究機構KA Europe SPRL也表示,官方宣布而引起爭論的伊朗總統大選結果,可能是可靠的反映了伊朗民意。“明天免於恐懼”執行長巴倫說:“我們發現內賈德處於大幅領先的優勢地位。”巴倫說,5 月11日至20日針對伊朗30個行省隨機抽樣的1001名成年人進行的這項調查發現,內賈德獲得33.8%的支持,是穆薩維13.6%支持率的兩倍以上。這項調查的誤差範圍是3個百分點。這一切都說明內賈德高票連任是真實可信的。
在大選中失敗的穆薩維宣稱大選中存在嚴重的舞弊行為,英國媒體甚至宣稱穆薩維才是最終獲勝者,他的得票數為1910萬張,而內賈德隻得了570萬張。另外兩名候選人中,邁赫迪·卡魯比得票1340萬張,而默森·雷澤獲得370萬張選票。其實,這是十分荒謬的。2007年9月4日,拉夫桑賈尼當選有“伊朗政權體製重要支柱”之稱的專家會議主席。由於此前半年哈梅內伊已宣布由拉夫桑賈尼在未來5年內繼續擔任另一重要機構“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的主席一職,拉夫桑賈尼事實上獲得了對政府“所有機構”的監督權,這是前所未有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實際影響力要大於伊朗總統和伊朗伊斯蘭議會”。 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中,拉夫桑賈尼的親信也遠遠超過內賈德支持者。也就是說,伊朗大選中有能力舞弊的,隻有拉夫桑賈尼支持的穆薩維。
不少媒體報道“上千名穆薩維支持者在德黑蘭市中心一個廣場集會聲討內賈德,引發伊朗近30年來最嚴重的暴亂”。其實,德黑蘭市有1000萬人口,內賈德幾乎每次演講聽眾都超過10萬。從拉夫桑賈尼時代到哈塔米時代,幾乎每天德黑蘭都有幾千下崗工人等“改革”的受害者遊行示威,怎麽僅僅千把人鬧事就能說是“伊朗近30年來最嚴重的暴亂”呢?完全可以說,當前伊朗騷亂的規模並不大,支持騷亂的人在德黑蘭市民中也是極少數。不僅如此,支持內賈德的慶祝活動從聲勢和人數上遠遠壓倒了“改革派”的陣容。不要忘了,內賈德可是一再呼籲支持者不要搞慶祝活動。和內賈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的是, 20日,在大選中失敗的穆薩維突然發表聲明,強調大選中存在嚴重的舞弊行為,必須取消大選結果,這是不能改變的權利,而且也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合法權利。穆薩維強調,我將為取消大選結果而繼續努力,如果因此我被逮捕,維護正義的人們就舉行全國性大罷工,“我已做好為此犧牲性命的準備。”一個大力製止,一個全力動員,居然“改革派”的遊行示威人數尚不及“保守派”,誰得民心,一目了然。而且,穆薩維的講話和美國奧巴馬,巴列維王朝流亡國外的王子講話如出一轍,讓伊朗人民進一步看清了誰是“改革派”的後台老板,“改革派”的“改革”將把伊朗引向何方。
總之,2009年大選是主張私有化、市場化和賣國外交的大官僚、大商人和西化的“知識精英”與伊朗人民的較量。盡管“改革派”用盡了卑劣手段,但是無法改變遭到伊朗廣大人民的唾棄的現實,反而讓伊朗人民看清了“改革派”的真麵目。
(我的新浪博客開通了,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哦。http://blog.sina.com.cn/u/2530092075也歡迎關注我的微博http://weibo.com/2530092075/profile?leftnav=1&wvr=3.6)
雨夾雪
關鍵字: 伊朗 革命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