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毛澤東與計劃生育政策 ——“錯批一人,多生三億”的錯誤認識應予澄清   魏津生  

(2011-11-17 11:47:45) 下一個
毛澤東與計劃生育政策 ——“錯批一人,多生三億”的錯誤認識應予澄清zt
  魏津生    郭誌儀 魏津生——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郭誌儀——蘭州大學西北人口研究所,郵編:l00081



 毛澤東同誌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人口觀,批判“人口決定論”,辯證地闡明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而且提出革命勝利後的中國必須控製人口增長,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口觀,開創了在中國成功地實行計劃生育,有效地控製人口過多過快增長的偉大實踐,促進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穩定。

  毛澤東同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口觀.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最重要的奠基者,這是曆史的事實,也是我們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必然得出的一個結論,在這個問題上,那種曾在社會上流傳甚廣且迄今尚未澄清的所渭“錯批一人,多生三億”的認識之所以不正確,就在於它們在理解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上存在著如鄧小平同誌所指出的那種錯誤傾向,即“把毛澤東同誌在這個問題上講的移到另外的問題上,在這個地點講的移到另外的地點,在這個時間講的移到另外的時間。在這個條件下講的移到另外的條件下”。這就是說我們“不能夠隻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毛澤東思想,而必須從毛澤東思想的整個體係去獲得正確的理解”。

  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究竟具有怎樣的作用,這曆來是馬克思主義人口觀和非馬克思主義人口觀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馬克思主義認為不同形態人類社會的麵貌和性質是由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任何社會曆史的發展隻有到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即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因而,馬克思主義堅決反對將人口變動當成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的“人口決定論”,認為人口變動不能決定社會經濟的性質,也不能決定一種社會經濟製度向另一種社會經濟製度的轉變。但是,馬克思主義也同時認為,人口變動在社會發展中決不是無關緊要的。雖然,人口變動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不能起決定性作用,但它可以起重要的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當人口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時,前者即對後者起促進的作用。否則將相反,甚至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停滯和破壞。對於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重要人口觀,毛澤東同誌不是把它當作簡單的口號來複誦,而是將其基本精神靈活生動地運用到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之中,並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按照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強調不同的重點,收到顯著的成效,這也正是毛澤東同誌的偉大之處。

  首先,在中國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誌為了駁斥當時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信中關於中國革命的謬論,揭露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本質,鼓舞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發表了著名的《唯心曆史觀的破產》一文,把批判的矛頭直指以艾奇遜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分子所宣揚的馬爾薩斯的“人口決定論”。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同誌一方麵通過古今中外大量曆史事實,駁斥艾奇遜的“人多引起革命”的謬論,指明革命的發生是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必然結果,而決不是什麽人口太多的緣故。另一方麵毛澤東同誌又批判了艾奇遜把中國人口問題的產生都歸為中國人口太多而全然不提社會製度的謬論,科學地分析了舊中國人口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三座大山和國民黨反動政府殘酷無情的壓迫和剝削的結果,提出“革命加生產即能解決吃飯問題”,並強調“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中國人口眾多是一件極大的好事”,為解決中國人口問題指明了根本途徑。顯然,毛澤東同誌的這些重要觀點,即是直接針對艾奇遜的謬論而發的,又是著眼於人在生產力要素中的積極地位和人民群眾在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言的。它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人口觀,有力地動員和鼓舞了中國人民堅定信心去打敗蔣家王朝,建設新中國。

  其次,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麵對保家衛國、恢複經濟、建設國家的嚴峻形勢,毛澤東同誌不斷深化對人口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他在繼續指明我國人口眾多的有利的一麵,要求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同時,又依據馬克思主義人口觀,反複強調我國人口眾多的不利的一麵,要求實行計劃生育、控製人口增長。特別是1953年新中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國人口總數遠遠超過了人們當時常講的四萬萬五千萬,達到了六億以上。這一迅速增長的龐大的人口數量與當時提出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目標的矛盾日益顯現,更引起了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高度關注。周恩來同誌在普查3 個月後的一次報告中就指出:“我國人口大概每年平均要增加l千萬,那麽10年就是l萬萬……這樣一個增長率的供應問題,確是我們的一個大負擔。”①鄧小平同誌於1954年5月在一件批示中指出: “我認為避孕是完全必要的和有益的。”②同年底,劉少奇同誌代表中央主持節育工作座談會,明確宣布“黨是讚成節育的” ③。l955年3月,中共中央在對一份報告的批示中指出, “我們黨是讚成適當地節製生育的,各地黨委應在幹部和人民群眾中(少數民族地區除外),適當地宣傳黨的這項政策,使人民群眾對節製生育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④。1956年由毛澤東同誌親自主持製訂的《1956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確定,我國“除少故民族地區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傳和推廣節製生育,提倡有計劃地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過重的生活負擔,使子女受到較好的教育,並且得到充分的就業機會” ⑤。《綱要》首次提出在全國進行計劃生育試點,我國的計劃生育工作隨之進入了由提出轉入試點的階段。

  但是,在1957年以後的一段時期,由於毛澤東同誌和其他領導同誌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的偏差,發生了階級鬥爭擴大化和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的“左”傾錯誤,因而在這個時期,片麵強調人多熱氣高、幹勁大,毛澤東同誌也講了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話,提出要破除“人多了不得了,地少了不得了”的迷信,認為中國人口要到七億五一八億時再控製,現在還是人口少。在這種情況下,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論》遭到批判,計劃生育試點工作受剄衝擊,這些都是事實。但是,當70年代末文革結束,撥亂反正時,社會上廣為流傳且迄今未得以澄清的“錯批一人,多生三億”的認識,卻是不符合事實,因而是不正確的。按照這種認識,1957年由於毛澤東同誌強調人多幹勁大,不僅沒有采納馬寅初先生提出的節製生育、控製人口增長的合理建議,反而把這一正確主張當成“新馬爾薩斯主義”加以批判,從而導致人口迅速膨脹,使中國人口從1957年的6.46億增至1979年的9.75億,20多年增加了3億以上。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這一時期的中國人口真的就是這樣被增加的嗎?顯然,澄清這些問題不僅有助於恢複曆史的本來麵貌,而且有助於人們能夠不是從一時一地的個別詞句,而是從毛澤東思想的整個體係去獲得對他的人口觀,特別是關於計劃生育政策的正確理解。

  如前所述,在1957年後的一段時期,黨的工作在指導方針上有過嚴重失誤,政治上階級鬥爭擴大化,經濟上急於求成,片麵誇大主觀意誌和主觀努力的作用。在這個背景下,對於當時馬寅初先生的人口觀點的批判和對計劃生育工作試點的衝擊,作為黨中央主要負責人的毛澤東同誌是負有重要的領導責任的。但是,這是否就構成了對馬寅初先生的政治迫害,導致否定計劃生育工作,使中國人口多生3億呢?曆史是最有說服力的,讓我們看一看下麵的事實吧。

  第一,1957年3月,馬寅初先生繼上年6月在人大一屆三次會議上就自己關於人口與生產的關係的調查作了發言之後,又於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就“人口控製”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而毛澤東同誌正是在這次會議上肯定並支持了馬寅初先生的觀點,他說:“現在我國人口每年增長1000多萬。你要他不增長,很難,因為現在是無政府狀態,必然王國還沒有變成自由王國。在這方麵,人類還完全不自覺,沒有想出辦法來。我們可以研究也應該研究這個問題。政府應該設立一個部門或一個委員會,人民團結可以廣泛地研究這個問題,是可以想出辦法來的,總而言之,人類要自己控製自己,有時候使他能夠增加一點,有時候使他能夠停頓一下,有時候減少一點,波浪式前進,實現有計劃的生育。這一條馬寅(初)老今天講得很好,我跟他是同誌。從前他的意見沒有放出來。有人反對,今天算是暢所欲言了。這個問題很值得研究,政府應該設機關,還要有一些辦法。人民有沒有這個要求?農民要求節育,人口太多的家庭要求節育,城市、農村都有這個要求,說沒有要求是不適當的。”⑥毛澤東在這次會議的講話中還明確指出, “我國人口增加很快,每年大約要增加1200萬至l500萬,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近來社會上談這個問題的人多起來了。對於這個問題,似乎可以研究有計劃生育的辦法。”“我們這個國家有這麽多的人,這是世界上各國都沒有的,要提倡節育,要有計劃地生育。我看人類是最不會管理自己了。工生產布匹、桌椅板凳、鋼鐵有計劃,而人類對於生產人類自己就沒有計劃了,這是無政府主義,無組織無紀律。這樣下去,我看人類是要提前毀掉的。”“政府可能要設一個部門,或暫設一個節育委員會,作為政府的機關。人民團體也可以組織一個。因為要解決技術問題,設一個部門,要有經費,要想辦法,要宣傳。”⑦l957年10月毛澤東同誌又在最高國務院會議第十三次會議上指出:“計劃生育也有希望做好。這件事也要經過大辯論,要幾年試點,幾年推廣,幾年普及。”⑧

  正當馬寅初先生就人口問題不斷發表演講, 《新人口論》逐步形成和發表的時候,也是反右鬥爭剛剛開始的時候、這時報刊上有些文章已不點名地對他進行批判,更有甚者還主張把馬寅初定為“右派”。但當時中央統戰部負責人向周恩來總理匯報時,周總理明確指出不能劃為“右派”。事實上,直到l959年下半年,批判基本上還是在學術範圍內,馬寅初先生也在不同刊物上發表了反駁文章。

  但是當反右鬥爭基本結束後,陳伯達卻於l958年5月突然到北大60周年校慶大會上點馬寅初的名,要他作檢討。7月,號稱“理論權威”的康生又來北大作報告,陰陽怪氣地講:“聽說你們北大出了個‘新人口論’,作者也姓馬。這是哪家的馬啊?是馬克思的馬呢?還是馬爾薩斯的馬呢?我看是馬爾薩斯的馬!”此後,聲勢浩大的批判開始了。1959年12月,馬寅初先生寫了《重申我的請求》一文,要求在《新建設》雜誌1960年1月號上發表。但是文章還沒有發,就傳到了康生手裏。康生便直接插手,親自部署批馬運動,康生對北大當時的領導人講,馬寅初最近很猖狂,給《新建設》寫了《重申我的請求》,猖狂進攻,他的問題已不是學術問題,而是借學術為名,搞右派進攻,要對他進行徹底揭發批劃,把大字報一直貼到馬寅初的門上去。他的校長是不能做了。⑴ 在康生的直接插手和布置下,在北京大學掀起全校規模的批判馬寅初高潮,把學術問題推到了政治舞台上,給馬老扣上了“假學術之名,向黨向社會主義進攻”、“曆史上一貫反黨、反社會主義、反馬列主義”等一頂頂汙蔑不實的大帽子,直到馬老被迫辭去北大校長之職和失去其他一切職務。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對馬寅初先生的批判和政治迫害,正是陳伯達、康生等野心家們對毛澤東同誌和我們黨當時工作指導上的錯誤的別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長,使國家和人民遭受了損害。

  第二,我國人口由於錯批馬寅初而在1957至l979年間多生3億的說法,同樣既不符合事實。也違背人口增長機製的一般常識。人們看到,在1957至1958年反右運動和批判馬寅初時期,我國有關計劃生育的宣傳活動並沒有停止。1958年時國家還出版了大量宣傳計劃生育的書籍,如《節製生育宣傳手冊》、《有計劃地生育子女》、《避孕常識》等。衛生部在其宣傳要點通知中,也繼續強調“應加強節製生育的宣傳” ⑵。其後在1959至1961年間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急劇下降,人口出現負增長,計劃生育工作擱淺,但在這時黨和國家也沒有否定計劃生育政策,更沒有鼓勵生育。

  自l962年開始,隨著國民經濟形勢的好轉和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出現,黨中央、國務院於l962年發出《關於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把節製生育、控製人口增長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既定的政策” ⑶予以確認。l964年,在毛澤東同誌倡導下,國務院正式成立計劃生育委員會,並在國家預算科目中增設“計劃生育支出”,專款專用,支持計劃生育工作。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從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控製人口增長,到設立機構、製訂規劃、發動群眾、宣傳教育以至提供避孕節育措施,毛澤東同誌都作出了正確決策和具體指示,推動了我國的計劃生育工作逐步開展起來。到l966年,我國城鎮總和生育率已由60年代前的5以上降到3.10。當然,這一時期由於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尚未開展計劃生育,因而全國人口的生育水平仍在高位運行。毛澤東同誌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1965至1966年間多次提出計劃生育必須在抓城市的同時。以抓農村為重點。此後。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雖使計劃生育工作受到幹擾和破壞,但是麵對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帶來的迅猛的人口膨脹。麵對一係列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國務院仍於l971年批轉了《關於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報告》,確定了“四五”期間人口增長指標,製訂了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各項措施。l973年在全國計劃會議上我國第一次將人口控製指標正式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同年底,國家提出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1975年初,毛澤東同誌在《國家計委關於一九七五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報告》上批示“人口非控製不行”。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又再次重申了這一科學論斷。

  從以上所述事實可以明確地看出,自1957年馬寅初先生遭到批判後的20多年間,毛澤東同誌以及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國內形勢曲折複雜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從未否定過計劃生育政策。而且從60年代起便首先在城市推行計劃生育,70年代又在農村推行計劃生育。這一過程雖有過曲折,但總體上並未中斷,而且推行的力度逐步加大,從而使我國控製人口增長的工作取得明顯的效果。到l978午,我國人口出生率由1957年的34.03‰降至l8.25%c,同期人口自然增長率由23.23%降至12.00%。據專家的研究分析,即使僅從70年代起計算,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到l978年時全國累計共少生6千多萬人。如果同期我國不實行計劃生育,則到1978年時,全國總人口就不會是當年的9.6億,而將達到10.2億。至於那種簡單的以l978年全國9億多人口數減去1957年全國6億多人口數而得到的所增加的3億多人口數,作為“錯批一人“所帶來的後果,更違背了人口增長機製的一般常識。因為在人口遷移增長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增長不具有顯著影響的條件下,隻要人口出生率大於死亡率,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就會增加,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問題是在像我們中國這樣的經濟、社會欠發達的人口大國,如不實行計劃生育,人口規模就會越來越膨脹;實行計劃生育。人口雖然也會在相當時期裏繼續增加,但增長勢頭就會逐步削弱。

  總之,毛澤東同誌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的征程中,堅決批判“人口決定論”,全麵把握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口觀。同時,他又密切聯係中國的實際,提出革命勝利後的中國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控製人口增長,並開創了中國計劃生育工作的偉大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從而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未及回答的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建立政權以後。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大國,究竟要不要和怎樣對人口自身生產進行調節,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這不僅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口觀,而且為我國今天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

http://www.mzdlib.com/libszzy/maozedongxingjiushujuku/6938.html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