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2011-10-1: 尋訪渡江“第一船”上5位在衢老戰士 (來源:浙江衢州-衢州晚報)

(2011-10-28 14:26:06) 下一個
鍾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尋訪渡江“第一船”上5位在衢老戰士

zt
時間:2011-10-01 14:39  來源:衢州新聞網-衢州晚報



本報9月3日11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千帆競渡,誰是渡江“第一船”》,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喚起了一群人對這段曆史的回憶。記者由此開始了對部分在衢安家的渡江英雄的尋訪,並謹以此文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2周年。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把紅旗插上蔣介石的總統府,由此宣告南京解放。


當時首先渡過長江進入南京城的是第三野戰軍35軍103師直屬偵察連。解放南京後,這支英雄的連隊繼續南下進入浙江,一些戰士在衢州安家工作。 一個星期以來,記者輾轉衢州各地,尋訪到了其中的5位,他們分別是:連長董家普、指導員李占盛、班長孫晉海、司務長汲長勝和衛生員張澤鈞。其中汲長勝和董 家普已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去世。


時光流逝,對於當年“過大江”的情形,每個人都隻有一些零星的敘述,但吉光片羽卻足以勾勒出這些“最可愛的人”的群像。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高尚品格,值得讓後人景仰。


一篇文章勾起一位讀者的記憶,她說公公和他在衢州的好幾名戰友都參加解放南京的渡江戰役,記者由此開始對渡江英雄的尋訪


9月3日衢州晚報11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千帆競渡,誰是渡江“第一船”》,像所有解密類的文章一樣,回憶的是多年前的往事。


報紙出版兩天後,本報編輯部接到了一位讀者的電話,“我的公公就在‘第一船’上。”這位姓邱的女士說,她的公公叫汲長勝,是原第三野戰軍35軍103師直屬偵察連的司務長,後來轉業到衢州,2004年去世了,不過當時同在偵察連的好幾名戰士也在衢州,不知道近況如何。


邱女士是個熱心人,她說她是看到公公生前留下來的一篇回憶文章,才想到給本報打電話的,具體的情況她丈夫汲華會更清楚。


見到汲華,他已經把那篇文章複印了一份。文章的題目就是《我們是渡江戰役第一船》,下麵有個括號,寫的是“紀念南京解放53周年”。後麵的落款 是“原103師偵察連:連長董家普、指導員李占盛、付排長何鵬,班長徐傳翎、魏繼善、孫晉海,偵察員楊守來、李象慶、陳河,司務長汲長勝,衛生員張澤鈞回 憶口述”,落款時間是“二零零二年四月”。


“2002年我爸爸病得比較重,他的戰友來看他,在病床前大家回憶起過去的事情,一起整理出這篇文章。”汲華一個個指著名字說,何鵬、徐傳翎、魏繼善、楊守來在杭州,其他人都在衢州。


從那篇回憶文章可以看出,35軍第103師原屬魯中南縱隊47師,在1948年9月參加了濟南戰役後,隨即投入了偉大的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勝利之後是“三浦(長江北岸的江浦、浦口、浦鎮)”戰役,正在激戰中,偵察連奉命以最快速度過江,與南京地下黨取得聯係,了解南京敵情動向,找到渡江船隻。


“那次去南京的總共有5個人,坐的是一艘小漁船。”汲華說,這5人中就有孫晉海。孫晉海家在龍遊縣龍洲街道蘭石村。


《渡江偵察記》中李連長的原型之一在龍遊蘭石村,他已經記不清以前的事情了,但還是喃喃地說了句:“掉到水裏都不怕。”


蘭石村就在龍遊縣城邊上,向村裏人問路,大家都會說是“老支書”。一打聽,原來孫晉海1955年轉業到了蘭石村後,多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鐵製院門緩緩打開,一位滿頭白發、有些清瘦的老人蹣跚而出,這就是當年冒死渡江的偵察員孫晉海。和老人握了手後,他似乎並沒有交流的意思,隻是孩子般地笑了起來,表情竟然有些羞澀。


“去年上半年還清楚的,現在他都記不得以前的事了。”孫晉海兒子孫建有說。


得知記者來意,孫晉海喃喃地說了一句:“我們偵察連立功很多,打南京的時候去偵察,掉到水裏都不怕。”然後他就不說話了,像是回到了1949年4月22日。


根據2002年11人的共同回憶,當時5個人上船,每人攜帶輕機槍一挺。除了槍支彈藥外,大家都把行李和私人物品交給連部,並留下準備犧牲的遺言,輕裝上船。


開始的時候風平浪靜,一路都很順利。過了江心,天已大亮,對岸的敵軍發現了江心的小船,隨即用炮火掃射。


他們在下關電廠附近上了岸,與南京地下黨取得了聯係,在電廠的碼頭上找到了一艘小貨輪。


就是這艘小貨輪開始載著偵察連的其他戰士渡江,到南京找到了更多的船,然後從南京對麵開始了大規模的渡江。


為此,孫晉海榮立特等功,從此以後,很多對於渡江戰役的記載中都可以看到孫晉海的名字。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文章稱孫晉海是電影《渡江偵察記》中的李連長原型。當時孫晉海說,其實李連長隻是藝術形象,當年渡江偵察英雄很多,他隻是其中一位。


“不管爸爸以前是什麽樣的英雄,現在他就在家安安心心地養老了。”孫建有說,前些年父親身體好的時候,一個大家叫“小張”的戰友會帶著杭州的戰友來看父親,現在年紀大了,不走動了,隻知道在衛生係統工作,不知道現在怎麽樣了。


衛生員“小張”正在住院,當年他擠上了“第一船”,他說,進城時還有零星戰鬥,現在看到的部隊進城紀錄片是後來補拍的


“小張”其實已經85歲了,叫張澤鈞。通過“衛生係統”這個信息,多方輾轉,得知張澤鈞在轉業到衢州後,在石梁衛生院、航埠衛生院、雲溪衛生院工作過,最後從杜澤衛生院離休。這段時間身體不好,正在衢江區人民醫院住院。


張澤鈞在偵察連裏是衛生員,雖然身體不怎麽好,但對於渡江的過程,他還有比較清晰的記憶。


“前麵過江的5個偵察員找回來一艘小貨輪,首先上這艘小貨輪的是我們偵察連。”張澤鈞說,因為人多船小,最後決定,讓有戰鬥力的偵察員先上,病號、馬夫和後勤人員後來再上,“總共有五六十人上了第一船。”


張澤鈞說,本來他也上不了,他就去連長和指導員那裏要求說,一船過去總要有個衛生員,不然有人負傷怎麽辦,最後他硬是擠上了船,“對麵不停地有人打冷槍”。


張澤鈞說,到了南京的偵察員繼續去找船,找來的船就來來回回地把部隊往南京運送,“一船人上來了,之前上岸的人就向前推進。”


後來很多紀錄片中都有部隊進南京城和在總統府上升五星紅旗的畫麵,張澤鈞說,當時部隊進城還有零星戰鬥,不可能拍照和攝像,這些畫麵是後來補拍的,“不過也隻是過了幾天,還是原來那些人,都是真實的,不是演員。”


張澤鈞說,南京剛解放時,城內非常混亂,為了維護剛解放的南京城秩序,上級命令偵察連以南京軍管會的名義擔任全市的巡邏任務,處理突發事件,其他進城部隊一律不得外出。


一個多月後,偵察連跟隨部隊繼續南下,到了浙江。


張澤鈞說,他們偵察連到衢州後,參加了江山的剿匪,剿匪結束後,有些戰友離開了衢州,他所知道的留在衢州的總共有7個人。除了已知的汲長勝和孫晉海,連長董家普在開化、指導員李占盛在江山,偵察員李象慶和陳河後來分別在我市的金融係統和郵電係統工作。


連長董家普2007年去世了,生前他說偵察連沒去過“總統府”,接管的是“國防二廳”,指導員李占盛每天把《參考消息》從頭看到尾


通過開化縣老幹部局和江山市老幹部局,還算比較順利地知道了董家普和李占盛的近況。


董家普已經於2007年去世了,他的兒子董新華說,父親沒有留下什麽文字資料,生前也很少和他們講過去打仗的事情,對於一些關於戰爭的報道他會仔細看。


董新華至今還保留著父親留下來的幾張剪報,有些句子下麵劃著線。“這是父親告訴他與事實有出入的地方。”董新華說。


比如有報道說他們部隊到了南京後,首先占領“總統府”,去了蔣介石辦公室,還把“總統府”上的青天白日旗降下,升上五星紅旗。董新華根據父親的 回憶說,當時偵察連並沒有去過“總統府”,而是去了“國防二廳”。“35軍有103師、104師、105師,應該是其他師去的。”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話:隻派了一個班去,就繳了敵軍兩個團的槍。董家普在“兩個團”邊上寫了“敵軍一個營”幾個字。“父親說要實事求是,不能誇大,不能把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董新華說。


在江山市江濱二區的一幢樓房裏找到李占盛時,他正坐在騰椅上,拿著放大鏡看《參考消息》,他借助助聽器也隻有部分的聽力,在兒子李軍的幫助下, 一個個地說出了昔日戰友的名字。除此之外,因為聽力的原因,李占盛很少說話,他每天都要把《參考消息》從頭看到尾,再就是看看書,然後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 世界裏。


接著又聯係了陳河和李象慶,陳河說他是渡江後才加入偵察連的,李象慶因為身體原因不便接受采訪。(記者 陳明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