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設。。zt
(2011-10-15 01:55:05)
下一個
當前位置:首頁 > 特別專題 > 經典中國輝煌60年 > 60年重要論述
新中國工業建設:六十年鑄就輝煌
時間:2009年10月25日 09時00分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丁 冰
字號:『 大字體 中字體 小字體 』 我要評論
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光輝的60周年。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經濟、政治、教科文衛和國防建設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足以令人自豪的偉大成就。其中工業建設的成就尤為突出和重要。新中國60年來工業建設的曆程,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大體可以劃分為前30年和後30年兩個時期。這是兩個不可分割的前後銜接的發展過程,即後30年在前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取得了更輝煌的成就。
前30年:從“一窮二白”到初步建立門類比較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
對新中國前30年工業建設的巨大成就和意義,由於距今較遠,易為人們所淡忘或忽視,事實上,前30年我國工業的發展是比較快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解放初期的國民經濟恢複與“一五”計劃時期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
剛解放時,新中國所麵臨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工業極端落後的局麵。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機器製造業,連一顆螺絲釘也要從外國進口。據統計,1949年全國鋼產量僅15.8萬噸,在工農業總產值中,農業占69.9%,工業隻占30.1%,其中現代工業占得更少,僅23.2% 。但我國僅用短短3年時間,到1952年就使經濟恢複到戰前1936年的最高水平。接著從1953年開始,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展開了大規模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任務,建立了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1957年按期勝利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所製定的各項經濟指標,其中工業生產發展的成就尤為突出。據統計,按1952年不變價格計算,工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140.2億元,上升到1957年的783.9億元,即在8年之間增加4.59倍,年均增長21%;即使從1952年算起,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工業總產值也由343.3億元上升到783.9億元,5年之間增加1.28倍,年均增長18%;1957年,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6.5%,迅速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這些都大大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發展的速度。如1949-1958之間,美國工業增長38.9%,年均增長3.7%;英國增長29.5%,年均增長2.9%;法國增長86.6%,年均增長7.1%,都比我國當時工業增長的速度慢得多。
上述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與生產關係和產業結構基本上同步地急劇變化的過程,生動地說明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辯證發展的規律性。客觀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下,社會主義公有製比資本主義私有製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很大優越性。
這裏還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第一個五年計劃實際是在1952年提出的,因當時受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原計劃的指標在實踐中不斷被突破,計劃也不斷修改,直到1955年才最後確定下來的。即使如此,最後完成的數額,仍大大超過了原計劃的指標。如果按照最初計劃,工農業總產值以1952年的827億元為起點,到1957年計劃達到125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8.6%,其中工業總產值到1957年為680.76億元,增長率98.3%,年均增長14.7%,約70%靠原有企業增長,約30%靠新建企業來完成。由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很高,到1957年實際完成的工農業總產值1387.4億元,較原計劃1250億元增加137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為783.9億元,較原計劃680.76億元增加103.14億元,超過15%。超額完成五年計劃的經濟實踐,大大提高了黨的威信,大大增強了廣大勞動群眾對在黨的正確領導下,依靠優越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就可以高速發展經濟的信心。
2.“大躍進”的挫折與迅速恢複發展
毛澤東同誌於1956年4月和1957年2月先後發表了《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兩次著名“講話”,及時提出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強調必須通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各方麵的關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同時要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其中包括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問題。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以及貫徹這條總路線的一整套“同時並舉”的“兩條腿走路”方針。在這條總路線的指引下,大躍進運動在全國開展了。
大躍進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黨和人民在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艱辛探索。但由於這一探索超越了生產力發展階段,盲目追求速度,因而不可能成功。當然,這一階段的經濟建設也絕非一無是處。如北京為新中國10周年獻禮的十大建築,至今也未失去其壯麗輝煌的形象;1958年3月17日,第一套電視發送設備試製成功;1958年6月,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開始運轉,同時建成回旋加速器;1958年9月14日,第一台內燃機電動機車試製成功;1958年11月28日,第一艘由蘇聯設計我國製造的排水量2.21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下水試航;1959年1月1日,第一座重型拖拉機廠建成投產;1959年9月,第一台每秒運算1萬次的快速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試製成功;1960年,第一座大型氮肥廠試製投產;等等。以上成果為我國日後的鋼鐵、機械製造、交通運輸、電力、電視、航海事業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就整個工業部門的國內生產總值來看,據統計,1958、1959年分別比上年增長33.4%和29.1% ,從1958年開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3年就完成了。
這場大躍進由於急於求成,提出了要爭取15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麵趕超英國的要求,以致在實踐中出現隻顧多快,忽視好省的偏向,浮誇風盛行。突出表現在鋼產量指標1958年硬要在1957年535萬噸的水平上翻一番,逼得隻好讓幾千萬人大煉鋼鐵,既浪費了大量資源,又破壞了綜合平衡;與此同時,在農村也出現浮誇風、共產風;加上天災,蘇聯撤走專家,催逼債款,便形成了1960-1962年的3年困難時期,使工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在1958-1959年大幅上升之後,1960年隻較上年增長6.1%,1961、1962年還分別比上年下降39%和13.3% 。工業建設遭此重大挫折是令人痛心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黨也很快發現自己指導思想上的偏差,在1961-1962年通過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總結經驗教訓,並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到1962年就使形勢開始好轉,1963-1966年工業增加值年年都迅速上升,曆年分別比上年增長13.3%、25.6%、25.8%、23.8% 。這再次說明黨的領導正確並具有能及時自我克服缺點、錯誤的能力。正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在總結評價這段曆史時所指出的:“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們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3.“文化大革命”時期工業生產的繼續發展
1966年全麵爆發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直到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才宣告結束。這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的一個所謂“打倒一切,全麵內戰”的特殊曆史時期,它給正在順利而迅速恢複發展的工業建設的進程帶來了極大的幹擾和破壞。盡管如此,由於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根基仍然保存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艱難進行,工業生產的發展,除了派性鬥爭最嚴重的1967-1968年,和唐山大地震的1976年有所下降,以及1974年因“整頓”增長較慢而外,其它年份都得到持續的發展。在此11年間年均增長9%。
當時的“大三線”建設所取得的偉大工業成就,也是不容忽視的。所謂“大三線”,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到70年代擴大到一般指長城以南、京廣線以西的廣大地區。即西南的四川、貴州、雲南,西北的陝西、青海和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中原的豫西、鄂西,華南的湘西、粵北、桂西北,華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區,都屬於“大三線”的範圍。這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的畸形片麵發展的不合理布局,積極開發內地和老、少、邊、窮地區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也是根據當時國際形勢,為鞏固國防需要而提出的偉大戰略決策。經過十幾年艱苦奮鬥,到70年代大體已建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三線工程體係。僅以四川的情況來看,在十幾年間,建起了以攀枝花鋼鐵廠為代表的300多個大中型企業,它們已成為四川工業的骨幹,為四川以後整個工業布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至今還在繼續發揮在工業建設和工農業生產中的骨幹作用。
概括起來說,新中國前30年工業生產發展是十分迅速的,成就是偉大的。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也發生巨大變化。工業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1952年隻占17.6%,到1978年已上升為44.4%。而在同期農業所占比重則由50.5%下降到28.1%。這說明我國已由原來十分落後的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已初步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從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大約經過一、二百年,我國隻用短短的30年就實現了這個轉變。
新中國前30年工業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由於前30年我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規律認識得並不深刻,我們的建設走了不少的彎路。最為嚴重的是,我們僵化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不顧具體國情,片麵地根據這些著作中的一些論斷甚至例子製定我們的經濟政策和經濟製度,照搬照抄蘇聯模式,從而形成了一套僵化的經濟體製。如,在所有製上追求純而又純的公有製,在分配上強調平均主義,在經濟調節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這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影響了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更好地發揮。總之,新中國前30年的工業建設成就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奠定了物質基礎,而在此期間形成的僵化體製又使得我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成為必然。
後30年:通過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現代工業的大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國工業建設遵循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要求,在前30年工業建設的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充分利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高新技術蓬勃發展的有利條件,興辦“三資企業”,積極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調整所有製結構和產業結構;同時逐步實現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增強了經濟活力,從而有效地促進現代工業生產的全麵、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使我國正在從工業製造大國向創新國家的目標邁進。如果說,新中國前30年已基本上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到現在則已基本建成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係。這個現代工業體係與傳統的以機械裝備製造業為核心的工業體係不同,其特征是以先進的集成電路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武裝起來的,擁有完整的裝備工業、原材料能源工業、消費品工業、國防科技工業、電子信息技術產業。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在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的全部工業門類我國一個也不少。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工業規模不斷壯大。1978年,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增加值僅有1607億元。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工業經濟迅猛發展。1992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此後每兩三年就新增1萬億元,2000年突破4萬億元。2003年以來更是一年一個新台階。2007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0萬億元,達到107367億元,比1978增長23倍(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1.6%。其中2007年一年實現的工業增加值超過1994年以前17年工業增加值的累計,2003-2007年五年完成工業增加值超過改革開放前二十五年工業增加值的總和。據美國經濟谘詢公司的統計顯示, 2007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中占14%,在全球製造業排行榜上中國與日本並列第二。
通過企業改革,我國工業企業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製度。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內涵是經濟資源配置機製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變,它貫穿國企改革的全部曆程。1979年,首鋼等8家企業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拉開企業改革序幕。此後國家陸續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1979年,國有企業投資實行“撥改貸”;1981年,實行經濟責任製,打破“兩個大鍋飯”;1983年,開始分兩步實施利改稅;1984年,進一步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企業內部實行責任製;縮小指令性計劃範圍、擴大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範圍; 1992年,印發股份製企業試點辦法,一批企業相繼在國內外上市;1994年11月,國務院批準百家現代企業製度試點;1997年底,中央確定國企三年改革與脫困目標,綜合實施債轉股等政策性措施;2000年以後,政企脫鉤,國有企業改革提速,結構布局進一步調整,積極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改革重塑了市場主體,所有製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單一公有製經濟轉變為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股份製作為現代企業組織形式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工業企業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利用外資,提升了工業現代化生產能力,實現了一批重大工程的突破和跨越,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產機組已達80%以上;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廠設備,國產化率達90%;國產100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國產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已投入運行;日產4000噸大型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60萬噸乙烯、30萬噸級合成氨、百萬噸級鉀肥等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實現國產化等。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係不斷完善,工業技術改造取得成效。2007年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專利申請量為95905件。我國已有一大批高新技術產品從無到有地自主創造出來,例如,中國工業在載人航天、大運載火箭、月球探測和衛星導航等一係列尖端領域,都實現了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在信息技術領域,廣大科技人員近年來更是響應號召,克服千難萬苦,創造出了屬於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作為網絡核心技術的服務器,使得我國在關鍵領域的信息安全不再受製於人。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計算,在1999年到2008年間,鋼的產量由1.156億噸增到5.0091億噸,增長了3.33倍,年均增長17.7%;煤由12.5億噸增至27.93億噸,增長1.234倍,年均增長9.3%;水泥由5.36億噸增至14億噸,增長1.612倍,年均增長11.26%;化肥由0.28億噸增至0.6012億噸,增長1.147倍,年均增長8.86%;汽車由163萬輛增至934.55萬輛,增長4.733倍,年均增長21.4%;電視機由3637萬台增至9033.1萬台,增長1.48倍,年均增長10.64%。特別值得引以為自豪的是,我國現在有多達210種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例如,鋼產量在1949年隻產15.8萬噸,不到世界鋼產量的千分之一,到2008年的產量已占世界鋼產量的40%,獨占鼇頭,煤產量現也穩居世界榜首。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吳 強
【打印】 【糾錯】 【求是論壇】 【網站聲明】 網站編輯:張亮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 評論僅代表評論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求是理論網立場和觀點。)
1、發言人應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並承擔一切因您的言論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發表言論時請注意文明用語,所有評論經審核後發布,字數在1000字內。
3、本網擁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權利。
匿名發表 驗證碼:
網友留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