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英國之後,再回看:zt:6-24,..
(2011-08-15 23:01:54)
下一個
英國專家:北約已死 隻是我們不願承認罷了!
阿德裏安•漢密爾頓
如果說有誰給一個機構敲響了喪鍾,那就是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在他上周五(6月10日)在布魯塞爾向北約發表告別演說的時候。
蓋茨談道,這個有60年曆史的聯盟麵臨“即便不是淒慘的,也是黯淡的”未來,即變得在“軍事上可有可無”。
你從他的分析中挑不出什麽錯。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持續時間越長,就越清晰地表現出這一聯盟中歐洲成員在行動目標上的分歧,而聯盟領導者美國不願意為了某項它認為應該由歐洲出麵處理的事務繼續承擔繁重責任。
但這也恰恰反映出美國和歐洲目前對於它們各自安全利益看法的根本差別。對大多數歐洲國家來說,柏林牆的倒塌意味著對自身安全最直接的軍事威脅的消失——而這些威脅正是北約存在的理由。
而另一方麵,對美國來說,柏林牆的倒塌留下的是一個不好對付和動蕩不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眼下不得不出頭維持秩序。他們想要得到盟友的支持,而不是看到支持日益減少。
對波黑、伊拉克、阿富汗和眼下利比亞的軍事幹預,讓這種利益分歧浮出水麵。對布魯塞爾北約總部的軍事領導人和一些更加狂熱的政治支持者來說,這樣的“戰區外”行動被視為可喜的機會,可以讓北約重申其在冷戰後世界中的重要性。而對歐洲大部分國家的人們來說,這些行動是錯亂行為。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從來沒有獲得政治上的一致支持,隨著花費激增和目標變得愈發混亂,這種支持越發少了。利比亞是證明壓垮聯盟的那根稻草嗎?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不是,因為是戴維•卡梅倫和薩科齊領導下的歐洲才推動了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但是,我們在阿富汗曾見過那種長時間苦苦維持戰爭決心的問題,如今也出現在了利比亞。而這一次截然不同的是,華盛頓不再願意擔起領導責任。
蓋茨的演講明確暗示了美國開始厭倦挑大梁。蓋茨或許是在給歐洲發出警告,但是他自己也清楚,“明確的現實”不是北約盟友的優柔寡斷驅使華盛頓重新考慮立場,而是美國公眾的關注移向國內,並且厭倦了耗資巨大的海外戰爭。
哪怕隻是為了應對中國的軍費增長,美國也無疑會努力保持增加其過於龐大的軍費開支(相當於美國所有盟國軍費預算的總和)。但是,美國正在摒棄通過聯盟采取行動的想法,而是轉向隻關心它認為直接針對自身的威脅。奧巴馬總統最近的講話反映出了這一點。
中國的崛起是一個威脅。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是另一個威脅。但是一旦軍隊從阿富汗撤走,歐洲和北約的地位就不那麽重要。
對歐洲(包括英國在內)的影響足夠明白,隻要有政治家願意坦白承認。這個跨大西洋的合作組織——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建立在各自利益基礎上的軍事同盟——現在已經到達保質期的末尾。事實證明,賦予其新含義的各種努力——例如把北約看作冷戰後美國政策的臂膀和一支全球軍事力量等—— 都代價很高而且引發分歧。
當然,讓美國繼續參與歐洲防務會更有效,而且美國人完全可以認識到,這樣做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歐洲與美國雙方有很多共同的擔憂,比如恐怖主義和“阿拉伯之春”。如果這能有助於北約以協定的形式繼續存在下去,那麽它也許還有可取之處。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387期,摘自2011年6月24日《國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