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起義報》1月26日文章 原題:資本主義危機(作者比利時作家馬克·範德皮特)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和就業危機。我希望從長遠角度和多層麵來討論這個話題。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麵分析當前的危機:經濟、社會、政治、生態和地緣政治(軍事化和戰爭)。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利潤的最大化,目的是積累資本。這是由相互競爭的、使國家服從於本階級共同利益的一些個人資本家來實現的。從長遠角度看,這種積累模式已經逐漸陷入了僵局。
利潤的產生是通過工作。利潤的基礎是工人創造的價值高於工資的價值。工資越低,利潤就越高,反之亦然。此外還有三個因素會影響到潛在利潤:機械(技術)成本、與自然的交換(原材料、能源和廢棄物)和稅收。
在資本主義崛起的過程中,特別是上世紀 50年代,以下四點因素製約和損害了資本主義利潤的獲取:
1.工資。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地緣政治局勢及其社會鬥爭的影響下,二戰後這些國家的工資水平普遍提高,而且這一趨勢得到了保持。
2.技術。作為與資本主義對手競爭的需要,為了提高生產率,技術以利潤的來源——勞動為代價得到了發展。
3.自然。不斷擴大生產和不斷上漲的資本勞動比率導致了原材料和能源資源的匱乏,繼而造成成本增加。汙染和清除廢棄物也造成了生產成本的提高。
4.稅收。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得到充分發展,這是不可逆轉的,但卻是以稅收增加為代價。
利潤率減少的 趨勢並非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一個繁榮和衰退交替的循環過程。每個資本家都試圖支付盡可能低的工資,創造最大化的利潤。但是,由於所有工人的工資總和構成了 消費(購買力)的基礎,於是產生了一個矛盾:在生產最大化的同時,消費水平卻出現下降。因此生產的過剩危機便頻繁發生。
為了能擺脫長期利潤率減少的趨勢,資本主義至少已經試驗了五條“逃生之路”,但都不成功,而且適得其反,矛盾反而加劇了。然而,資本主義卻還在繼續驗證這些路線,它們是:
1.新自由主 義。這是資本主義為遏製工資和稅收上漲而發起的一次攻勢。從微觀經濟角度看這是有益的,但是從宏觀來說,它卻破壞了購買力,從而引發了生產過剩危機。上世 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增長明顯高於八九十年代以及之後的2000年。新自由主義削弱了國家在必要時幹預經濟的能力,它為金融脫軌創造了條件。
2.全球化。 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解體、中國改革開放和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給了資本主義一些喘息的空間。在全球化時期,融入資本主義製度的勞動力數量(利潤的源泉)翻番, 新興國家的廉價商品保證了低工資,同時使出口貿易和投資得到增長。但是,新興經濟體卻是從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國家,它們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北南國家的關 係。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北方國家500年來對經濟的統治權開始走向瓦解。
3.債務。債 務創造了新的購買力。石油危機之後債務首次被資本主義製度所利用。“石油美元”被注入發展中國家,提高了它們對消費品和發達國家先進設備的需求。其結果是 造成了80年代嚴重的債務危機。去年,多數北方國家政府都采取了緊急措施,在不久的將來這將製造出巨大的債務陷阱。
4.財政爆炸。主要是尋找虛擬經濟的利潤。投機和金融領域的利潤並沒有創造出價值,或者說創造出的是虛擬價值,或是從其他部門擠壓價值(利潤)。虛擬價值的積累有時無可避免地會製造出金融泡沫,但這種泡沫遲早會破裂,伴隨而來的是災難性的後果。
5.美國的軍 事擴張。軍事武器和裝備貿易並不依附於消費者的購買力。即便是在危機時期,特定部門的軍事訂單貿易仍可以得到保證。此外,軍事統治權是鞏固勢力範圍、保護 一種貨幣的統治地位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當經濟地基開始動搖的時候。然而,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冒險代價高昂卻沒能換來期待的成果。與此同時,巨額 軍費開支還給美國政府帶來了高赤字。美國的軍事積累已失去了經濟基礎,存在捉襟見肘的危險。
因此,資本主義最根本的特質——追逐利潤及其無休止的積累正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