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湖北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 zt..

(2010-11-22 14:12:25) 下一個

我頂 字號:


湖北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


 



      


春滿大地,綠綻枝頭。3月31日上午,全省新任縣市區委書記培訓班的學員在省委書記俞正聲的帶領下,在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的坡地上植下一片新綠。上完這頗具意義的一課,60多名學員結束為期一周的集中學習,返回工作崗位。


這是湖北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峻工後舉辦的第一個固定主體班。自此也標誌著建設曆時三年之久的湖北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將走上正規化的辦學軌道。


湖北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坐落在紅安縣城關鎮似馬山,總投資6500萬元,一期工程3500萬元,占地麵積116.2畝,建築麵積1.6萬平方米。每年培訓學員3000人以上,每期培訓350人左右。學院建築風格統一、質樸典雅。走進學院,你耳聞目睹的就是四個字“革命傳統”,讓你穿越時空,穿越曆史,從中感悟、淨化、升華。
似 馬山,因其形似馬而得名,它積澱了千百年來的曆史名人文化,是紅安著名的風景名勝。一峰獨秀,怪石嵯峨。山的上麵有李贄名之曰:“一線天”,巨石上刻有 “天馬行空”四字,為明水竹山人周思久題。山麓有洞龍書院,明李贄所著“焚書”、“藏書”、“續藏書”半脫稿於此。定格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似馬山更是 一座革命的山。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黨的“一大”代表董必武老家朱家垸就位於這裏。當年,似馬山就是董老等無數仁人誌士傳播《共產黨宣言》的聖地,傳 播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的隱身之地。
    一個世紀更替,如今的似馬山更加青綠茂盛,充滿活力,無數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兒女又將雲集這裏,“加油”“充電”,肩負起新的曆史使命。


高瞻遠矚,一項深謀遠慮的基業工程


2003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 書記俞正聲在中央關於興建延安、井岡山、浦東三所幹部學院的有關材料上作了“我省是否在紅安建立此類基地,重點是傳統教育”的重要批示。根據這一重要批 示,省委組織部會同省委幹部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其他成員單位、黃岡市委和紅安縣委,對在紅安建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問題進行了反複論證。大家一致認為,把紅 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條件具備,意義重大。
    2004
812日至13日, 俞正聲書記帶領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宋育英以及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深入紅安進行實地調研考察。在莊嚴肅穆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他深情地凝 視著一幅幅曆史圖片,專注地聽著講解員的解說,心情十分沉重。他滿懷深情地對隨行的同誌們說:“在湖北這塊紅色的土地上,保存著大量的革命遺址遺跡和史 料,記載了革命先烈勇於犧牲、無私奉獻、前赴後繼的英勇事跡和頑強精神,這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央提出重溫西柏坡精神,牢記‘兩個務必’,其目的就是 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努力提高幹部特別是青年幹部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湖北有很好的革命傳統,怎樣把這個優勢發揮出來,用我們光榮的革命傳統 來教育幹部,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在 黃岡市、紅安縣負責人座談會上,俞正聲書記反複強調:“湖北要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幹部的作風,取決於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湖北有不怕犧 牲、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有舍小家顧大家、一心跟黨走的革命精神,這是我們很大的政治優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解決湖北發展中問題,學習、繼承和發揚先烈的 革命傳統是一把重要鑰匙。這篇文章做好了,對於我們轉變作風、勤政為民,對於解決我們幹部隊伍中存在的不良作風,對於提高青年人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都有 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說 到這裏,俞正聲書記諄諄告誡在座的隨行人員和市縣負責人:“中央特別重視革命傳統教育問題,特別重視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建設工作。近幾年來,先後在延安、 井岡山和上海建立了三個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對教育培訓幹部起到良好作用。紅安是湖北革命傳統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地方,這裏曾爆發了史詩般的黃麻起義,誕生了 三支紅軍主力,走出了兩百多位將軍,為了共和國的解放犧牲了14萬英雄兒女,革命傳統教育的聲勢和影響十分突出。因此,要把紅安作為湖北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來建設,把它建設好!”
    8
27日, 俞正聲書記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聽取了省委組織部關於把紅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方案的匯報,並決定興建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作為紅 安教育基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並成立了以俞正聲書記親任組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宋育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周堅衛,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張昌爾等同誌任副組長,省直有關部門、黃岡市委、紅安縣委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省委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領導小組。20059月成立學院籌建專班。2006428日,學院奠基。816日,學院主體建設工程全部完工封頂。95日,省城建廳、武大設計院和省、市、縣質檢站等對學院主體工程結構全麵檢查驗收,評定為“結構優質”工程。經過8個月的日夜奮戰,2007年元月12日,學院一期工程通過專家組竣工驗收。


紅色寶藏,一部鮮活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讀本


紅安,革命曆史教育資源十分豐富,是一塊神奇的熱土。這裏,曾爆發了與秋收起義齊名的“黃麻起義”,誕生了紅四方麵軍,重建和整編了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這裏,是董必武、李先念二位國家主席和陳錫聯、韓先楚、秦基偉等223位 共和國將軍的故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周恩來、葉劍英、徐向前、李先念、郭述申、鄭位三、方毅等在這裏留下了他們光輝的足跡。紅安境內遍布革命 曆史遺址遺跡和紀念場館。據統計,除“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外,全縣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裏坪長勝街革命舊址群”等3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董必武舊居”、“李先念舊居”等8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3處。
    紅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培育和鍛造治黨、治國、治軍人才的革命搖籃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這塊紅色土地上,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先後在紫雲區聶家祠堂創辦了紅軍軍事政治學校和彭楊軍政學校,為紅軍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培養了1000餘名連級以上的基層黨政軍幹部。抗戰時期,中共湖北省工委和臨時省委先後在七裏坪附近的秦氏祠堂等地舉辦了遊擊隊幹部訓練班(又稱“抗日幹部訓練班”)、青年訓練班、黨員訓練班,共培養了600多名抗日幹部。他們中大部分於19383月隨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其餘參加了鄂豫邊抗日戰爭的準備與發動工作。
    紅安革命傳統教育資源蘊含的曆史文化價值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這裏先後被中宣部等國家有關部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優秀社會實踐基地”等。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友人來這裏考察研究,被外賓稱之為“山地遊擊戰聖地”。目前有260多個省內外機關團體及大專院校、部隊院校在縣烈士陵園、七裏坪長勝街等地掛牌建立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約有30萬人次來此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海軍工程大學稱紅安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已連續21年組織學員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紅安這塊紅色的土地承載的革命曆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黨的曆史、加強黨性鍛煉的重要場所;是廣大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課堂;是廣大人民群眾緬懷先烈、感受曆史、陶冶情操的重要陣地。


求實創新,一種獨特的辦學特色亮點紛呈


辦學特色是學院的魅力所在,教學質量是學院的生命所在,社會效益是學院的目的所在。
    學 院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艱苦奮鬥、執政為民”的辦學 方針。功能定位上,按照“立足紅安、依托湖北、麵向全國、放眼世界”的辦學理念和“保持本色、鍛煉本質、增強本領”教學目標,充分挖掘利用紅安及周邊地區 豐富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成為激發廣大黨員幹部革命熱情的“加油站”。在教學方式上,采取“課堂 講授、現場體驗、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四種方式。在辦班形式上,設立“主體班、銜接班、合作班、委托班”等多種形式。在培訓對象上,以黨政幹部、軍隊官 兵、專業技術人員、大中小學校師生為主。在培訓內容上,以黨的革命傳統、黨史黨建和國情省情教育為主要內容,積極借鑒國內外的先進教學經驗,不斷探索幹部 教育培訓的新方法、新途徑。
    2006
年 以來,學院教學人員與有關方麵專家教授通力協作,先後三次召開了學院教學論證會,研究調整學院的《教學工作意見》、《教材開發方案》和《主體班日程表》, 三番五次修改形成了《湖北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教學意見》、《學院教材編寫方案》,報省、市委組織部審批並組織有關專家評審通過。完成了“黃麻起義和鄂豫 皖蘇區鬥爭簡史”、“紅安精神簡論”、“黨的先進性的曆史考察”等三堂課講義。五易其稿,完成了《現場講解詞》的修改工作,通過了市、縣兩級專家的審定, 修改完善了董必武紀念館、李先念故居、陳錫聯故居、七裏坪長勝街革命遺跡遺址群、紅四方麵軍誕生地、大悟宣化店革命遺跡遺址群等地現場點評詞。撰寫了《紅 安人》劇本,編寫了學員路途教學課程,設計了“社會實踐課”教學方案、學員管理手冊,並付諸實施,製定完成了“學員論壇”教學方案,收集、編審、印刷了 《專題講義》、《紅安革命紀念地攬勝》、《毛澤東在中央根據地鬥爭時期的調查文選》等三本課堂教學、現場教學教材,近20萬字。916日,省委組織部在武昌舉行湖北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教學方案評審會,專家們充分肯定了學院教學方案,認為方案思想性很強,規範性很強,係統性很強,獨特性很強,操作性很強,學院教學特色初步顯現。
    從教學需要的角度,學院教學人員反複實地考察,確定了1947年 “劉鄧大軍”駐紮的七裏坪鎮楊山村和城關鎮細羅家坡、永佳河鎮獅子口村為學院首批社會實踐點,確定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曆史紀念碑、紅二十五軍三烈 士墓地、將軍墓群、董必武舊居、李先念舊居、七裏坪長勝街、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舊址、七裏坪革命法庭舊址、黃麻起義總指揮部舊址、紅四方麵軍誕生紀念碑、 列寧小學舊址、秦基偉故居、沈澤民犧牲地、烈女崖、紅軍洞、陳錫聯故居等28處革命遺址遺跡為學院首批現場教學點。同時,拓展了學院的現場教學點,確定了大悟宣化店為學院的現場教學點。
    為了把教學與管理工作調優調順,20061226日至31日學院舉辦了調試班。學員主要來自黃岡市內各縣市區委組織部分管幹教工作的副部長或幹教科長、黨史辦主任、黨校常務副校長以及黃岡師院、市委黨校、市委黨史辦有關從事黨史黨建研究工作方麵的專家教授,共46人。 共設置《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史》、《紅安精神簡論》、《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曆史考察》三大專題課堂講座;安排參觀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 園、七裏坪革命遺跡遺址群、董必武舊居、李先念舊居、陳錫聯故居、大悟宣化店革命遺跡遺址群;組織學員“夜宿楊山村”,進村入戶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學習,赴 紅安縣城關鎮細羅家坡、永佳河鎮獅子口村調查研究;開展學員評教、學員論壇、文藝演出係列活動,教學內容十分豐富,時 間安排緊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學員們普遍認為,湖北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教學主題突出、特色鮮明。通過短短幾天的教學實踐,學員們深刻地感受到對鄂豫皖 革命根據地的曆史有一個全景式的了解,對紅安精神的產生、形成和內涵也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從心靈深處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思想得到淨化升華。


招賢攬才,一支業務精幹的教學教研隊伍形成


辦好革命傳統教育學院,實現學院建設與發展的目標,關鍵在於建設好學院領導班子。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2006年學院領導班子職數配備齊全。學院一班人堅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不斷提高思想理論水平;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抓好學院的建設與發展,努力提高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堅持貫徹民主集中製原則,不斷增強班子的團結與活力,為搞好學院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建 設一流的革命傳統教育學院,需要有一流的幹部和師資隊伍。站在全局性、戰略性的高度,學院著眼於建立健全選人、用人機製,通過製度和程序把好關,引入競爭 機製,完善激勵機製,無論是幹部還是老師,都要求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工作作風正,通過一段時間努力,逐步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積極上進、相 對穩定的幹部、教師隊伍。
    為了進一步優化教師隊伍,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學院采取專兼結合,以兼為主的辦法配備,管理人員堅持少而精,以聘用為主。200510月份以來,學院從縣烈士陵園精選了6名 能擔任現場教學點講解任務的講解員進行了培訓和試講,並聘請華師大王玉德教授、武漢大學丁俊萍教授、省委黨史辦方城編審、原市委黨史辦主任程儀、原紅安縣 黨史辦主任彭希林等為學院兼職教授,聘請紅安縣委副書記何光耀、紅安縣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吳光德、原宣傳部副部長胡耿等擔任現場教學點點評教師,與省、 市、縣從事黨史黨建研究、幹部教育方麵的專家教授近百人建立了聯係,初步建立了學院鬆散的、長期的、緊密聯係的合作研究網絡。同時,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學 院師資庫。


積極探索,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高效運行


加強學院內部管理,是學院有效運轉、建立良好的教學科研秩序的保證。為了給廣大學員和教職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創造良好條件,學院按 照功能定位的要求,借鑒井岡山、延安幹部學院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搞好幹部教育培訓的內在規律,使學院工作的決策、運行和評估等各個環節都建立在科學的基 礎之上,不斷提高學院的管理水平。積極推進人事製度、管理製度和分配製度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實際工作需要的製度,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力求學院工作 的每個方麵、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製度作保障,真正做到用製度管人、用製度管事、用製度辦學。積極推進學院管理的規範化,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完善 各項學院工作流程,明確學院各部門、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合理設置工作步驟和環節,逐步形成職責明晰、運轉通暢、富有效率的工作規範,確保優質高效地完成各 項工作任務。
    2006
42日至5日,47日至12日,在院長吳義煌,副院長邱淩的帶領下,學院組織有關領導、專家和工作人員先後赴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中國延安幹部學院進行了考察學習,並形成了《關於中國井岡山、延安幹部學院考察報告》。1115日至20日,學院院長吳義煌,副院長周謹、邱淩、嚴海波及工作人員一行10人再赴井岡山幹部學院、江西瑞金、“八一”南昌起義舊址、福建古田幹部培訓中心進行了為期6天的考察,考察組對井岡山幹部學院和福建古田幹部培訓中心兩地的行政管理、幹部人事工作、後勤管理、信息化建設、教學科研及教學形式和工作流程進行了全麵的學習考察,並形成了學習考察報告。在此基礎上,學院已擬定了財務管理、人才招聘、後勤保障等近20項製度。1015日學院與廣州軍區中南花園招待所簽訂了餐飲服務合同,積極推行後勤社會化服務管理,“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學院培訓中心”同時啟動。培訓中心招聘60名員工全麵進行業務培訓。12月份,學院與紅安縣公安局治保科簽定保安合同,第一批6名保安工作人員進駐學院負責安全保衛工作。
                   (本文根據《湖北日報》、《黃岡日報》編寫)


http://hongan.blog.hexun.com/9088304_d.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