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抗戰後期一場向蔣介石“獻九鼎”的鬧劇zt

(2010-11-16 14:43:31) 下一個

核心提示∶ 1944年1月10日,陪都重慶突然格外熱鬧起來,從兩路口到複興關,沿途張燈結彩,紮了許多牌樓,馬路上車輛擁擠,人群熙熙攘攘,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所在 地複興關,更是崗哨林立,彩旗飄揚,籠罩在一片節日喜慶的氣氛之中。然而,這一天,既非節,又非年,這樣隆重熱鬧,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原來,這一天正在排 演一場向蔣介石“獻九鼎”的鬧劇。


 



本文來源摘自《世紀風采》2010年第11期,作者∶梁茂芝,原題∶《抗戰後期一場向蔣介石“獻九鼎”的鬧劇》


1944年1月10日,陪都重慶突然格外熱鬧起來,從兩路口到複興關,沿途張燈結彩,紮了許多牌樓,馬路上車輛擁擠,人群熙熙攘攘,國民黨中央訓練 團所在地複興關,更是崗哨林立,彩旗飄揚,籠罩在一片節日喜慶的氣氛之中。然而,這一天,既非節,又非年,這樣隆重熱鬧,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原來,這一天 正在排演一場向蔣介石“獻九鼎”的鬧劇。


鑄造九鼎


1943年1月11日,中美簽訂了《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的條約》,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魏道明和美國國務卿赫爾在華盛頓分別代表 兩國政府簽了字。同日,在中國的陪都重慶,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和印度代表黎吉生,共同簽署了《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 有關特權條約》。兩項條約於同一天簽訂,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兩項條約的簽訂,廢除了美英兩國曆史上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取消了兩國的在華特權,這無疑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的一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多年奮鬥特 別是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取得的成果。蔣介石對這兩個條約的簽署自鳴得意,不免自視為洗刷中華民族百年恥辱、開辟中國新機運的民族英雄,是孫中山最不負使命 的繼承人,他在日記中寫道∶“此為總理革命以來畢生奮鬥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得由我親手達成。”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體察領袖的心意,決定借此給蔣介石評功擺好,謀劃在1944年1月11日搞一個“紀念兩個條約簽訂一周年”的活動。但是用什麽方式 來表示這個“心意”呢?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朱家驊一手操辦起來的“黨務工作人員訓練班”提議,要在紀念兩個條約簽訂一周年的會議上向蔣介石獻九鼎。


“九鼎”,在中國曆史上一向是象徵國家政權的重器。《史記》雲∶“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後來,又有一個“楚王問鼎”的故事。此時,向蔣介石獻九鼎的意思,顯然也有“勸進”的味道,正合彼時“三個一”(即“一個主義,一個政府,一個領袖”)的宣傳需要。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設計委員會討論了這個建議,大家“心有靈犀一點通”,都很明白獻九鼎的用意,於是心照不宣,順利通過;朱家驊將此事報告給蔣介石, 蔣介石在呈文上寫了個“閱”,不置可否,實際上是默許了。這樣一來,這出戲就開始上演了。朱家驊等人為了使獻九鼎的戲達到預期的目的,煞費了一番苦心。


1943年1月20日,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召開了獻九鼎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出席者主要是各工礦的國民黨黨部代表。會議決定九鼎由民生機器廠負責鑄造,各工礦黨部平均擔負費用。


1943年1月27日,朱家驊又主持召開了第二次籌備會議,除了各工礦的國民黨黨部代表與會外,一些高等學校的國民黨黨部代表也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決定由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設計並監製九鼎。


2月19日,舉行了第三次籌備會,會上通過了馬衡設計的康鼎形九鼎方案。九鼎的鼎台采用川産楠木,上刻蟠螭紋,台麵是綠色雪花呢,鼎蓋用古銅色軟緞覆蓋。馬衡還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九鼎設計緣起》,用他豐富的曆史知識,講述了九鼎的來曆以及他的設計理念。


1943年9月,九鼎鑄成,隻是還少一篇銘文。當時四川有許多老先生擅長此道,但都不願“獻醜”,最後請來曆史學家顧頡剛先生,顧頡剛迫於壓力,答 應了。顧頡剛定稿後的銘文為∶“於維總裁,允文允武,親仁善鄰,罔或予侮。我士我工,載欣載舞,獻茲九鼎,寶於萬古。”國民黨學校黨部和工礦黨部分別寫了 獻詞,稱頌蔣介石“天下所順”,“勳垂無疆”。這九個鼎形式大小、花紋,一模一樣,每個鼎高約三十公分,重約十幾斤。


9月17日,籌委會召開了第四次會議,商定了獻鼎儀式程式∶一、啟鼎;二、貫鉉;三、獻鼎;四、獻詞。


10月5日籌委會又召開了第五次會議,商定獻鼎代表為500人,並且請國際宣傳處對此發布新聞,請中國電影製片廠來現場拍攝電影。


尷尬收場


“九鼎”告成之時,正是中、美、英、蘇四國在莫斯科簽署《關於普遍安全宣言》之際。(這一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國際社會試圖確立戰後國際新秩 序的重要文件之一,中國能得以參與,為蔣介石提高了聲譽,他的人氣指數急劇上升)。國民黨內的一幫人馬急著想給蔣介石抬轎子,決定進一步認真籌備“恭獻九 鼎”的儀式,要把整個過程策劃得十分周密和隆重。


1944年元旦過後,朱家驊等人便抓緊安排布置。為了使1月11日獻鼎大會不出現紕漏,朱家驊等人決定於1月10日在重慶複興關中央訓練團紀念周活動上預演一下。


1月10日,在複興關的中央訓練團所在地,會場布置得十分隆重。主席台上的天幕,以黃緞作底,綴上各種顏色的花朵,富麗堂皇,儼然“金鑾殿”一般。 主席台下,擺著3張大長方桌,桌上覆蓋著一幅黃緞子。桌子兩旁,站著兩排穿著豔麗的美女,美女後麵是由各省代表推選出來的9個區的代表共18人。主席台兩 側,站立著8個身穿長袍馬褂的司儀。這些美女、代表和司儀,每人胸前都佩戴著一朵鮮豔的小紅花,紅花下襯著一根寫著墨字的黃緞子條。台後的休息室裏,蔣介 石和 “黨國”元老吳稚暉、戴季陶、於右任、孫科及陳果夫、陳立夫等在品茗開會。


預演時的主席台右邊,站立著朱家驊,左邊站立著王東原;正中是何應欽,代表蔣介石“受鼎”。司儀唱道∶“獻鼎典禮開始!”接著喊∶“鳴禮炮!”(因 是預演禮炮未鳴)“奏樂!”隨著進行曲的樂曲聲,兩排美女緩緩走到桌旁,徐徐揭開黃緞。黃緞下麵是銀光閃閃的九座鼎。美女退回原位後,司儀接著唱∶“×× 省向總裁獻鼎!”右列的頭兩名代表走出,麵對何應欽垂手肅立。右列的美女走出兩人,用黃緞紮著的杠子,穿入右桌上第一個鼎的兩耳,抬到何應欽麵前桌旁站 定,高高舉起,朱家驊、王東原二人走過來接鼎,代表向何應欽三鞠躬,何應欽還禮。朱家驊、王東原將鼎安放在何應欽麵前的桌子上。兩名代表和兩名美女退回隊 伍。然後,司儀又唱道∶“××省向總裁獻鼎!”左列的代表、美女又依前表演一番。


當活動演到獻第三蘋鼎時,後台走上來一名侍衛官説∶“委員長有請朱部長!”朱家驊趕忙走到後台休息室去,何應欽等人便也中止了表演。禮堂內不知出了 什麽事,鴉雀無聲,突然休息室內傳出蔣介石浙江官話的怒罵聲∶“這是無恥!”過了一會兒,朱家驊哭喪著臉走到主席台前,舉手一揮,台下的代表、美女都連忙 退去了,何應欽等人也都灰溜溜地去了台下。不一會,蔣介石走上主席台來,在主席位就座,怒氣衝衝地説∶“今天的這種行為,是給我的一次侮辱!這種作法,不 僅給我侮辱,也給黨侮辱,怎樣對得起總理在天之靈?”稍停,他又虛情假意地説道∶“代表們遠道跋涉,辛苦了。這件事,是我們中央負責人做錯了,我也有責 任,看到簽呈(指朱家驊關於獻九鼎的呈文)時,沒有批‘可’,隻批了一個‘閱’字,意思是做一點紀念品是可以的,而你們這麽勞民傷財,轟動全國,實在是愚 蠢無知。”蔣介石的這番話,畢竟還是承認了獻九鼎,他事先是清楚的,曾經首肯的。然而,翻手雲覆手雨的蔣介石,到了預演時,竟突然翻臉,這實在是朱家驊沒 有料到的,真有點拍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的味道。


深層原因


蔣介石對獻九鼎為什麽會驟然大怒呢?原來國民黨內部內訌,朱家驊的政敵向蔣告狀∶九鼎的銘文中後四句的第一字合起來,就是“我載獻寶”,那是四川人罵人的話,蔣介石聽了當即大怒,並立即把朱家驊叫進來訓斥。


蔣介石的變臉並不僅僅是針對銘文,早在鑄鼎和選美女獻鼎時,消息就已不脛而走,鬧得陪都重慶人言嘖嘖、輿論一片嘩然。有人説國民黨的無恥莫過於此, 甚至國民黨中也有人對此頗有微詞,如當時蔣介石的侍從室主任陳布雷就説∶“古人説鼎革,是先革而後有鼎。現在國家仍多難,暴日入侵,以鼎為獻,非其時也, 且易引起陳舊意識。”


馮玉祥先生也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有一天他去民生機器廠,廠長領著他去參觀預備獻給蔣介石的九個銅鼎。他問∶“這是誰出的主意?”旁邊一個工人 説∶“這是委員長的意思,他要這樣辦,誰敢駁回他呢?”馮玉祥先生認為,中國人多少年來都拿九鼎當作皇帝的象徵,這在中國是沒有人不知道的,蔣介石也不會 不曉得,他要人獻九鼎,不得民心。


後來,這件事不知怎麽被美國記者探聽到,美國的報紙上登載了這樣一則消息∶“蔣介石叫人給他獻九鼎,這是預備做皇帝。”蔣介石看到後,把美國的新聞 記者和美國的報紙大罵了一通。此時,蔣介石很後悔於當初“失察”,草率在朱家驊“獻九鼎”的呈文上隻批了一個“閱”字,以致現在難以收拾局麵。


蔣介石在“獻鼎”預演儀式上大罵一通後,“獻鼎”籌備委員會一班人馬自感“裏外不是人”,私下裏都痛罵蔣介石∶“你不讓我們獻九鼎,我們就會獻了 麽?現在美國報紙罵你了,你就發脾氣來罵我們,你罵吧,我們不幹了。”幾天後,許多人都遞了辭呈。蔣介石為免自己孤立,隻好在背地裏安撫他們。就這樣過了 兩、三個星期,蔣介石終於把這起風波平息了下去。


“獻九鼎”的鬧劇,導演是朱家驊,文人“馬有失蹄”的教訓則歸顧頡剛先生和馬衡先生去受領了。後來程千帆先生讀《顧頡剛年譜》,以為顧的“學問和陳 寅恪有距離,沒有能夠把學問與國家命運聯係起來”。知識分子如果不能身處汙濁的政治遊戲之外,卻把自己的境遇與當局的“垂青”和“眷顧”聯係起來,難免會 發生悲劇。其實,就是當時國民黨元老之一的李石曾,也曾為此非議顧頡剛∶“顧頡剛曾指大禹非人,遑論舜堯,但朱騮先(即朱家驊)在重慶擬獻九鼎之文卻由顧 頡剛執筆,學人而不管事實的好出風頭,亦小之乎為學人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