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評戰爭打出來的諾貝爾和平獎 zt

(2010-10-09 00:43:12) 下一個
















評戰爭打出來的諾貝爾和平獎








俞力工




 


                                              戰爭打出來的諾貝爾和平獎


 


最近,本人在《淺談一個千古絕問“西方媒體自由嗎?”》一文裏,提及“主流媒體對主要問題的態度也基本口徑一致”。文稿發表不久,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恰好就決定授予曾任芬蘭總統聯合國副秘書長的馬爾蒂·阿赫蒂薩裏2008年諾貝爾和平獎。


諾貝爾委員會宣布此項決定後,西方政界與主流媒體多一致給與正麵評價。然而獨立媒體、學術機構、諸多和平研究所卻頗有微詞。該事例不啻為“主流媒體口徑一致”的最好佐證。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所提出的理由是,由於“阿赫蒂薩裏對納米比亞問題、印尼亞齊問題和科索沃問題的處理都起到重要作用,為解決國際爭端作出的重要努力”。既然如此,為何又有人反對呢?


首先,諾貝爾和平獎的評審程序應當是,由挪威議會委托專家組推薦若幹候選人, 而後進行篩選、決定。然而挪威議會卻越俎代庖,自行包辦一切,以至於引起人們對其“專業資格”提出懷疑。設想,如果物理、化學、數學等等殊榮,都由挪威議 會說了算,可以想象其結果必然不倫不類。


其次,諾貝爾和平獎的宗旨在於促進世界和睦相處,削減武力與發展和平運動,然而觀察近10年來和平獎的得主,鮮有符合上述條件者。以去年美國前總統戈爾為例,應當獲得的頂多是個環保獎,與和平運動則風牛馬不相及。


至於阿赫蒂薩裏,這次獲得頒獎的主要原因在於處理科索沃問題“有功”。話說199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沒有安理會授權情況下,對前南斯拉夫進行了長達79天的攻擊。此際,正是這位阿赫蒂薩裏,建議南斯拉夫當局在北約的軍事壓力下做出讓步。嗣後,安理會通過1244號 決議,再次承認南斯拉夫對科索沃擁有領土主權,並可派治安人員維持該地區的社會秩序。此外,還決定解除科索沃解放軍(下稱“科解”)的武裝。然而,實際上 的發展卻是,軍事占領當局在美國授意下,禁止南斯拉夫治安力量回返科索沃;把美國國務院一度定性為“恐怖主義組織”的“科解”改編為“治安力量”;更嚴重 的是,放手讓“科解”與阿爾巴尼亞族暴民將25萬塞爾維亞族居民驅逐出科索沃。2005年, 就在科索沃獨立已生米熟飯之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任命這位阿赫蒂薩裏先生(兼任布什總統的國際事務顧問)前往科索沃“尋求解決方案”。於是乎,阿赫蒂薩裏 一方麵強調塞爾維亞族要對科索沃的亂局擔負“集體責任”,一方麵跨越自己的職權、違背安理會的決議、藐視南斯拉夫的領土主權,提出了所謂的“監控下的獨 立”方案。本年217日,科索沃自治政府就在這“方案”的基礎上,正式宣布獨立。


就“方案”的性質而言,需要強調的是,聯合國隻有維護國家主權的義務,而無分裂主權國家的權利。此外,“監控下的獨立”方案的提出,絕不是個各當事方協商之下達成的妥協辦法,甚至在提出後也無法取得安理會的一致認可。甚至直到今天,科索沃的獨立也才隻能獲得20%的聯合國成員國的承認。正是由於該“方案”問題重重,最近聯合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即聯合國大會將科索沃地位問題移交設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審理和裁決。


有鑒於此,德國卡舍爾大學的“和平研究所”與瑞典“和平與未來跨國研究所”(TFF)便指出,阿赫蒂薩裏的“協調工作”並非遵循聯合國“以和平手段爭取和平”的規範,而是全麵支持軍事手段所造成的“和平”,由是,觸犯了國際法。挪威和平研究所創辦人蓋同(Johan Galton)則嚴厲批評阿赫蒂薩裏不是去解決衝突,而是提出一個“討好西方國家的短期辦法”。就蓋同看來,阿赫蒂薩裏總是“毫不猶豫地回避聯合國與國際法”。


阿赫蒂薩裏與他的西方後台自然知道自己的理虧之處,因此再三強調科索沃獨立方案是個不得構成“先例”的“孤案”。問題是,當前全世界具有民族糾紛的國家不勝枚舉,單單就歐洲聯盟成員就有1/3國家拒絕承認科索沃獨立,更何況最近所發生的俄羅斯與格魯吉亞間的軍事衝突,以至於克什米爾衝突的激化,也深受科索沃問題的影響與催化。


評論界對阿赫蒂薩裏的微詞不僅僅反映在科索沃問題上。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之前,他也支持美國所提出的“人道主義幹涉”的宣傳。這時,阿赫蒂薩裏完全忽略的是,薩達姆瘋狂殺人期間也正是美國政府毫無保留地支持伊拉克政府的時期。


阿赫蒂薩裏討好西方國家的方式不止限於回避聯合國與國際法,最為嚴重的是,對科索沃內部的實際發展視而不見。


90年代初,中亞國家紛紛獨立,其豐盛自然資源便成為國際競爭的目標。早於199394年,俄羅斯便與保加利亞、希臘簽訂了鋪設“保希油管”(Bungas)的協定,意圖將中亞運至黑海的石油與天然氣,直接通過保加利亞與希臘兩國鋪設的油管,輸送至地中海。如此,既可回避土耳其博士普魯斯海峽的戰略瓶頸,又可打破該海峽對油輪不得超過15萬噸位的限製(目前大油輪多在25萬噸位以上),更可減少政治風險,在俄羅斯與西歐間的傳統油管之外,開辟一條新的通道。


與此同時,美國為減少對中東地區石油的依賴,同時為了減少中西歐對俄羅斯資源的依賴,除了積極投資、開發裏海巴庫地區的石油(鋪設自阿塞拜疆通往、格魯吉亞的油管,以繼續運輸至土耳其東北海港)之外,也從1996年起,與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一道,進行開辟“東、西第8號走廊”(此地“東”指“中亞”。該走廊命名為“阿馬保油道”,AMBO。施工範圍包括鐵路、石油、油氣管道、電信管道等等)的可行性研究,並計劃於本年底正式開工(預計2011年結束)。為排除此“能源安全策略”的戰略障礙,最好的辦法便是協助科索沃地區的獨立,並於1999年轟炸南斯拉夫期間,迅速地在科索沃東南部臨界馬其頓的鄔烈舍維奇(Uresevic)地區,建立一個越戰結束以來的最大海外軍事基地(Bondsteel)。如今,該基地不僅駐紮7000多名美軍,同時根據美國軍方負責人的吐露,早在軍事攻擊之前,美國當局已開始籌備該基地的建設,而其目標在於“確保該走廊與馬其頓的安全”。(見Lenora FoerstelGlobal Research20081月刊)。值得順便一提的是,無論是軍事基地的建設,或是8號走廊的施工,均由美國國防部委托Halliburton公司施工與維護,而美國副總統切尼曾於19952000年擔任該公司的總裁。至於上述俄羅斯所中意的“保希油管”,盡管在諸多競爭方案的評比中,路線最短,造價最低,但基於保加利亞國會內親美派的反對,施工計劃至今遙遙無期。


另據聯合國麻醉品與犯罪辦事處(UNODC)與美國國務院所透露的資料,目前80%販運至歐洲的海洛因途經科索沃。阿爾巴尼亞、科索沃與馬其頓三地的阿族販毒組織已控製了4575%的全球毒品(包括古柯與大麻),其勢力早已遠超過意大利黑手黨,最近甚至還直接控製了羅馬尼亞的港口。就市場零售價方麵,當一公克海洛因在美國、歐洲的售價分別高達17067美元時,科索沃市場上可輕易以10美元取得。


設於加拿大的全球化研究中心的主筆邱蘇多夫斯基教授(Michel Chossudovsky,奧塔瓦大學經濟係)自90年代開始便多次為文報道“科解”與科索沃現任總理塔奇(Hashim Thaci,曾建立“Drenica”犯罪組織)參與販毒、開設私娼的活動;且由於科索沃政府與犯罪集團的關係過於密切,令人無法判斷“究竟是犯罪組織控製政府,還是相反”。除此之外,該教授還明文指出美國政府參與販運阿富汗毒品,並從中獲利(參見http://www.globalresearch.ca/index.php?context=va&aid=7996)。


鑒於以上軍事部署、經濟考慮,以及科索沃的種種先天不足,其“獨立”實際上是 軍事上牢受美國控製,而民政上則交付歐洲聯盟管理。這種“監控下的獨立”與早期殖民地並無實質的不同。這一切因素在阿赫蒂薩裏提出其“解決方案”時,盡管 主流媒體不願多談,但在學術界與消息靈通的非主流媒體圈裏早已不是什麽秘密。於是乎,令人費解的是,究竟阿赫蒂薩裏提出該“解決方案”是得到布什的授意, 還是布什受到這位國際事務顧問的啟發?言及此,話題又得回到主流媒體為何交相支持對他頒發和平獎的決定。道理無他,西方主要國家多參與了1999年極不光彩的軍事行動。如今即便察覺中了道,卻不願承認錯誤或提供賠償,而既然一係列政府都嘴硬,媒體又何敢自討沒趣?    (2008-10-22)


作者為居歐老保釣


-----     ------     ------


http://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116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