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航天專家:嫦娥二號首次近月製動風險性極大zt

(2010-10-11 20:49:28) 下一個

2010年10月12日 08:42


來源:解放軍報


 


10月1日18時59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嫦娥二號”直衝雲霄,踏上漫漫奔月旅程。


同一時刻,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


大屏幕上飛行參數不斷跳躍,報告聲不時響起,隨後,飛控中心宣布:“嫦娥二號”進入預定軌道!


沸騰了!雷鳴般掌聲同時響徹國防部網站、中國軍網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的嘉賓訪談室,正在接受訪談的嘉賓和現場工作人員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10月1日、6日和9日,國防部網站、中國軍網首次在相隔2500多公裏的西昌和北京進行了5場嘉賓訪談,邀請6位航天專家為廣大網友同步解讀“嫦娥二號”衛星奔月實況。


多項技術創新彰顯雄厚實力


“深空探測任務的開啟,為我國測控事業和航天器的研製生產帶來了很好的牽引作用。隨著‘嫦娥’後續工程的展開,還將帶動更多航天技術的發展。”當談及探月工程的意義時,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副總工程師李劍躊躇滿誌。


自信源於實力。一係列技術創新是實力的最好證明。


“星箭分離後,衛星要經過多次控製調整。一旦入軌偏差比較大,地月轉移軌道的重構技術將派上用場。”飛控中心總體室主任汪賽進介紹,“另外我們自主研發的加自控力補償的高精度定軌技術,能保證準確定位衛星軌道。”


“近月製動就是給在地月轉移軌道高速飛行的衛星減緩速度,完成‘太空刹車減速’,建立正常姿態,進行環月飛行。”寥寥數語,飛控中心副總工程師李劍將陌生的專業術語解釋得通俗形象。


“第一次近月製動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和風險性,減速刹車既不能早也不能晚,製動量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否則就會飛離月球或撞擊月球,導致整個任務失敗。”李劍補充道,“非對稱變軌技術和近月點的漂移補償技術將確保衛星在15公裏的虹灣區安全飛行並使相機高分辨率成像。”


108種應急預案確保任務萬無一失


“實現繞飛是整個大係統的協作,地麵測控如何、定軌軟件和預報精度如何、控製策略設計如何等等都是能否實現繞飛的關鍵。‘嫦娥二號’背後有一個 強大的‘父母幫’,他們兢兢業業,通力托舉‘嫦娥’飛天,打造出閃亮的‘嫦娥精神’。”談到這裏,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總體室主任汪賽進布滿血絲的眼睛在 厚厚的鏡片後熠熠發光。


人類探月史上100多次探月活動,成功率僅49%。麵對困難和挑戰,科技工作者們確立研發課題,成立攻關小組,細化工作計劃,明確時間節點,每個人都有一張細化到小時的計劃表。


“我們撰寫了《任務協同工作程序》,製定了108種應急預案,多次開動員會,舉行決心書簽名儀式,確保任務萬無一失。”汪賽進介紹道。


針對網友普遍關心的月食是否會對“嫦娥二號”安全運行構成威脅的問題,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副總工程師周建亮形象地解釋道,我們已預先準備了相應措施,使衛星那一時段處於“休眠”狀態,隻讓它的“心髒”保持跳動,過了月食期,我們再喚醒“嫦娥”。


“探月工程就像一場接力賽,書寫著人類和平探索太空的新篇章。”“通往月球的道路上險阻重重,需要積跬步以至千裏。”眾多網友在網上寄語留言。


“70後”“80後”成為科技攻關主力軍


在“嫦娥二號”的整個實施過程中,一批年輕的航天人才成為工程研製的中堅力量。其中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工作人員成為技術帶頭人和骨 幹,“80後”成為接班人。飛控中心飛管室主任劉俊澤告訴記者:“飛控中心承擔‘嫦娥二號’任務的主任設計師都是年輕人,30歲這個年齡層的同誌已經在測 控任務、航天任務中挑起了大梁。”


飛管室副主任徐紅兵,今年僅32歲,工作時間也就10年,管理經驗卻非常豐富。“嫦娥二號”長管的主任設計師崔雁,今年不足30歲,在“嫦娥一 號”任務中鍛煉成長起來,對“嫦娥二號”整個長管的飛控技術掌握嫻熟……”這表明“70後”乃至“80後”一代新人正成為我國航天科研的生力軍,我國航天 事業後繼有人。


“年輕一代在老一輩的帶領下進行科技攻關,自主研製生產了多個航天軟硬件設備,相信包括我在內的年輕一代航天人將會在實戰中快速成長起來,成為我國未來航天事業發展的希望。”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工程師馬曉英對中國航天的未來充滿信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