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美國渲染“長期戰爭”意在獨霸

(2010-03-31 14:38:40) 下一個
轉貼:美國渲染“長期戰爭”意在獨霸

美國國防部在年初公布的2006年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長期戰爭”(longwar)的概念。報告前言第一句話就是:“美國是正在進行長期戰爭的國家。”報告分析了戰爭開始5年來的形勢,不厭其煩地強調美國正處於戰爭狀態,強調美國正在進行的這場 “反恐”戰爭的長期性、全球性和複雜性,通篇充滿了戰時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報告指出,美國當前正在進行的作戰行動隻是這場長期的全球“反恐”戰爭的初級階段,而這場“長期戰爭”將和冷戰一樣,要持續幾十年時間並在幾十個國家內進行。

其實客觀現實早已表明,美國發動的這場所謂“戰爭”,是由一係列作戰和非作戰戰爭行為構成的形式複雜、對象廣泛、目標深遠的全球性戰爭。這場戰爭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形勢和時代特征,並涉及眾多國家的根本利益。

決定“長期戰爭”的是霸權

沒有一場戰爭像“反恐戰爭”一樣具有如此強烈的迷惑性。不可否認,“反恐戰爭”中確實含有反恐因素。美國《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指出,現在“基地”組織和與其有關聯的運動在80多個國家中活動。他們“將選擇包括恐怖主義、叛亂或遊擊戰在內的非正規戰爭方式,試圖通過持久的衝突來摧毀我們的意誌”。為了維護美國自身的安全及其夥伴國的政權,美國要在全球範圍進行反恐怖主義、反叛亂等非正規和非常規戰爭。

但是,美國針對所謂恐怖襲擊而進行的軍事行動根本不是所謂“反恐戰爭”的主要內容,所謂恐怖分子也不是戰爭的主要對象,美國最核心的戰略性軍事資源並沒有用來對付什麽恐怖分子。決定“長期戰爭”發生發展的根本因素是霸權而不是“恐怖主義”。伊拉克戰爭特別明顯地說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冷戰剛一結束,美國決策層就意識到曆史性機遇已經降臨到美國身上,並且公開宣布要確立美國在全世界的“領導”地位,也就是要建立美國的全球霸權。在這一點上,美國曆屆決策階層的所有派別幾乎沒有任何分歧,區別主要在於具體的策略選擇。到20世紀90年代末 21世紀初,美國實力達到有史以來的頂點。國際力量對比的嚴重失衡使美國的戰爭政策受不到任何有實質意義的軍事製約,國際政治氣氛也使美國的戰爭政策難以受到強有力的政治抵製。與此同時,國際上一係列不利於霸權穩定和霸權擴張的因素逐漸出現。其中對美國霸權構成最大挑戰的,就是一些新興大國崛起勢頭強勁,一些轉軌國家出現再次轉向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不利於美國壟斷資本利益的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國際形勢發展出現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在世界形勢將要發生曆史性轉折的緊要關頭,美國建立新型霸權的緊迫感明顯增強。於是,一場旨在擴大勢力範圍,奪取地緣戰略製高點和資源,遏製競爭對手的全球性霸權戰爭逐步展開。

在美國的戰略思維中,影響21世紀國際安全環境和美國霸權地位的決定性因素還是“主要的和新興的大國”。《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明確認為,“主要和新興大國做出的選擇將影響美國及其盟國和夥伴國未來的戰略地位和行動自由”。而在其中,中國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參與報告起草工作的美助理國防部長亨利在報告公布前就說,新的評估報告將把未來的中國當作“能力幾乎對等的軍事挑戰者”。用剛剛宣布辭職的副國務卿佐利克的話說就是:“如何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力量是美國對外政策的核心問題。”

目前,美國對“處在戰略十字路口上”的中國的政策也走到了十字路口。應警惕的是,近來在美國對華政策和戰略的討論中,“防範”甚至“遏製”的字眼頻繁出現,被“反恐戰爭”掩蓋起來的圍攻式的對華戰略部署逐漸露出真實麵目。

戰略核心是控製整個歐亞大陸

對美國霸權來說,最根本的地緣戰略問題就是全麵控製整個歐亞大陸,這也是“長期戰爭”的核心戰略目標。冷戰結束以來,隨著眾多中東歐國家和前蘇聯國家加入北約和歐盟,美國霸權勢力範圍自西向東緩緩推進。“反恐戰爭”開始後,軍事打擊與政治改造相結合,美國霸權擴張的進程明顯加快。經過“長期戰爭”第一階段的兩場戰爭,美國在西線取得巨大重大進展,勢力範圍在中東和中亞大幅推進。繼伊拉克之後,伊朗問題馬上浮出水麵。現在,伊朗問題幾乎完全重複著當年伊拉克問題的發展軌跡。伊朗雖因其內外條件而非伊拉克可比,但美國必欲除之而後快,所以西線仍是近期美國的重點。

此外,中亞的“顏色革命”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對俄羅斯的包圍也日益加緊。但是,所有這些決不意味著美國隻在西線采取行動。中東、中亞隻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條戰線,而實際上美國武器庫中最精銳、最具進攻性的戰略力量的部署重點根本就不是中東。“反恐戰爭”開始以來,美國戰略軍事力量調整和部署的一個突出重點是亞太。

為了提升在西太平洋的軍事能力,美國近年來不斷向夏威夷和關島調集戰略力量,其戰備水平已達越戰以來的最高點。美國正計劃將其大量最先進、最精銳的王牌戰略力量從美國本土調往夏威夷和關島,從而將太平洋地區軍事力量的重心從美國本土向西大幅前移。《四年防務評估報告》要求比原定計劃提前20年,即在2018年以前將新一代遠程打擊力量投入戰場,同時加強現有轟炸機部隊的現代化。報告計劃2010年前將把至少6艘航空母艦和包括18艘戰略核潛艇在內的60%的潛水艇部署在太平洋地區。

對駐日美軍進行調整、充實,加強與日本的戰略合作和美日軍事一體化,是美國西太平洋地區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美日雙方達成的協議,美國計劃將目前駐紮在華盛頓的美國陸軍第一軍司令部遷往日本神奈川縣的座間基地,並整編成一個能夠指揮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等各軍種協同作戰的聯合司令部。同時,日本陸上自衛隊將在座間基地成立中央應急司令部以配合美軍。在美日軍事一體化的架構中,日本的軍事作用大幅提升,外向性明顯增強,它與美國的“共同戰略目標”已大大超出防衛日本的範圍。除日本外,美國還極力深化與澳大利亞、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同盟關係,力求將它們納入到美國新型亞太戰略結構中去。2006年3月,賴斯出訪澳大利亞,美日澳舉行了明顯針對中國的三邊戰略對話。此外,美國還對北麵的蒙古和南麵的印度大做文章,試圖形成針對中國的完整的包圍圈。

當前,美國正一邊大張旗鼓地在西線推進,一邊不動聲色地在東線布局,從戰略武器、部隊結構、軍事同盟等幾方麵強化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力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集中在這一地區的不是防禦力量,而是最先進、最強大的進攻性戰略力量。現在,西太平洋地區已成為惟一雲集美軍所有軍兵種最精銳力量的地區,戰略力量的密集程度達全球第一。美國已在這個地區形成了其他地區美軍所不具備的聯合作戰能力。經過“長期戰爭”的第一階段,美國正在形成西線挺進,東線集結,東西合圍,意在長遠的全球戰略態勢。

向全球輸出“自由”“民主”的政治工具

在2006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布什明確提出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兩大支柱。一是“促進自由、公正和人類尊嚴 ——致力於結束暴政,擴展有效的民主國家,通過自由、公正的貿易和廣泛的發展政策擴大繁榮”;二是“通過領導一個日益增長的民主國家共同體來勇敢地麵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挑戰”。顯然,擴展“自由”、推行保護“自由”的“民主”製度,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核心問題,是美國“長期戰爭”的根本政治任務。

布什總統和國務卿賴斯等人都多次表達過別國社會製度和政權性質對美國安全具有生死攸關的影響這個意思。2006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正文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地闡明,“美國的政策就是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結束暴政為最終目標,在所有國家中尋求並支持民主運動和民主製度……這是為美國人民提供持久安全的最佳途徑。”報告明確指出,支持自由能夠促進美國的利益,因為自由在美國的生存越來越依賴於自由在國外的成功。從以上表述和美國近年來的具體行動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國新世紀的霸權戰略與冷戰時期相比出現了根本性變化——基本戰略不是遏製而是全球進攻,而且進攻也不是為了實現有限的軍事目標,而是主動地從根本上改變別國的社會製度和整個世界的政治走向。這也正是“先發製人”戰略深刻的政治含義。在如此戰略環境下,社會製度、國家性質成為決定一個國家與美國關係的根本問題,用布什的話說就是“自由決定敵人”。

《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具體地列出了“有效的民主政體”的基本標準,在促進“有效民主外”,提出推行“民主”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結束暴政,並開列了朝鮮、伊朗、敘利亞、古巴、白俄羅斯、緬甸和津巴布韋7個“暴政”國家的名單。報告特別強調了伊朗的威脅,指出美國的政策目標是伊朗改變其內外政策,開放政治製度,給人民以自由。顯然,伊朗問題的實質不是核問題而是政權問題,是“自由”和“民主”製度問題。報告明確表示: “為了保衛我們的國家和實踐我們的社會準則,美國尋求通過領導一項結束暴政和促進有效民主的國際努力而在全球範圍擴展自由”。

從美國的種種報告、戰略、谘文、講話特別是實際行動可以看出,美國所謀求的是史無前例的世界霸權。但過度擴張往往是霸權衰落的直接原因。“長期戰爭”一方麵大量消耗美國的經濟實力,一方麵不斷激化國際、國內矛盾,最終隻能加速國際霸權體係走向崩潰的步伐。然而在世界選擇方向和道路的轉折關頭,美國深謀遠慮的霸權戰略和極其危險的戰爭政策,必然會使曆史進程更加曲折複雜並充滿變數。對此,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
文/任衛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