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中國空軍曾研製“空警一號” 用圖-4作載機

(2010-03-17 12:43:09) 下一個
轉貼:中國空軍曾研製“空警一號” 用圖-4作載機

2010-2-22



鮮為人知的“空警一號”。

  國慶60周年閱兵,空警2000、空警200兩型我國自主研發的預警機威武亮相,被人們津津樂道。殊不知,在我國空軍裝備建設探索中,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空警一號”。

  1969年9月,緊跟當時世界空軍裝備建設發展潮流,空軍提出研製空中預警機。根據研製工作被批準的時間,研製中的預警機取代號為“926飛機”。環顧當時世界,隻有美國、前蘇聯、英國3個國家擁有空中預警機。美國專門設計的第一種空中預警機E-2“鷹眼”型是渦槳式客機改裝而成;前蘇聯圖 -126“苔蘚”型空中預警機,1969年剛開始裝備部隊;英國皇家空軍同一年接收到由“彗星”4C型噴氣式客機改裝成的“獵迷”MK1型電子偵察機。

  為了避開地麵的不利影響,提前發現低空突防的飛機,空中預警機必須攜載大型雷達,從空中搜索目標,因而它的載機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裝載能力強,以便承載大型雷達天線和容納電子設備及操縱人員;二是續航性能好,以便執行長時間的空中巡邏任務。

  我國空軍在當時的飛機裝備中,選擇了圖-4飛機作載機。在載機上加裝預警雷達天線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對飛機總體做出較大的技術修改。

  由圖-4改裝的載機,在背部安裝龐大的雷達天線罩和支架係統之後,飛機的總阻力增加了約30%。為了保證飛機飛行性能和安全,他們替換了圖-4 飛機原裝的活塞式發動機,使全機動力裝置的功率增大67%。此外,從1969年12月到1970年8月,技術人員對載機的氣動外形和結構做了修改,整個研製過程中的吹風試驗超過2000次。

  “926飛機”於1971年6月10日首次試飛成功,並被命名為“空警一號”。

  第一次帶天線罩試飛,“空警一號”在空中出現劇烈的震動現象。在駕駛艙裏,飛行員的腳蹬板上有間歇性敲打感覺,咯咯直響;在中部機艙,3名射擊員都能看到垂直尾翼明顯的周期性擺動;在尾艙,人搖晃得無法寫字。

  經過分析,科研人員提出了17種排振方案。2年多的艱苦攻關,由天線罩後部的擾流引起的飛機尾部抖振終於被排除。

  從1976年下半年開始,空軍組織提高雷達抗地物與海浪雜波幹擾的研究工作。1978年11月20日至1979年1月18日,“空警一號”組織海上試飛,效果並不明顯。最終,因預警雷達的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空警一號”於1979年停止研製。

  當年“空警一號”下馬後,被拆除了預警設備恢複為轟炸機。現在,中國航空博物館展出的“空警一號”則是用同型飛機重新組裝的。空軍裝備部政治部提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