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 中國第一枚導彈內情:蘇聯專家把智慧留在中國

(2010-03-15 20:33:09) 下一個
轉貼:中國第一枚導彈內情:蘇聯專家把智慧留在中國

http://club.mil.news.sohu.com/r-shilin-2507795-0-3-900.html

遨遊宇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美好願望。今天,隨著“嫦娥”探月衛星、“神舟”載人飛船等重大工程的成功,億萬國人的飛天夢想正逐步化為現實。

中國宇航出版社推出的紀實報告文學《天歌》,以氣勢磅礴的筆力,講述了一直被神秘色彩籠罩的中國導彈及運載火箭的研製故事,通過不為人知的細節和震撼人心的場景,還原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一路崛起的曆史。

1.政治寒流吹冷了中蘇蜜月

1958 年冬天的莫斯科顯得特別冷。剛進入11月,一場大雪就讓嬉鬧的孩子們在普希金廣場前打起了雪仗,不論是莫斯科河還是伏爾加河都封了凍。同一時刻,萬裏之外的中國大地遍野“土高爐”,連機關學校的大院廣場都燃起了大煉鋼鐵的火焰。而在這種集體無意識的狂熱背後,一股來自莫斯科的政治寒流正悄悄逼近。

對於這一點,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聶榮臻元帥早有預感。當初熱熱鬧鬧地簽下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時,他心裏就明白:從根本利益上說,不能指望蘇聯會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拱手送給中國。

果然,自從為“聯合艦隊”擱淺而憤憤不平的赫魯曉夫回國後(他曾於當年夏天訪華),我國急需的一些軍事裝備和圖紙過了合同期仍不見送來。經再三催促,蘇方才回答物品已啟程運往邊境口岸。當我方派人準時趕到預定地點,蘇方又說樣品因途中遇大雪受阻,請再等幾天。隨著這樣的事不斷發生,中國的科技人員開始心生疑竇——那可是導彈研製急需的材料呀!當然,不管怎麽說,來華幫助我們的蘇聯專家多數還是真誠而友好的。

隨著時光進入1959年,中蘇關係起了質的變化,莫斯科的寒流已越過邊境直達我國導彈研製的中心,身處沙漠戈壁的試驗基地甚至也受到了它的襲擊。1950年以來的中蘇“蜜月”,此刻隻剩下了薄薄的一層麵紗。

2.精兵強將齊聚“1059”工程

蘇聯人也許沒有想到,當兩國還在莫斯科談判時,中國的導彈、火箭研究院——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就已宣告成立。《國防新技術協定》簽訂後,蘇軍的一個P-2導彈營隨即到達北京,負責導彈的測試、發射等操作訓練事宜的傳授。

“1059” 是我國仿製P-2導彈的代號。當設計圖鋪開在以錢學森為首的仿製小組的辦公桌上時,除了錢學森能看懂外,其他的人沒幾個明白圖上繪的是什麽東西。“這枚樣品全長為17.7米,最大直徑為1.65米,尾部有4個梯形尾翼,起飛質量為20.5噸,以液氧和酒精為推進劑……”錢學森一麵講解著,一麵用手中的小棍敲打著導彈。當時,因為總裝廠還沒蓋好,導彈臨時置放在一家醫院的藥庫裏。

錢學森的目光忽然停在了謝光選和梁守槃兩位技術骨幹的臉上。“我看拆卸導彈的事(仿製的第一步就是拆卸),咱們這些隻上過講台的人恐怕不行……小謝、老梁他倆都在兵工廠幹過,比咱們懂行。”

“錢院長既然話說到這份兒上,這活兒我是推不脫了,老梁就咱倆接了吧!怎麽不說話呀?”謝光選邊說,邊用眼光掃著梁守槃那長滿胡須的臉。梁守槃環視了一下四周圍過來的目光,假裝歎了一口長氣:“看來我是想推也推不了啦。不過這事兒要以小謝為主,我打打下手沒問題。”“行,這就定啦,小謝能者多勞吧!”錢學森高興地拍著謝光選的肩膀說。

導彈仿製工作由此全麵鋪開。所需設備的引進跟不上,國家就采取措施從第三國采購,並加派工程部隊,抽調空軍、海軍的技術力量加快工程的進度。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蘇聯卻突然停止了《國防新技術協定》中承諾的材料、設備和元器件的供應。在一分院工作的蘇軍導彈營撤離中國,蘇聯專家也被陸續召回國內。

3.蘇聯專家把智慧留在中國

在一分院工作的最後三名蘇聯專家此時也已接到回國通知。而就在前兩天,他們依然固執地堅持我國製造的酒精不合格,不能作為導彈的推進劑,說必須向蘇聯購買,否則出了問題概不負責。

這天,彭真同誌正巧來到總裝廠視察。負責生產的副廠長冬春將酒精的事作了詳盡的匯報。彭真笑了笑說:“我給你們調解調解。你午飯時把杜得柯夫等三個專家請到副院長劉秉彥那兒去,就說我和劉院長請他們喝酒,提前給他們餞個行。”之後,彭真又走到“1059”導彈前,與工人、技術員一一握手問候,談了一陣話,才在政委張鈞陪同下,被湧來的科技人員和工人們簇擁著走出總裝廠。

午飯時,冬春領著蘇聯專家準時走進院部的小食堂。彭真、張鈞、劉秉彥已在門口恭候。看到鋪著潔白桌布的桌上擺著一排窖藏在20年以上的茅台、五糧液,蘇聯專家們不禁眉開眼笑,不等主人敬酒就自己動起手來。要知道,這些佳釀在蘇聯也是隻有總書記宴請各國政要的宴會上才有的;現在,中國同誌用“瓊漿玉液”招待他們,三人心裏既感激又自豪。

“感謝就不用說了,杜得柯夫同誌,今天的酒怎麽樣?”冬春說。“比起你們的酒呢?”張鈞也很隨意地問道。

“那不能比,你們的酒在天上,我們的酒在地下,不能比呀!”

“不,杜得柯夫同誌,我們的酒不行,酒精也不行,不能成為導彈推進劑。”劉秉彥略顯醉意,大大咧咧地說。

“你們的酒精好,行,完全符合要求,比我想的好,可以在導彈上作推進劑用。”

“可是杜得柯夫同誌,我聽說你不同意使用我們中國的酒精,要用蘇聯的,有這回事嗎?”彭真笑著接過話頭。

“沒有,我怎麽會說這種話呢,你們說過嗎?”杜得柯夫盯著另兩名蘇聯專家問。兩人一起擺手,爭著說“我沒有”、“我不知道”、“我不會說這樣的蠢話”。

“既然專家們都沒有說過,冬春,那就按原定計劃使用中國的酒精加注,進行試驗。”彭真肯定地說。

“就按首長的話執行,我現在就簽字。”杜得柯夫邊說邊掏出鋼筆,冬春早就作了準備,立刻將報告簽單遞了過去。

當天晚上,杜得柯夫最後一次敲開了冬春的門,把一個筆記本按在對方手裏,神秘地說:“廠長,酒精的事別怪我們。明天我們就要回國了,我把這個本子留在中國,對將來你們研製新的導彈或許會有幫助。”

冬春一把抱住了他,淚水流了出來:“好朋友,你再等會兒,咱們再幹幾杯。”

“不,他們在等我,我不能久留。同誌朋友,祝福你,再見!”說著,他唱起了二戰時蘇聯流行的歌曲《共青團員之歌》。唱到最後,杜得科夫竟將歌詞改了幾個字,歌聲在剛剛栽下的白樺林中回蕩:

聽吧,戰鬥的號角發出警報

萬眾一心,奔向前方

我們再見啦,親愛的媽媽

請你吻別你的兒子吧

再見了媽媽

別傷心,別難過

請你祝福你的孩子吧

再見吧,親愛的中國

勝利的星會照耀著你們

再見吧,親愛的戰友

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三位蘇聯專家離開了,他們把智慧、祝福與希望留在了中國,留在了即將飛射長空的導彈上。

4.中國導彈一步站穩腳跟

1960 年11月5日淩晨,太陽從天邊的霞光裏衝出了地平線,預定的發射時間漸漸逼近。聶榮臻元帥走進了由活動鋁合金板組成的指揮所,這兒距離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彈道導彈的發射陣地隻有5公裏。雖說是按蘇聯的P-2導彈仿製的,可導彈的材料全是中國生產的;這次發射,對我國的材料、裝配工藝、製造水平是一次決定性的考驗。

導彈高高聳立在發射架上,披著一層陽光的金衣,頭上有幾朵白雲漂浮,對講機中不斷傳來“準備就緒”的報告。9時整,基地副司令員李福澤下令倒計時開始:5、4、3、2、1、“點火!”隻聽驟然一聲巨響,大地顫抖,烈焰噴發,導彈如閃電般直刺藍天。聶榮臻從指揮所看到,尾部噴火的導彈緩緩上升,隨後越來越快,漸漸化作小亮點隱入雲空。灑下的煙雲在天邊劃出一條飄帶,宛如哈達般潔白……

9時10分5秒,前方傳來消息:導彈飛行正常,命中550公裏以外的預定目標區!翹首盼望的人群霎時間歡聲雷動,歡呼聲、笑聲、掌聲仿佛在追著導彈鳴響。試驗結果顯示,我國仿製的導彈發動機性能良好,各種控製儀器運轉正常,國產液體燃料也符合要求。中國首次國產導彈試射,猶如孩子學步,第一步就站穩了腳跟。

在慶功宴會上,聶帥高舉斟滿紅葡萄酒的杯盞,獻上了祝詞:“同誌們,我已打電話把試驗成功的喜訊報告了毛主席、周總理。他們聽了很高興,要我代表他們向全體參試人員表示祝賀和謝意。同時,要求大家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勝利!同誌們,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們自己製造的第一枚導彈,這是我國軍事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毛主席萬歲!”人們高舉手臂,歡呼聲響徹夜空。

當年12月,我國又試射了兩枚仿製的P-2導彈,均取得成功。這不僅表明中國從此擁有了彈道導彈這種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且標誌著中國已初步掌握了導彈製造技術,導彈研製也由仿製轉向自行研製的軌道。中國火箭的搖籃,已經哺育了中華飛天的頭一個兒女,打響了叩響宇宙之門的第一炮……

http://club.mil.news.sohu.com/r-shilin-2507795-0-3-900.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