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貼:兵團墾區曆史與文化研究

(2010-03-10 15:07:28) 下一個
轉貼:兵團墾區曆史與文化研究
農五師黨校高級講師:劉金鵬

點擊在新窗口中打開圖片


            
摘 要: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五十六年的屯墾戍邊曆史和現實,體現了新中國維護祖國統一、開發建設邊疆、穩定邊疆和平繁榮、多民族和睦相處共存共榮政策的實績。兵團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殊組織,兵團這個由二百五十多萬人構成的大集體有獨特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價值觀念。
關鍵詞: 屯墾戍邊 軍營文化 移民文化 科技大農業
一、 兵團的前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兵團。解放戰爭時期由彭總指揮的的西北野戰兵團2萬戰士,轉戰陝北粉碎了胡宗南23萬之眾的進攻,保衛了黨中央和延安根據地。解放西安城,攻克馬步芳盤踞幾十年的蘭州。穿越祁連山進軍新疆,兵致酒泉,迫使駐紮新疆的十多萬國民黨部隊和平起義。
  新中國成立後,剿滅北疆叛匪烏斯滿,保邊安民,屯墾戍邊,建設百廢待興的新新疆。
 1、紅星照耀光輝曆程
  以農五師為例,我們來研究新疆兵團的曆史。
  據原西北野戰軍一兵團六軍軍長羅元發回憶:“兵團農五師的番號,可以追根溯源於紅軍時期,紅軍長征時,一方麵軍一軍團偵察連,代號“紅星”,劉雲彪任連長”。紅星部隊為紅軍過烏江偵察探路,巧妙化裝奪取遵義城。“紅星”這個具有革命象征意義的稱號,至今被農五師的人們喜愛和沿用。如:紅星渠、紅星中學、紅星農場、紅星大道。
抗日戰爭時期,紅星部隊整編為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二營。參加過平型關、百團大戰。1944年由冀魯豫軍區西進支隊教導一旅、回民支隊合編為“教導旅”,羅元發任旅長,後任六軍軍長。(六軍十六師即解放軍進駐新疆哈密大營房的農五師前身)
  解放戰爭時期,在西北戰場保衛延安戰役中,教導旅與新四旅在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同誌親自指揮下以少勝多,血戰“七天七夜”,阻擊了十倍於我的國民黨軍隊,挫敗了蔣介石、胡宗南的反共氣焰。教導旅一團一營營長、戰鬥英雄任書田,在保衛延安戰鬥中被炮彈炸去了左眼,仍然指揮戰鬥。他在50年代擔任了農五師第一任師長。教導旅一團二營營長張順國,是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排長,在保衛延安之戰的13年後,擔任了農五師師長。
2、凱歌猛進再創輝煌
  再以農六師的戰鬥曆程為例研究兵團的曆史:
  據《農六師簡史》記載,這支部隊源起於1927年黃麻農民自衛軍起義。紅軍時期整編為工農革命軍鄂東紅軍,1937年鄂豫皖根據地紅四方麵軍31軍91師276團。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改編為青年抗日遊擊縱隊、八路軍一二九師386旅771團。陳賡、王近山曾先後擔任過386旅旅長。麵對武器裝備強,火力凶猛的日寇進行過慘烈的白刃格鬥。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出戰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阻擋外敵的一座山、一道嶺。電視劇《亮劍》的傳奇故事就源於386旅戰史。
  1943年10月,王近山在臨汾韓略村指揮386旅伏擊日本鬼子汽車隊,殲滅日寇120多人,消滅了岡村寧次進犯我根據地大掃蕩的“戰地參觀團”,包括日寇少將一名、大佐聯隊長六名。386旅後更名為晉綏聯防軍新四旅。原兵團副政委趙予征曾在386旅16團8連任指導員,親曆這次戰鬥。解放戰爭時期隨六軍十七師進疆,曾任農六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更名為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六縱新四旅。1947年3月25日,在延安東北的青化砭,消滅國民黨嫡係胡宗南2900人,生擒敵人少將旅長李紀雲。在和平解放新疆的戰役中,六軍十七師9000名戰士從甘肅酒泉乘飛機首批進入烏魯木齊,穩定了新疆局勢。 1950年3月,十七師與十六師並肩作戰在北疆剿匪,深入沙漠戈壁殲滅國民黨反動軍官策動的騎兵二十團叛亂和民族分裂勢力烏斯滿、賈尼木汗、堯樂博斯武裝叛亂勢力。1954年,轉業為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屯墾五家渠,拱衛新疆首府烏魯木齊。
  戰爭年代,十七師的代號為“猛進”,有一股銳不可擋的英雄氣概。在屯墾戍邊生產建設時期,軍墾人繼承了這種不懼一切困難的傳統精神。1950年2月,天寒地凍,為了擴建“和平渠”引水灌溉,5800多官兵人拉爬犁運片石,運石頭的隊伍綿延25公裏,猶如戰勝困難的鋼鐵洪流。1952年4月至1955年4月用人工力量築土壩,修建了蓄水300萬立方米的大型水庫,取名為“猛進水庫”。2003年,這一顆戈壁明珠被國家水利部門授予“國家級水利風景旅遊區”。
二、 屯墾戍邊曆史
  1、仗劍扶犁固邊安民
  解放前,新疆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凋零,物資奇缺。廣大農村異常貧困, 1949年全疆糧食總產8.48億公斤,人均隻有195.7公斤,各族農民除去地租、口糧和種子外,已所剩無幾,就地解決近20萬軍隊糧餉絕無可能。從關內產糧區調運軍糧,運距千裏以外,又不通火車,耗資巨大。當時,新疆軍區每月派飛機去北京運一趟銀元,向前蘇聯購糧以供軍用。鑒於此,毛澤東高瞻遠矚,認真分析新疆形勢,借鑒曆代屯田戍邊經驗,為了西陲邊疆長治久安,決心在新疆大興屯墾戍邊事業。
  1949年12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 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決心在全軍立即開展大生產運動,從根本上解決部隊口糧問題。1950年1月21日新疆軍區發布命令:“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勞動生產之外”,“全疆部隊除擔任祖國邊防警衛和城市衛戍勤務外,必須發動11萬人到開墾種地的農業生產戰線上去”。要求當年“開荒種地4萬公頃”。遵照命令,全軍指戰員投入開荒生產。 1953年5月新疆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命令,將駐新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分別整編為10個農業師、1個建築工程師、1個建築工程處、1個運輸處,共約10.55萬人,擔負屯墾戍邊任務。當年開荒播種5.58萬公頃,收獲糧食3292.2萬公斤,棉花37.85萬公斤,油料186公斤,瓜菜 2254.5萬公斤,飼養了各類牲畜18萬頭(隻)。全軍糧食自給7個月,食油、蔬菜全部自給,不僅改善了部隊生活,而且極大地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負擔,使部隊在新疆站穩了腳跟。
2、興建大型國營農場
  1954年10月7日,經中央軍委批準,新疆軍區生產部隊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團指戰員全部辦理複員轉業手續,並從1957年7月起實行工資製,取消供給製,實現了全民所有製企業的轉變。兵團成立後,迅速擺開了大規模屯墾的新戰場,廣大軍墾戰士,一手持槍,一手拿鋤,向亙古荒原、向千裏戈壁、向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宣戰。戰士們風餐露宿,開渠引水,墾荒造田,沿我國邊境一線無人居住的荒漠戈壁地帶建成了一片片綠洲,一個個農場,一座座水庫,一條條渠道林帶。一大批軍墾新城鎮,在戈壁深處,在沙海邊沿,在荒無人煙的處女地上誕生了。新疆屯墾事業由原軍墾農場開始逐漸轉變為正規化國營農場,正式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化生產代替原軍隊自給性生產。
  1954年起,兵團先後從山東、河南、湖北、甘肅、江蘇、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識青年、支邊青壯年以及接收大批轉業複員軍人參加邊疆建設,至1960年末,總人口已達72.41萬人,為1954年兵團成立時的4.l倍。
  1955年,兵團著手建設正規化國營農場,大規模地進行土地勘測規劃工作,並對墾區內零星農牧民土地進行調整,從而使農場土地連片,成為機械化耕作的大麵積條田。1958-1960年,全國“大躍進”的形勢如火如荼,兵團迅速掀起墾荒造田大興水利建設高潮,重點開發南疆塔裏木河流域和北疆瑪納斯河流域,新開荒地56.67萬公頃,新建農牧團場107個。阿拉爾新鎮、塔裏木農墾大學拔地而起。同時,兵團工業生產也蓬勃發展,1958年新增各類企業100 個,1959年新建企業132個,其中現代化企業37個。1960年工業總投資達7548萬元,除續建工程外,又新建企業39個,至年底,全兵團已擁有各類工業企業343個,工業總產值達60149萬元,比1957年增長2.5倍。此期兵團工農業生產發展規模是新疆農墾發展史上發展最快的3年。
3、“文革”使兵團解體
“文革”期間,兵團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生產力不斷下降。兵團出現曆史上第一次經營虧損,數額達3849萬元。此後幾年虧損額越來越大,至1975年十年累計經營虧損7.94億元,兵團經濟瀕臨崩潰邊緣。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兵團建製,移交自治區管理。
1975年5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農墾局,11個地州,相繼成立農墾局,管理全疆國營農場。1976年,自治區部分地、州,將其20多個國營農場下放到縣,有的將農場拆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屬的2個汽車團、10個汽車營以及5000餘輛汽車、21個拖拉機修配廠、機械廠,132個獨立核算的工礦企業和原兵團、各師物資供應、商業、糧食、勘測設計、科技、建築工程部門和所有大中專院校、墾區醫院、通訊線路等全部對口移交地方。
   1975—1977年,農墾總局所管理的農牧團場,除原兵團移交地方的農牧團場外,又增加20多個地方國營農場。由於多種原因,農牧團場總數雖有增加,但生產水平下降,三年共虧損6.67億元,是新疆農墾史上虧損最為嚴重的三年。據此,1978年2月,國務院決定新疆農墾總局改由國務院主管部和自治區雙重領導,國家建設投資和農場所需主要物資由國務院主管部直接供應,新疆農墾事業漸有起色。
4、改革開放恢複兵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係列改革開放政策使新疆農墾得到恢複和發展。鄧小平、王震來兵團視察後,鑒於新疆農墾事業麵臨的實際狀況和兵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年12月3 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1992年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納入國家計劃單列地位。為兵團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至今,兵團已成立52周年,先後治理了數十條河流,修建水庫105座,修渠道8萬多千米,形成了內陸地區獨具一格的灌溉渠係配套、機械化、規模經營的現代化農業,在過去荒無人煙的戈壁大漠上建成了一個田陌連片、渠係縱橫、林帶成網、道路暢通的綠洲生態經濟網絡,建設起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爾、北屯等軍墾新城。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兵團從農副產品加工業起步,發展現代工業,形成了以輕工、紡織為主,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係。現已形成農林牧漁綜合經營、工農商學兵並舉、科教文衛體全麵發展的相對獨立的墾區經濟體係。
  石河子大學已經建成中國西部綜合性重點大學。墾區還有眾多成人高校、中專、技校及中小學校,兵團的醫療、科研、勘測設計機構和文化藝術單位構成兵團文化事業發展基礎。
????? 如今,兵團以占全疆七分之一的人口,生產新疆五分之一的糧食、五分之二的棉花和三分之一的棉紗、棉布、食糖,並交納五分之一的稅金。新疆建設兵團,它的存在和它的任務都十分特殊,有人稱它是“中國計劃經濟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它是一個包羅了工農兵學商的大社會。
  現在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轄有 14個師,共175個團場,總人數達到254萬,相當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部兵員數。它的所轄麵積達到20萬平公裏,有六個台灣大。在崗職工75.44萬人,598個獨立核算工交建商企業。為建設新疆,穩定中亞地區政治局勢,發展區域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兵團成立以來,始終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組建了兵團,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恢複了兵團,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支持兵團進一步發展壯大。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大對兵團的支持力度。2003年5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開發布(新疆的曆史與發展)白皮書,對屯墾戍邊曆史經驗和兵團的性質、地位、任務和作用作出了專章闡述,明確了兵團是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兵團的存在對我國和中亞地區穩定具有戰略意義。具有多民族和睦共存共同發展的示範性意義。
三、 兵團精神與兵團文化
1、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兵團人的幸福觀
  五十六年的屯墾戍邊曆史和創造性業績,鑄造出具有特色的“兵團文化”和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傳統是來自抗日戰爭時期王震領導的三五九旅南泥灣精神。以國家利益為第一需要,在艱苦環境中創造奇跡。1950年,為了在新疆建立現代工業,擺脫落後麵貌。戰士們節衣縮食,從每年供給的兩套軍裝中節約一套,兩件襯衣中節約一件,改一年發一套棉衣為兩年,鞋子、襪子全部自己解決,並別出心裁地把帽子去掉帽沿,襯衣去掉翻領,軍裝上地口袋由四個減為兩個;同時從糧食、菜金、雜支、辦公費用等扣出一部分來購買機器、修建廠房、建設道路。用僅僅三年的時間,建成了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廠、葦湖梁發電廠、六道灣煤礦、七一棉紡廠等一大批現代化工礦企業,開創了新疆現代工業的先河,為新疆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這批工礦企業都無償地移交給新疆地方政府。
  在新疆的風頭水尾、大漠邊緣、邊境沿線,兵團軍墾人長年麵對蚊虻如織網沼澤界河、狂風肆虐的荒涼山口、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冰達阪、百裏無人煙的大漠邊關艱苦創業。身處孤寂艱苦的環境,背靠日益繁榮昌盛的偉大祖國。是什麽力量在支撐他們五十多年,幾代人不換防的屯墾戍邊,“獻了青春,獻子孫” ?在激情燃燒的時代,需要英雄主義和英雄崇拜。從社會學和哲學高度分析,英雄崇拜是忽略個體存在為代價的。階級的群體的利益在需要以犧牲某個個體的存在而存在時,個體的犧牲是神聖的。幾十萬天津、上海、武漢、北京知識青年離開繁華都市,遠離現代物質文明,支邊來到新疆兵團。喝堿水、吃包穀饃、住地窩子。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邊疆。是參軍報國的英雄主義把他們吸引到兵團這個集體;對未來美好生活憧憬的理想主義使他們在艱苦的體力勞動磨礪中挺了過來。“身居茅屋,心懷天下”的口號既有那個時代的標記,也是兵團一代知青和所有兵團軍墾人的心理寫照——幸福在未來,在屯墾戍邊人的身後是祖國人民的安定和繁榮昌盛。艱苦創業伴隨著樂觀主義。1950年3月,十六師2000多官兵開赴天山深處修建“紅星渠”,在工地挖地窩子住,寫出歌謠描繪情景:石頭房,石頭牆,
   看見星星和月亮,
   身下鋪的柴禾棒,
   吱呀吱呀賽過鋼絲床。
  
2、熱愛祖國,屯墾未敢忘憂國
  近代十九至二十世紀100多年裏,新疆被沙俄掠走40多萬平方公裏領土。巴爾喀什湖泊、額爾齊斯河流、阿爾泰森林、伊犁河穀草原因為滿清政府的頹微而被迫割讓與強盜。
傳承戰無不勝的紅軍紅星部隊、八路軍三五九旅軍魂的兵團人解放了新疆,也能守衛好新疆。不負祖國的使命:“一手拿鎬,一手拿槍,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張騫通西域、班超屯糧田、左宗棠收複伊犁、林則徐在伊犁開渠造富各族人民,兵團人不負先輩強國之夢,仗劍扶犁屯墾戍邊,墾荒建屯。固邊安民決不讓強盜再入國門一步。不負後代,艱苦創業為子孫幸福生活打下基礎。
在維護穩定方麵,兵團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成為新疆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論是在曆次反對民族分裂、平暴製亂和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邊境安全的鬥爭中,還是在邊境建設、反恐演練、抗災搶險中,兵團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成為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兵團獨立汽車三營翻越海拔六千米高的達阪,在喀拉昆侖山為前線運輸彈藥給養,保證了戰役勝利。1962年,在“伊塔” 邊民外逃事件發生時,農四師、農五師、農九師等西部邊境團場立即組織職工、民兵助止外逃,代牧無主的羊群,代耕棄荒的土地,維護了國家利益。1965年,農四師76團90名兵團職工受命周恩來總理的指揮,迎著前蘇軍的騎兵衝撞、馬刀背砍砸,拆除了蘇軍在我方草場內架設的鐵絲網,奪回了1萬多畝土地。 1988年4月,中蘇界河桑導克龍口被洪水衝毀,阿拉克別河水改道流經我國境內,我國版圖將自然減少。農十師185團職工聞訊立即趕赴人跡罕至的邊界,用人力抬石築壩堵截洪水,經過八天八夜的拚搏,阻擋了河流改道,保住了祖國55平方公裏領土。1969年7月,塔城巴爾魯克山麓,兵團一名職工在我方邊境放牧,被滋事挑釁的前蘇聯軍人綁架 。為了搶救戰友,維護領土遵嚴 ,29歲的孫龍珍不顧已懷孕幾個月的身子趕赴現場,被越界埋伏的蘇軍槍殺。但她的勇敢為邊防軍自衛反擊勝利贏得時間,最終保衛了領土不被外敵侵占。麵臨強敵的危機時刻,舍己為公,自我犧牲是時代的選擇。“兵團人”的概念是:在國家民族憂患需要之際,兵團人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力挽狂瀾,用血肉之軀鑄就永久的長城,拱衛著祖國的繁榮昌盛。1990年6月,喀什地區阿克陶縣巴仁鄉突發民族分裂分子武裝圍攻鄉政府的暴亂事件。農三師四十一團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協助武警部隊迅速平息暴亂,立下頭功,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兵團人在祖國邊界線一側經營的是廣種薄收的“政治田”,在貧瘠偏僻的邊關,種地即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屯墾駐地是永不換防,世代守邊的國門衛戍兵團。這就是兵團精神的核心,軍墾戰士的曆史使命。
3、 開拓奮進—綠洲科技文化
  兵團精準農業技術在新疆乃至全國都具有明顯的規模和科技優勢。農業設施齊備,管理體係嚴密,機械化程度高,初步形成了現代化大農業體係,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棉、油、糖、畜生產基地。農產品單產高、質量好、商品率高,主要經濟作物單產均居全國前列。棉花、棉紗、棉布、番茄醬及特色瓜果,已成為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新疆特殊的幹旱自然地理環境要求我們走科技生態大農業之路,突出節水農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使農業良性發展。根據新疆特點,積極吸引外資投向節水灌溉,精準農業、機械化收獲、防沙治沙、良種引進、果蔬儲藏、新品種的引進等基礎建設,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能力。20世紀90年代,兵團大力構建節水工程,裝置使用各種自動噴灌設備,噴滴灌麵積達126.7萬公頃。人工影響天氣增水防災。綠洲經濟支柱:棉花種植采用高密度植棉、精量點播、膜上滴灌技術。2003年兵團棉花總產81.2萬噸,單產、出口量、品質全國第一。新疆石河子墾區從美國購進新型采棉機,曆時 4年在大田進行作業試驗,於2003年取得技術成功。石河子墾區已進行6萬畝機器采摘棉花示範,采棉機日采摘進度可達150畝至200畝,日采籽棉4萬公斤,相當於600個拾花工的日拾花量。2005年,高效集約化采棉機技術已在石河子墾區推廣。2005年,新疆兵團種植棉花702.83萬畝,總產95萬噸,平均單產135公斤/畝。單產200公斤的有6.13萬畝。北疆農五師、農八師有兩塊70畝棉花地,單產創記錄地達到230公斤。番茄醬2003年 40萬噸,穩占歐洲市場,色素含量世界第一,產量世界第二。葡萄、香梨、哈密瓜、軍墾細毛羊長期在國際市場享有聲譽。
  五十年前寂寞荒涼沒有郵遞員的“草原之夜”伊犁可克達拉農場,如今已經是稻麥如浪、瓜果飄香樓宇林立的口岸城鎮。準葛爾亙古荒原莫索灣已建成塞外南泥灣,萬傾棉花如海、林網縱橫如織的軍墾綠洲。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阿拉爾,1956年燃起的燒荒篝火已經映紅了塔裏木農墾大學的輝煌大廈。石河子開發區招商引來了國外財團上億元的建廠投資。三北防護林把綠洲連成片,形成綠色走廊改變了生態環境。五十年來,幾代軍墾人實現了當初的理想:“把沙漠變成綠洲,戈壁灘上建花園”的口號。始建於1950年的石河子市,目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完善。2000年被聯合國評為“人類居住環境改善良好範例城市”。
  兵團屯墾戍邊50多年的實踐證明,兵團發展壯大,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繼承和發展屯墾戍邊光榮傳統的曆史性勝利。開發、建設、穩定邊疆和鞏固祖國邊防的戰略性結果,符合國家最高利益,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邊疆的實際情況。艱苦創業、屯墾戍邊的光輝曆程和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為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偉大事業做出了貢獻。
4、 軍營文化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建製的集體轉業,至今沿用軍隊番號。還有老紅軍戰士健在,許多抗日英雄還在這個集體中生活。解放戰爭中保衛延安、青化砭大捷、沙家店之戰、智取華山、攻打蘭州皋蘭山七下馬步芳營盤嶺堡壘的傳奇故事還在被這裏的親曆者口耳相傳。軍墾後代和六十年代的複員軍人、支邊青年津津樂道於軍營生活。英雄崇拜、軍營情結在兵團延綿不斷。單位機構因集體生活而設,班、排、連、營、團,連隊有司務長、食堂、衛生室、文化室、文化教員,社會活動簡單而集體化,軍事值班連隊除了無軍銜外與國防軍別無致二。軍營文化在兵團人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軍隊歌曲天天在唱,學校、連隊逢集會必有唱歌、拉歌比賽。坑大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是軍墾人生活作風的準則。軍旅戰鬥時期因陋就簡的火線鼓動延續為勞動建設中“兵演兵”式的表彰勞模的文藝演出。軍營文化氛圍濃鬱還表現在兵團的報刊、出版物方麵。“文革”前兵團司令部機關報名為《生產戰線報》,農二師黨委機關報叫《勝利報》,農五師黨委機關報叫《戰旗報》,農六師黨委機關報叫《猛進報》。二軍作家杜鵬程的長篇紀實小說《保衛延安》就是一野一兵團的戰史。軍營文化強調整體統一和共性原則,紀律嚴明士氣高昂,威武雄壯銳不可擋,堅不可摧,富有陽剛之美。
  軍營文化的弱點是單純正麵教育,太注重真實性,不擅長虛構想象;隻關注英雄和集體主義,忽略個性張揚和個人獨特感受;強調共性而不求“陌生化”效果。這是多年來兵團缺少在全國叫的響的藝術創作的原因之一。八十年代初,農七師129團宣傳科問英傑同誌看到《大眾電影》雜誌封底刊印了安徒生童話故事王子與灰姑娘親吻劇照,十分憤慨,以“共產黨員問英傑”的實名質疑《大眾電影》雜誌編輯,從而在全國引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討論。由此可見兵團戰士文藝觀念的“左”傾僵化和封閉保守。
5、 移民文化
  目前兵團總人口已有254萬,是五十年前的十倍,成員來自五湖四海,是個移民社會。帶來的文化多樣性元素經過交互、碰撞、融會互補、升華為更高一層麵的移民文化。與抗戰時期的延安一樣,來自全國各地操不同方言的人們很快就會融入普通話語境,南腔北調在這個非方言區內漸漸被漢民族共同語替代。兵團第二代兒女都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移民雜居使兵團人聚居的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爾墾區輸送出數以萬計聰明大方、口齒伶俐、身材高挑、麵容俊朗、能吃苦耐勞處事得當的大學生。
  十幾萬上海、天津知識青年下到兵團連隊,與老軍墾們朝夕相處,親密接觸給閉塞偏遠的內陸帶來海派文化信息、京津都市俚俗。很多知青充實到學校任兵團子弟的教師,給孩子們打開一扇了望外部世界的窗口。
  海納百川才為大,五十年代末,兵團不拘一格吸收投奔她而來的饑民(俗稱盲流)和政治運動中被劃入“另冊”的知識分子。河南、甘肅、四川籍人氏在兵團無處不有。前兵團政委張仲翰重視文化工作,敢於起用各類人才。他在兵團司令部所在地烏魯木齊組建了八大劇團:晉劇、評劇、京劇、豫劇、越劇、秦劇、雜技、歌舞團輪番下到墾區演出,文化活動異常紅火。五十年代兵團晉劇團上演的《易水寒》令一些老軍墾至今難忘。農九師豫劇團三十年演出經久不衰;農五師專業秦腔劇團 “文革”前擁有上萬戲迷。近幾年,兵團有不少維吾爾、哈薩克族京劇票友到內地客串演出。被流放的右派詩人艾青,給軍墾新城石河子也帶來了一股綠洲詩風,這種詩意氛圍孕育出楊牧這樣一批本土詩人。兵團職工文化娛樂與農民節日社火表演有本質區別,沒有祭神色彩,以政治宣傳、勞動生活內容為主題,歌舞說唱節目藝術含量高。吸收西北民族風情舞蹈樂曲的豪放熱烈、高亢激越、婉轉風趣頗有特色。如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邊疆處處賽江南》、《送你一束沙棗花》傳唱至今,膾炙人口。在兵團“百花村”飯店可以品嚐到全國各省不同風味的菜係,為各省籍來到新疆兵團的移民們提供物質文化享受。
四、 結束語
  兵團文化是兵團曆史鑄就的,在幾代兵團人不息奮鬥的基礎上形成的精神財富,也將長期影響兵團人的意識形態,。研究曆史和文化有利於發揚優良傳統,與時俱進調整更新觀念,作為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有必要把握兵團人與“人的兵團”二者辨證關係弄清楚。走富國強民之路,必須以人為本,以更加人性化的思路處理個人與國家同步富強的關係,在新的時期更好地履行屯墾戍邊曆史使命。
  
參考文獻:
1、《 2003年兵團年鑒》
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簡史》
3、《中國農墾》雜誌2006年第六期
4、《紅星史話》 薛福來編著 1992年2月新疆大學出版社
5、《晨報》2006年5月24日特稿《烽火歲月回憶篇》
作者簡介:劉金鵬,男,1950年2月出生於河南鄧縣。1953年隨母親進疆,入父親所在的解放軍六軍十六師駐地哈密大營房托兒所。1968年以“老三屆知青”身份在農五師83團5連作農工。後在83團作過拖拉機手、材料員、中小學教師。1987年9月入奎屯兵團教育學院中文係學習,1995年8月畢業於新疆師範大學中文係。現任農五師黨校高級講師。

來源:中國新聞網-新疆新聞網-兵團新聞網(舊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