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印度和克什米爾:zt 拉達克地區: (本來想找和阿薩姆邦曆史有關的,卻看到了這個

(2009-12-14 13:43:06) 下一個
英國記者拉平說的不錯,埋釘子是英國殖民者的“長處”,

這英國殖民政府在“撤離”印度之前,早就把未來幾十年的紛爭給中印埋下了種子。。。)

中國,印度和克什米爾: zt 拉達克地區



拉達克地區,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原文圖)

原文如下:


11月30日,《印度快報》網站拋出題為拉達克公路因為中國軍隊反對而停工的報道,稱由於中國軍隊的反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已停止修建拉達克公路。
就此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2月1日表示:中印在邊界問題上存在爭議。中印雙方一致同意,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前,雙方應共同努力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那麽,拉達克在哪裏呢?

1.拉達克有小西藏之稱
《印度快報》所說的拉達克地區,是指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一部分,位於青藏高原的西部邊緣,主要包括列城及其周圍地區,海拔在3000~6000米之間。然而,在曆史上,拉達克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至今該地區的大多數居民仍是藏人,語言、文化、宗教與西藏相同。中國政府從未承認印度對該地區享有管轄權。

據馬大正主編的《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介紹,早在公元9世紀,拉達克就是吐蕃的一部分,13世紀統一於中國的元朝,後來統治北印度的莫臥兒帝國曾侵入拉達克,迫使其成為藩屬。

但隨著莫臥兒帝國的衰落,拉達克在清代重新歸屬中國西藏管轄,拉達克王由駐藏大臣節製。從1683年開始,拉達克就年年向西藏進貢。1826年,拉達克部長奉駐藏大臣鬆廷的密令,緝拿逃亡拉達克的張格爾匪徒100餘人,並立即派人稟報駐藏大臣。1829年,道光皇帝賞給拉達克部長五品頂戴花翎。

在中國地圖出版社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曆史地圖集》第8冊中,有1820年的全中國地圖,該圖把拉達克劃為中國西藏的一部分。那麽,拉達克地區是怎麽落入印度之手的呢?這還得從英國東印度公司說起。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陸擴張的過程中,對拉達克等西藏西部地區日益關注,因為該地區扼住了英國通往亞洲腹地之路。19世紀30年代,東印度公司派人到拉達克搜集情報。

1834年,得到英國支持的錫克王國查謨土邦總督、道格拉族人(藏文文獻中一般稱作森巴人)古拉伯·辛格,派遣克什瓦爾(今查謨東北)地方長官瓦齊爾佐爾阿弗爾·辛格(藏文史料記載為倭色爾),率領約5000名士兵突然侵入拉達克。
拉達克王派人至拉薩向清朝駐藏大臣求援,但是駐藏大臣拒絕派兵支援。1835年,道格拉軍擊潰拉達克軍主力,攻抵拉達克首府列城,拉達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淪為查謨的附屬國。

但拉達克人不斷反抗,在道格拉軍1839年第四次入侵拉達克之後,查謨的統治才相對鞏固。1840年,古拉伯·辛格派兵侵占了拉達克西北的巴爾蒂斯坦(在今巴基斯坦控製的克什米爾地區內,此前也是中國西藏的一部分)。

2.配合英軍,森巴人入侵西藏阿裏

在向東擴張連連得手之後,1841年5月,古拉伯·辛格派遣瓦齊爾佐爾阿弗爾·辛格指揮的道格拉軍隊向中國政府直接管轄下的西藏阿裏地區發動侵略,藏軍和西藏民眾英勇反抗,這場戰爭在藏文史料中被稱為西藏-森巴戰爭。
中外一些曆史學家認為,這一戰爭是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筆者也同意這一看法,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從戰爭的起因來看,與鴉片關係密切。

鴉片是克什米爾商人通過拉達克運往中國新疆葉爾羌(今莎車)的重要商品和利潤來源,但中國政府1839年(即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那一年)在全國推行的禁煙運動,使居住在葉爾羌的克什米爾商販損失了數十萬盧比,還斷了他們的財源。古拉伯·辛格以朝拜聖山聖湖為借口發動侵略,其實是想吞並中國西藏和新疆南部。

第二,從戰爭的過程來看,道格拉軍隊侵略西藏,確實配合了英軍對中國東南沿海的進攻。古拉伯·辛格致信英屬印度政府,聲稱他是通過對中國西部邊境的入侵,來與英國政府進行軍事合作。

第三,從戰爭的結果來看,英國最終奪取了對拉達克的保護權。

西藏阿裏地區承平日久,防備鬆懈,侵略軍接連得手。當時清朝在東南沿海前線吃緊,無法調集內地軍隊支援西藏。幸虧當時有藏軍義無反顧地投入保家衛國的戰鬥。

3.藏軍非地方武裝,而屬中央軍隊

根據廖立的《中國藏軍》(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的研究,藏軍並非地方武裝,而是吃皇糧的中央軍隊。藏軍軍官由清朝軍機處任命,軍官、教官中有不少滿人、漢人,士兵大多為熟悉當地環境的藏人,軍械、軍糧由中央提供,軍事行動由駐藏大臣指揮。在清軍中,藏軍的裝備相當精良,50%的士兵使用火繩槍,還有14門當時清軍最先進的野戰攻堅武器--劈山大炮。

1841年6月,清朝駐藏大臣孟保派遣前藏代本(官名,藏語音譯,意為箭官)比喜赴前線組織抵抗,但由於路途遙遠,救援不及,道格拉軍仍攻陷了西藏阿裏地方長官噶本駐地噶大克,大肆殺戮掠奪。同年8月,孟保先後共派出2300名兵丁奔赴前線

戰爭結果
  中印作為亞洲及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保持中印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對維持亞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平解決兩國邊界問題是中印關係發展關鍵。然而中印邊界問題仍然困擾兩國戰略合作向實質性方向邁進,同時也製約中印關係的縱深發展。


  2008年1月,辛格總理在訪問中國後不久,就到包括中印邊界東段爭議區視察,拋出推動印度東北邊境地區開發的一攬子計劃。11月8日,印度外長慕克吉又在中國達旺地區(印度稱為阿魯納恰爾邦)訪問時老調重彈,再次宣稱印度對達旺擁有主權。印度強化對中印邊界爭議地區事實占領和事實開發的做法,不利於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同時也不利於兩國在安全領域增加的互信。2008年美印核協議簽署和美印太空合作等第三方因素,如果不在中印戰略對話層次增信釋疑,可能也會阻礙中美關係提升的高度。


  不論是東線的麥克馬洪線,還是西線的約翰遜線,都不具有法律依據,從來沒有得到過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承認。在中印邊界談判中,中國政府本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原則,在邊界協定中,中國間接承認了印度對錫金的主權,為解決邊界爭端做出了重大讓步。錫金王國是1975年被印度並吞的,北京一直拒絕接受這一既成事實。這次簽署的邊界協定規定,中印兩國重新開放自中印邊境戰爭以後一直封閉的一個錫金邊界口岸,另外還準備在中印邊境再開放一個口岸。在中印邊界協定中,錫金被視作印度的一個邦,喜馬拉雅山麓的納圖拉口岸定為邊防和海關檢查關口。


  印度在邊界談判中頑固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僅對中國在東線合理的領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還妄圖在西線阿克賽欽瓜分一片土地。鑒於印度的強硬立場,解決中印邊界爭端任重而道遠。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url=]毛澤東[/url]簽署的命令。


  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url=]蘭州[/url]、[url=]北京[/url]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製線的內側20公裏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 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製線20公裏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係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url=]車輛[/url]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 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中印戰爭的五個基本特點:第一,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政治,外交鬥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鬥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鬥爭.這個特點,不僅製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 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製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鬥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隻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製人,實施反擊.而在首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卻發表聲明,申明大義,仍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印度政府蠻橫拒絕和平談判,再度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反擊並取得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進一步開展政治,外交鬥爭贏得了主動,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場邊境局部戰爭,決定了軍事鬥爭必須服從政治,外交鬥爭,三者要緊密結合.政治,外交鬥爭的需要,決定軍事行動的打,停,進,撤;軍事上的勝利,又為政治,外交鬥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爭取以打促談,以打促和及相對的和平穩定.


  第二,這場戰爭,中印雙方力量對比雖互有優長,但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大於印度,中國軍隊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高於印度軍隊.這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敵強我弱的情況是不盡相同的.


  印度軍隊,原屬英國殖民主義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德,意,日法西斯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其參戰部隊主力印① 《[url=]毛澤東選集[/url]》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頁.軍第四師係王牌部隊.印軍技術水平好,後方運輸線短, 後備兵團機動快,補給便利.但印軍又是資產階級的雇傭軍隊,帶有濃厚的封建和殖民主義色彩,沿襲英軍的基本製度,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士氣較低,內部矛盾重重.且戰術思想比較保守,害怕近戰,夜戰.而中國邊防部隊,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久經考驗的人民軍隊,具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組織紀律,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戰略戰術機動靈活.指揮有方,多數部隊具有高原地區作戰經驗,而且係正義之師,得道多助.這個特點為中國的勝利奠定了客觀基礎.


  第三,這場戰爭,是在喀喇[url=]昆侖山[/url]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該區屬於[url=]世界屋脊[/url]的一部分,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經濟落後.東段作戰地區,山高穀窄,路險林密,氣候多變.西段作戰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 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終年積雪,嚴重缺氧,氣候酷寒.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嚴重影響著軍隊作戰行動,部隊集結,機動,指揮和協同困難,戰場容量較小,容易發生非戰鬥減員,武器技術性能難以正常發揮,後勤補給十分艱難.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成為奪取作戰勝利的關鍵.


  第四,這場戰爭,是在地處祖國西部邊疆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進行的,群眾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對戰爭有重大影響.隻有高度重視和切實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邊疆各族人民群眾和愛國僧侶的支持,才能取得戰爭勝利.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正是在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經過長期艱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緊密團結邊疆少數民族的基礎上,取得戰爭勝利的.


  第五,這場戰爭,中國邊防部隊的後勤補給基本來源於內地,路線長,道路少,運輸手段落後,難度大.這對戰役規模和持續時間有極大製約.而印度軍隊後勤補給基地距戰場較近,交通方便,利於持久作戰.這些特點,規定著戰爭的複雜性,影響著戰爭的規模,進程和結局.這些特點,是雙方指導戰爭的客觀基礎,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在這方麵,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深諸這場戰爭的特點,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運籌謀劃,作出一係列符合戰爭實際的決策,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戰區指揮員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戰場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發揚軍事民主,作出了正確的部署,進行了周密的戰役指揮;參戰部隊揚長避短,依靠政治優勢,吃苦耐勞,英勇善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從而在中印邊境這一戰爭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譜寫了新的光輝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