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中評: 去俄化 美 中亞戰略目標不變

(2009-11-29 14:09:49) 下一個
zt 中評: 去俄化 美 中亞戰略目標不變

2009-11-29

【大公網訊】盡管不同方麵對美國中亞戰略目標的歸納存在一些差異,但共同之處居多,離不開推進民主、擠壓俄羅斯、遏止「極端主義」、攫取能源利益等方麵。

美國中亞戰略的首要目標是「去俄化」,排擠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壓縮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對美國來說,從各個方麵圍堵和打壓俄羅斯,防止俄羅斯重新崛起,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目標。美國不允許一個地區大國尤其是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幹擾並阻止其在中亞的戰略目標和政策重點。美國認為必須增強中亞國家對俄羅斯的離心傾向,填補這一地區的「政治真空」,控製中亞對於遏製俄羅斯東山再起有重要作用。

這一點也符合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的觀點,他強調美國必須反對俄羅斯為壟斷該地區的途徑而做的努力,因為俄羅斯作為前蘇聯的惟一繼承者,無論在能力、曆史慣性還是戰略意圖方麵,都存在著重新將包括中亞在內的獨聯體地區納為戰略勢力範圍的條件,美國不想讓中亞成為俄羅斯新的戰略支點。

2009 年9月,美國雖然遭受「9.11」事件這一痛苦的恐怖襲擊,但對小布什政府和新保守主義而言,無疑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借打擊阿富汗恐怖勢力之機加緊營造有利於美的安全架構。美國控製了中亞地區,無異於一把尖刀插入了俄羅斯敏感而又脆弱的「軟肋」。美國向中亞國家進行軍事滲透主要目的是從軍事上控製這些國家入手,在俄周邊建立「防疫帶」,這樣做也是為了控製中亞和裏海豐富的油氣資源及其運輸通道,削弱俄羅斯的戰略經濟地位。對俄羅斯而言,「請神容易送神難」。但俄羅斯不甘就此罷休,隨後幾年努力采取反製措施阻止對美國過度深入中亞並謀求駐軍長期化的咄咄逼人態勢。

鞏固和維護美國在「泛中亞地區」的安全利益,促成地區國家無核化,尤其要防止和粉碎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勢力。蘇聯解體後,美國高度重視推動俄羅斯之外的獨聯體國家實現無核化,不惜花費巨資資助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等國消除核武器。這一戰略在90年代前半期基本取得成功。但美國認為,中亞地區存在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不確定因素。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在阿富汗的塔利班運動發展和車臣民族分立主義的影響下,中亞泛伊斯蘭勢力迅速向極端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方向發展,相繼在中亞製造暴力恐怖事件。近年來,美國與西方聯軍在阿富汗行動愈加被動,塔利班勢力以及「基地」組織活動卷土重來,美國實際隻控製喀布爾周圍地區,全國70%的地區難以控製。盡管阿富汗2009年下半年進行有爭議的總統大選,但卡爾紮伊政府控製局勢能力令美國擔憂。

美國30年來一直對伊朗關係對立。伊朗因其獨特的宗教價值體係、軍事力量以及與中亞毗鄰等現實條件加強對中亞進行的影響,這引起了美國的嚴重不安。美國高度擔心中亞的極端主義勢力與伊朗的滲透形成呼應和支持,因此試圖切斷伊朗原教旨主義勢力在中亞的活動與影響。

此外,打擊毒品走私也是重要目標。泛中亞地區也是毒品産銷網絡及跨國犯罪活動的「重災區」。塔利班垮台後,阿富汗的毒品生産和買賣勢頭不減,2005年産量高達410噸,其收人占阿國內生産總值的52%。每年由阿富汗流出、經過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斯坦、土庫曼斯坦斯坦等地被查獲的毒品數以噸計,阿富汗毒品産量據稱已經占全世界産量的90%,美國和西方社會作為毒品主要消費市場而保守荼毒,美國對此問題也心急如焚。

促進中亞國家市場經濟發育、民主轉型和政治建設,推進自由人權事業,擴大美國的「軟實力」影響。中亞各國獨立之初,美國期望通過對中亞國家的經濟援助,避免中亞國家轉型期間混亂局勢的外溢影響美國及其盟國的安全,更希望幫助改革中亞國家的經濟製度。

但美國認為援助隻是權宜之計,長遠看必須將中亞國家引入與外界經濟體的正常往來軌道,增強中亞國家的市場競爭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從而逐步取代對中亞國家的經濟救助。中亞不僅是美國反恐的重要支持基地,也是美國推行民主價值觀的理想對象。蘇聯解體以後,中亞國家最初選擇了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國家世俗化的社會發展模式。美國政府趁機通過外交施壓、經濟援助等手段促使中亞「新生民主國家」實現向市場經濟和「民主製度」的轉軌。因為在美國看來,隻有在中亞各國建立「民主製度」,才能保障中亞各國的真正獨立,從而有效抵製俄羅斯的控製,阻止伊斯蘭複興運動對中亞的衝擊,進而實現中東各政治力量的均衡化。美國尤其希望把中亞地區塑造成對改造伊斯蘭世界的成功樣板。

因此,2005年,布什政府估計中亞安全局勢初步穩定、美軍成功進入中亞之後,把在中亞推進民主放在首位,謀求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發動「顏色革命」,但遭遇失敗。之後,美國設計平衡推進安全、民主、市場經濟、人權等理念的「大中亞計劃」,但表態轟轟烈烈,實際收效非常一般。2009年1月奧巴馬上台之後,重新重視安全問題,一度提出「民主在中亞不能強加,要考慮所在國的國情」。

謀取美國在以中亞五國為核心的泛中亞地區的能源資源利益。中東地區持續動蕩,為了分散能源供應風險,美國尋求建立一個穩定的後續能源供應基地,中亞尤其裏海能源正好可以滿足美國的這一戰略需要。中亞及其毗鄰的裏海地區是世界能源儲量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是當今世界「能源三角」之一角。美國能源部2001年估計,裏海水域可能的石油總儲量高達2500億—2700億桶,天然氣儲量約為16萬億立方米,目前探明石油儲量為175億—34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為6.9萬億立方米。

2005 年6月公布的《英國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統計2005》報告的評估認為,裏海地區原油(包括天然氣凝析油)可采儲量範圍在170億-330億桶(23億—45 億噸)之間,與美國的估計大致相同。裏海含油氣盆地被譽為「第二個中東」。美國積極插手中亞事務的目的之一就是確保未來的能源安全和能源需求。盡管目前各路能源輸出管道走向不同,輸入國也與美國期望不盡相同,但美國為弱化俄羅斯對地區能源輸出的控製,盡可能鼓勵在東南西北建設多條能源出口線路。除了能源外,中亞地區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有不少對美國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中亞的資源大部分尚未被開發,是21世紀全球最具能源開發前景的地區,其中石油、天然氣、黃金、棉花等資源對國際市場具有重要意義。鑒於中亞擁有大量的戰略資源、豐富的原料和眾多的消費者,美國還希望占有中亞廣闊而潛力巨大的市場。當然,目前美國從中亞獲取的石油比例很低,徘徊在其年度石油進口量的1-2%左右,美國矚目中亞能源多為長遠能源需要考慮。

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