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印度將中國定為主要作戰對象: (圖)

(2009-11-28 14:54:16) 下一個

好文也來加個轉帖:),(中國建設西藏,對印度來說那是根刺啊:))
zt.印度將中國定為主要作戰對象
印媒: 辛格打探美對華「新方針」
2009-11-27


中印兩軍隔著鐵絲網握手

【大公網訊】近日,印度表示有意出巨資購買英國在建的「伊麗沙白」號超級航母。《中國青年報》11月27日報道,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各種猜測不斷見諸報端。聯係到近年來印度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巨資采購先進武器、連續試射戰略導彈、頻繁舉行對外聯合軍演、加強邊界戰備建設等種種舉動,這一切表明印度的防務戰略正在經曆重大的變革。

一、在目標定位上,由地區性軍事大國向全球性軍事大國邁進

印度是南亞地區大國,也是歐亞大陸一支重要的地緣戰略力量。長期以來,印度把「立足南亞、控製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視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並以此作為製定和調整軍事戰略的基本依據。

獨立之初,受甘地「非暴力」和「和平抵抗」思想的影響,尼赫魯試圖借助印度在文化和道義上的優勢,通過發揮軟實力的作用,幫助印度複興成為世界大國。在此思想指導下,印度采取了「先經濟、後國防」的發展策略,軍事力量僅限於應對巴基斯坦的威脅。

1962 年中印邊境戰爭慘敗後,印度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其大國夢也徹底破碎。繼任的英·甘地放棄了尼赫魯時期不切實際的爭當世界大國的夢想,將目標定位於爭奪南亞地區主導權。為此,印度以「威脅論」為借口,把加強國防置於「壓倒一切」的地位,走上大規模擴軍備戰的道路。經過幾個國防五年計劃的建設,印度軍隊不斷發展壯大,為其實施南亞稱霸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印度通過肢解巴基斯坦、吞並錫金王國、出兵斯裏蘭卡和馬爾代夫,懾服周邊中小國家,最終確立起在南亞的霸主地位。

冷戰結束後,隨著蘇聯解體,印度洋地區出現力量「真空」。印度趁機開始向印度洋地區擴張,推行「印度洋控製戰略」,力圖成為印度洋地區的一支重要力量。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利益的不斷延伸,印度在確保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地區戰略優勢的同時,積極向亞太地區拓展勢力,試圖從南亞大國逐步走向亞太大國,努力成為歐亞大陸新的政治棋盤上「主要的和積極的地緣戰略棋手」。這就要求為國家戰略目標「保駕護航」的軍隊,必須努力與美國、中國等區外大國形成戰略均勢,走出南亞和印度洋地區,向世界性軍事大國方向發展。

二、在戰略指導上,由被動防禦型向主動進攻型轉變

印度在曆史上曾飽受異族入侵和民族分裂之苦。馬克思說,印度「逃不掉被征服的命運,而且它的全部曆史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曆史」。不斷麵臨的外敵入侵,使得次大陸王國始終處於戰略防守的態勢,與這種戰略防守態勢相關聯的就是印度沒有擴張的傳統。曆史上,印度對外部世界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文化、宗教和經濟領域。印度也從未在它自己認為的南亞次大陸外使用武力,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印度獨立之後。

從印度獨立至冷戰結束,印度主要是實行消極防禦性的軍事戰略,從美蘇相爭中坐收漁翁之利,並臥薪嚐膽大力發展軍事,力圖保持對中、巴的威懾,遏製巴、中對印用兵。

冷戰結束後,國際戰略形勢發生巨變。印軍認為,冷戰後通過戰爭摧毀敵國的軍事力量、掠奪領土、征服意誌的傳統戰爭觀,已不適應發展變化了的國際戰略格局和南亞次大陸形勢,應該「重在強調威懾作用,而不是強調征服和占領」。

基於這一思想,印度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奉行「地區威懾」軍事戰略。該戰略的核心思想是「拒止」威懾,指對南亞次大陸區內國家強調保持絕對軍事優勢,以防止其進行軍事冒險,同時對區外大國通過威懾形成「力量均勢」,限製其海軍在印度洋上的行動自由,從而達到確保海岸線與領海安全和防止大國滲透等目的。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此戰略仍然是一種被動的防禦型戰略。

進入21世紀,印度安全環境日益複雜。一方麵,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低烈度衝突不斷,由此引發的大規模衝突甚至核衝突的風險仍然不能排除;另一方麵,南亞地區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策源地和反恐前沿,印度麵臨「三股勢力」的威脅急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印軍對其軍事戰略重新審視,認為以應對傳統安全威脅為主要目標的被動防禦型戰略已不能滿足應對新形勢下多種安全威脅的要求。

為此,印度在借鑒和吸收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結合南亞地區的形勢,對其軍事戰略做出了調整。印軍在堅持「地區威懾」戰略的基本原則基礎上,賦予其新的內涵,將其被動防禦型的「拒止威懾」思想調整為先發製人式的「懲戒威懾」思想,強調主動出擊、先敵行動,有效控製,致力於打贏核威懾條件下的高技術「有限常規戰爭」,從而實現了戰略指導從傳統的「消極防禦」向「攻勢防禦」質的轉變。

三、在作戰對象上,由過去強調「中巴並重」調整為「淡巴重中」

進入21世紀,印度對巴基斯坦和中國的軍事威脅進行了重新分析,認為巴國內政局頻頻動蕩、經濟發展緩慢、軍事發展受到製約,因而巴綜合國力和軍事能力的發展與印度相比正處於下降趨勢,對印的現實威脅正在減弱。而中國的政局穩定、經濟快速發展、軍事現代化不斷加快,綜合國力和軍事能力得到較大加強,「中國威脅」的潛在性正在上升。因此,印軍提出了「兩線機動作戰」思想,要求正確對待中、巴軍事威脅變化的辯證關係,做好各種軍事鬥爭準備。

四、在戰略部署上,穩定西線強化北線、由以陸地為重轉向陸海並重

印軍的戰略部署是根據新形勢下各作戰目標的威脅性質、自身實力及曆史經驗教訓而確立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軍的部署態勢已經形成西、北、南三大戰略方向和中部戰略機動的特定格局。其中,西部是部署重點,兵力占總數的45%左右,主要用於威懾巴基斯坦;北部是次重點,占總兵力的25%左右,主要用於威懾中國;南部主要配置海軍力量,用於對付近海小國和來自海上的威脅;中部為印度的戰略縱深地帶,占總兵力的30%左右,用於對各戰略方向實施快速機動支持。

近年來,印軍根據新軍事戰略的需要,對防務體係進行適當的調整。一是穩定西線,加強北線。印度已計劃向中印邊境增兵兩個山地師,並部署蘇-30戰機和導彈力量,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的局部軍事優勢,立足於打中、小規模的高技術條件下的邊境局部戰爭。二是適當增加機動部署兵力。對一些單一執行對華或對巴作戰任務的部隊,賦予其對華和對巴「雙重作戰任務」,實施對華和對巴兩線機動作戰;三是由過去以陸地為重轉向印度洋,形成陸海並重的部署態勢。目前,印軍把邊境後撤的部分部隊抽調到重點沿海加強防務,並在南部新建了一支海軍艦隊,以加強印度洋方向的實力。

五、在力量建設上,打造一支能遂行境外作戰任務的跨區作戰力量

依據現代戰爭特點和軍事任務需要,印軍加快了軍隊結構調整與轉型。近年來印軍重點突出海、空軍建設,同時強化陸軍快反部隊,力爭打造一支具有全球作戰能力的軍隊。

印度陸軍2004年出台的《陸軍作戰理論》,明確提出向「一體化作戰部隊」轉型,提升陸軍的立體攻防、遠程機動和快速部署能力。目前,陸軍正積極建議國防部成立一支快速反應部隊,這支快速反應部隊可以在接到命令後立即通過空中和海上途徑部署到範圍更大的鄰近地區。

海軍2005年出台了《海軍作戰理論》,該理論認為,海軍的任務不應隻限於進行「控製海上交通線和進行海戰」,而且還要有能力「到達敵方海域,控製敵方濱海地區」。為此,海軍提出了「核武加航母」的「雙箭頭」發展戰略,重點發展以航母、驅逐艦、護衛艦等大型水麵艦艇和戰略核潛艇,力爭到2015年前後,將印度海軍打造成一支以3支航母作戰群為核心,核常兼備、水麵與水下能力兼具,勝任印度洋及以外海域作戰任務的力量,從而確保海軍具備遠距離「力量投送」能力和「第二次核報複」打擊能力。

空軍2007年出台的《空軍作戰理論》,提出空軍將由本土防禦型向航空航天部隊轉型,使空軍具有「從波斯灣到馬六甲海峽」廣大區域的「強大戰略延伸能力」。同時強調把外層空間列為未來戰爭中的第四維作戰空間,加快主戰飛機、機載和天基預警與控製係統建設,把空軍建設成一支能打陸、海、空和太空「四維」戰爭,必要時能獨立進行作戰且具有威懾力的戰略型空軍力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