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胡海波:誌願軍戰事珍聞全記錄:第二部分節錄: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

(2009-11-19 09:10:00) 下一個


zt 胡海波:誌願軍戰事珍聞全記錄:第二部分 節錄: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

麵對帝國主義的挑釁,麵對人民的期盼,我們不能坐視不管。“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德懷臨危受命,率領誌願軍征戰朝鮮。我軍以勢如破竹之勢打碎了麥克阿瑟聖誕節回家的美夢,繼而又令美國的王牌軍敗退於長津湖之役,誌願軍順利進抵三八線。兩次戰役的勝利,徹底扭轉了朝鮮的戰局。至此,朝鮮戰場變成了美軍的噩夢。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震驚了,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1)——

未雨綢繆

1950年,毛澤東57歲,正處於精力充沛、思維敏銳、經驗豐富的顛峰狀態。

在這位偉人身上,時常同時存在兩個極端相反的氣質,務實與浪漫、“虎氣”和“猴氣”,政治家與詩人,文人士大夫式的高雅誌趣與農家子弟的樸實作風,對書本的“崇拜”與批判,“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的自信與“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自嘲……他很幽默風趣、含蓄溫和,又嚴肅認真、咄咄逼人;他坦率、外向,感情充沛,提倡活得真實,“性不好束縛”,可也有時靦腆內斂,不露城府;他既謙恭、豁達,又高傲、敏感,他做事細致嚴謹、明察秋毫,但作風卻粗獷灑脫、不拘小節;具有成就大業的忍讓耐心,一旦需要則當機立斷,決不坐失分秒……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毛澤東在他輝煌的一生中都在不斷超越自己,向別人所認為的不可能挑戰,並且以之為樂趣。經過國內革命戰爭鍛煉的爐火純青的毛澤東軍事藝術將在另一個戰場上得到檢驗,並上升到另一個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當同美國在朝鮮戰場的較量過去很多年之後,美國人才終於承認,他們曾經麵對的是多麽偉大的對手。尼克鬆寫道:“他的思緒顯然像閃電一樣敏捷。”基辛格則寫道:“我從沒有遇見過一個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飾的意誌力。他身上發出一種幾乎可以感覺到的壓倒一切的魄力。這是一個值得美國敬畏的人,沒有與美國在朝鮮戰場上的較量,毛澤東恐怕不可能贏得世界對他高度的尊重。”

從朝鮮戰爭爆發那天起,身在中南海的毛澤東以他特有的戰略敏感一直在關注著戰爭的進展,他要求總參謀部隨時向他匯報朝鮮半島的戰況進展。

豐澤園的菊香書屋內,毛澤東佇立在窗前,手指夾著一支點燃的煙,望著院內的幾株老樹和地麵上的斑斑樹影,凝神沉思。他在想,6月上旬,擔負攻台戰役的華東軍區副司令員粟裕剛進京匯報了攻台的準備情況,朝鮮內戰就突然爆發了,美國出兵幹預朝鮮事務,還毫無道理地派出第7艦隊公然侵犯台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太猖狂了!

突然,聽到了腳步聲,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魁梧的身影出現在他的視線內。毛澤東向書屋的門口踱了兩步,對來者說:“你來得正好呀,我正要找你。怎麽樣,朝鮮半島情況怎麽樣?”

聶榮臻說:“主席,我就是來向你匯報朝鮮戰場的情況的。已經證實,美國第8集團軍參加了地麵戰鬥,看來美國武力幹涉朝鮮的決心是下定了。”

毛澤東示意聶榮臻坐下,自己頷首沉思一會兒,然後說:“朝鮮半島的形勢可能要惡化。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我國人民想休養生息而不能呀。這個形勢我們是估計到的。”

毛澤東又踱向窗前,猛吸了一口煙,說:“中國是一定要統一的,美國企圖用第7艦隊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是徒勞的。三年內戰,美國出動空軍、海軍援助蔣介石,結果怎麽樣?司徒雷登夾起皮包走人,蔣介石龜縮到了台灣。我就不信,一個第7艦隊,就能把中國人民嚇住。”

他停頓了一下,又說:“那個在東京的麥克阿瑟是個戰爭狂,他率美軍參戰後,北方是吃不消的。戰火很有可能會向北蔓延。美國不會甘心在中國的失敗,可能從鴨綠江方向入侵我國。然後會讓蔣介石從東南沿海進攻大陸。這個危險一定要考慮到。”

聶榮臻憂慮地說:“我們需要有所準備。”

毛澤東注視著聶榮臻,若有所思,說:“不能小看朝鮮半島的形勢。發展下去會很快威脅到我國的安全和遠東的和平,而且可能引起世界大戰。告訴恩來同誌,立即召開軍委會,研究一下,立刻組建東北邊防軍。”

居仁堂坐落在中海和南海的交界處,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兩層西式建築,也是中南海裏舊建築中最龐大的一棟樓。7月7日這一天,居仁堂裏將星閃耀,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代總長聶榮臻、四野司令員林彪、總政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肖華、海軍司令員肖勁光、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總後部長楊立三、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軍委作戰部長李濤、摩托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炮兵副司令員蘇進等解放軍的高級將領踏著紅漆木地板走進會議室,陸續在會議桌旁就座,氣氛肅穆而緊張。

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抬起那張全國人民熟悉的麵孔,炯炯有神的目光投向各位將帥,說:“同誌們,朝鮮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美國已組成了所謂的‘聯合國軍’,由美國指派司令官統率‘聯合國軍’去南朝鮮協助李承晚作戰。朝鮮駐華大使李周淵向我黨和我國政府通報了朝鮮人民軍與美24師以及南朝鮮軍的戰況。現在根據毛主席批示,召開這樣一個會議,專門研究朝鮮戰爭爆發後,我國的國防問題以及支持朝鮮獨立統一戰爭問題。”

接下來,李濤走到地圖前簡單介紹了朝鮮戰爭的進展情況。

周恩來嚴肅地說:“形勢是不容樂觀的。朝鮮軍隊的實力與美國、南朝鮮相差太遠,朝鮮戰爭長期化很難避免,這會帶來影響全局的一係列複雜的問題。主席指出,將來戰局可能要危及我們的國防,東北邊境可能出現危機。我們要考慮用什麽部隊加強東北邊防。總參考慮用哪個部隊合適呢?”——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2)——

聶榮臻胸有成竹:“我們建議使用四野的部隊。”

周恩來讚許地點點頭,轉過頭來問:“林彪、榮桓同誌,你們的意見呢?”

老成持重的羅榮桓長期任職四野,他首先回答:“朝鮮的陸地與我國東北毗連,地形、氣候差不多。用四野部隊比較合適。”

麵無表情的林彪點頭也表示同意。

朱老總說:“用四野的部隊可以很快進入情況,不知作戰部考慮用哪幾個軍,這些軍隊到達東北邊防要用多長時間?”

聶榮臻說:“作戰部有一個初步意見,用現在部署在中原地區的軍委戰略機動部隊13兵團的38軍、39軍、40軍這3個軍9個師。考慮到3個軍的兵力少一些,增加42軍。已經同軍交部門研究過,40軍由廣州出發,限24日到東北;38、39軍15日由信陽、漯河出發,限8月1日前到東北。42軍直接到輯安。這4個軍12個師,預計本月下旬至遲月底,可全部到東北邊防。同時還有3個炮師、4個高炮團調安東、輯安等地集結。另外,四野再調工兵團、戰車團、騎兵團各一個。全軍24萬人,月底全部可以到達指定地點。”

朱老總點點頭說:“這是我們的精銳了。38、39軍都是井岡山紅軍的老底子發展起來的,40軍是抗日戰爭時山東的老部隊,打過硬仗、惡仗,是經得起考驗的。”

周恩來說:“這支部隊我們起個名字,可以叫支援軍,我與朱老總、林總、羅榮桓同誌研究,建議由粟裕、肖華、李聚奎3人組成邊防軍領導。粟裕為司令兼政委、肖華為副政委、調四野副參謀長李聚奎擔任後勤司令。”

“粟裕不是正在組織攻台嗎?”劉亞樓說。

周恩來說:“攻台問題得先緩一緩了,東北邊防放到第一位了。”

停頓了一下,周恩來又說:“還有一個問題,請大家考慮是派13兵團黃永勝到東北,還是另考慮別的將領。”

羅榮桓說:“朝鮮戰爭的作戰對象主要是美軍,美軍用的是現代化兵器。黃永勝粗一些,我考慮15兵團的鄧華去比較合適。鄧華善於動腦子,是個儒將。”

除了林彪,四野的幾位將領都默然點頭,13兵團司令黃永勝是林彪的愛將,雖然打起仗來又猛又狠,但卻有個“擊鼓衝鋒,鳴金玩妓”的臭毛病,這種人品自然不適合應付極其複雜的朝鮮戰事。

周恩來也點頭同意說:“那就考慮鄧華。”

簡短高效的會議結束了,僅僅用了3個小時的時間。會後,周恩來、聶榮臻連夜整理出會議決議呈批件,交毛澤東審閱。

午夜,毛澤東的書房裏,燈火通明。

習慣夜間工作的毛澤東一麵仔細審閱著中央軍委《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的呈批件,一麵在迅速地思考著,事實已經證明,美國是不講任何信譽的,要準備同美國打。軍委采取這些措施都是未雨綢繆之計。13兵團這幾個軍到遼南,頗為合適,必須把能戰鬥的部隊放到前沿。他對這幾個將領人選也是滿意的,鄧華是能勝任的。於是,他蘸蘸墨汁,在一頁信箋上龍飛鳳舞地批示:

榮臻同誌:本日會議決議事項同意。請即按此執行。原件存我處。

毛澤東

7月7日24時

7月13日,中央軍委正式做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動員的號角就此吹響,解放軍曆史上空前的南北大運兵開始了!

一切都按照總參的計劃在有條不紊地運行。在千裏鐵道線上,兵車轔轔,穿梭不息,幾十萬大軍不分晝夜從全國各地同時向東北進軍。

最先動起來的是位於廣州市東山的15兵團總部,鄧華的15兵團機關與黃永勝13兵團機關對換,率領原13兵團的3個軍迅疾開往東北,番號仍為13 兵團。38軍號稱四野的“天下第一縱”,40軍則是赫赫有名的“旋風縱隊”,39軍也是善打硬仗的精銳之師。在解放戰爭中,這3支勁旅從東北打到海南島,令國民黨軍聞風喪膽,被民間俗稱為“林彪三隻虎”,此時,這支具有光榮戰鬥傳統的王牌部隊又增加了年輕的42軍,更是如虎添翼。

40軍不久前創造了“木船渡海解放海南島”的奇跡,正從海南島撤回,在前往廣州的急行軍路上,接到了開赴東北的命令。於是,40軍指戰員火速從廣州坐火車經武昌向東北進發。

38軍、39軍正在河南大搞生產,一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和平景象,甚至已將部分裝具改成了農具,由於長時間未充分訓練,有的炮筒裏麻雀都做了窩。此時接到命令,很快以雷厲風行的速度做好準備,分別從信陽、漯河上火車,日夜不停一路綠燈地向鴨綠江邊奔去。

此時,又出現了幾個意外情況,在東北邊防軍的領導之中,粟裕將軍因身患重病,在青島療養不能到職,肖勁光任剛剛組建的海軍司令員,工作上離不開,肖華任總政治部副主任,主持總政日常工作,也分不開身。因此,這三位邊防軍主要負責人都不能到職視事。7月23日,軍委決定東北邊防軍歸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指揮,李聚奎改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長。軍委對第13兵團的領導也進行了加強和調整。7月19日,身經百戰的名將韓先楚被任命為第13兵團副司令員。此時,鄧華又想到了被廣東軍區留下任副司令的洪學智,這位共事多年的老戰友不在身邊,他老覺得是一個缺憾——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3)——

鄧華也多次提出調洪學智就職兵團副司令員,但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葉劍英是決不肯輕易放掉自己手下的這員虎將的。

鄧華正在著急,但洪學智卻自己送上門來了。

8月9日,洪學智由廣州來北京中央軍委請示工作。不料,一下火車就遇到了早已在此等候的鄧華。鄧華神秘地笑著說:“同誌哥,你來得好呀,來得非常及時呀!”洪學智一時摸不著頭腦,急問:“怎麽啦?”

“有很重要的事情,一會兒林副主席要同你談。”當時林彪已從四野調到中央軍委工作。

“同我談什麽問題?”

“現在還不能泄露!”鄧華笑了笑說。

等他們來到林彪住所,林對洪說:“你來了好啊!先吃飯。”

他們三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談。林彪說:“洪學智同誌,東北邊防工作需要你,已經確定了,你到東北去。”

“我?”洪學智一怔,“我去能起啥作用呢?”

“讓你去,就是要你去發揮作用的。”林彪說,“今天鄧華同誌就要出發到朝鮮了解作戰的情況,現在第13兵團幾個軍已經在鴨綠江邊上布防了。鄧華同誌一走,很多工作沒有人管。這些部隊,都是你熟悉了解的麽,是四野的幾個老部隊麽。所以你們得趕快去東北集合部隊,指揮管理部隊。今天吃了午飯就走,火車票已經弄好了,馬上就走!”

“這次我來北京是奉葉劍英參座的命令向軍委請示問題的。”洪學智說,“葉參座還等著我回話哩!”

“不行,來不及了。”林彪看了看表說,“現在朝鮮戰局很緊張,加強東北邊防的任務很急,葉劍英司令員交給你的任務,你打電話或者寫封信和他說一下,讓他另選人接管你的工作。”

“我一點思想準備也沒有,”洪學智又說,“連換洗衣服也沒帶,怎麽也得回去拿幾件換洗衣服吧?我現在還長了一身大皰瘡,也得回去治治呀!”

“那沒關係!”林彪好像看出了洪的心思,說:“衣服你到東北那邊去找幾件吧,大皰瘡你也到那邊去治吧!”

“不能讓他回去。”鄧華笑著說,“他跑了,不回來怎麽辦?”

就這樣,當天下午1點多鍾,洪學智就隨鄧華登上了開往東北的火車。在車上,鄧華才向他交了底。“讓你去邊防軍,是我向軍委和毛主席建議的。毛主席、周恩來副主席他們認為我的建議有道理,也很有必要,很快就同意了。”鄧華說,“我正急著要你來,誰知今早賴傳珠政委打電話說你到北京來了,你這不是送上門來了嗎!”說著兩位老戰友都放聲大笑起來。

1950年8月,朝鮮戰事正酣,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直趨洛東江,“聯合國軍”龜縮到釜山防禦圈,勝利的天平似乎傾斜到人民軍這邊。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仍保持冷靜的頭腦。當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在北京開會,分析研究朝鮮局勢,並做好迎接戰爭的準備。

“朝鮮戰爭有短打、長打、大打、原子彈打等幾種可能。”毛澤東在會上指出,“如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可以用誌願軍的形式,時機當然還要適當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

他要軍委電告高崗,要東北邊防軍加緊準備,一定要在8月底,最遲不得超過9月底做好一切戰備工作。他提醒說:“不要事到臨頭來不及喲!”

“最近金日成首相命令,要使8月份成為完全解放朝鮮領土的月份。”周恩來說,“而且,據報,人民軍在幾個點上已經勝利地突破了洛東江防線,不知他們有沒有對敵人在後方登陸問題有所準備?”

“我看形勢不容太樂觀。”毛澤東又轉向周恩來:“莫斯科方麵不知對此怎麽看?”

“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安理會上提出一個和平提案,要求停止朝鮮境內的敵對行動,同時自朝鮮撤退外國軍隊。”

“這個提案好,我們要表態支持;不過,杜魯門是不會接受的。人民軍打到了洛東江,如果一停火,外國軍隊一撤出,那不是把朝鮮交給了金日成嗎?杜魯門怎麽會同意呢?可是,僵持下去,對朝鮮人民軍不利,我看他們速戰速決的時機已經失去了。恩來同誌,你認為怎樣?”

“美國為了維持它在西方世界的威信,一定會在朝鮮孤注一擲,目前正在加緊調兵遣將,戰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我們必須密切注意戰局的發展變化,做好戰局惡化的準備。”

“對待戰爭挑釁者,一是不怕,二是敢打;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真理在我們一邊,在人民一邊,真正大打起來,戰爭的結局決不會是美帝國主義好戰分子的一廂情願。”毛澤東停了片刻,呷了一口茶又說,“這個美帝的手伸得太長了,別個國家的內戰,他非要遠渡重洋來幹涉,硬是想充當世界憲兵的角色。全世界那麽多國家,人民要革命,民族要解放,這是一個潮流,它美國怎麽管得過來?!”

9月5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指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朝鮮戰爭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增大。”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判斷。

毛澤東還分析了美軍的長處和短處,概括起來是“一長三短”。他說:“它在軍事上隻有一個長處,就是鐵多,另外卻有三個弱點,合起來是一長三短。三個弱點是:第一,戰線太長,從德國柏林到朝鮮;第二,運輸路線太遠,隔著兩個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戰鬥力太弱。”——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4)——

盡管如此,毛澤東並沒有輕敵大意。他在講話裏提出要防備美帝國主義亂來,打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他說:“所謂那樣幹,無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且打原子彈,長期地打,要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長。我們中國人民是打慣了仗的,我們的願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隻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後打敗你。”這些極而言之的話,真實地反映了毛澤東不懼怕任何敵人和任何困難的革命氣勢。毛澤東已經做了最壞可能性的準備,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要同美國這個不可一世的強國直接較量。

但是,中國出不出兵,毛澤東有一個“底”,這個“底”就是美軍是不是過三八線。“美帝國主義如果幹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

為了支持蘇聯代表在聯合國的提案,8月7日《人民日報》以《擁護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提議》為題發表社論。社論指出:“我們中國人民願與全世界一切正直的政府和正直的人士聯合一致,共同支持蘇聯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提議,並使聯合國及其安全理事會從美國侵略者的魔掌下獲得自由,使它恢複其原來的和平保衛者的光榮地位。”

8月20日,周恩來外長致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當月的主席、蘇聯代表馬立克和聯合國秘書長特裏格夫·賴伊,宣布中國完全支持馬立克提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堅決主張:安全理事會在解決朝鮮問題時,必須有47,500萬人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參加,必須邀請朝鮮人民代表出席陳述意見,並且在朝鮮應停止軍事行動,同時自朝鮮撤退外國軍隊;否則即不可能合理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並要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負起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責任:“立即采取措施,迅速製止美軍違反國際法與人類道德常規的暴行。”

但是,美國政府不顧中國人民的一再抗議和譴責,也不理睬中國和蘇聯等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和主張,而繼續擴大戰爭。8月下旬,美國侵略朝鮮的空軍飛機,多次“誤入”中國領空,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地區輯安、臨江、安東等地的火車站、機場等建築物,殺傷大量無辜平民。對此,周恩來外長致電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提出嚴重抗議。同時,致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和聯合國秘書長,要求製裁侵朝美軍飛機侵入中國領空的嚴重罪行。

在朝鮮戰場,美國繼續增加兵力,擴大戰爭規模。至8月中旬,美國陸續投入到戰場上的地麵部隊已有步兵第24師、第25師和騎兵第1師共4個師1個旅,總兵力達7萬餘人。參加“聯合國軍”侵朝的其他國家的軍隊也開始陸續調往朝鮮,首先來的是英國第27旅。加上南朝鮮軍,總兵力已達15萬人,而正在實施反攻的朝鮮人民軍隻有6萬人!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已發生明顯的變化。

為了準備戰局可能的逆轉,8月下旬,根據聶榮臻代總參謀長的建議,中央軍委決定,調在華東地區準備用於解放台灣的宋時輪指揮的第9兵團(轄第 20、第26、第27軍)和在西北地區剛剛結束剿匪作戰的楊得誌、李誌民指揮的第19兵團(轄第63、第64、第65軍)分別集結於津浦、隴海兩鐵路線,以作為東北邊防軍的二線部隊,與此同時,在東南沿海地區,也作了防止台灣國民黨部隊登陸襲擊的部署。8月26日,中央軍委周恩來副主席,再次主持召開國防會議,檢查東北邊防軍的各種準備情況,並決定向蘇聯訂購裝備,加速空軍、裝甲兵、炮兵(包括高射炮兵)的建設,以便適應我軍一旦參戰後的需要。9月6 日,50軍被編入東北邊防軍,從而使其增加到5個軍。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毛澤東以驚人的戰略嗅覺洞察到了中國可能麵臨的危險,作出了組建東北邊防軍這樣一個具有遠見的戰略決策。由於當時國內幾乎未建立戰備物資的儲備,運輸條件又非常差,東北邊防軍從動員到入朝參戰用了3個多月時間,許多準備工作甚感倉促。可是美軍憑借其高度的機動力從突破三八線到進至鴨綠江邊隻用了十幾天。假如中共中央不是從最壞的結局設想,提前組建東北邊防軍,待朝鮮戰局惡化再臨時準備,戰爭的進程如何就難以想像了。

隔了6年之後,毛澤東在會見蘇共代表團時講起這件事,說:“戰爭開始後,我們先調去3個軍,後來又增加了2個軍,總共有5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後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線後,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過來了。”1970年10月10日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時還惋惜地說:“可惜那時候隻有5個軍,那5個軍火力也不強,應該有7個軍就好了。”

事態的發展果然不出所料。1950年9月15日晨5時,毛澤東、周恩來認為對人民軍最為不利的情況終於發生了。麥克阿瑟親自導演的仁川登陸作戰擊破了人民軍的軟肋。美軍在次日控製了仁川,又占領了漢城,將人民軍置於南北夾擊之中。戰爭形勢對朝鮮人民軍越來越嚴峻了。

在美、南朝鮮軍攻占漢城,進逼三八線,以戰略速決吞並全朝鮮、危及中國安全的緊急時刻,北京通過各種渠道,發出了正義的警告之聲。但美國卻置若罔聞。

朝鮮求援——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5)——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迎來了建國後的第一個國慶節。

國慶之夜,北京天安門廣場,正在舉行盛大的焰火晚會。大片升騰而起的焰火把夜空點綴得多姿多彩,明亮的探照燈光柱,在空中歡快地跳躍,廣場上,歡聲笑語匯成了歡樂的海洋。

天安門城樓上,紅燈高懸,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和人民共度第一個國慶狂歡之夜。他們高興地交談著,不時被奇光異彩的焰火所吸引……

廣場上沉浸在節日歡慶氣氛中的人們沒有想到,就在10月1日這一天,從朝鮮傳來消息,所謂的“聯合國軍”已經越過三八線。

夜深了,毛澤東走下天安門城樓,乘車返回中南海。

在菊香書屋,毛澤東習慣性地點燃一支煙,凝視著牆上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圖,目光良久地停留在朝鮮半島和中國領土台灣。這些在麵積上的彈丸之地,注定要吸引全世界的眼球,還要無數生命為之流血犧牲。

“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桌上,放著兩份電報。一封是朝鮮黨和政府關於中國出兵給予援助的請求,另一封是斯大林關於建議中國組成誌願軍援助朝鮮的電報。

斯大林在電報中沉不住氣了:“朝鮮同誌們的情況變得令人絕望。……在漢城地區,朝鮮同誌沒有任何可以抵抗的部隊,可以認為通往三八線的道路是不設防的。”建議中國:“你們如果認為能用部隊給朝鮮人以幫助,那麽至少應將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誌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師可以誌願者身份出現。當然,由中國指揮員統率。”

金日成的電報則直接發出求援的請求,“……(聯合國軍)如要繼續進攻且進入三八線以北地區,則隻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出兵還是不出兵?房間煙霧彌漫,隱約可見毛澤東在來回踱步,不停地抽著香煙,那濃重的煙霧告訴人們,他正在為這一牽動國家民族以及千萬人命運的決策緊張地權衡利弊。

盡管毛澤東對出兵已有思想準備,但是要使一個剛從戰火中獲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再次麵臨血與火的考驗,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美國決一雌雄,下這個決心要有何等的氣魄和膽略!中美兩國的國力相差十分懸殊。1950年,美國鋼產量8,772萬噸,工農業總產值2,800億美元。而當年中國的鋼產量是多少呢?隻有60萬噸,工農業總產值隻有100億美元。美國還擁有原子彈和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具有最強的軍工生產能力。就連實力雄厚的蘇聯,也不願因為援助朝鮮而冒同美國直接衝突的危險。中國出兵會不會導致同美國直接對峙?美國轟炸重工業基地東北和內地大城市怎麽辦?這些都是需要十分慎重考慮的問題,稍有疏忽,都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況且,他還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耐心說服中央決策層的同誌們,他們在出兵的問題上也意見不一。這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

菊香書屋又是一個不眠之夜。

2日淩晨2時,一夜未合眼的毛澤東決定致電高崗、鄧華:

“(一)請高崗同誌接電後即動身來京開會;(二)請鄧華同誌令邊防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他還通知周恩來,給駐朝鮮大使倪誌亮的電報稿中加寫了一段話,要他轉告金日成:“盡可能將被敵切斷的軍隊分路北撤外,凡無法撤退的軍隊應在原地堅持打遊擊,切勿恐慌動搖。如此就有希望,就會勝利。”

時間又過了半個小時,毛澤東走到臥室,斜臥在一張單人的大床上,借著床頭落地燈的光亮,仔細閱讀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的《戰況報告》。這時他又坐了起來,若有所思,然後拿起電話,告訴周恩來:“讓德懷同誌速來北京。”

1950年10月1日,古都西安。正舉行慶祝建國一周年大會。解放軍第19兵團7,000多名指戰員同22萬群眾一起,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觀禮台。

觀禮台上的彭德懷舉手向隊伍還禮。他時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52歲的彭德懷個子不高,精神矍鑠,氣勢凜然,帽簷下的兩鬢已有些發白。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頭號戰將,他在曆次戰爭中的卓越戰功幾乎和他經受的磨難一樣多,在以後的日子裏,那些曾經的侮蔑、歪曲、醜化、顛倒黑白都無法抹去這樣一個事實——這是個無私無畏、剛正不阿的“真正的人”,一顆中華民族曆史天幕上永遠不滅的巨星。

遊行隊伍載歌載舞、喜氣洋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響亮的口號響徹全場,彭德懷聽得非常分明,那是:

“保衛新生的祖國,反對美國侵略朝鮮!”

遠在西北的彭德懷一刻也沒有停止關心和分析朝鮮戰場的形勢。10月2日,剛剛過了國慶節,彭總在辦公室聽完秘書楊鳳安報告的最近消息,自言自語地說:“我總覺得快了,中央不會再讓大家等下去的。”

果然,10月4日,彭德懷正在西北軍政委員會會議室召集廳局長以上幹部會議,研究大西北的經濟發展問題——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6)——

彭總正在聽各個部門的領導匯報情況。當匯報到進疆部隊的幹部情況時,他插話說:“新疆有十幾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宗教風俗習慣不同,語言文字不同。一定要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各族人民一起大力從事生產建設,迅速恢複對蘇貿易,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實行中蘇經濟合作,克服因難,繁榮經濟,使新疆成為重要工業基地之一……”

彭總說話提高了嗓門,聲音越來越高。正當他在興頭上,楊鳳安領著一位中央辦公廳的同誌走進會場。他們兩人繞到彭總的側麵。彭總刹住話頭,詢問地注視著楊鳳安。

“這是中央辦公廳的李同誌,北京正在開會。毛主席派他來接你來了……”楊鳳安說。

彭總眉毛一揚,“嗬?”

“飛機在午飯後起飛。”楊鳳安說,看了看表。

“這麽急呀?”彭總不無驚訝地說,“我們還沒有研究完呢。”

中央辦公廳的那位李同誌也說:“中央正在開著會,讓立即把你接到北京,他要馬上聽一聽你的意見。”

“好吧。吃過飯立即出發。”

1950年10月4日下午,一架銀灰色的裏-2型專機從西安機場呼嘯著起飛了。這時,古都西安還沉浸在建國1周年紀念的節日氣氛中,沒有什麽人注意到這架專機。也不會有更多的人知道,機艙裏坐著的是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連他的妻子浦安修也沒來得及送行。

從此時,彭德懷告別古都西安,奔赴北京,然後又走進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

窗外一碧萬頃,秋高氣爽,偶爾有幾朵白雲在慢慢悠悠地飄蕩。白雲下蜿蜒的黃河,連綿的山峰和遼闊的平原漸漸從舷窗下隱去。

彭總端坐在舷窗前,歲月的黃沙打皺了他的麵額。此時,他緩緩地合上因操勞過度而愈發幹澀的雙眼,讓思緒隨著雲海流動……突然間,“朝鮮半島”這四個大字出現在他的腦海中,他畢竟是個具有高度敏感和清醒頭腦的軍事家:美國鬼子仁川登陸後就放膽前進。現在,美第8集團軍正在從陸地向北推進,第10軍從元山登陸,李承晚的第1、2軍團也分別沿東海岸和中部戰線北進。人民軍的退路已完全被切斷。朝鮮形勢危急,北朝鮮麵臨著被美、李占領而不複存在的威脅。現在,朝鮮那邊已經是十萬火急。古語說,唇亡齒寒,我們不能坐視不管。他想到這些,立即考慮如果是研疚勢與軍事問題,他必須拿出自己的看法。他打開軍事秘書楊鳳安為他準備的朝鮮地圖冊,端坐在窗口翻看三八線附近的地名……

地麵上逐漸出現了首都北京的輪廓。

下午4時許,專機飛抵北京西郊機場上空。

頃刻,裏-2專機向布滿降落顯示標誌的機場飛去。飛機敏捷、平穩地著陸。彭德懷從機艙內跨到扶梯上,迅速而穩健地走下扶梯,身後有兩個軍人隨同而下。

飛機旁站著四五個軍人,舉手敬禮,迎接彭德懷進入了小轎車。幾聲車門聲,數輛小汽車飛速地駛出了停機坪,向機場大樓駛去。

迎候的人傳達毛澤東的交待,要彭總先到北京飯店休息一下。但他卻嚴肅急切地說:“先去中南海。”

長安街上人流如潮水,在馬路兩側舉旗高呼口號,反對美國侵略朝鮮。彭總在車內側身看著這沸騰的人群,若有所思地往後靠去,舒適地躺在座位上。稍刻,眼睛裏閃爍著慰藉的光芒。

汽車通過具有中國古建築風格的西四牌樓,很快進入新華門。中南海內,一片寂靜。汽車行駛在湖畔,穿過高大的古柏林蔭,停在豐澤園門前。彭德懷急忙下車,快步來到頤年堂前時,周恩來總理首先迎出來與他握手。周恩來解釋說:“彭總,會議在下午3時就開始了,來不及等你。”

彭德懷隨同周恩來一邊說話一邊步入會議廳。

毛澤東主席和政治局委員們見彭德懷趕來參加會議,都站起來和他握手。毛主席說:“彭老總,你辛苦了,你來得正好:美帝國主義的軍隊已開始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了,現在政治局正在討論我國準備出兵援朝問題。大家正在發表意見,請你也準備談談你的看法。”

彭德懷入坐。他立即感到會議的氣氛顯得很嚴肅。和他同舟共濟、在戎馬生涯中度過了幾十年的朱總司令見了他也沒說幾句話。有的同誌更是隻握手不說話。他立刻感到這是一次不尋常的政治局會議。他轉臉掃了一下會場,發現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此時是1950年10月4日。中南海頤年堂。

毛澤東親自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集中了新中國黨政軍主要領導人,正在討論決定是否出兵朝鮮的重大戰略問題。

政治局成員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鄧小平、張聞天、彭德懷、林彪、李富春均出席了會議。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中共中央新聞署署長胡喬木列席了會議。

毛澤東眼窩深陷,連日來的思慮,使他顯得衰老了許多。毛澤東繼續主持會議:“恩來,你接著說。”

周恩來:“……美軍仁川登陸前,我們曾經考慮過,美帝打過三八線後,是否會停止,而後轉為外交上的談判。在敵人占領漢城之後,尼赫魯曾經對我說,三國外長會議已經說好,不過三八線。但我們得到的情報是,他們要穩住中國,過三八線。為此,我曾召見印度駐華大使,表明我們的態度。今天,敵人向北推進的行動並沒有停止下來。”——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7)——

聶榮臻插話:“……南朝鮮軍已經深入到三八線以北了,矛頭直指鴨綠江。而且美帝的飛機早已飛過鴨綠江,對我邊防城市多次進行轟炸。”

周恩來繼續說:“朝鮮那裏的局勢非常嚴峻,金日成首相已經做好上山打遊擊的準備。10月1日,他托外務相樸憲永帶來一封親筆信,急盼我們出兵援助。”

會場裏出現短暫的沉默。

毛澤東見許多人並不積極發言,知道他們堅持不出兵的意見,於是毛澤東說:“關於出兵援朝問題,大家還可以擺出不利和有利條件。各抒己見嘛。”

高崗坐在彭總旁邊,悄聲說了一句:“中央已決定出兵朝鮮。”

彭總:“那為什麽還討論這個問題?”

“有不同意見嘛……有人擔心。這是個大戰略問題要慎重……”高崗回答。

此時林彪不緊不慢地發了言:

“主席讓我們擺擺出兵的不利條件。我讚成,我認為,我國已經打了20多年仗,國內戰爭創傷急待醫治,部分地區尚未解放,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元氣沒有恢複。我們建國不久,百廢待興,國力很弱。特別是我們還沒有同美軍較量過。我們出兵參戰,仗打起來是沒有界限的,倘沒有把握把美軍頂住,反而把戰火引到我國東北那就糟了。我看還是加強東北邊防為好。”

周總理:“讓侵略者得逞,它會得寸進尺。”

高崗插話:“等到蘇聯紅軍直接參戰或同我們共同出兵,比現在我們單獨出兵好。”

彭德懷靜聽沒有發言。

會議出現了爭議。

林彪站起,敞開嗓門不陰不沉地說著意見:“我軍打蔣介石國民黨軍隊是有把握的。但美軍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空海軍優勢,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林彪接著做出結論:“朝鮮隻有幾百萬人口,而中國近五億人口,打爛一個五億人口的國家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是不劃算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林彪的發言得到不少與會者的共鳴,普遍表示,出兵問題應慎重從事,大多數的傾向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要打這一仗。”

毛澤東聽完與會者的各種意見,感到顧慮太多,在會議的最後講了以下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麽說,心裏也難過。”

毛澤東的最後這番話,是動了感情的。早在10月2日,在金日成的請求和斯大林的鼓勵下,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毛澤東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當機立斷,擬派林彪率兵入朝。但令毛澤東失望的是,林彪稱病推辭。遂決定派彭德懷掛帥出戰。會議還決定10 月4日召開擴大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討論誌願軍入朝作戰問題,因此,要周恩來派飛機到西安將彭德懷接到北京參加會議。

但是,看到會議的這種氛圍,在多數人有疑慮的情況下,毛澤東對受強國欺淩而麵臨亡國危險的友好鄰國以極大的同情心說出了他的心底語言,顯然表明他的傾向。他急召彭總進京,也是尋求支持者,希望彭德懷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發揮重要作用。

彭德懷是在會議開了1個多小時後才趕到會場,還不了解會議進行的全部情況。所以彭總進入會議廳坐定後,隻是側耳靜聽。從幾位發言中,他才知道對支援朝鮮意見有分歧。他很清楚這問題事關國家的命運,所以當場未輕易發言表態。但聽到毛澤東最後講的那段話後,他傾向毛澤東的意見。他後來追述他當時在會場對這個問題的考慮時寫道:“內心想是應該出兵救援朝鮮。”會議開到下午7時左右,毛澤東宣布休會。散會後,毛澤東向彭德懷走過來說:“德懷同誌,你今天趕到北京,也沒休息,一定很疲勞吧?今晚好好休息,明天上午請你到我這裏來,我們對出兵問題交換一下意見。”

當天晚上,彭德懷到北京飯店三樓309號房間休息。當他走進房間內,看見屋頂耀眼的花燈,踏著地上紅彤彤的地毯,這位長期住慣了茅屋、草房、土炕、窯洞的統帥,感到很不自在。

打開窗戶,彭德懷走到北京飯店的陽台上。仰頭望望星空又俯看長安大街,繁星和燈火連成一片,十分迷人。他扶欄沉思,戰爭已迫在眉睫,沒有多少回旋餘地了。作為一名為共產黨打了22年仗的老軍人,多麽希望永遠不再拿起手中的鋼槍,難道又要打一場更殘酷的戰爭?!他深深歎了一口氣,戰與不戰,並不是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所能決定的。

夜深了,憂國憂民的“彭大將軍”卻兩眼凝視著雪白的天花板,久久不能入眠。“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麽說,心裏也難過。”毛澤東的話在他腦海裏回蕩。

事隔十幾年後,1968年9月,彭德懷因反黨罪名被關押,在自述中寫道:

“……美國占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製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麽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個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我把主席的四句話,反複念了幾十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我想到這裏,認為出兵援朝是正確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決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擁護這一英明決策。”——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8)——

第二天,中南海菊香書屋。

毛澤東身穿駝色大衣,吸著煙,邊散步,邊思索。彭德懷由一個青年——毛岸英陪同而來。毛澤東微笑著迎上前去。

三人坐在沙發上,毛澤東說:“昨天會上,你老彭一言未發,這可不大像你喲。”

彭德懷說:“這次來北京,我雖然猜出可能是什麽事,但滿腦子裏還是西北建設。而且沒想到參不參戰的分歧會有那麽大,想多聽一聽。”

毛澤東:“這個會是我提議開的,專門讓黨內黨外的同誌和朋友擺擺參戰不利的因素。昨天傍晚,林彪、高崗兩個同誌還在我這裏談了很久,仍勸我不要出兵,說弄不好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倒和斯大林同誌的擔心一樣。”

彭注視著毛澤東顯得異常疲憊的麵孔,斬釘截鐵地說:“照我的意見,一個字,打!”

毛澤東愣了一下,盯住彭德懷。

彭繼續說:“該聽的已經聽完了。”

毛再問:“何人掛帥?”

彭德懷:“請主席定。”

毛澤東單刀直入:“你老彭如何?”

彭德懷:“服從!”

毛澤東夾著煙的兩根手指一抖,顯示出他內心的感激與激動之情。

下午,在中南海頤年堂中共中央政治局繼續討論出兵援朝的會議上,彭德懷發言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否則,等美國占領了整個朝鮮,將來的問題會更複雜。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擺在我們家門口,它想發動侵略,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與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

話音剛落,毛澤東緊接著發言:“這幾天,不少同誌講了很多不能出兵的理由,但是不能忘了,朝鮮人民和朝鮮黨的同誌在我們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是為中國革命的事業流過血的。現在他們的民族處在危急時刻,有一百條理由一千條理由駁不倒一條理由,那就是我們應該有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精神,友鄰有難,就要挺身支援。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不錯,美國的大炮比我們多,但曆史不是大炮寫的。我們橫下一條心,他打他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總之一句話,當今世界,任何人想隨意欺壓、宰割別人,都是不允許的!到頭來都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喝了一口茶,毛澤東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不錯,我們可以寫出百條千條理由不出兵,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6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現在美帝的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即使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個方麵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至此,毛澤東一錘定音,中共中央出兵援朝的決策經過充分討論正式做出。

在決策出兵後,用什麽名義出兵有利,就成為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考慮的一個問題了。

最初,毛澤東與周恩來研究,想用“支援軍”的名義出兵。初步意見定下來,決定征求一下民主人士的意見。在此類問題上,毛澤東主席曆來看重年事較高的民主人士:“多征求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們閱曆多,有許多經驗,此類事情他們辦法多。”

不久,白髯飄飄的民主人士黃炎培求見毛澤東和周恩來。

“有個問題要考慮呀,”黃炎培誠懇而又關切地望望毛澤東,又望望周恩來,繼續說,“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就不好打……”

“我們叫支援軍,”周恩來說,“支援朝鮮人民嘛。”

黃炎培搖頭:“這樣的叫法需要再考慮。支援軍那是派遣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我們是不是要跟美國宣戰?不如用誌願軍為好,避免使用政府的名義,而是中國人民誌願組成的部隊。”

“哦,有道理。”毛澤東點頭讚成,欣然道:“就叫中國人民誌願軍,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不是國與國宣戰,我們是人民誌願的,這是民間的事兒,人民誌願幫助朝鮮人民的,不是國與國的對立。”周恩來興奮地做了一個手勢:“對,有先例,馬德裏保衛戰就有各國的誌願兵,連美國獨立戰爭都有法國的誌願軍參加。”

黃炎培頻頻點頭,笑道:“師出有名則戰無不勝!”

於是,毛澤東一道命令,聚集東北的幾十萬中國人民解放軍,都換上了那種軋出許多道線的軍裝,當時人稱“國際服”。中國人民誌願軍就這麽產生了。

誌願軍出國參戰後,美國也公開承認了這個名字,並指出這支部隊是中國正宗的正規軍,是四個野戰軍中的精銳部隊的一部分。美國的評價是“中共政府給這些部隊起了一個好名——‘誌願軍’,中國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兩全其美。”

美國一些人的推測也有根據。當美國軍隊在朝鮮遇到我軍的痛擊後,美國軍政首腦曾紛紛叫嚷他們遇到的是“中共正規軍”,根本不是什麽“誌願軍”。但是害怕把戰爭擴大,後來也承認了誌願軍的名字,以此說明中美之間還未進入戰爭狀態,以安撫國內人民及其盟國。英法等國更是聲稱自己沒有和新中國開戰。這些證明,以誌願軍的名義參戰,有益於限製戰爭規模,在外交鬥爭中也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9)——

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了關於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同日,毛澤東告知金日成:中國政府決定派遣誌願軍到朝鮮境內幫助反對侵略軍;彭德懷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誌願軍的後勤供應由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負責。並請金日成派朝鮮勞動黨中央常務委員、朝鮮政府內務相樸一禹到沈陽與彭德懷、高崗會商入朝作戰有關問題。

一貫對黨忠誠和無私無畏的彭大將軍,堅決服從了中央的決定。從此,他隻好擱置起建設大西北的宏偉計劃,開始了新的戰鬥生涯。

10月7日,中共中央已確定出兵援朝。彭總親自掛帥出國作戰。毛澤東準備在自己家裏設便宴為彭總餞行,同時再約他談一談具體部署,還要順便為兒子毛岸英要求上前線向彭老總說情。

清晨,中南海豐澤園,寧靜的庭園。毛主席穿著駝色毛衣,腳穿布鞋,在庭院散步。時而止步凝思,時而遠眺。他想起毛岸英昨天夜間來請求參軍上前線的事。可是岸英和思齊是去年結婚,還不到一年。

毛岸英幼年飽經磨難,8歲就隨母親楊開慧坐過牢,還曾被迫在上海街頭流浪。後來他去蘇聯先後到列寧軍政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獲坦克兵中尉軍銜,在衛國戰爭中參加了蘇軍的大反攻,千裏長驅,穿越東歐,為打敗德國法西斯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毛岸英回國前夕,斯大林接見了他,為了永遠紀念,送給他一支手槍,作為他參加蘇聯衛國戰爭的最高獎賞。

回國後,他當過農民,搞過土改。後在北京機器總廠任總支副書記。他悉心鑽研工廠管理和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想在廠裏呆它十年,幹出一番事業來。朝鮮戰爭爆發,他再也安不下心來,立即向毛澤東、黨中央遞交了要求參加誌願軍的申請書。

毛澤東想,兒子毛岸英申請上朝鮮參戰,是第一個誌願報名參加抗美援朝的名副其實的“誌願軍”。既然孩子的積極性那麽高,還是成全了他為好。

正想著,彭德懷已經由毛岸英陪同到了門口,他興奮地迎上前去:“貴客到了,開飯!”在吃飯過程中,毛澤東就勢提出讓毛岸英參加誌願軍的請求。

彭德懷看了看毛澤東,猶豫著說道:“主席,戰場上槍彈無情……”

毛澤東說:“哪裏的話,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他不去誰還去?到戰場上去鍛煉自己有好處。我看,你就收留了他吧。”

毛岸英高興地說:“彭叔叔,我本來就是軍人,將來要在您的指揮下,做一個好兵。”

彭德懷點點頭笑了。

就這樣,毛岸英榮幸地成為赴朝參戰的名副其實的第一個“誌願軍”。

次日上午7時,一輛又一輛轎車打破了清晨的寧靜,送走一批負有特殊使命的人物:彭德懷、高崗、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和總參作戰部以及幾位蘇聯同誌。

不多時,一架裏-2型飛機從北京東郊機場起飛,像一隻巨大的鐵鳥,射向藍天,飛赴沈陽。

彭總出任誌願軍司令員的消息傳到13兵團,頓時一片歡騰。

洪學智拿著彭總的任職電報興奮不已:“太好了,有彭總當司令,還不把美國鬼子打得一塌糊塗!”

滿心歡喜的鄧華卻故意一板臉:“同誌哥,可要當心腦袋!彭總我了解,要求嚴格,責任感極強,在他手下打仗出了紕漏,他發了脾氣可是要殺人的!”

洪學智卻毫不在乎:“彭總脾氣大沒關係,咱反正按原則認真老實辦事,腦袋隻有一個,實在要拿掉,那也拉倒!”

1950年10月8日,彭老總到沈陽的當天下午,立刻在沈陽緊急召集13兵團及東北軍區負責人商定於次日召開參戰部隊軍以上高級幹部會議,部署出國前的準備工作,進行動員。

遼寧賓館會議廳,寬敞明亮。20多位軍以上幹部濟濟一堂,鄧華看見彭總,高興地說:

“歡迎彭總,有你出任司令員,我們的仗就更好打了,我們大家的信心就更足了。”

“那好,那我們一起打美國人吧。”

然後,彭總又開玩笑地說:

“不過,我可不算誌願軍啊,是主席點將來的。”

洪學智見彭總這樣風趣,這樣和藹地同大家開玩笑,他也大起膽子開起玩笑來了:“彭總,那我也不算誌願軍!”

“哦,你怎麽也不算誌願軍?”彭總笑著問。

“我是鄧華把我鼓搗來的!連換洗的衣服也沒來得及帶。”洪學智說。

彭總聽了大笑,說:“聽你這麽說,他還挺有辦法的!”

大家都笑了起來。

彭總看到杜平立即大聲喊他:“杜平,你這個江西老表,我們又走到一起來了。”原來早在紅軍時期,彭總就是他的老首長。1936年,紅軍東征回陝北後已10多年沒有見到他,這次見麵特別高興。

會議室裏,高級幹部們談興正濃,忽聽吱呀一聲,會議廳的大門打開。由東北局負責人高崗陪同,彭總巍巍地站在會議廳門口,這時到會的同誌都坐好,端端正正地注視著。

“中央決定彭德懷同誌為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大家抗美援朝。我們歡迎!”高崗話音剛落,將軍們嘩地起來,使勁鼓掌——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10)——

彭總頻頻點頭表示問候。

接著,鄧華向彭總介紹參戰部隊各軍的領導,彭總與他們一一握手。在與炮兵司令員匡裕民握手時,彭總說:“我們的炮比美國少得多、差得遠,你們得想辦法,打得快,打得準,打得狠。這全仰仗你這個司令嘍。”

“我們一定做到!”匡裕民趕緊收腹挺胸,斬釘截鐵地回答。

彭總十分滿意地點了點頭。

彭總先在會上談了出兵的意義和必要性。然後,著重談了自己的看法:“我們的敵人不是宋襄公。它不會愚蠢到這種地步,等我們擺好了陣勢才來打我們。他們是機械化,前進速度是很快的,我們必須搶時間。中央要我到這裏來,也是三天前才作出的決定。”

彭德懷頓了頓,又說:“我這一輩子就是個苦命,不過,如果沒有苦,要共產黨員幹嗎?我彭德懷本事不大,確實是廖化當先鋒嘍!中國生,朝鮮死,朝鮮埋,光榮之至!”

接著,彭總提高嗓門,以洪鍾般的聲音宣布:“我命令,所有參戰部隊,從現在起,10天內做好一切出國作戰準備!”

箭在弦上

正當誌願軍秣馬厲兵,積極準備出兵之時,斯大林卻出爾反爾了。

1950年10月8日,周恩來總理踏上了秘密訪問蘇聯的道路,主要目的是告知中國決定出兵朝鮮,並請求斯大林和蘇聯政府提供軍事援助和派空軍進駐東北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沿海大城市,掩護誌願軍出國。在此之前,黨中央曾與蘇共中央進行了初步協商,中國出兵援朝,蘇聯即出動空軍支援誌願軍地麵部隊作戰,並答應給中國20個師的裝備。毛澤東特派周恩來訪蘇,是為了協商落實這些問題。

周恩來和工作人員師哲(兼翻譯)10月8日從北京出發,乘飛機到莫斯科。借故不願擔任誌願軍司令員的林彪也前往蘇聯養病。這時,斯大林正在黑海海濱休假。10月10日,周總理、林彪乘飛機到了風光秀麗的黑海之濱休養地會見了斯大林。

賓主見麵,寒暄之後很快轉入正題。首先由蘇聯有關人員介紹最近的朝鮮形勢。周恩來介紹了中國的出兵決定。斯大林細心聽著,然後站起來在室內來回慢慢走動,一會兒又停下來,吸一口煙鬥,煙從煙鬥中冒出,他慢慢吹散了煙,非常穩重又緩慢地說:

“朝鮮形勢嚴重,如果沒有支援,最多隻能維持一個禮拜的時間。中國同意出兵援助的考慮是正確的。但是,還應該考慮另一方麵,美國畢竟是當今世界上的軍事強國,擁有很大的海空軍優勢和軍事技術裝備優勢。”

周總理說:“我們考慮到了這些問題,準備在朝鮮和美國軍隊打起來,準備美國宣布和中國進入戰爭狀態,準備應付美國對中國的空中轟炸……”周總理旗幟鮮明地表明中國的態度,然後話題一轉,明確點出此行的目的,說:“所以這次毛澤東派我來,為了準備對付可能出現的情況,希望蘇聯政府提供軍事援助和空軍支援。”

斯大林皺起眉頭說:“這個問題我們考慮過了。蘇聯政府有實際困難,我們早已聲明過,蘇軍已全部撤出朝鮮了。現在我們再出兵到朝鮮去有難度,因為這等於我們同美國直接交戰。中國出兵,我們供應武器裝備,並出動一定數量的空軍做掩護。你們提出改善武器裝備,我們在二戰後剩餘的軍火很多,可由軍方同中國同誌共同研究解決。”

斯大林的態度不是十分爽快,讓周恩來略感擔心,但會談仍然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斯大林最終答應先裝備中國10個師,並同意空軍進駐安東一帶沿海大城市駐防,這個結果對中國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周總理立即返回莫斯科,向毛澤東匯報了會談情況。

當晚,勞累了一天的周恩來正準備就寢,突然接到了莫洛托夫的電話。

莫洛托夫的語氣和他往常的態度一樣不帶絲毫感情,他幹巴巴地說:“周恩來同誌,斯大林同誌讓我通知你一個新情況,我們的空軍沒準備好,要暫緩出動。”

周恩來震驚了,他說:“剛剛決定的事情,你們就推翻了,這讓我很難理解。我們的要求不過分,你們空軍的掩護對誌願軍入朝作戰十分重要,我們也理解你們立即出動有實際困難,但關鍵是,蘇聯空軍何時能夠出動?”

莫洛托夫含糊其辭:“我們出動空軍很可能會引發同美國全麵戰爭,甚至是世界大戰,我們可以派遣空軍到鴨綠江北岸的中國境內駐防,這沒什麽問題。但是,至少在2個月或2個半月後,也無法進入朝鮮境內掩護誌願軍作戰。”

麵對這種出爾反爾的回答,周恩來沉默了。莫洛托夫見狀又說:“你們的困難我們也理解,可以暫緩出兵嘛。斯大林同誌指示,如果朝鮮失敗了,就讓金日成到中國東北組成‘流亡政府’吧。”

周恩來鏗鏘有力地表示:“請你們放心,我們不會見死不救!”

莫洛托夫的一番話讓周恩來心潮起伏,無法入眠,他連夜將這一情況向毛澤東報告。

1950年10月12日,安東。

在安東“偽滿八大景”之一的鎮江山下一座日本人建造的洋房裏,彭德懷接到了朝鮮內務相樸一禹帶來的朝鮮戰局最新情況,美軍3個師、英軍1個旅及南朝鮮軍第1師已集結在漢城以北三八線上的開城、金化地區做進攻平壤的準備,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已經萬分危急!——

第一章彭德懷臨危受命(11)——

樸一禹還談到,東部戰線南朝鮮軍主力2個師已到達元山,另有3個師正向元山附近地區集中。美第8集團軍3個師在大田、水原地區正準備北進。金日成首相指揮的朝鮮尚能戰鬥的部隊仍在三八線堅持抗敵,南部人民軍撤至三八線以北的有5萬人,其餘大部分還滯留在南朝鮮。

樸一禹最後誠懇地表示:“形勢萬分危急,我再次代表金日成首相和朝鮮黨中央,請求中國黨中央盡快出兵支援。”彭總當即答應立即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告。

聽完樸一禹的情況介紹後,彭總立即召集鄧華、洪學智等13兵團的領導開會對誌願軍入朝後的部署重新進行了研究。

就在彭德懷加緊準備入朝作戰之時,一封電報讓他感到既突然,又迷惑不解。這封內容是:

彭高、鄧洪韓解:

(一)10月9日命令暫不執行,13兵團各部仍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

(二)請高崗、德懷二同誌明日或後日來京一談。

毛澤東

10月12日

彭總看著電報,神情很疑惑,但他什麽也沒說,隻是手中拿著點燃的大中華香煙,不停地猛吸幾口,然後站在樓內一邊走一邊思考著問題。13兵團的領導焦慮地對彭總說:“兵貴神速,十萬火急!我們再晚幾天入朝,人民軍更難有組織地撤退,過江後我們何來立足之地?也不知又有什麽重大情況發生。”

彭總沉默不答,晚上也沒有睡好覺。第二天早晨他即乘飛機回北京了。

1950年10月11日深夜,毛澤東接到周總理報告後,對蘇聯不為中國入朝部隊提供空中掩護,不得不召開會議再度慎重考慮出兵援朝的問題。

由於蘇聯的臨陣退縮,毛澤東再次陷入了痛苦的決策和抉擇。對於抗美援朝,毛澤東已經考慮到了最壞情況,即使與美軍發生全麵戰爭,也是以蘇聯聯合出兵來考慮的,現在,蘇聯不派空軍支援,這實際上意味著中國要出兵,就得自己單幹,同世界頭號資本主義軍事強國直接較量!而且蘇聯軍事裝備也無法馬上到來,我們出兵援朝,就得靠我們當年繳獲國民黨的日本侵略軍的三八大蓋槍加炒麵袋,去同擁有現代飛機大炮坦克的機械化部隊作戰,美軍占有製空權、製海權,依仗空中優勢,對我誌願軍會造成多麽大的困難啊!

毛澤東出兵的決心一旦定下,是絕對不會動搖的。但是為了對前線千萬將士的生命負責,他必須就新出現的情況和前線司令員以及政治局同誌再次進行商議。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就在這一波三折中,毛澤東及其他新中國領導人最終敲定了20世紀新中國最重要的決策。

彭德懷火速回到北京來見毛澤東,毛澤東已連續幾天沒有睡覺了,他穿著寬大的睡衣,正在豐澤園北房的臥室裏來回走動,一支接一支地吸著煙。見到彭總,他便把發生的意外情況告訴彭總。彭總也向毛澤東匯報了朝鮮最新動態。他說:

“昨天樸一禹同誌到安東向我們介紹最新戰況。敵人推進速度很快,我們原來設想在元山至邊境以北地區建立防線已來不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危在旦夕。樸一禹再次代表金日成首相和朝鮮黨中央請求我黨中央盡快出兵支援。”

“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世世代代友好,怎麽能見死不救呢?”毛澤東堅定地回答。

當天,毛澤東主席同朱德、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高崗再次進行研究,對蘇出動空軍掩護我軍不抱什麽希望了。毛澤東經與彭總等中央政治局領導同誌商量後,毅然決然地最後作出了曆史性的決定:不管有沒有蘇聯空軍支援,我們仍按原定計劃出兵援朝。

10月12日,遠在莫斯科的周總理得到毛澤東如下指示:

“與高崗、彭德懷同誌及其他政治局同誌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製。……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周恩來收到電文,感到振奮和鼓舞,他早已估計到,毛澤東決不會因為蘇聯改變主意而隨之改變自己的決心。

周恩來當天下午再次約見斯大林。當他踏入斯大林的辦公室時,斯大林猜想,可能周恩來是來這裏同他就有關請蘇聯出動空軍支援的問題再次討價還價的。沒想到,周恩來沒等斯大林說話。就明確堅定地告訴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已經作出決定,不管蘇聯是否出動空軍,中國照樣出兵援朝。”斯大林聽了這個消息,深感意外,又非常感動,他拿著煙鬥猛然深吸了一口,把煙雲吐出後又習慣地吹了一下,然後說:“中國同誌決心要這麽做,不知要遇到多大的不幸,要付出多大的犧牲。”

“毛澤東同誌和政治局同誌都認真研究、慎重考慮過了這些問題。”周總理回答說。

“中國同誌偉大……”斯大林激動了。

臨走時,周恩來發現,斯大林的眼角濕潤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