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美誣稱中國軍工靠“剽竊”起家 俄對此已無可奈何
作者:史博/落暉 選稿:錢程燦
圖片說明:殲十一保障隊在解決飛機的技術問題。攝影:牟健為
美國戰略新聞網10月25日刊登名為《中國、俄羅斯逆世界潮流而動》的文章,文中詳細描述了中國與俄羅斯在近幾年因為武器仿造問題而造成的摩擦,並詆毀諷刺了中俄在努力加速本國武裝力量現代化的努力,以冷戰思維稱其都是“剽竊”。文章在最後認為,俄方對於中方國防建設高速進步的已經無可奈何。
文章稱,俄羅斯與中國武器出口貿易在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表現得非常活躍,兩國高峰時期每年大約有20億美元的交易額。但3年前,俄羅斯幾乎全部停止了對中國的武器出口,武器貿易額從滾滾洪流到幾近萎縮幹涸。其原因是俄方認為中國竊取了它們的軍事技術。例如,今年早些時候,俄羅斯就拒絕出售給中國航母艦載的蘇-33戰鬥機,就是因為擔心中國竊取蘇-33的設計技術,並製造非授權的國產仿製品。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都一直試圖與俄羅斯在討論購買大約 50架蘇-33的合同。但開始的時候中國人僅僅表示隻希望在第一階段購買兩架,用於“評估目的”。所以俄羅斯表示,他們不會以這種方式賣給中國這種33噸級的重型戰鬥機。蘇-33是蘇-27戰機的艦載改良型。俄羅斯在“庫茲涅佐夫”號(Kuznetzov)航母上搭載了24架蘇-33,有消息報道這些飛機將被可能被為印度新開發的艦載米格-29K型戰鬥機所取代。
俄羅斯方麵拒絕賣給中國蘇-33事件的背後,是因為它們認為中國正在生產非俄方正式授權的蘇-27的中國改良版殲-11型戰機。並且俄羅斯獲知此情報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了。在1995年,兩國曾達成協議,中國向俄方支付 25億美元用以購買相關生產線,並取得組裝和製造200架蘇-27SK戰鬥機的授權;俄羅斯方麵則全權負責供應這些飛機的發動機和電子設備。但是,當中國在製造95架改型戰機之後,便同俄方取消了本協議。俄方對此的理解是:中國製造和組裝蘇-27SK的項目中詳細了解了並學會了他們所需要第三代戰鬥機的知識,並以此為經驗,製造他們的國改良型蘇-27,即殲-11型戰鬥機。俄方在前幾年因此事大動幹戈,並警告中國,脫離俄羅斯的支持單純的仿造和複製生產技術,其結果將隻能是“次品”。顯然,事實證明中國並沒有被俄羅斯的說法嚇倒,他們繼續生產著他們的國產改良版殲-11。並公開聲稱其所使用的多為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中國還在最近宣布,將出口紅旗-9防空導彈係統。這一係統曾被外界普遍認為是含有類似俄羅斯(S-300)和美國(愛國者)的技術的反導 /防空導彈係統。
該文透露,在去年年底俄羅斯終於與中國簽署了一項協議,規定中國承諾停止“偷竊”俄羅斯的軍事技術。至少是從字麵上理解,這份新的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協議的主要功能,就是限製中國對進口至俄羅斯的武器設備進行仿造,同時也不得參與與俄羅斯生產的相同版本參加國際軍火貿易競爭。
簽署該協議,也為中俄軍火貿易帶來了一定的成果:俄羅斯已同意出售給中國6架反潛直升機。這可能與中俄合作開發一種基於現有的Mi-26T(最大起飛重量120噸,定員80名的大型直升機)大型運輸直升機的協議有關。當然也可能是基於俄羅斯的現有其他類的直升機,從新設計更新版本或共同其他方麵等的協議。這種事情從兩國所處的情況看完全是互利的。
文章認為,對於中國完全學會並掌握俄羅斯的武器製造技術現在看來似乎隻是個時間問題。在過去6年裏,俄羅斯政府和它們的國防武器製造商一直在努力應對這個日益嚴峻的難題——中國方麵一直在容忍、甚至鼓勵中國的軍工武器製造商竊取俄羅斯的軍事技術。雖然這種竊取通常並不是對如飛機或船隻這樣整體性的武器係統仿造,僅僅隻是針對組成部分。中國方麵習慣性手法是,在項目初期試購買幾款“測試樣品”,俄羅斯製造商為爭取更大的定單便提供很詳細的技術數據和部分圖紙,不過這種做法的通常結果是中國方麵並沒有因此繼續購買更多。最終的結果是:在數年後,中國就能公開展示它們裝有公然仿造俄羅斯的雷達、導彈和電子戰設備的武器,這致使俄羅斯的雷達和電子係統幾乎全被複仿造過。
該文在評論中還不忘以冷戰思維諷刺俄羅斯。文章稱中國的仿造行為對俄羅斯人來說是頗具諷刺意味的。因為冷戰期間,蘇聯方麵就曾明目張膽地複製許多西方的軍事和民用技術,包括微處理器和電腦。隨著自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對於核心國防技術一直小心謹慎,因為蘇聯的解體打開了俄羅斯的國防實驗室:它們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及那些尚未研製成功的技術儲備被各方力量所“窺視”。美國製造商一有機會,就急於利用各種手法獲得這些技術。西方企業也通常以——投資數十億美元進入俄羅斯市場幫助其發展經濟,但附加條件是俄羅斯方麵必須向西方購買同等價值的技術設備的方式迫使俄羅斯再把這比投資 “吐回來”。
文章最後表示,中國方麵迫於西方國家的壓力已經削減了它們對一些除了俄羅斯軍事技術以外外國軍事技術的仿造。俄方越來越厭倦此事,政府麵臨越來越來越大的要求打擊中國仿造軍火技術的壓力。但俄羅斯又不能有什麽實質性的解決辦法,中國對此也很清楚。仿造國外技術仍然是中國快速發展武裝力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