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慕尼黑不眠夜:918事變76周年:從容赴死 前仆後繼:東北抗聯

(2009-09-18 14:07:34) 下一個
zt 慕尼黑不眠夜:918事變76周年:2008-9-18

http://www.kaiyuan.de/forum/viewthread.php?tid=198941

1931年的9月18日,是中國人的恥辱日子,也是中國人民起來反抗的紀念日。自1931年918起,中國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氣壯山河的鬥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贏得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

九一八事變(又稱沈陽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因中國東北舊稱滿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衝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麵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九月十八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在國際上,這起事件經常被拿來與納粹德國的國會縱火案相提並論。

76年前,當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我東北大好河山後,為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遼闊東北大地的崇山峻嶺、荒原水畔,一支新型的人民抗日武裝、一支頑強的雄師勁旅——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誕生了。在此後的14年間,東北抗聯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已任,英勇戰鬥,前仆後繼,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氣焰,大量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為光複東北、取得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東北抗聯采用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巧妙與敵人周旋,向敵人的據點和重要軍事、經濟設施不斷進行攻擊,打得敵人暈頭轉向。至“七七事變”前,東北抗聯戰鬥萬餘次,攻占和襲擊城鎮百餘座,遊擊活動遍及50多個縣境。據敵偽統計,僅1934年3月至10月,東北鐵路各線就被襲擊534次,鐵道被破壞101處。為了維護其殖民統治,日本關東軍不得不把“治安”當做“首要問題”,動用大批兵力和經費進行“討伐”作戰。至1936年,日軍消耗了14億元軍費,偽軍用於 “討伐”的經費也占其軍政部總開支的34%以上。日本以陸軍近1/4的兵力和偽軍10萬人進行“討伐”,仍是四處碰壁,到外挨打,氣急敗壞的關東軍像無頭蒼蠅,團團亂轉。 血戰疆場 威震敵寇東北抗聯是一支在戰鬥中成長起來的英雄部隊,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經曆了大小無數次戰鬥,每次戰鬥都嚴重動搖了日本在東北地區的殖民統治。對蘇作戰一直是日本的基本國策,但是日本進攻蘇聯的計劃卻始終未能實現,其原因之一就是東北抗聯的抗日武裝鬥爭絆住了日本關東軍的手腳,打亂了它的戰略布局。侵華期間,日軍為鞏固其殖民統治,以東北抗聯為主要作戰對象,在東北分三期進行所謂治安肅正工作,企圖一舉消滅東北抗日聯軍。但是,東北抗聯的反“討伐”鬥爭,像一條難以掙脫的繩索,把敵人的四肢緊緊捆綁起來。正如日本外交史所承認的:“由於滿洲人民的反滿抗日鬥爭,最尖銳地暴露出來了……關東軍迫於討伐,致使本來的目的——整備對蘇戰略體製,始終也不得進展。”對此,共產國際也曾指出:“滿洲的遊擊戰起了重大的作用,致使日本法西斯軍閥至今不敢發動反蘇的反革命戰爭”。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關東軍準備“北進”侵蘇,但亦因其在中國戰場泥足深陷而力不從心,未敢輕舉妄動。蘇聯也認為:“在東北,日軍被迫留住大量關東軍”。因而,日蘇戰爭終未發生。

東北抗聯
北地處亞溫帶,夏季時間短,冬季時間長,山林險峻,冬季奇寒,冰雪連天,自然環境極為惡劣。抗聯部隊經常冒著零下30~40℃的低溫行軍作戰,身無棉衣,腳著單鞋,露宿山林荒野,爬冰臥雪,鋪地蓋天,常常被凍得指斷膚裂。“七七”事變後,東北抗戰進入了更加艱難的時期,敵人為了配合對抗聯的“大討伐”,采取 “集家並屯”的政策,使抗聯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為了解決日常的軍需供給以及重新建立被敵人破壞的基地,抗聯將營地選在不易被敵人發現的深山老林、懸崖絕壁等無人出入的地方,建立後方營地——抗聯密營。所謂密營,多半是地窨子,在地下挖個半人高或一人高能藏人的坑,再用樹枝、草蓋上。密營的生活是異常艱苦的,白天日偽軍和“密探”輪番搜山,有時日本飛機還低空偵察,因此,白天不能出密營活動。特別是冬天,一旦在雪地留下腳印,就有被圍殲的危險,隻有夜間才能出來活動。冬天,大雪封山,為了安全起見,無論多少人上山,必須踩一個腳窩,以免引起日軍注意。密營的麵積很小,容納不了太多的人,多數人是抱著搶坐著睡覺。缺衣少糧,是東北抗聯在密營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帶的糧食吃光了,大家就一起吃幹蘑菇、皮帶和發黴的爛馬皮。抗聯戰士就是依托這種賴以生存的後方基地,冒著零下40多度的奇寒,在高山密林間與日本關東軍浴血苦戰。 1939年冬天,廣袤的東北大地一片冰天雪地,到處彌漫著恐怖的氣氛。日偽軍在針對抗聯部隊的“三省大討伐”中,集中2.5萬兵力,圍剿楊靖宇將軍僅 3000人的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由於有人告密,楊靖宇將軍被敵人包圍在小樹林中。1940年2月23日,他被日偽軍包圍在樹下。日偽軍先是勸他投降,他毫不理會,連續射擊,射中了5個敵人。最後,他的胸膛被一顆子彈擊中,壯烈殉國。殺害楊靖宇的凶手、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穀隆一郎充滿困惑:楊靖宇究竟是靠什麽在斷糧半個多月且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嚴寒下堅持戰鬥這麽長時間?他懷著敬畏的心情,用軍刀劃開了楊靖宇的胃,裏麵隻見到樹皮和棉絮。這個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默默無語,一天之內,蒼老了許多”。岸穀隆一郎的殘生一直受著良知的折磨,他最後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剖腹自殺。在遺囑中,岸穀隆一郎寫道:“天皇陛下發動這次侵華戰爭或許是不合適的。中國擁有像楊靖宇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國。”

從容赴死 前仆後繼
14 年的東北抗戰是艱苦的,更是殘酷的。敵強我弱的形勢,使東北抗聯蒙受了巨大的犧牲。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麵前,抗聯將士一往無前,慷慨悲歌,視死如歸,表現出了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英雄氣概。敵我力量和武器裝備對比的眾寡懸殊、優劣懸殊,使先後參加東北抗聯的5萬多將士大部血染疆場。在敵人的無數次討伐中,120多位師以上幹部戰死,楊靖宇、趙尚誌、王德泰、許亨植、童長榮、夏雲傑、陳榮久、汪亞臣、祁致中、宋鐵岩、金正國、魏長奎等40餘位軍以上幹部為國捐軀。抗聯將士的鮮血染紅了長白山麓、鬆花江畔。 1938年,東北抗日戰爭進入了最困難、最艱苦的階段。為打破日軍的包圍,抗聯第5軍分為三部分開展遊擊活動。5軍3師8團1連的11名戰士在連長李海山帶領下,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在小孤山進行了一次頑強的阻擊戰。這次戰鬥,抗聯僅12名戰士抗擊日偽軍300餘人的進攻,堅持近7個小時,斃傷日偽軍近百人,保衛了總部機關和後方根據地的安全。連長李海峰和11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他們頑強的戰鬥意誌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震撼了日偽軍。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小孤山改名為“十二烈士山”,並賦詩高度讚揚了孤山英魂。著名抗日將領趙尚誌的頭顱不久前在長春被發現。這一震撼人心的消息曾一時成為海內外的重大新聞,也極大地慰藉了廣大人民群眾和海內外愛國人士的心。那是 1942年,趙尚誌率領部隊襲擊鶴崗梧桐河偽警察所時,不幸負重傷被俘。子彈從他後腰打進斜著從前腹穿出,血流不止。敵人對他突擊審訊,趙尚誌毫無懼色,一麵以驚人的毅力抑製著難以忍受的傷痛;一麵對偽警察痛罵:“你們和我不同樣是中國人嗎?你們卻為賣國賊,該殺!我死不足惜,今將逝去,還有何可問?”8 小時後,他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在東北抗聯中像趙尚誌這樣身陷囹圄、屢受酷刑、刺刀下不變節、斷頭台上挺胸的愛國傑士,不勝枚舉。人們所熟知的還有著名的抗日巾幗英雄趙一曼,抗日名將李兆麟等等。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東北抗聯就是這樣一支摧不垮、打不爛的鋼鐵隊伍。他們從幾十個人的反日遊擊隊發展到數萬人的抗日聯軍,爾後又在鬥爭中減員至不足2000人,始終前仆後繼,英勇戰鬥。1941年後,東北抗聯與蘇聯遠東軍建立了協同作戰關係。他們與蘇軍並肩作戰,最後徹底搗毀了關東軍老巢,迎來了東北大地的第一縷陽光。 抗聯的光輝業績永在,抗聯的戰鬥精神永存!

“抗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頑強戰鬥,戰績卓著,但自身損失也甚為慘重。因此,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在蘇聯遠東軍的援助下,第一、第二路軍和第三路軍大部相繼轉移至蘇聯境內,在雙城子(即沃羅什諾夫,今烏蘇裏斯克)附近和亞斯克農莊附近建立南、北野營(也稱B、A野營),進行整訓;第三路軍兩支小部隊,在中共北滿書記金策和第三路軍參謀長許亨植領導下,繼續在黑嫩平原開展遊擊戰爭。1942年8月1日,進入蘇聯境內的抗聯部隊組成以周保中為旅長……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也稱蘇聯遠東方麵軍步兵第八十八旅),一麵集中整訓,一麵陸續派出小部隊,返回祖國東北進行遊擊活動。” 《東北抗聯移師蘇聯成奇兵 特種作戰為二戰謝幕 》寫道,“1940年11月下旬,衝破日軍堵截的抗聯部隊,開始分期分批跨越黑龍江進入蘇境。…… 1940年12月,東北抗聯第一、第二和第三路軍餘部陸續撤至中蘇邊境蘇聯一側進行野營訓練。 1942年8月1日,由東北抗聯改編的中國教導旅正式組建完成,番號為蘇聯遠東方麵軍獨立第88步兵旅(也稱‘中國旅’),共1500人。教導旅名義上歸蘇軍遠東部隊代管,裝備由蘇聯提供,幹部戰士分別授予蘇軍軍官、軍士軍銜,薪金和待遇與蘇軍同級指戰員相同,並正式成立東北抗聯教導旅,旅長為周保中。教導旅成立後的兩三年中,開展汽車駕駛、無線電通信、空降跳傘、滑雪等特種訓練,提高廣大指戰員的戰術技術水平和作戰能力。隨著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臨近,蘇聯遠東邊防軍還對‘中國旅’進行了特殊訓練,如空降跳傘、開摩托、識圖繪圖、收發報、爆破、戰地拍照等。” 《抗日聯軍去蘇聯前後》寫道,“在蘇期間,在周保中、馮仲雲、李兆麟等軍事領導幹部主持下,製定了戰鬥和工作方案:一、冬天在蘇冬訓,夏季回國打遊擊;二、邀請蘇方派教官對我官兵進行軍事訓練;三、自力更生開荒種地,解決部隊生活困難;四、要求蘇方援助把在蘇所有抗日聯軍送延安去進行抗日。不久,周保中接到斯大林的回信說,不必去延安,將來配合蘇聯紅軍打回東北作用更大。  1942年7月中旬,經斯大林批準建立遠東方麵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總人數達1600餘名。7月23日,蘇遠東紅軍總部發布委任令:八十八旅團長周保中、副旅長兼政委李兆麟。旅團下設四個步兵營和兩個直屬連。  1942年9月12日,八十八旅團召開了全體黨員大會,通過選舉產生了中共八十八旅團委員會,具體名稱:獨立步兵旅團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旅團黨委成員11人,其中在蘇的7人,在東北打遊擊的4人。1945年歸國前,旅團特別支部又分為鬆花江、黑龍江、佳木斯、延邊、吉林、沈陽等地區委員會。  1945年7月,旅團委員會製定了反攻東北的作戰計劃:   (一)組織100名先頭部隊,攜帶無線電空投東北進行偵察;  (二)確定向導帶領蘇聯紅軍打回東北;   (三)抗日聯軍和蘇聯紅軍聯合參戰。  1945年7月末,八十八旅團委員會,又把原來成員分為東北工作團和朝鮮工作團,成立二個旅團委員會。  1945年8月,八十八旅團全體抗聯指戰員,配合蘇聯紅軍打回東北。” 《一個退職記者的夙願》寫道,“教導旅以蘇聯做為依托和戰略後方,不斷派遣小分隊躍過邊境線,回國作戰。他們襲擾日軍,破壞日軍的軍事設施,刺探日軍的軍事情報”。

八女投江
1938 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鬆花江下遊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是:冷雲(原名鄭誌民)、胡秀蘭、楊貴珍、郭桂琴、黃貴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抗聯隊伍經過幾日的奔襲,戰士們又餓又累,師長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明天早晨過河。10 月的北方天氣已經非常寒冷,部隊在河畔露營後,燃起了幾堆篝火取暖。日偽特務葛海祿發現了江邊有篝火閃動,向日本守備隊報告有抗聯戰士在江邊休息。後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軍與偽軍將抗聯戰士包圍。拂曉時,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衝。冷雲比較冷靜,命令七名女戰士臥倒,敵人沒有發現她們,向大部隊逼近。此時情況十分危急,在此生死關頭冷雲果斷地組織女戰士殿後,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一下子慌了神,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衝出去的同誌最後聽到她們齊聲喊――“快往外衝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日軍在得知她們隻有八名女兵時,變的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當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衝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被包圍的八名女戰士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臥倒的機會,毀掉槍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中……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8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隻有13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