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節錄:龍騰東方——新中國航空工業60年輝煌曆程

(2009-09-09 12:30:49) 下一個
zt節錄:龍騰東方——新中國航空工業60年輝煌曆程
http://aero.huanqiu.com/top/2009-09/572020_5.html

  航空工業作為工業之花,是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國家技術、經濟、國防實力和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誌。

  新中國航空工業自1951年4月17日創建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的大力支援下,肩負著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曆史使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過了58年的光輝曆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步形成了專業門類齊全,科研、試驗、生產相配套,具備研製生產當代航空裝備能力的高科技工業體係,培養造就了一支技術精湛、能打硬仗、獻身航空的職工隊伍,發展了多類型、多用途的飛機、發動機、導彈,開發了數千種民用產品和外貿產品,累計生產了幾十種飛機16000多架飛機直升機,發動機近60000台,導彈20000多枚,出口和援贈飛機2300多架(其中出口1300多架),已研製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裝備,大幅度地縮小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與國外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從“捉襟見肘”到“得心應手”的轉變,我國已躋身於能夠研製先進的殲擊機、殲擊轟炸機、直升機、教練機、特種飛機等多種航空裝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列,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國防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科技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58年的發展曆程中,中國航空工業管理體製曆經多次重大變革。


  1951年4月17日,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成立,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


  1951年4月——1952年8月 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


  1952年8月——1958年2月 第二機械工業部四局


  1958年2月——1960年9月 第一機械工業部四局。


  1960年9月——1963年9月 第三機械工業部四局。


  1963年9月——1982年4月 第三機械工業部。


  1982年4月——1988年4月 航空工業部。


  1988年4月——1993年6月 航空航天工業部。


  1993年6月——1999年6月 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


  1999年7月——2008年5月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


  2008年5月——2008年11月,2008年5月11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劃撥給了中國商飛。5月26日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開始進行了重組整合。


  2008年11月6日,重組整合後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正式成立,開始了建立新航空、大航空、強航空的征程。


  58年來,伴隨著祖國的繁榮富強,我國航空工業也走過了一個不斷奮進、鑄就輝煌的曆程。


  迎著抗美援朝的烽火,從航空工業的初創、到第一批骨幹企業的建立,從組建最早一批科研院所、到火熱的大三線建設、再到門類齊全的航空工業體係的形成,經曆了27年的風雨曆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在長時間 “軍轉民、內轉外”的戰略轉變中,中國航空工業在探索中前進,在變革中發展,在競爭中成長。在走向世界上,實現了從一般性交流合作、技術引進、轉包生產、到重大航空產品和整機技術出口、再到作為平等夥伴參與重大航空項目研發的曆史性跨越,實現了從東方到西方、從民用航空到軍用航空、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航空工業向世界出口飛機1300多架;60多個國家成為中國航空產品的用戶國;30多家著名跨國公司與中國航空工業建立起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一千多人次的外國總統和軍政首腦訪問過中國航空工業;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400多億美元。目前,世界上在役的幹線飛機中,一半以上有中國生產的零部件。


  進入21世紀,中國航空工業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進入了跨越發展的新階段,實現了巨大的新跨越。2009年7月8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首次申報美國《財富》世界500強並成功入選,以營業收入217.38億美元、利潤5.68億美元的業績排名426位,成為首家躋身世界500強的軍工企業,並在航空航天與防務板塊位居全球第11位。曆經58年蝶變,中國航空工業終於站在了與像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級軍工企業同台競技的新起點上。


  中國航空工業58年的曆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創業史,是一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超越自我的發展史,是一部不辱使命、強軍富民、報國壯威的愛國史。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拚搏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他們不僅用自己的智慧書寫問鼎藍天的輝煌曆史,更用自己的勤奮開啟了騰飛世界、與強者同行的光榮與夢想。

  一、20世紀近50年:在創業和變革中發展壯大


  建國初期,百業待舉,國家經濟極為困難。然而,為了建設強大的國防,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於1951年4月17日頒發《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正式宣告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創建。當時,國家組織了對航空工業大規模的重點建設,僅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年—1957年),國家就投入大量資金,在前蘇聯的技術支援下,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設了13個重點骨幹企業,使航空工業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製造的過渡。1954年7月,中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試製成功。在這之後,於1956年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殲擊機—殲 -5飛機;1958年試製成功多用途運輸機—運-5飛機和中國第一架直升機—直5;1959年超音速噴氣式飛機—殲-6又試製成功。同時,還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製造了初級教練機—初教-6,開始了自行設計的嚐試。50年代取得的一係列重要成就和曆史性的突破,使中國跨入了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成批生產噴氣式飛機國家的行列,表明了中國航空工業的迅速崛起,也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六七十年代,中國航空工業進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獨立自主地建設和發展時期。其間雖然受到“十年動亂”的嚴重幹擾和破壞,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績。在著眼長遠、全麵規劃的基礎上,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廣泛吸引海內外航空科技人才,設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個航空專業設計所、研究所;根據增強試製生產能力、完善配套的需要,展開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到七十年代後期,中國航空工業不僅在東北、華北、華東有了比較強的飛機及其配套的生產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線”地區建成了能夠製造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直升機及其發動機、機載設備的成套生產基地。航空工業布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形成了比較完整配套的生產能力。這一時期,中國航空工業繼續保持了較快發展。1965年自行設計的強擊機—強-5實現設計定型,轉入成批生產;1966年試製成功 2倍音速的殲擊機—殲-7;1968年,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飛機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殲擊機研製又登上了一個新台階。在此期間,我國戰術導彈研製也取得突破性成果。60年代,我國的“劈靂”1號空對空導彈、“紅旗”1號、2號地對空導彈、“上遊”1號艦對艦導彈等相繼試製成功,投入成批生產,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戰術導彈的曆史。


  1978年後,鄧小平同誌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方針,中國開始進入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此前後,鄧小平同誌多次強調加快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性,指出“科技是巨大的生產力,這在航空工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要求航空工業貫徹“軍民結合”的方針,大力發展民用飛機和其它民用產品;加快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提高航空科研起點;積極開展航空產品對外出口。為貫徹這一係列指示,航空工業提出了“科研先行、質量第一和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指導思想,確定了飛機“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發展方針,明確了“在新機研製上有所突破,在民品生產上有所突破,在擴大出口上有所突破” 的目標。為此,中國航空工業在全麵推進各項改革的同時,開展了大規模的“軍轉民、內轉外”的戰略轉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軍用飛機開展了近40個型號的研製,源源不斷地向部隊提供了大批航空軍事裝備;民用飛機開始改變長期發展滯後的局麵,進行了20多個型號的研製與改進改型,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領域;非航空產品生產迅速崛起,銷售額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遞增;廣泛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先後同上百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與合作關係,形成了工貿結合、技貿結合、沿海與內地結合、進出口結合的新格局,還成立了中國軍工部門第一家外貿公司—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到1999年,航空工業擁有員工50 多萬員工,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萬人,擁有100多家大中型企業,34個科研院所,7所高等院校,具有雄厚的航空科研技術實力和較強的試製生產能力,並在許多領域擁有穩定的市場份額。


  1999年7月1日,為了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成立。兩大集團作為在原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國有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加速發展、實現跨越為目標昂首邁進二十一世紀。

  二、21世紀前十年:發展的重大跨越


  新世紀以來,中國航空工業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航空工業戰線的廣大幹部職工以富國強軍為使命,堅持科學發展,堅持軍民結合,堅持自主創新,堅持深化改革,著力推進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開拓,取得了輝煌成就。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工業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以殲十飛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發動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從渦噴向渦扇、從中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空空、空地導彈實現了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重大特種飛機實現了從無到有,直升機專項研製取得重大成果的一係列曆史性跨越,民機產業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機載設備和係統實現了升級換代。總計有幾十個型號實現了首飛、鑒定和設計定型。一大批先進航空裝備批量生產,使我國躋身於能夠研製先進的殲擊機、殲擊轟炸機、直升機、教練機、特種飛機等多種航空裝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列。


  同時,航空工業的經濟規模和效益大幅提升。銷售收入由1999年的384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1,669億元,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18%,資產總額由1,155億元增加到3,178億元,增長1.75倍,利潤總額由-1.32億元到盈利73億元。非航空民品和三產增速加快,改革發展亮點紛呈,管理創新大幅推進,資本運作成效顯著,改革脫困紮實推進,自主創新碩果累累,黨的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集團軟實力快速提升,社會影響力持續上升,在抗震救災、奧運安保、亞丁灣護航、國慶閱兵等國家重大任務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短短10年時間,航空工業全體幹部職工以航空報國為己任,弘揚精神,放飛思想,創新拚搏,攻堅克難,以改革發展的實踐繪出了一幅激蕩人心、催人奮進的壯麗畫卷。


  (一)堅持科學發展,做強做大航空主業,打造騰飛之軀


  航空產業是航空工業立業之本。航空工業始終把發展航空尤其是研製現代化航空武器裝備作為神聖使命,突出重點,集中力量,加快發展,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一是武器裝備研製成果豐碩,實現了跨越發展和升級換代。近年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特種飛機、強擊機、運輸機、偵察機、教練機、直升機、空中加受油機、無人駕駛飛機和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岸艦導彈、艦艦導彈以及多型號、成係列的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等軍用航空器均批量生產,以較少的投入為部隊提供了大量急需的武器裝備。其中,殲擊機有殲-10、梟龍(FC-1)等,殲擊轟炸機有FBC—1(飛豹),轟炸機有轟-6係列,教練機有殲教-7、K8係列,直升機有直8、直9、直11係列和HC120等。航空發動機形成渦噴6、渦噴7、渦噴13、渦槳5、渦槳6、渦軸8、渦扇 11、“昆侖”、“秦嶺”、“太行”等係列;空空導彈形成霹靂5、霹靂9、閃電10等係列。機載設備已形成優勢產業,能夠提供各種比較先進的航空電子、航空電源、機電液壓、生命保障、武器火控、機輪刹車等係列器件。以殲10為代表的殲擊機、“飛豹”為代表的殲擊轟炸機以及軍用教練機、空中加受油機和多種型號的空空導彈等一大批先進的航空產品交付部隊,使我軍擁有了一批克敵製勝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加快了我國國防力量由單純防禦型向攻防兼備型的轉變,從而為保衛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奠定了必要基礎。


  二是民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多種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新舟60、運8、運12、直11、直9直升機等航空產品在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批量走出國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支線飛機ARJ21研製取得裏程碑意義的進展,首架飛機2007年成功下線,2008年11月28日成功實現首飛,2009年7月16日首架ARJ21-700完成從上海到西安閻良的轉場,全麵進入試飛取證階段,至2009年8月底,ARJ21累計具有確定和意向訂單208架。至2009年8月底,自2004年10月簽訂第一架出口訂單以來,新舟60已經獲得國內外訂單和意向訂單162架,迎來了批量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局麵。新舟600於2008年10月首飛並參加了珠海航展,預計2009年取證並交付,目前已獲得12架確定和意想訂貨;全新設計的70座級新舟700將於2014年取證交付。海鷗300、小鷹500、運15-2000、30座級渦槳多用途通用飛機、運12F快速推進。農五B於2008年首飛。“蛟龍”600大型水陸兩用飛機2008年立項。民用直升機產業快速發展,直8、直9、直11、HC120等機型已形成係列化發展格局,2008年中航工業哈飛與歐洲直升機公司聯合研製的先進中型多用途直升機——EC175/直15完成首架機體交付任務,中俄簽訂了新型重型民用直升機合作框架協議。國家重大專項大飛機項目於2007年2月由國務院正式批準立項,2009年3月,相關部門已經完成大飛機研製“初步總體技術方案”,項目進入預發展階段,預計2014年國產大型客機C919實現首飛。2008年,航空轉包生產交付交付額完成6.39億美元,同比增長35%。


  三是條件建設再上水平,航空主業發展能力躍上新台階。通過大力推進重點型號條件建設,從設計手段、係統集成設施、重大關鍵試驗條件到先進共以製造技術、試飛技術等方麵都得到了加強和提高。航空工業一批重大試驗設施瞄準國際水平,有些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在空氣動力技術、飛機結構與強度、飛行試驗技術、發動機技術、航空材料與製造技術、航空電子信息技術、雷達技術、飛行控製技術、火控技術、航空救生技術等領域都取得了眾多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和應用成果,自主創新能力大大增強。


  (二)堅持軍民融合,鑄造騰飛之翼


  從軍民兩用,軍民結合、寓軍於民,再到軍民融合,我國航空工業始終長期堅持既大力發展航空產品、又積極發展相關非航空民品的指導方針。我國航空工業以富國強軍為使命,以“突出航空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圍繞主業相關多元發展”為思路,統籌各項工作。在抓好航空產品研製的同時,麵向市場,圍繞主業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加快主業和經濟發展,提高運行效益和質量,推進資源整合,構建新的產業體係,努力實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充分利用航空產品形成的研發條件和製造能力,開發與航空產品技術相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非航空民品和業務。燃機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首台QD-128和QD-70燃氣輪機相繼點火成功、並網發電,十萬千瓦級大功率重型燃機中標並進入全麵研製。汽車產品實現規模化發展,汽車發動機、摩托車及發動機、空調壓縮機等產銷屢創新高,高爐餘壓透平發電裝置、等靜壓機等一批優勢民品蓬勃發展,形成多品種係列化發展格局;汽車發動機及零配件、紡織機械、精密機床、工量刃具、玻璃鋼船艇、商業零售等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風電葉片的銷售收入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二。鋰電池、球墨鑄管、TFT液晶顯示器等快速發展。經過近年來的持續快速發展,軍民結合、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


  (三)堅持自主創新,奠定興業之基


  航空工業的發展是科技先導、科技興業的過程。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是實現航空工業跨越發展的關鍵。近年來,航空工業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戰略,狠抓集成創新、原始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大力提升技術水平。


  一是以型號研製為牽引,快速提高航空科技水平。結合重大型號研製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關,掌握了大量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完全掌握了第三代戰鬥機和發動機、渦扇支線客機、先進直升機的研發技術,取得了近百項重大科研成果,填補了我國科學技術的多項空白。以殲十研製成功為標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鬥機設計技術,突破了以先進氣動布局、數字式電傳飛控係統、高度綜合化航空電子係統、先進航空材料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代表的一係列航空關鍵技術。國內有關軍事專家認為,殲十是我國邁向航空強國的決定性一步,也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劃時代的裏程碑。以“太行”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研製成功為標誌,我國已具備自主研發第三代航空發動機的能力,實現了軍用航空發動機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空空、空地導彈等實現從第三代向第四代跨越,可以批量生產交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與發達國家在役主力戰機水平相當的航空武器裝備,大大縮短了我國航空工業與國外的差距。在我國自主研製的L—15 “獵鷹”高級教練機上,首次采用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行控製係統和開放式數據總線航電係統等許多當代最尖端的技術,使得飛機整體技術水平在國際上處於一流。


  二是以加強基礎研究和預先研究為目標,不斷完善技術創新體係。近年來,航空工業不斷拓展資金渠道,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通過實施多項高技術研究計劃,努力提高基礎技術研究;有效開展了一批重大背景項目的預先研究,在先進氣動布局、高推比風扇發動機、雷達、電子綜合技術以及先進材料等研究方麵都取得了重要進展。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全麵推進,所屬企業均成立了技術中心,並通過創建省級、國家級技術中心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緊緊圍繞重點工程項目,大力推進用高技術改進傳統產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堅持與產品結構調整相結合,著力解決型號設計、研製、試驗中存在的關鍵技術、特殊技術,不斷提高武器裝備設計水平和係統集成、研製、試驗檢測能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建成並投入運行,使我國在部分航空科研領域達到了世界較高水平。


  三是以提高效率為目標,大力加強管理創新工作力度。我國航空工業在長期的實踐中,在重大項目研製的過程中,堅持管理創新,形成和建立了適應航空裝備建設要求的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目前,我國航空工業已經摸索和積累了大量型號管理的成功經驗,形成了一整套係統工程管理的理論和方法。近年來,全行業積極推進管理創新,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全麵推行預算管理、成本係統工程、6S管理、六西格瑪、精益製造、綜合平衡計分卡等先進管理方法,並通過流程再造將先進的管理方法進行整合,產生倍增效應,使得企業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效果實現了一次真正的飛躍。例如殲十飛機項目,涉及上百個參與研製的單位,涉及科研、生產各個環節,涉及幾百萬個零部件,組織如此大規模的協作攻關,係統工程管理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轉變企業發展方式。航空工業一直十分重視信息化建設工作,把信息化作為實現產業升級、促進跨越發展的戰略性、全局性措施。近年來,堅持數字化與重點工程建設、工業基礎能力提升、科研生產模式轉變、人才隊伍建設相結合,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不斷提升核心能力,努力實現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的轉變。經過增長的投入,目前在CIMS工程和企業資源計劃管理(ERP)、CATIA軟件應用方麵均取得較好進展,專網建設和數字化設計與製造、財務信息化、辦公自動化等方麵已經走在國有大型企業前列。比如“梟龍”飛機從凍結技術狀態到首飛成功,隻用了23個月,創造了我國航空發展史上的奇跡,研製工作中廣泛運用數字化技術對加快型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三、未來:向世界航空工業強國奮進


  2008年2月29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第211次常務會議,原則同意《航空工業體製改革方案》。5月26日,中組部、國資委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組建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籌備組的決定。11月6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航工業)正式成立。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成立後,確立了“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的發展戰略: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軍民融合、寓軍於民,堅持強化基礎、自主創新,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持以人為本、人才興企,肩負起富國強軍的神聖使命,加快“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加快由“資產、管理、技術”老“三位一體”,向“品牌價值、商業模式、市場網絡”新“三位一體”的轉變,加速“市場化改革、專業化整合、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開拓、產業化發展”,樹雄心、立壯誌,造魂魄、強能力,不斷提升軟實力,快速擴大國際影響力,使中國早日成為航空工業強國。


  奮鬥目標:到2017年,挑戰1萬億的目標,力爭銷售收入達到1萬億元。


  (一)在擴大對外開放上,認真遵循“兩融”的新思路。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加大走向世界的力度和融入市場的深度,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在融入世界航空產業鏈方麵,我們將積極參與全球合作,使中國航空工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知名度,與我國的大國地位相適應。積極開拓國際民機轉包市場,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合作層次,努力實現由單純的供應商向風險合作夥伴的躍升;加快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步伐,針對國際市場需求開發後續產品,不斷實現商業成功。


  在融入區域經濟方麵,航空企事業單位分布在全國各地,本身就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也離不開區域經濟的大環境。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貢獻區域經濟,發展航空產業,是我們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針。這些年來,在這方麵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我們積極響應國家關於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戰略部署,與很多地區就區域經濟與航空工業的互動發展進行了深入合作。我們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經濟圈,都有航空產業發展的新構想和新布局。今後,航空工業融入區域經濟的力度將不斷加大,互動共贏的合作格局將日益顯現。


  (二)在提升核心競爭力上,努力打造“三新”。產業價值鏈的競爭決定我們必須適應市場新的“遊戲規則”,企業發展必須進入新的境界。一是塑造品牌價值。我們將實施品牌領先戰略,通過持續提升產品、服務的質量,培育具有時代氣息、行業特色、貼近用戶的集團文化,麵向市場傾力打造卓越品牌和優良商譽,努力提高在全球競爭中的位勢。二是創新商業模式。通過EVA革命,推進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加強對外合作,增強市場響應速度,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實現核心競爭力的升級轉型。作為航空工業集團,要積極承擔拉動我國航空產業鏈的責任,不斷增強自身技術創新、市場開發、資源優化的能力,推動集團內部的流程再造,實現專業化整合。三是構建集成網絡。根據新的商業模式要求,改變生產組織方式,把通過生產線組裝產品,提升為通過市場網絡組裝價值,不斷增強市場網絡的利用能力,從而成為一個具有很強市場適應性的、優秀的價值集成商。


  (三)在推進改革發展上,堅持“五化”路線。“五化”是我們實現戰略目標的具體措施,也是我們前進的“路線圖”。一是市場化改革。這不僅是我們今後改革的取向,也是發展的動力和保證。要以用人、分配和風險決策機製為突破口,按照市場取向的要求,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發展問題,激發前進的活力和動力。二是專業化整合。首先是進行組織結構的整合,改變航空工業布局“散亂”的狀況,構建專業化子公司,消除內耗式的競爭。其次是產業鏈的整合,使各子公司相互參股,以利益為紐帶,形成聯動,互為支撐,集約發展,增強全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第三是價值鏈的整合。按照價值鏈的相關原則,整合發展非銀行金融業務、飛機租賃、航空運輸等與航空工業密切相關的產業,形成全價值鏈的整體競爭力,強力支撐航空產業發展。三是資本化運作。我們將針對不同的業務領域,構建適應發展的資本結構,構建有效的資產紐帶,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本市場,匯聚更多的社會資源來發展航空工業。四是國際化開拓。我們將按照“全球視野、世界標準”的原則,通過民機產業融入世界航空工業的產業鏈,與世界先進航空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在更高更寬更廣的國際舞台上,上演我國民族航空產業的“大戲”。五是產業化發展。實現航空工業的產業化發展,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將堅持“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方針和產融結合的思路,努力打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航空產業體係。按照價值鏈相關原則,發揮航空產業優勢,輻射和帶動其它產業發展。“五化”相互依托,渾然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創新發展鏈條。我們將通過“五化”的有機互動,不斷走向成功,走向卓越。


  (四)在戰略目標規劃上,挑戰一萬億的奮鬥目標。萬億目標是基於對“富國強軍”使命的執著追求。航空工業是現代工業之花,是國家戰略性的大產業,其發展不僅僅要落實在國防上,也要體現在經濟上。我們計劃在今後的九年中,集團經濟規模要以每年高於20%的速度遞增,在2017年躍上一萬億元的台階。作為大型航空高技術企業集團,有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有40萬員工的團結拚搏,應該也能夠在經濟領域大有作為。全球軍工產業轉型、軍民產業融合發展、航空工業體製改革深入推進的時代背景,更增添了我們挑戰“萬億”目標的信心和決心。


  當前,我國航空工業又麵臨著重大發展機遇,包括大飛機專項在內的一批重大型號已經立項,開始了全麵研製。麵對機遇和挑戰,中國航空工業廣大員工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弘揚精神,放飛思想,為實現早日把中國建設成為航空強國而奮勇拚搏,為強軍富國再立新功!

( 節錄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