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更沉重”和“最沉重”--《第三世界是最大輸家》之二

(2009-08-25 06:13:49) 下一個

“更沉重”和“最沉重”--《第三世界是最大輸家》之二

馬也 

2008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一份《國際金融穩定性報告》,針對中東歐、獨聯體、海灣地區、非洲、亞洲和中南美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分析,承認在該組織確定的所有項目上,上述國家和地區都“讓人擔憂”,而中東歐國家則屬於“最高風險類型”。

中東歐國家的最大風險在於,(1)國內生產總值下降。拉脫維亞、愛沙尼亞2008年第四季度降幅均達10%,波蘭2009年增長預期從5%下調到1.7%,烏克蘭1月份工業產值同比下降34%,匈牙利連續兩個季度經濟收縮、出現14年來最壞情況,塞爾維亞經濟衰退的程度比之1999年遭受轟炸期間更為嚴重。(2)貨幣貶值。2008年夏季到2009年3月,波蘭茲羅提兌歐元匯率下跌30%,匈牙利福林下跌23%,捷克克朗下跌17%,羅馬尼亞列伊林下跌16%。哈薩克斯坦貨幣貶值使商品價格上升20%至30%,一些地方食品上漲40%。(3)債台高築。東歐國家外債總額1.7萬億美元,超過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之和。拉脫維亞排於首位,外債占國內生產總值135%。波羅的海三國資不抵債。2009年,東歐必須償還(或以新債代替舊債)4000億美元。(4)外資抽逃,2008年達270億美元。預計外資抽逃將使中東歐經濟產值在2009年暴跌10%。(5)出口受到重大打擊。(6)失業率急劇上升。預計2009年將超過10%。(7)引發社會動蕩。

2009年1月,俄羅斯政治評論網載文,宣布國家“完全”陷入世界經濟衰退。主要股票市值累計下跌70%。資金外逃1300億美元。外債5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從2008年8月接近6000億美元,減少到2009年3月不足4000億美元。盧布貶值1/3。通貨膨脹達到13%至15%。第一季度國民生產總值下滑9.5%,為最近15年來的最低點。

4月24日,俄羅斯《報紙報》文章引述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安德烈·克列帕奇公布的數據: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滑9.5%,遠甚於此前預測的下滑7%。看來,此前關於全年下滑2%至3%的預測,也需要進行新的調整。

人均工資在下降,失業率在提高。憤怒的人民走上街頭,抗議者的隊伍從數千人增加到數百萬人。2009年五一勞動節期間,全俄舉行250多場遊行集會,250萬人參加。他們的口號包括:“資本主義意味著永遠的危機,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拯救我們”。

英國報紙說,中東歐的這種險境,“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東亞危機糟糕得多”。[i]

在第三世界,拉美多數國家最早嚐試擺脫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尋找新的發展道路。這仍然呈現為一種探索的過程。但是阿根廷連續六年經濟增長超過60%,委內瑞拉超過95%,已經成為英國《衛報》回答“拉美左派為何贏得人心”的答案。[ii]同時,在墨西哥,2008年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1.5%,低於2%的預測,2009年第一季度出現1%負增長,巴西也有經濟急速減速的消息。

關於亞洲,輿論注意到中國經濟複蘇的跡象,但是也有英國《悲觀經濟增長數字加劇亞洲恐慌》和德國《亞洲尚不能喘口氣》這樣的報道。[iii]截至2008年底,韓國一年內到期的長短期債務達1940億美元,占外匯儲備96.4%。2009年3月,韓元兌美元匯率跌至11年來最低水平,刷新美國金融危機以來韓元的最低紀錄。這個高度依賴外需的國家的經濟,正在明顯減速。印度連續多年經濟增長率接近9%。2008年第四季度5.3%,創六年來最低。4月2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對印度2009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從先前的5.1%下調到4.5%。最大、最古老的塔塔集團,市值縮水六成,經營屢屢受創。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好萊塢獲得一連串大獎的,被西方媒體捧上雲霄。但是貧民窟裏隻有貧民、沒有富翁,一舉成名的童星魯比娜·阿裏,也正在被父親定價20萬英鎊拍賣。“印度神話”已經破滅。新加坡1月間非石油出口同比下滑35%。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經濟增長率,在創造自己的最低紀錄。至於台灣經濟,則出現有史以來的最大衰退。有“中東明珠”、“中東經濟超級大城”美稱的迪拜,被經濟危機弄成一座“鬼城”。阿拉伯世界在歐洲投資的損失,也已經達到2.5萬億美元。

2009年1月,非洲開發銀行行長卡貝魯卡說,國際金融危機對非洲的影響,“被嚴重低估”。外來投資和援助縮減2/3,僑匯和旅遊收入急劇下降。能源、礦產品、農產品價格暴跌,對依靠石油、礦產品、經濟作物出口維係經濟的多數國家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2007年非洲經濟增長6.2%,2008年5.1%,預計2009年為4.1%。南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占非洲經濟總量的一半。其中南非經濟增長率從2007年的5.1%,下降到2008年的3.7%,預計2009年隻有3%,120家大型企業卷入裁員潮。埃及大量海外勞工回歸,導致失業率雪上加霜。青年的失業率達到17%。從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的三個月裏,尼日利亞貨幣貶值30%。

世界銀行預測,非洲2009年經濟增長率將從上年的4.9%下降到2.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將從去年的5.5%,下降到1.5%。它的總裁卡恩說,危及將使這些國家過去10年的辛苦喪失殆盡。

有中國學者,把危機對美國、歐洲、第三世界的影響,分別比喻為輕傷、重傷和內傷。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因為提出和宣傳美國“軟實力”而著名的約瑟夫·奈,就直言金融危機並未使美國體製“遭受致命打擊”。[iv]關於美國經曆這次危機之後將更為強大的議論,也已經紛紛出籠。

這是一個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的問題。

一方麵,這次危機作為資本主義危機的一次總爆發,是美國的真正的不治之症,是對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撕心裂肺的打擊,是資本主義霸權穩定狀態從此終結的曆史性標誌。這就是為什麽當危機突然襲來的時候,無論有識之士的真誠,或者不過是資本主義忠實信徒方寸大亂中的倉皇呼救,對新自由主義、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反思和絕望,一時成為輿論的熱點。但是一俟經濟下滑的速度稍有減緩,夾帶著主觀願望的所謂回暖、複蘇的調子,所謂資本主義生命力的洋洋自得的吹噓,就又在誇張中唱響全球了。曆史不是他們隨心所欲的情緒晴雨表。即使這一次危機,也還沒有走到穀底。不要太久,世界將領略他們再次收起高調的日子。

然而資本主義經營數百年,在今天的世界,控製物質力量、精神力量,居於絕對的主導地位,截至目前的危機,尚不足以根本撼動它在美國和西歐國家的根基。這與其說是由於資本主義的反動和腐朽尚未達到足以徹底摧而毀之的程度,不如說是由於最終埋葬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還沒有在理論上、政治上、組織上足夠地成熟,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製度,也還在各國人民的實踐中,處於探索或至多是萌芽的狀態。西方當局上下其手、剜肉補瘡、瞞天過海、控製局麵,仍然有相當的空間。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2009年4月間,經合組織給西方七國和屬於第三世界的所謂“金磚四國”,同樣“描繪了一幅灰暗的圖畫”——“嚴重衰退”,而且後者的情況更為慘淡。美、英、日經濟增長率分別下滑1.1點、0.2點、1.5點,巴西2.4點,俄羅斯1.9點。它如此預計年度增長率下降的狀況:美國11.8點,中國、巴西12點以上,俄羅斯19.7點。[v]

在西方發達國家,危機主要衝擊金融係統。在第三世界,它卻直接威脅著國家和人民的生存基礎。糧食危機陰霾重重。世界饑餓人口——他們每天獲取的熱量不足1800卡路裏——2008年新增4000萬,2009年新增1.04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說,“我們從未看到過世界有如此多的饑民。”受害者2/3在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則每3人中就有1人長期饑餓。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土地,已經成為競相爭奪的對象。日本糧食自給率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79%,下降到目前的39%,正在掀起新一輪海外屯田高潮,已經擁有超過國內農田3倍的海外農田。

失業或是貧困這類災禍,總是首先和集中落在第三世界頭上。國際勞工組織2月間的一份報告承認,“世界資本主義體係危機導致滑入‘絕對貧困’境地的人新增加了2億。當前,世界45%的就業者,即14億人,屬於‘在職貧困者’他們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vi]亞洲的貧困勞工將猛增1.4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4月26日的一份聲明說得不錯:“全球經濟危機正在轉變成一場人類發展的災難,貧窮國家受到的打擊在日益增加”。

同樣的12級台風,吹向鋼筋水泥大廈和吹向幾根木棍支撐的茅草屋,結果不會一樣。危機對第三世界的打擊,相比於西方,所以“更為沉重”和“更沉重”,主要不在於經濟損失的絕對量和百分比,而在於對這個本來貧窮的、缺少自衛能力、多數人已經難以維持起碼生活條件的世界,即便經濟增長減少2%或者3%,也意味著數億和十數億人的饑餓、疾病和死亡。今天美國、西歐、日本麵臨的經濟衰退,尚不會出現諸如嬰兒死亡率這樣的問題。但是比如在非洲,經濟增長率從5%下滑到2%,直接後果就是百萬嬰兒在周歲內的死亡。



[i] 安布羅斯·埃文斯-普利查德《不拯救東歐將導致全球崩潰》,英國《星期日電訊報》2009年2月15日。

[ii] 馬克·韋斯布羅特《為什麽拉丁美洲左派會持續獲勝》,英國《衛報》2009年5月1日。

[iii] 拉斐爾·明德《悲觀經濟增長數字加劇亞洲恐慌》,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2月28日;赫爾穆特·豪錫爾德《亞洲尚不能喘口氣——亞洲開發銀行再次調低經濟增長預測,出口依賴性被證明是個陷阱》,德國《明鏡》2009年4月1日。

[iv] 約瑟夫·奈《別再單幹》,德國《商報》2009年1月8日。

[v] 該報記者朱利亞·科柳《在七國集團經濟前景黯淡之際,石油需求下降》,英國《衛報》2009年4月11日。

[vi] 記者托馬斯·科尼茨《工作崗位的全球性毀滅》,德國《青年世界報》2009年2月11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