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抗美援朝秘聞(8)朝鮮戰爭八大血戰
(2009-08-19 06:42:03)
下一個
zt:抗美援朝秘聞(8)朝鮮戰爭八大血戰
作者:古彭萬俟軒 更新時間:2009-8-11
導言
2007年夏季,我開始著手撰寫長篇紀實文學《朝鮮最後一戰》。在其後的兩年多時間裏,我利用節假和雙休日,先後奔赴湖北宜昌,山東青島、煙台、濰坊,河北石家莊,山西太原,遼寧沈陽等地,實地采訪了40多位曾親自參加“朝鮮最後一戰”的老戰士。他們當中有身經百戰的將軍,有老紅軍、老八路,有企事業單位的離休老幹部,也有下崗工人和仍在深山老林為生計奔波的老農。
確切地說,“朝鮮最後一戰”是指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53年夏季在朝鮮金城地區發起的一次反擊戰。這次戰役史稱“1953年夏季反擊戰第三階段”,亦稱“金城反擊戰”。該戰役從1953年7月13日晚上9時發起,至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結束,曆時14天。之所以稱這次戰役為“朝鮮最後一戰”,是因為7月27日上午10時交戰雙方遵照停戰協議實現全麵停火,“朝鮮戰爭”從形式上已經結束了。
我之所以將該戰役作為切入點描寫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主要是兩個方麵原因。一是參加這次戰役的68軍,戰後駐防徐州,許多健在的老同誌和我熟悉,我這是受他們之托;二是該戰役出現多起經典戰例,其中包括步兵團8大經典戰例之一的“直木洞以南地區進攻戰鬥”,聞名全國的“奇襲白虎團戰鬥”。這些都發生在68軍。正因這些經典戰例的影響實在太大,通過人口相傳,社會上出現眾多版本,以致以訛傳訛。在68軍眾多老同誌的支持下,我感到有責任、有義務將這段曆史完整的、準確地再現給全國廣大讀者。
采訪過程中,我接觸和了解到抗美援朝戰爭中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有些內幕可能無法寫進即將出版的長篇紀實文學《朝鮮最後一戰》中,但它卻是整個抗美援朝無法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後人不應該忘記的東西。為了澄清某些事實真相,避免再次以訛傳訛,我決定以“抗美援朝秘聞”的形式陸續在網站發表,以饗關心抗美援朝戰爭曆史的讀者和朋友。全文約30篇,請讀者關注。
2009年8月1日
朝鮮戰爭八大血戰
(1)血戰飛虎山
第二次戰役開始後,根據彭德懷“誘敵深入”的計劃,為了不讓聯合國軍北進的速度太快而影響中國軍隊的調動和威脅中國軍隊的側後,彭德懷命令38軍112師335團依據飛虎山之險阻擊聯合國軍。1950年11月4日,335團經過血戰占領飛虎山,到11月8日部隊完成阻擊任務安全撤離,經過五晝夜的血戰,防守部隊承受著韓國第七師和美軍一部的立體攻擊,最激烈的8日毫無防空力量的誌願軍承受80餘架美機及大炮地毯式轟炸,所有陣地均進入了肉搏戰,守衛飛虎山主陣地的335團2營陣亡十之六七,其中五連三排僅餘3名戰鬥人員。本次血戰共斃傷俘敵1800餘人,飛虎山前共有美韓軍遺體400多具,335團由此威名天下。
(2)血戰長津湖
第二次戰役中,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猖狂北犯,1950年11月底進到長津湖一帶。誌願軍第九兵團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設置伏擊圈,11月27日第九兵團發起全線攻擊。當時被包圍的美國陸戰一師約有四個團一萬多人,超出預定一倍以上。到28日拂曉誌願軍包圍新興裏之敵,美國則凶猛地反撲,其中80師傷亡及凍餓減員十分嚴重,每團僅餘數百人!故81師加入新興裏戰鬥,隨著包圍圈越來越小,美軍突圍一次比一次瘋狂。當晚氣溫繼續下降,美國全力向241團陣地發起衝擊,其中241團3營8連戰鬥到僅剩最後一人,美軍僥幸得以突圍,誌願軍隻好分路截擊,南逃美軍在1221高地受到阻擊分散而逃。
至12月2日,隻有200多美軍逃入柳潭裏,至此美軍31團,32團1營及第57炮兵營被27軍基本殲滅,美31團曾參加1918-1920年對蘇聯的幹涉作戰而獲得“北極熊團”的綽號,二戰中參加過阿留申群島,馬紹爾群島和衝繩等戰役,是美軍陸軍的佼佼者,此戰團長被擊斃,團旗被繳,最終全軍覆滅。27軍80師和81師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及非戰鬥減員高達10000人,全軍凍傷高達22%!
與此同時,柳潭裏的攻擊也展開了,參加此戰鬥的為20軍59師和27軍79師,均為王牌主力師,可惜嚴寒給誌願軍造成了相當數量的減員,戰鬥相繼在北山、1282高地、1382高地等展開,經過一夜激戰,陸戰7團和5團感到了巨大壓力,至30日開始下達撤退命令,陸戰一師進行了長達125公裏的撤退戰鬥。
下碣裏是美軍全軍的退路,誌願軍58師奉命攻占此地,經過戰鬥至30日深夜全師不足12個連,隻剩下1500人,僅有少量迫擊炮支援的誌願軍冒著美軍密集的火力一波又一波,前赴後繼,一度突入敵人防守的陣地,然而在突擊過程中傷亡太大導致後援不繼,在美軍反擊下突入陣地的戰士全部犧牲!誌願軍在戰鬥中所表現出的視死如歸般的勇敢,令美軍肅然起敬!美軍在下碣裏的防禦得到加強後,德洞山口又成了雙方爭奪的焦點。12月3日柳潭裏的陸戰5團和7團主力陸續到達德洞山口,遂坦克開路飛機掩護,開始全線撤退。此後美軍在退路上不斷受到誌願軍的攻擊,但美軍的優勢裝備得到很好的發揮,沒有受阻,至陸戰一師逃到真興裏後意味著他們逃離了包圍圈,但九兵團不甘就此放過陸戰一師,不顧一切代價,組織力量追殲,無奈11日陸戰1師登船安全撤離。這是一場真正的鏖戰,誌願軍投入3個軍12個師總兵力為15萬人,凍傷達30000多人,凍死達4000多人,陣亡1.5萬人。美軍傷亡為7000人,其中陣亡及失蹤為2500多人,凍傷減員為7300人。
(3)血戰三所裏
第二次戰役中,美軍受到誌願軍的迎頭痛擊後,迅速南撤,三所裏及龍源裏是美軍主力的唯一退路,38軍113師強行軍14小時疾進72.5公裏穿插到三所裏,同時師長江潮命337團搶占龍源裏,切斷美第九軍的退路。美軍為打通退路,動用飛機坦克瘋狂空圍,堅守鬆骨峰的335團一營三連最後僅五人生還。美軍在三所裏連續衝鋒十數次均為打退,美軍第9軍見從三所裏、龍源裏突圍無望,被迫遺棄大量輜重裝備轉向安州方向突圍,後經安州、肅川退向平壤。但此戰打出了38軍王牌軍的硬骨頭風采,戰後彭德懷特嘉獎38軍,“萬歲軍”由此名揚天下。
(4)血戰橫城
第四次戰役中,為遏製聯合國軍的猛烈攻勢,彭總命在橫城一帶打擊敵人,於是橫城反擊戰於1951年2月11日晚展開,誌願軍集結四個軍和人民軍兩個軍團欲全殲韓國第五師和第八師。誌願軍39軍117師350團長途奔襲插到敵後方,12日美退下來的美2師一部和韓國第八師2個營進入伏擊圈,戰鬥異常激烈,相當一部分誌願軍彈藥全部打光拚上了刺刀,前往支援美2師一個營進入了別一個伏擊圈,至2月13日橫城之戰結束,韓國第八師3個團,韓第三師和第五師各一部,美2師一個營,美韓4個炮兵營被消滅,共計12000多人。此戰狠狠教訓了李奇微,事隔10多年以後,李奇微在回憶橫城地區的作戰時仍心有餘悸。
(5)血戰砥平裏
第四次戰役中,為保持全線不致崩潰,李奇微命第十軍死守砥平裏,防守砥平裏的是美二師第二十三團(包括法國營在內有四個步兵營,以及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總計6000人),第三十八團為預備隊,第九軍,英第二十九旅,韓國第六師向砥平裏和文幕裏之間移動。誌願軍攻擊部隊投入來自三十九,四十,第十二軍三個軍的八個團,由40軍199師統一指揮。2月13日晚,砥平裏開始受到誌願軍攻擊。
此後幾天裏,中國軍隊一往無前的一波接一波的攻擊,無所畏懼,參加太平洋戰爭的美軍望著踏著同伴屍體衝鋒的我誌願軍部隊非常恐懼,他們見到了比日軍更不惜生命的部隊,美國動用的大量航空兵,炮兵持續不斷反反複複地轟炸誌願軍的攻擊方向,每平方米落下幾十顆炸彈,鮮血染紅了砥平裏,一百多人的連隊往往幾分鍾後僅剩七八人,戰鬥到最後的戰士往往與反擊的敵人同歸於盡者比比皆是,誌願軍陣亡者在5000人以上,僅40軍三個團傷亡就達1830人,359團3營僅有數人生還。由於通訊不暢,敵我裝備相差懸殊,沒有炮兵航空兵隻有簡陋裝備的誌願軍裝備最終無法突破美軍的防線撤出戰鬥,但誌願軍的英勇令敵手感到他們遇到了有世界第一勇氣的部隊。
(6)血戰鐵原
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以美軍第一軍為首的數萬敵軍突然直逼鐵原、漣川,誌願軍後方基地受到嚴重威脅,並有主力被合圍的跡象,彭德懷電令63軍死守鐵原。5月30日部隊冒雨進入陣地,積極搶修工事,美軍為突破鐵原每天集結大量航空兵、坦克裝甲兵、炮兵攻擊誌願軍陣地,鐵原南麵茂盛的森林全部被燒成光頭,地麵被凝固汽油彈燒焦,許多陣地打到最後一兩個人時與敵同歸於盡,一線部隊全都拚了刺刀。6月12日63軍完成狙擊任務撤出戰鬥,全軍戰後僅1500多人接受彭德懷司令員的檢閱,旋部隊補進20000多新兵。
(7)血戰漢江
第四次戰役中,為保證東線的會戰勝利完成,38軍奉命在漢江南岸死守,自1月25日頂住美24師,騎一師,英27旅等數倍敵人的攻擊,敵人憑借炮兵、坦克和空軍的掩護下分七路進攻,經十幾晝夜,38軍付出巨大代價。重點扼守350.3高地的342團大戰後,生還的僅幾十人,相繼守衛580高地的3個營及軍警衛連等總計也隻剩下幾十人,犧牲及重傷者均為十之七八以上。至2月16日38軍付出極大的代價,勝利完成阻擊任務,敵人全線攻勢減退。
(8)血戰上甘嶺
美韓為首的聯合國軍為爭奪朝鮮中線門戶,於1952年10月14日向守衛的誌願軍15軍45師發起上甘嶺戰役,至20日僅一個星期45師傷亡50%以上,21個步兵連無一完整。聯合國軍17個營,傷亡達7000人以上,至11月15日聯合國軍無力再戰,上甘嶺戰役宣告結束。誌願軍傷亡20000人左右,聯合國軍傷亡10000人以上,3.8平方公裏的土地完全被削平,被鮮血浸透。美軍共發射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彈,誌願軍發射40多萬發炮彈。誌願軍湧現了邱少雲,孫占元,黃繼光等戰鬥英雄,激烈戰鬥中與敵同歸於盡者比比皆是,後12軍加入上甘嶺的防守取得最後勝利。二等部隊的45師基本上被打光,但從此昂首跨入誌願軍一等主力行列,後被特別挑選改建中國第一空降軍。
(轉載請署名並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