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人民網:中國“被強大”了嗎?

(2009-08-16 00:28:04) 下一個
http://theory.people.com.cn/GB/9843331.html

2009年08月12日14:02

中國常常被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譽為經濟發展的“楷模”,但是我們卻沒有完整的經濟發展理論向發展中國家輸出

一段時間以來,“被”字句在中文網絡忽然走紅,從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收入被增長”,“工作被就業”,乃至關乎整個國家實力的“中國被G2”、 “中國被強大”等說法不脛而走,也引來議論紛紛。說起來,這種“被”字句自古有之,不是最新的網絡語言。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屈原列傳》中就有“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的記載。意思是說,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毀謗,能沒有怨恨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漢語語境中但凡是和這種“被”字句掛上鉤,多少都有些“怨”在裏麵,而“怨”的原因又往往和“信”字有關。

就拿“中國被強大”來說,這種提法本是國際社會一部分輿論對中國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的溢美之詞,進而要求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而中國的主流觀點認為我們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不能承擔超過自己能力的責任和義務,做好自己的事才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這就產生了“信而見疑”的問題:有西方政客認為中國的謙虛是“虛偽”,旨在逃避自己的責任,而國內則有學者認為國際上的某些說法屬於“忽悠”,企圖誘使中國為西方的經濟危機埋單。

在我看來,在“中國被強大”這個問題上,與其埋怨他人的誠信,不如建立我們的自信,而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就是“自醒”。所謂“自醒”就是對我們自己的強項和弱點有一個清醒的盤點。今天的中國是否強大,要看怎麽比、跟誰比、跟什麽時候比。印度最近建成了現代化的孟買跨海大橋,舉國彈冠相慶,但有一家清醒的印度媒體做了這樣的比較:印度造這座跨海大橋曆時8年,而在此期間中國建了7座大橋,包括世界上最長的杭州灣大橋。然而,這並不等於中國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但是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國,中國不能滿足於當“世界工廠”,而是要成為“世界大腦”,讓“中國創造”走遍全球。

這裏所說的“中國創造”,不光是指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專利,更主要的是要有自成體係的發展模式和文化價值。曾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趙啟正先生說得好:“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發源地,隻出口電視機,不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國的思想觀念,就成了一個硬件加工廠……”

中國常常被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譽為經濟發展的“楷模”,但是我們卻沒有完整的經濟發展理論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總不能說我們的理論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吧。這樣,在有關非洲經濟發展的研討會或培訓班上,依然還是西方的經濟學家在年複一年地講解其發展經濟學理論,中國的經驗至多隻是他們的“案例”。在各種多邊國際戰略和政策論壇上,來自中國的與會者“韜光養晦”已經習慣成自然,極少聽到中國人用流利的外語暢抒己見,即便發言也是在“我們的立場是一貫的和明確的”框框裏的老生常談。

雖然中國早已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但是在理念上卻依然不具備全球的輻射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國際社會上對中國的溢美之詞對中國而言就是一種“被強大 ”。我們既不要動輒抱怨“被傷害了感情”,也更要做好“被強大”的心理準備,把自醒升華為自信,一步一步地實現中國的自身價值,實實在在地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作者係亞洲開發銀行項目官員)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