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在德國侵略者計劃中的高加索

(2009-07-28 21:20:35) 下一個
zt: 在德國侵略者計劃中的高加索

錄自《高加索會戰》(蘇)http://bbs.chinesewwii.net/showthread.php?t=9932

德國軍國主義的侵略性政策和戰略的曆史,都同它向東方入侵的企圖分不開的。“東進”――在這短短的兩個字裏包含了德國軍國主義分子――從古代豢養的騎士到現代波恩複仇主義者――的對外政策和戰略的基本信條。

究竟是什麽力量驅使他們對東方這樣向往呢?德國侵略者又老是虎視耽耽地  著什麽呢?許多世紀以來,垂涎一望無際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遼闊土地,奴役斯拉夫各族人民,搶劫其財富,就是德國侵略政策的主要目標。他們視此為稱霸世界的必由之路。德國軍國主義的全部曆史,是沿著一條暴力、搶劫和掠奪的血腥道路發展起來的。德國侵略者“東進”的道路是以摧毀城市、焚燒村莊、消滅人類文化和文明中心、大規模的滅絕別國民族為標誌的。

他們的經濟間諜湧向近東和中東、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湧向非洲。德國特務深深地鑽進這些國家的經濟部門、國家機關和軍隊之中。接踵而來的還有德國參謀總部的人員。然後,在其戰略地圖上標上箭頭――未來侵略進軍的方向。

其中的一個箭頭就是指向東南,經過烏克蘭、克裏木和高加索指向遙遠的印度。1915年7月8日,德國一些教授撰寫的一份備忘錄中提出的許多要求中的一條要求,就是侵占烏克蘭和高加索、巴爾幹各國、整個近東直至波斯灣,以及印度、非洲的大部分地區(首先是埃及),以便給“英圖的生命線以致命的一擊”。

這個計劃一目了然地反映出德國帝國主義對東方遼闊土地的侵略意圖。德意誌帝國許多議員、將軍、工業家、貿易家、銀行家、地主、教授、教師、法官和律師都在這份備忘錄上簽了寧。知識界的大批人物參加這次簽字,表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過程中,侵略的氣焰籠罩著德國各階層人士。

德國帝國主義的軍事思想家、前第二集團軍作戰參謀次長魯登道夫將軍,氓在敘述德國帝國主義東進的“簡單的”目的時寫道:“我既不想望得到烏克蘭的土地,也不想望得到高加索的土地,我隻是想要從那裏得到一般說來我們生活和繼續進行戰爭所必要的那些原料。……我還想盡可能利用這些地區的人力擴充一些軍隊,如果還有可能的話招募一些勞動力到德國來以便騰出一些德國勞動力使他們應征入伍”。

這個德國軍國主義的頭目和吹鼓手,就是這樣直言不諱地一語道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德國戰略計劃中有占領烏克蘭和高加索的企圖。他認為,這些地方應變為向德國軍事工業提供原料、為德國武裝力量提供兵員(炮灰)和為德國工業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地方。然而,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僅要把高加索變為它的一個殖民地,而且還要把高加索變為它向近東和亞洲擴大侵略的戰略跳板。

對比德國軍國主義的另一個頭目興登堡將軍說得更加露骨。他在回憶錄中談到高加索的重要性時說:“希望戰爭的所有參加者都能夠哪怕是部分地,利用外高加索的豐富原料資源”,同時他又指出這個問題的另一方麵,“英國同樣希望經由白海和阿爾漢格爾斯克及經由裏海和巴庫保持對俄國施加影響。鑒此,實現土耳其帝國計劃……也符合我們的利益”。(見《興登堡回憶錄》,德文節譯本,彼得格勒,中央合作《思想》出版社,1922年版,第104頁)

這樣,在這裏又揭示出在德國帝國主義者計劃中爭奪高加索的另一方麵的意義――抵製英國對俄國的影響並借助土耳其在高加索站住陣腳。問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剛一開始,德國帝國主義冒險計劃的破產就已成定局。他們的實際能力適應不了他們狂妄的侵略野心。德國帝國主義者被協約國的武裝力量牽製在歐洲,不得不暫時放棄在高加索和土耳其的利益。

於1918年,在俄國剛一建立蘇維埃政權之後,德國帝國主義對高加索實行侵略政策和戰略的新階段開始了。1918年2月對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同武裝幹涉爆發之後,德國帝國主義者竭力利用我國內戰的時機,以實現其占領波羅的海沿岸、烏克蘭和高加索的夢寐以求的計劃。

高加索這時成了激烈階級鬥爭的舞台。在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府上了台,它們是資產階級和地主、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等最反動勢力同外國帝國主義特務走狗勾結在一起的大雜燴,倚仗西方帝國主義者撐腰,推行反人民的政策。同時,後者也利用這些政府作為入侵高加索的幌子。

1918年2月12日,土耳其軍隊開始對外高加索進行武裝幹涉。他們在德國帝國土義者的許諾下,到5月底就占領了亞美尼亞大片土地,侵入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並淮備進犯巴庫。與此同時,德軍從西線也對蘇維埃共和國發起了攻勢。這是德、土帝國主義者早就策劃奸的反對年輕的蘇維埃國家的聯合行動。

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號召全體人民起來同外國侵略者進行鬥爭。長期而艱苦的鬥爭開始了。在這一鬥爭的初期,蘇維埃國家無力投入大量兵力保衛高加索和給德、土侵略者迎頭痛擊。

德國帝國主義者趁此時機和利用土耳其對德國附庸依賴關係,采取了一係列行動,以便在高加索站住腳、攫取它的自然財富和人力資源繼續擴大對蘇維埃共和國的侵略和在西方繼續進行戰爭。

1918年5月25日,根據同格魯吉亞孟什維克政府訂立的條約,德國第一批3,ooo名士兵在波提登陸,5月30日,以舒倫堡伯爵為首的德國外交使團到達梯弗裏斯(即今第比利斯),接著對住在格魯吉亞的德國僑民和對在外高加索的奧地利、德國戰俘宣布動員令。德國軍事專家和軍隊開進了格曹吉亞。格魯古亞的鐵路和水路運輸很快就被德國占領者霸占了。

德國幹涉者一站住腳就開始著手把格魯吉亞政府的一些部門和機關、以及一些重要的經濟部門完全控製到自己的手裏,並且獲得往德國出口原料的專利權。德國占領者在格魯吉亞到處建立恐怖和暴力製度。他們強征農民的糧食,向人民索取苛捐雜稅,組織恰圖拉錳礦等許多廠礦企業為德國生產。在德國士兵的刺刀下,在格魯吉亞建立地主資產階級的秩序。於是格魯吉亞就這樣變成德國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和向高加索和近東擴大侵略的跳板。

然而,使德國帝國主義者最感興趣的還是巴庫的石油。魯登道夫寫道:“我們隻有指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才能從巴庫弄到石油。……根據同土耳其達成的協議,馮12539;克雷斯上校將負責經營巴統――梯弗裏斯――巴庫這條擁有大量油槽車的鐵路。但是,在所有這方麵的根本問題,當然嘍,還是我們怎麽能夠進到巴庫的問題。 ”①(魯登道夫:《我對1914-1918年戰爭的回憶》,第2卷,第219、220頁)

德國帝國土義者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再次利用土耳其。德國與土耳其一起著手瞧備近犯巴庫。德國軍國主義者不僅把巴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石油產區,而且還看作是一個外高加索全部革命力量的聯合中心,歐洲通往亞洲、近東和中東各國的咽喉。隻要巴庫還在勞動人民手裏一天,十月革命紅旗還在巴庫上空飄揚一天,德國人就不會相信他們在高加索的統治是牢固的。這就是為什麽德國和土耳其帝國主義者要那樣頑固地向巴庫進攻的原因。

德國幹涉者為了入侵高加索和實現其侵略計劃,不僅利用土耳其和格禽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民族主義政府,而且還利用流竄至我國南部的白匪軍頭子――反革命將軍克拉斯諾夫、鄧尼金及其他匪首。德國帝國主義者幫助克拉斯諾夫將軍向察裏津進犯,以便把高加索和裏海沿岸地區同蘇維埃俄羅斯之間的聯係切斷,並阻止蘇軍對高加索各族人民的援助,首先是阻止對革命的巴庫的援助。德寇從蘇呼米援助格魯吉亞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的軍隊向索契和土阿樸謝進犯,接應鄧尼金的白匪軍。

德國帝國主義者就是這樣借用我國內部的反革命勢力妄圖鑽進北高加索,以便侵占庫班產糧區、邁科普和格羅茲尼油田的。

德國和土耳其侵略者針對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多民族成分、他們的性格、宗教信仰和文化的特點,沙皇製度在許多世紀以來製造的民族糾紛,企圖輕而易舉地實現他們的高加索計劃,他們在阿塞拜疆和達格斯坦到處進行挑撥離間和破壞話動,大造巴庫蘇維埃政權的謠言,在伊斯蘭教徒中間煽動泛伊斯蘭主義情緒,等等。
但是,一切伎倆都幫助不了德國侵略者實現他們的攫取高加索財富的計劃,也幫助不了把外國奴役的枷鎖套在高加索勞動人民的身上。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的英明對外政策和民族政策、蘇維埃共和國各族人民的無私授隊保證了高加索各族人民在國內戰爭和在反對外國武裝幹涉者的鬥爭中獲得勝利。德國帝國主義入侵高加索的企圖這次又可恥地失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帝國主義者企圖入侵東方的新階段。

眾所周知,希特勒匪徒在擊敗法國和其他西歐國家之後就立即開始了反蘇戰爭的具體準備。進攻英國的“海獅”登陸作戰準備工作退居到第二位。這個戰役的準備工作繼續進行,隻是出於政治和戰略偽裝上的需要。德軍參謀總部的主要注意力轉到製定反蘇的戰略計劃和實施這場戰爭準備的實際措施上了。法西斯德國的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上將在其工作日記中的記載,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1940年7月31日,他記下了希特勒下達的對蘇戰爭戰略計劃――“巴巴羅薩”計劃――指令的原始材料。

按照這些指示,反蘇戰爭的開始叫間定在1941年5月,作戰時間――五個月。按照最初的企圖,在普裏皮亞特河以南向基輔實施一個突擊,從波羅的海沿岸和白俄羅斯方向向莫斯科實施另一個突擊。“此後,從北邊和南邊兩側進行包圍,稍後,實施局部戰役占領巴庫地區”。(見《軍事曆史雜誌》,1959年,第2期,第67頁)

  這些指示成了製定1940年12月18日希持勒第21號訓令的基礎。這―訓令規定戰爭要達到的最初目標是:消滅蘇聯西部地區的蘇聯陸軍的主力,占領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所和島克蘭,向普裏皮亞特河以北進行主要突擊,以便迅速地打到莫斯科。

因此,在希特勒的訓令中在戰爭第一階段絲毫也未提到高加索。看來,這是因為希持勒匪徒從速決戰思想出發,他們認為若是達到戰爭的最初目標蘇聯就會土崩瓦解,井且就可毫尤阻擋地占領蘇聯伏爾加柯、阿爾漢格爾斯克以西地區的所有領土。這樣,就沒必要專為占領高加索和巴庫去進行―次作戰了。

然而,戰爭並沒有按照法國斯統帥部計劃的那樣發展。“閃電戰”思想,在希特勒侵略蘇聯一開始就破產了。在法西斯德國軍事當局的麵前愈來愈清楚地呈現出一場持久戰的前景。這種情況迫使德國戰略家對其計劃做了一係列的修改和補充,即德軍主力逐漸從莫斯科戰略方向移向烏克蘭――高加索方向。這種思想特別明顯地反映在德軍最高統帥部和陸軍總部的後來的訓令裏、希特勒在德軍高級將領會議上作的指示裏和外交文件裏。例如在1941年7月12日發出的德軍最高統帥部第 33號補充訓令中就已強調進攻高加索的必要性。這份訓令中談到:“一旦戰役態勢和物資技術保障情況許可,隸屬坦克第4集團軍的坦克第1集群和坦克第2集群及其尾隨的各步兵師和山地步兵師在占領哈爾科夫工業區之後,便應立即渡過頓河向高加索進攻”。

1941年8月12日發出的德軍最高統帥部第34號補充訓令中,給德軍在東線南翼作戰的部隊規定了占領克裏木的任務。這份文件中談到,“因為克裏木是敵人的空軍基地所以它對羅馬尼亞石油區是個特大的威脅”。(見《軍事曆史雜誌》,1959年,第6期,第37頁)

  希持勒軍事當局要侵占克裏木不僅指望以此保障羅馬尼亞石油產區的安全,而且也想用它作為入侵高加索的跳板。第34號補充訓令中還規定必須把山地部隊派到克裏木去,並“檢查運用這支部隊橫渡刻赤海峽和繼續向巴統方向進攻的能力”。(同上)

法西斯德寇欲要迅速擊敗蘇聯武裝力量,占領蘇聯首都莫斯科、我國西北和高加索工業區的計劃到1941年底就完全破產了。1941年底以前結束戰爭的希望已成泡影。在法西斯德軍最高當局中發生了動搖和意見分歧。希特勒及其統帥部提出在戰場兩翼連續不斷地用坦克兵團實施突擊,以便在冬季到來之前占領蘇德戰場南段的克裏木、頓巴斯的工業區,切斷蘇軍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補給,並且同芬蘭軍隊一起在北段包圍列寧格勒的戰略,同陸軍總部堅持的主力仍按原來部署用坦克兵團在莫斯科戰略方向上繼續實施進攻的意見發生了衝突。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希特勒於1941年8月21日給陸軍總司令官下達了訓令。訓令中強調指出德軍要盡快占領克裏木、頓巴不斯和進入高加索的重要性。

希特勒熱中於占領克裏木、頓巴斯煤礦區、高加索和攫取黑海製海權的想法,在他1941年8月22日給陸軍總部寫的一封便由中透露了出來。希特勒在這封便函中向陸軍總部解釋說,戰爭的基本目的‘一是徹底消滅俄國這個大陸強國――隻有用消滅俄國武裝力量和占領或毀滅他們賴以生存的經濟基地的辦法才能達到。 “……從政治上考慮,最緊要的是盡快地前出到俄國的石油產區,這樣做不僅是為了斷絕俄國的石油來源,而且啊首要的是要給伊朗以現實的希望,使他們看到不久就能得到德國的實際援助,以抗拒來自俄國和英國的威脅。

從上述任務的角度來看……莫斯科問題就其本身意義而言,實際上已退居到了次要地位”。(見《軍事曆史雜誌》,1962年,第11期,第86頁)

希特勒1941年8月21日發出的訓令和1941年8月22日給陸軍總部寫的關於對蘇作戰問題的便函,成了前希特勒將軍們在西方資產階級報刊雜誌上發表別有用心文章的主題。如,“元首”的老部下及其意誌的執行者蔡茨勒、提伯爾斯克希、布盧門特裏特、韋斯特法爾等將軍企圖把法西斯德軍將領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洗刷得一幹二淨,並且把法西斯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失敗的罪過統統都推到希特勒一個人身上。他們硬說,1941年8、9月間,把德軍主力從莫斯科戰略方向南移,似乎是希特勒把德軍參謀總部製定的“閃電戰”計劃導致破產的一個“可悲的決定”。

但是,根據許多無可辯駁的文獻資料查明,早在戰爭以前很久,希特勒及其將軍們就認為經濟因素具有巨大意義。因此,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烏克蘭的工業區、高加索的石油,就成為德軍參謀總部侵略計劃垂涎的目標。法西斯德軍最高統帥部同陸軍總部的爭論並不是爭論戰爭的目的,而隻是達到達些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通過對希特勒統帥部和德軍參謀總部一係列文件的分析研究,我們看明,德寇對“閃電戰”思想的破產和過渡到持久戰的前景看得越清楚,他們把德軍主力向蘇德戰場南翼轉移的趨勢也就越明顯。這一客觀傾向使希特勒產生了一種作出片麵的(經濟、政治和戰略的)決定的錯覺。

布盧門特裏特將軍把希特勒對待戰略的“經濟主義的”態度說成是莫斯科會戰“可悲下場”的主要原因。他寫道:“希特勒是從純經濟主義觀點對待戰爭的。他想攫取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炭、以及高加索的石油”。(《可悲的決定》,英譯本,莫斯科,軍事出版局,1958年版,第75頁)

對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中的意圖作出這樣片麵的解釋,是不客觀的和沒有說服力的。把法西斯德軍主力向蘇德戰場南翼轉移,首先是出自政治動機的。當然,為了進行曠時日久的戰爭是需要有新的戰略原料來源的,特別是石油的來源,需要攫取新的戰略原料基地。希特勒看到了蘇聯南方和近東各國就是這種基地。然而吸引希特勒匪徒的還不僅僅是高加索的石油。在這方麵了解一下1941年7月希特勒統帥部製定的法西斯德軍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的第三階段計劃不是沒有稗益的。

下麵就是這份文件原文:

“從北高加索出發,越過高加索山脈和伊朗西北部,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臘萬迪茲山口和哈納金山口的戰役

戰役目的:

戰役目的是占領高加索石油區,並於1942年9月以前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各山口,以便繼續向巴格達推進。

戰役階段:

戰役分為六個階段進行(預計持續時間――1941年11月到1942年9月)。

這六個階段是:

1.在北高加索占領幾處戰略展開地域(從1941年11月開始);

2.展開兵力準備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到1942年5月底),

3.分兩個階段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1942年7月);

4.經由外高加索向阿拉斯河實施進攻;

5.在大不裏士和克爾曼沙赫地域占領向伊朗――伊拉克邊界進攻的出發陣地;

6.為達到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臘萬迪茲山口和哈納金山口的戰役目的實施的進攻(從1942年7月4―6日到9月初)。

戰役第一階段的開始,以當前戰役的結局而定。

能否在1941年冬季進到伏爾加河是戰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的先決條件……”(《絕密,僅供統帥部
參閱!》文件資料匯集,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67年版,第213頁)

這就是為什麽希特勒在擬定1942年夏季攻勢計劃時,首先力圖到達伏爾加河大彎曲部地域並占領高加索的原因。蔡茨勒將軍寫道:“毫無疑問,實現這些意圖將具有巨大意義。’如果德軍能夠在斯大林格勒地區渡過伏爾加河,切斷俄國從北到南的主要交通線,而且如果高加索石油能夠用來滿足德國的軍事需要,則東方的戰局就會根本改觀現,而我們對戰爭勝利結局的希望就會大大地增強。”(《可悲的決定》,153頁)

因此,不僅是希特勒及其統帥部,而且還有陸軍總部人員,都寄厚望於高加索。接替哈爾德將軍參謀總長職務的蔡茨勒將軍道出了希特勒的下一步打算。他寫道:“ 達到這些目的以後(指占領高加索),他(希特勒。――作者注)想經由崗加索或其他途徑派遣快速兵團進入印度。”(同上)

1942年夏季戰局的戰略計劃的實質,在希特勒l942年4月5日發出的第41號訓令中作了闡明。從這份訓令中可以看出,法西斯德軍最高統帥部總的企圖是穩住蘇德戰場中段既得的態勢,不斷地在蘇德戰場的兩翼實施突擊粉碎蘇軍的翼側集團,得手後,再用這些部隊去攻打列寧格勒並打通與芬蘭軍隊陸上的聯係,爾後入侵高加索。

訓令中指出:“因此,首先要把現有的兵力全部集中到南線去進行主要戰役,以便將敵人消滅在頓河以西,爾後奪取高加索的油田並翻過高加索山脈”。(迪爾,《向斯大林格勒進軍》,第127頁)

1942年春夏兩季在蘇德戰場展開的戰事表明,法西斯德軍不顧死活地要來實現希特勒賦予他們的任務。在後麵幾章裏,我們還要闡述希特勒妄圖占領高加索的計劃的細節。1942年7月23日發出的第45號訓令談到了這個計劃。

可以看出,法西斯德軍的頭目,都認為占領高加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們指望,搞掉高加索的石油後會大大地削弱蘇聯,而德軍挺進到外高加索,則會切斷蘇聯經由高加索和伊朗同國外的聯係;一旦占領高加索和外高加索,法西斯德國就會得到它自己迫切需要的石油;希特勒匪徒還打算在占領高加索之後,設法使土耳其參加反蘇戰爭;隻要我黑海艦隊失去停泊基地,它就可能被消滅,而敵人就有可能完全奪取黑海上的製海權;法西斯德軍入侵外高加索,就會為它今後在近東作戰和在那裏建立法西斯霸權創造有利條件。換句話說,占領高加索對法西斯德軍統帥部實施全球戰爭的計劃具有頭等意義。  


     高加索的防禦措施

偉大衛國戰爭開始以前,在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遼闊地區上有兩個軍區――北高加索軍區和外高加索軍區。

在實行劃區征兵製的年代裏,我軍積累了大量後備兵員,因而在偉大衛國戰爭之前我們能夠組建起來大量兵團。從1939年起,在北高加索軍區開始組建步兵師和騎兵師、坦克旅、炮兵部隊和航空兵師。1941年5月,用這些部隊編成了第19集團軍。原北高加索軍區司令員N.C.科涅夫中將為該集團軍的司令員。

偉大衛國戰爭剛一開始,北高加索軍區就組建了獨立的第56集團軍,北高加索軍區司令員Ф12539;Н列麥佐夫中將為司令員。第37集團軍從北高加索軍區得到了人員補充。在北高加索軍區內又組建了Д12539;И裏亞貝謝夫中將指揮的第57預備隊集團軍,Ф12539;М哈裏托諾夫少將指揮的第9集團軍和南方方麵軍其他兵團和部隊的人員也都得到了補充。

諾沃契爾卡斯克高級騎兵學校、羅斯托夫、克拉斯諾達爾、奧爾忠尼啟則、馬哈奇卡拉、格羅茲尼、邁科普和布依納克斯克步兵學校、羅斯托夫炮兵學校、耶伊斯克航空學校、阿爾馬維爾預備役指揮人員進修班等為部隊培養了大批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

在外高加索軍區也有了―些變化。1940年,統帥部從預備隊中給外高加索軍區調來了5個步兵帥、1個騎兵師、1個坦克師、2個獨立輕型坦克旅、1個航空兵旅、3個航空兵師、幾個炮兵、專業和技術部隊。在這個時期內,還組建了步兵第3軍和第23軍的軍部。

偉大衛國戰爭爆發後,在外高加索軍區開始組建新的部隊和兵團。從1941年8月至l2月組建了20多個步兵師。到7月底,外高加索軍區共展開了4個集團軍(第44、第45、第45和第47集團軍)。

黑海沿岸南段的防禦任務交由外高加索方麵軍的部隊(1942年12月30日前司令員是Д12539;T12539;科茲洛夫中將,軍事委員Ф12539;A沙馬寧師級政委,參謀長Ф12539;N12539;托爾布欣少將)擔任。由於土耳其政府公然推行親德政策,方麵軍的主力仍然集結在蘇土邊界附近。此外,根據蘇伊條約,方麵軍一部兵力l941年8月25 日進駐伊朗。

因此,在戰爭第―階段,最高統帥部不能全部調用外高加索方麵軍的部隊到北麵來加強高加索的防禦。此外,在戰爭的頭幾個月,又從外高加索方麵軍中抽出7個正規師、377個預備役連和756個坦克乘員組補充到前線上作戰的各個集團軍去了。將騎兵第17師和第24師調給西方方麵軍。防守克裏木的第5l集團軍也從外高加索得到了幾個兵團。步兵第388師轉隸給瀕海集團
軍。當1941年秋,在西南方向出現敵人可能從羅斯托夫和刻赤海峽突到高加索的威脅的時候,外高加索方麵軍開始向北高加索調動部隊。第44集團軍的兵團和部隊及第47集團軍的一部向北高加索進發。這時,步兵第398師、第400師、第317師、坦克第6旅、第54旅、數個炮兵團、2個航空兵師和許多其他兵種部隊和分隊調給南方方麵軍。

蘇聯政府當時極為重視加強黑海和裏海的海軍兵力。

戰前,蘇聯在黑海上擁有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其力量遠遠超過黑海沿岸各國海軍力量的總和,它不僅能同黑海沿岸各國海軍進行有效的鬥爭,而且也能夠同極可能在黑海出現的德國和意大利海軍艦艇進行有效的鬥爭。

當時,在高加索有諾沃羅西斯克海軍基地和巴統海軍基地。

戰爭開始一個月後,建立了波提海軍基地(司令員M12539;Ф12539;庫馬寧少將,軍事委員B12539;N12539;奧爾洛夫團級政委,參謀長A12539;B12539;斯維力德洛夫海軍少校)。基地編有 2個潛艇大隊,1個魚雷快艇大隊(12艘),1個護衛艇大隊(23艘),2艘基地掃雷艦,水警區兵力,4個海岸炮兵連,6個個高射炮兵連。有2艘驅逐艦以波提和巴統港為基地,到1941年10月後,由於喪失了西麵的海軍基地,黑海艦隊分艦隊的其他艦艇也以此兩港為基地。(見蘇聯海軍戰史局檔案館檔案:檔175,卷宗32678,第1-2頁)波提海軍基地部隊在外高加索軍區部隊的配合下,防守從土耳其邊境到阿德列爾的黑海沿岸地區。

諾沃羅西斯克海軍基地(司令員A.П.亞曆山大羅夫海軍上校,軍事委員N.Г.鮑羅金科團級政委,參謀長Г.H.霍洛斯佳科夫海軍上校)在戰爭開始時,包括動員後新組建的部隊,計有:1個護衛艦大隊(4艘),1個掃雷艦大隊(21艘),2個魚雷快艇大隊(2l艘),3個擴衛膽大隊(33艘),1個潛艇訓練大隊(7艘),水警區兵力,11個固定的和鐵道的海岸炮兵連,8個南射炮兵連,1個海岸防禦後備團,1個海軍陸戰隊旅,1個步兵營和其他一些步兵部隊。這個時候,黑海艦隊分艦隊和其他編隊的大量
艦艇(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和29艘掃雷艦)也到諾沃羅西斯克停泊。(見蘇聯海軍戰史局檔案館檔案:檔55,卷宗5127,第23-27頁)諾沃羅西斯克海軍基地(包括刻赤岸防區)的部隊在北高加索軍區部隊的配合下,防守從阿德列爾到刻赤海峽(含刻赤海峽)的高加索黑海沿岸地區。

為了加強亞速海沿岸的防禦,海軍人民委員於1941年7月23日命令在黑海艦隊編成內組建亞速海區艦隊(司令員A.П.亞曆山大羅夫海軍上校,軍事委員A.A.羅申旅級政委,參謀長N.A.符羅裏科夫海軍中校)。8月15日,從刻赤到達馬裏烏波爾(今日丹諾夫)的這支新區艦隊的艦艇有:3艘炮艦,5艘護衛艦和7艘掃雷艇。三個星期後,又編進區艦隊1個殲擊航空兵大隊(9架飛機),過一個月後,又組建獨立頓河支隊(4艘江河炮艦和8艘護衛艦)。(同上,檔175,卷宗32678,第1-2頁)

除黑海艦隊這些編隊而外,還可令駐在克裏木的海軍分艦隊、海軍基地和空軍部隊編成內的兵力和兵器參加高加索的保衛戰。

當時我軍新裝備的巡洋艦、驅擊領艦和驅逐艦具有良好的戰術技術性能,特別是航速大、火力強、艦炮操縱靈活。潛艇也很現代化,火炮和魚雷武器威力大、水麵航速高,但是水下航速卻很慢而且通信設備又不完善。黑海艦隊的飛機幾乎全是一些舊式飛機(隻有l6架米格―1型新式飛機)。亞速海區艦隊的艦艇在動員之前都是一些航速低、機動性差和機械已經磨損嚴重的民用船隻,稍加改裝並裝上火炮(45―130毫米)和機槍。裏海區艦隊的艦艇雖然是專門建造的戰鬥艦艇,但武器裝備卻與亞速海區艦隊完全一樣。

水麵艦艇和潛各部隊和編隊,都已做好隨時執行海上戰鬥任務的準備。從射擊訓練的成績看,它們可以擊毀可見的海上目標、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岸上目標能在白天和夜間擊退成水平飛行的單架敵機的攻擊。巡洋艦和驅逐艦能夠實施單艦魚雷攻擊,魚雷快艇能夠實施單艦和編隊魚雷攻擊。潛艇能夠在一般情況下遂行單艇魚雷攻擊的戰鬥任務。海軍基地的兵力和兵器已經做好抗擊敵人來自海上空中突擊的準備。

艦隊沒有訓練和掌握與磁性水雷作鬥爭、與敵人俯衝轟炸機和大編隊敵機密集突擊作鬥爭的經驗、以及艦隊各種兵力之間保持協間動作的能力,這些都是艦隊戰鬥訓練上的缺陷。

艦隊航空兵能夠對敵人海上艦艇進行轟炸突擊和魚雷突擊,白天能夠以一個團的編隊轟炸敵人海軍基地和港口,夜間能夠以小編隊或以單機轟炸上述目標,在敵人占領水域敷設水雷,掩護我海軍基地和瀕岸近海的船隻,進行空中偵察等。

偉大的衛國戰爭前夕和戰爭過程中,北高加索軍區和外高加索軍區的空軍得到了很大發展。北高加索軍區組建了數個航空兵旅和開設了巴太斯克、耶伊斯克、塔甘羅格等航空學校。部隊開始裝備了依-5、依-15、依-16、依-153等型殲擊機和斯勃型雙引擎轟炸機。但是這些飛機的戰鬥性能仍不如德國飛機好。隻是殲擊航空兵有為數不多的、在某種程度上符合現代化空戰要求的雅克―1型飛機。這兩個軍區的空勤人員還沒有完全配齊。

在北高加索軍區和外高加索軍區大量開始新辟和擴建機場。

在北高加索組建了兩個空軍集團軍:空軍第4集團軍(司令員K.A.維爾西寧空軍少將,參謀長A.З烏斯季諾夫空軍少將)和空軍第5集團軍(司令員C.K.郭留諾夫空軍中格,參謀長C.П西尼亞科夫空軍少將)。高加索會戰開始前夕,外高加索方麵軍空軍部隊和兵團內共有409架作戰飛機。此外,在後備航空兵第 11團、第25團、第36團和8所航空學校內還有800架飛機,其中殲擊機125架、轟炸機107架、教練機568架。

後來,在北高加索會戰打響後,外高加索方麵軍空軍根據最高統帥部指示撥出4個殲擊航空兵團(72架飛機),編成第44集團軍的空軍,以支援第44集團軍掩護北高加索通往馬哈奇卡拉和巴庫的接近路。[見蘇聯國防檔案館檔案:檔209,編號1038,卷宗32,第87頁]  

  方麵軍航空兵的其餘兵力(第45集團軍、第46集團軍和方麵軍的空軍部隊)都用來防守我國與土耳其和伊朗的邊界。

由於北高加索我航空兵機場有限,所以靠近前線的機場經常擁擠不堪。如,阿德列爾機場上就駐紮了空軍第5集團軍的4個團和方麵軍空軍的其他一些部隊。此外,山嶽地區機場特別少,高加索山脈又把空軍第4集團軍和第5集團深的駐地隔井,都給航空兵的機動和大規模使用帶來了閑難,使它的戰鬥能力不能很好發揮。

許多同誌看到高加索離我國西部邊界甚為遙遠,因而他們認為敵人入侵高加索主要是靠實施登陸作戰和空降作戰,所以對從北麵、即從頓河方麵來防守高加索一事就不太注意了。外高加索方麵軍第44集團軍隻是在巴庫方向上沿蘇拉克河部署了2個師從北麵和西北麵掩護巴庫,1941年冬季捷列克河構築一道防禦地區,卻沒有派部隊去守備,這個防禦地區到1942年春季就基本被洪水淹毀。

北高加索各地對空防禦也組織得很差。1942年5月4日,北高加索方向戰線司令員向紅軍總參謀長報告說,敵人可能在北高加索軍區地區內進行大規模空降作戰,可是我們防空兵器卻很少。

在組織高加索防禦過程中,對組織黑海沿岸的防禦是特別重視的,盡管這裏也出現了不少嚴重缺點。

黑海沿岸地區和各處海軍基地的防禦工程早在戰爭爆發前就開始構築了。但是,它們主要是從抗擊敵人來白海上和空中襲擊的角度構築的,很少考慮到敵人來自陸地的襲擊。各基地沒有構築抗擊可能來自陸地方向的襲擊的防禦地區、支撐點和各種工程設施,也沒有製定出從海上、空中和陸地三方麵保衛海軍基地的統一作戰計劃,我軍指揮員們沒有想到需要建立這樣的防禦體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