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二戰後的美國東亞布局
(2009-07-15 18:37:15)
下一個
zt:二戰後的美國東亞布局
作者:田煜 2009-7-15
今天看到了一個朋友的博客,裏麵提到了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戰後世界格局構想,朋友的文章標題就是《美國曾計劃把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交給中國》。並配有一張美國規劃的二戰後的世界格局。
他在文章中主要陳述的是羅斯福在幾次四國會議中提出的種種建議,以及與其他三國首腦交換戰後格局劃分的記錄。從這些內容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國總統羅斯福(其繼任者們也同樣延續著相同的美國戰略),期望世界上出現明顯的勢力分割,一方麵是社會主義的蘇維埃俄國;另一方麵是以美英為首的盟國勢力。美國希望在歐洲與歐洲盟國建立北約組織,在歐洲建立一道屏障阻礙蘇聯的歐洲發展。美國希望拉攏土耳其以及從新興的阿拉伯國家一起在重要形成一個屏障不讓蘇聯勢力進入中東和非洲。同時美國也希望能利用幫助印度獨立來換取印度的親美政策。用中南半島和東亞原日占區土地換取中國的長期親美政府和長久同盟關係,以利用中國鉗製蘇聯,清除歐洲勢力涉足亞太利益。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先後在四國會議中提出亞洲的日占領土分割與亞洲的民族獨立自治問題。並且與蘇聯劃分歐洲勢力範圍,盡量爭取歐洲版圖。美國的這一世界規劃基本上得到了與會其他三國首腦的認可和默許,隻是在局部細節上有所分歧。
在本文中我主要闡述和討論美國二戰之後全球戰略對東亞布局的影響,所以在此對歐洲及其他地區不做過多闡述。下麵直入正題。
在亞洲,美國想建立新的亞洲秩序,打破原有的歐洲殖民形式,將美國勢力深入亞洲國家。同時也將反蘇反共的最前線設置在蘇聯的鄰國中國及其周邊亞洲國家。所以美國提議在原日戰區建立國際托管,而實際上由中國托管的局勢。同時也提出這些國家已經存在民族獨立勢頭,戰後應該支持並且幫助這些地區取得民族獨立,結束殖民地統治建立新的民主國家。但美國同時指出這些地區建立獨立的民主國家條件還不成熟,在幾十年中將由中國為主導,美國為幫扶逐漸的建立民主獨立國家。美國的這一提議,遭到了英法的抵製。英國人為應當維持戰前的布局,繼續進行殖民管理,由原屬國家接管。繼續由英法主導印度和中南半島的局勢。因在談判桌上無法達成一致,美國曾授意並協助中國軍隊駐守從日本手中解放的中南半島地區,並且希望中國遠征軍在中南半島繼續作戰,擴大戰果。但此舉遭到了法國的強烈抗議。而且中國遠征軍的作戰均無法得到英國的軍事援助。英法的一些列動作致使中國遠征軍無法繼續在中南半島上繼續對日作戰擴大戰果。
麵對這樣的局勢,美國通過與英法協商達成共識,中南半島依然由英法主導,中國勢力戰後退出該區域。而美國由此換取了亞洲其他日占取得控製權。那麽美國放棄了由中國主導亞洲戰後局勢的設想嗎?其實並沒有,美國依然希望對中國予以扶持,並且通過將琉球群島,澎湖列島劃還中國,將東亞控製權交由中國的方法,與中國建立長久的同盟關係。從美國的初步構想可以看出,美國的亞洲戰略重點在中國,一方麵阻遏蘇聯和社會主義的擴張,另一方麵防止有侵略野心的日本再次崛起。可見日本在最初的美國規劃中並沒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完全處於戰敗國應在的被壓製地位。
美國在亞洲的戰略規劃並沒有如願。之所以會落空是因為沒有判斷出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壯大,並且可以最終獲取全中國的解放;另一方麵就是沒有估計到蘇聯的對日作戰後能夠如此迅猛的擊潰日本關東軍。
戰勝日本後,美國加緊了其亞洲尤其東亞地區的規劃發展。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利用海空軍優勢國民黨軍隊迅速的占領了全國的主要城市,並且急速的向東北和解放區周邊調集兵力儲備物資。但解放戰爭的局勢並沒有像國民黨軍隊和美國人期盼的進程發展。我解放軍在兵力裝備劣勢的情況下迎來了全中國的解放(本國曆史,不再另行闡述)。在解放戰爭行將勝利之時,美國立刻認識到繼續扶持國民政府已無利可圖,中國的共產主義浪潮已經無法阻擋。於是美國將在中國大陸的一切美國利益撤出,與此同時鼓勵蔣介石政府退守台灣等待反擊機會。
自此美國以中國為主導的亞洲格局理念自此消亡。而對中國的態度也從扶持一個親美同盟政府,徹底轉變為遏製新中國的發展。選擇一個亞太地區新的扶持國家作為遏製中蘇的前沿,成為美國新的課題。
我們再來看看現在局勢緊張的朝鮮。
1945年蘇聯對日本宣戰後,解放東北的蘇聯紅軍迅速將矛頭指向朝鮮半島,蘇聯軍隊於當年8月下旬迅速攻擊前進抵達朝鮮半島中部開成地域。美國看到蘇聯即將取得朝鮮半島,怕失去東亞的有利局隨即勢迅速向蘇聯政府提出依照北緯38°線作為受降劃分界限將朝鮮一分為二。當年9月美軍登陸朝鮮半島。12 月,美英蘇簽署了莫斯科協定。確定朝鮮半島由國際托管,英美蘇三國共同建立委員會以維持朝鮮局勢並且培養獨立的政府。但美蘇在各自實控地區培育各自的支持政府,蘇聯以朝鮮共產黨內部的作揖勢力為主建立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1958年9月成立);而美國選擇親美勢力扶持建立大韓民國(1958年5月成立)。雙方互相打壓自己控製範圍內的敵對和反對勢力造成局勢對立和相對的孤立。這種對峙一直持續到60年後的今天。其間朝鮮和韓國曾經一度走得很近,這其中背景雖然有韓國國內民族主義的崛起,朝鮮民族的統一意識加劇等主要內部因素。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美國的叢中撮合。那個時間是美國主張效仿德國模式解決朝鮮問題的時期。美國政府希望借助蘇聯解體後朝鮮經濟急速衰退,國民生活水平下降,國內經濟毫無崛起征兆,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無法得以保障這一有利時期,促進朝韓交流用經濟手段爭取朝鮮和平統一。
用和平的經濟扶持手段得到1950年朝鮮戰爭中未能實現的朝鮮利益,對美國來說是一個成本低劃算買賣。但很快美國從韓國過度發展的民族主義中看到了威脅。韓國過快崛起的民族主義使得壓抑多年的國民情緒得以宣泄,陸續出現了清算韓奸的呼聲。這一呼聲使得美國擔憂在和平統一朝鮮之後,北朝鮮的左翼民族思想會加劇韓國自身的民族主義浪潮,將清算推向極致。這樣必然使得朝鮮和日本關係交惡(因為日本多次侵略朝鮮,長期奴役朝鮮人民已經屬於民族仇恨),會破壞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同盟利益,使地區同盟國家之間出現裂痕。再加之韓國建國時以及之後的數屆政府官員甚至韓國幾屆總統均屬親日人員,並且都在民族韓奸清算之列,再加之早期軍隊中高級軍官都為日本關東軍或受過日本教育的軍官組成。如果清算到這些“建國功勳”,那國民對韓國政府的建立以及對美國的關係都會有根本的轉變。和平統一後的朝鮮很可能會因為民族主義的崛起對日本的敵視和仇恨脫離美日而走近中國。考慮到這些,美國最終決定改變和平解決朝鮮的方案,寧可在進行一次戰爭利用戰爭手段消滅北朝鮮政府來杜絕這種統一後的民族主義。另一種選擇就是保持朝鮮半島的相互對立以維持既定的亞太穩定和利益。
朝鮮半島成為美國東亞戰略最大的受害地區。而日本卻是美國二戰後亞太布局改變的最大受益國家。朝鮮戰爭後,美國看到了朝鮮局勢不利於扶持韓國作為亞太地區大國作為扶植對象。而在多次試圖顛覆和分裂我們祖國失敗之後,也對協助和幫助中華民國反攻大陸失去了信心。最終有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和侵略擴張主義的日本,成了美國最後的選擇。
朝鮮戰爭後,美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日本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是戰後日本經濟能迅速恢複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日本,也借此機會從一個被鉗製發展的戰敗國家,變成一個美國扶持幫助恢複經濟的戰略夥伴,島鏈概念也由此產生。
日本成為美國亞太地區阻隔中蘇的前沿,成為第一島鏈的關鍵環節。作為美國戰略防禦的第一道屏障,日本軍事實力的增長和與美國本土防禦係統的銜接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經濟上和軍事上的雙重扶持,使得日本很快重新回到了經濟強國的行列,在軍事上也日趨發展成為地區大國。因為考慮到日本的戰敗國身份,所以日本不能直接主導亞太地區形勢,隻可作為美國的附庸與影子,作為美國控製亞太的跳板。
現今美國人依照自己的亞太利益,考慮到已經逐漸強勝的中國,考慮到中國在世界經濟的重要地位,出於安撫我國的目的,美國又次調整亞太策略讓日本逐步走向世界大國的地位,從而弱化日本的地區大國性質。一旦無法阻止中國的擴張,美國準備通過協助日本的自衛隊走出亞太地區將東亞範圍讓給中國,使中國逐漸成為地區大國地方法來滿足我國的發展需要。美國同時也希望以這種方式防止和遏製中國演變為世界大國。
美國在二戰中規劃出一個有利於自己實現全球霸權,遏製社會主義蘇聯的世界規劃。在二戰後不斷地調整和重組自己的這一布局設想。具體到東亞,美國從二戰後至今不斷地根據自身需要和周邊環境進行政策的調整,但其本質從沒有改變過,那就是美國不斷的追求亞太的利益最大化。自由、民主、自由貿易和發展?足可見隻是美國追求利益冠冕堂皇的口號和單邊幹涉主義的華美外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