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西北將“有事” 和 附文
(2009-07-15 12:01:23)
下一個
zt:西北將“有事” 和 附文
作者:sdgm 09-7-15
西北將“有事”?看了這個標題,有網友可能樂了:西北已經“有事”了,還要你來當事後諸葛亮?
如果西北“有事”僅止於此,則實為中華民族之大幸。然樹欲靜而風不止,依在下愚見,西北將“有事”,西北將“有大事”。筆者昨天寫了個帖子:《由“七五事變”想到了“九·一八事變”》,有兩位跟帖的網友頗不以為然。說實話,本人也希望自己錯了,希望自己能錯得一塌糊塗最好!但最近的一些事情,使筆者感到,西北將“有大事”!
何出此危言聳聽之言?
七月五日烏魯木齊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毋庸贅述。
看看下麵幾篇文章:
美軍從伊拉克撤軍戰略重心將轉向阿富汗
美俄達成“借道”協議
奧巴馬開羅演講尋求全球穆斯林好感與信任
外媒:奧巴馬開羅演講具“裏程碑”意義?
看了這幾篇文章,讓人不由得不為我們的祖國擔心。
烏魯木齊“七五事變”,雖然表麵上呈現出的是“事件”,但其演化趨勢,遠比當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製造的“九·一八事變”來得凶險。
“九·一八事變”,中國麵對的不過是一個小日本。雖然彼時的日本帝國主義也算是武裝到牙齒,但正如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指出的那樣,隻要中國全民一心,進行持久的抗戰,最後的勝利一定時屬於中國人民的。此外,筆者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與島國的日本不能產生一個真正的戰略家也有莫大的關係。
而現在,在中國的西北邊疆,我們麵對的將是世界上最為強大、陰險的美帝國主義。而且,一旦中美之間在中阿邊境爆發戰爭,美國幾乎百分之百地會將北約拖入(估計很多北約國家也有主動加入的興趣)美國同中國的戰爭。而美國的戰略之陰險,從目前中國幾乎已經淪為“中美國”即可見一斑。
此前,美國已經成功地拉攏了俄羅斯。奧巴馬的向俄羅斯“借道”,與其說是美國技術上的需要,毋寧說是美國為了“交好”俄羅斯而送給俄羅斯的一頂高帽子:看,我美國還是有求於你的,你俄羅斯還是世界上與美國比肩的大國。
更加可怕的是,美國之所以選擇從中國的西北邊疆,從中國的新疆入手,從最近奧巴馬的美國政府從伊拉克(部分)撤軍以及奧巴馬在開羅的演講等討好、拉攏伊斯蘭世界的言行中不難看出端倪:陰險、邪惡的美帝國主義給自己製定一個穩贏不輸的戰略。那就是充分利用“改開”三十年種種倒行逆施在新疆累積的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想方設法挑唆漢族與維族的矛盾,進而挑唆整個穆斯林世界同中華民族的矛盾,陷中國於四麵楚歌的境地。而之前的中國的傳統盟友----第三世界,也早已被那個“韜光養晦”賣光了。一旦美國成功挑動漢族與維族的矛盾,那中國在這個世界上真可謂是孤家寡人一個了。中國與美國的戰爭,將變成中國與整個世界的戰爭。果到那時,除非千古偉人毛澤東能夠重生,中華民族估計將成為一個後人憑吊的曆史名詞了。
但願我是杞人憂天,但願我錯了!
附文1:美軍從伊拉克撤軍戰略重心將轉向阿富汗
駐伊拉克美軍6月30日開始正式從伊拉克城鎮撤軍,由伊拉克安全部隊接手控製權。此次撤軍是按照美國和伊拉克去年年底簽署的《駐伊美軍地位協議》來履行的。根據協議,美國6月30日前從伊拉克城鎮撤出全部戰鬥部隊,未經伊拉克政府許可,美軍無權進入城鎮內執行任務。實際上,駐伊美軍的撤軍行動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就一直在進行中。6月中旬,美軍已關閉或向伊安全部隊移交了140多個美軍基地。
這兩天,巴格達舉行了各種慶祝活動。6月29日晚上,民眾在巴格達市中心的紮烏拉公園載歌載舞慶祝撤軍,當地電視節目還用倒計時來直播美軍撤離的情況。伊拉克總理馬利基發表講話說:“美國在為這個國家的安全做出了犧牲之後,終於完全從我們的城市中撤軍了。我們現在要歡慶這個重新對國家行使主權的時刻。”此外,伊政府還宣布6月30日為“國家主權日”,全國放假一天。
不過,美軍的撤離並非意味著美將“徹底放權”。伊國防部與美軍建立了軍事協調委員會,協調雙方軍事行動,該委員會可以授予美軍在伊城鎮的軍事行動權,如果伊方“提出請求”,美軍仍可在伊城鎮執行戰鬥任務。美軍在空中火力支援、情報、後勤補給以及人員訓練等諸多方麵,也將給予伊拉克安全部隊以支持。此外,一部分美軍被定義為“非戰鬥部隊”,繼續駐紮在巴格達市中心的“綠區”內,承擔快速反應職能,用於保護美國使館等重要設施。美國的一些“軍事顧問和訓練人員”也將和伊安全部隊一起,在巴格達、摩蘇爾等城市的重要軍事據點內繼續共同執行任務,“訓練和指導”伊安全部隊。
美軍的撤離,並不代表伊拉克安全局勢已大有改觀,就在美軍逐步從一些重要城市撤出戰鬥部隊時,一連串惡性爆炸事件接踵而至。6月30日,伊拉克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發生爆炸,造成33人死亡90人受傷。此前的6月20日,該地也曾發生一起卡車炸彈襲擊事件,造成多達82人死亡。此外,在6月24日和6月22日,巴格達也連續發生了炸彈襲擊事件,造成上百人死傷。這表明伊拉克“基地”組織依然有能力製造較大規模的爆炸和其他暴力事件,一旦美軍的控製減弱,“基地”組織肯定會增加活動的頻率。同時,伊拉克教派和族群矛盾對立嚴重,無論是什葉派與遜尼派穆斯林的矛盾還是阿拉伯人與庫爾德人的衝突,都將長期影響國家的穩定。有人認為伊拉克甚至存在爆發內戰的可能性。
美軍撤離伊拉克符合奧巴馬政府“將戰略重心從伊拉克轉向阿富汗”的基本方針。隨著美軍在伊兵力的收縮,將來可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阿富汗。不過對於美國來說,撤軍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可以“騰出手”來解決阿富汗問題;但另一方麵,撤軍導致的權力“真空”有可能會讓伊朗擴大其在伊拉克的影響力,這是美國最不願看到的結局。
可以說,伊拉克政局的走向仍充滿變數。
附文2:美俄達成“借道”協議
7月6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簽字儀式上交換文件。當日,俄美雙方通過了關於反導問題、核領域合作、阿富汗問題等聯合聲明。新華社記者魯金博攝
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與俄羅斯總統德米特裏·梅德韋傑夫6日就美軍人員和物資過境俄方運往阿富汗達成“突破性”協議,為美軍在阿富汗行動贏得重要支持。
一些政治分析師認為,新協議不僅能緩解美軍物資運輸線路單一的困境,還將幫助俄方有效遏製塔利班武裝等組織的勢力向本國擴散,可謂“各取所需”。
“借道”
奧巴馬6日抵達莫斯科,開始對俄羅斯展開為期3天訪問。隨同奧巴馬出訪的美國副國務卿威廉·伯恩斯當天與俄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就美軍人員和物資過境俄羅斯轉運阿富汗正式簽署協議。
美軍高級官員說,新協議允許美軍經由俄方領空向阿富汗轉運人員及槍炮、彈藥、軍用車輛、零部件等軍用物資。協議生效後,經由俄方領空運輸軍用物資的美軍飛機每年將達4500架次,每天大約12架次。
這名官員說,根據協議,俄方不會向美軍收取“過境費”。協議自簽署之日起60天後生效,為期一年,到期後可經雙方協商延期。
俄羅斯先前同意美方經俄境轉運“非致命”裝備。一些分析師說,新協議標誌奧巴馬在“重啟”美俄關係方麵取得重要進展。
奧巴馬當天與梅德韋傑夫出席聯合新聞發布會時對新協議表示讚賞:“這是俄羅斯對我們全球性努力所做巨大貢獻。”
梅德韋傑夫則表示,俄方重視美國和其他國家為應對阿境內恐怖主義威脅作出的努力。
7月6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克裏姆林宮,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右)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席新聞發布會。梅德韋傑夫和奧巴馬當日在莫斯科會晤,雙方對世界核不擴散形勢現狀表示擔憂,並表示有意加強這一領域的合作。新華社/路透
解困
駐阿美軍物資先前主要經巴基斯坦轉運。由於塔利班武裝人員頻繁襲擊巴阿邊境地區物資轉運路線,美方不得不試圖開辟經俄羅斯和部分中亞國家的運輸新路線。
新協議不僅將幫助美軍解決物資運輸線路單一的問題、有效提高運輸效率,還能為美軍每年節省1.33億美元開支。
另外,美軍眼下在阿富汗麵臨種種麻煩,關鍵時刻獲俄方“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駐阿美軍2日在阿南部赫爾曼德省展開“利劍攻勢”,與阿軍一道集中清剿塔利班武裝。然而這次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收效並不明顯,不僅美軍士兵死傷不斷,塔利班武裝的遊擊戰術更迫使美軍調整作戰方針。僅6日一天就有7名美軍士兵喪生。
塔利班武裝6日還在網站發表聲明,宣稱5天前在靠近巴阿邊境的帕克提卡省優素福哈伊勒區擒獲一名“醉酒”美軍士兵。如果消息屬實,這是美軍2001年發動阿富汗戰爭以來首次有士兵遭塔利班武裝擒獲。
盤算
一些政治分析師認為,新協議幫助美軍“解困”同時,帶給俄方的戰略價值同樣不可小覷。
《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雙月刊編輯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說,美俄雙方在阿富汗局勢問題上的合作是顯示兩國利益攸關的“罕見議題”之一。
俄羅斯獨立政治分析師帕維爾·費爾根豪爾認為,俄方有意借助美方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遏製塔利班武裝等組織的勢力擴散,從而達到對己方形成區域戰略保護的目的。
“俄羅斯並不是塔利班武裝的朋友……風險在於像塔利班這樣的組織,其勢力會影響中亞地區,”費爾根豪爾說,“俄羅斯國內有一種共識,認為美軍在阿富汗的行動已經失敗,但美軍在那裏駐紮時間越長,對遏製危險向我們邊境蔓延的(幫助)就越大。”
駐阿美軍現有約5.6萬人。按照奧巴馬今年1月宣布的增兵阿富汗計劃,1.7萬名美軍士兵本月中旬進駐阿富汗,另有4000名軍人8月前抵阿。(閆潔)
附文3:演講確實贏得了掌聲
奧巴馬在演講中講述了個人及家庭的“伊斯蘭”烙印,回顧了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曆史淵源,提出了美國與伊斯蘭世界最終需要共同麵對的7個問題。
他還多次引用古蘭經的經文,多次強調美國和全世界穆斯林“基於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雙方“不是排斥和競爭的”,而是“共同尊重人類的普世價值:正義和進步、容忍和尊嚴”。他強調,雙方必須持續的努力,相互傾聽、相互學習,相互尊重,並尋求共同點。
從現場的反應看,奧巴馬這天演講的策略與效果應該算是比較成功的。在他演講的過程中,聽眾三次站起來鼓掌並喊出“我們愛你”。CNN的評論指出,這在過去是“不曾有過的”。
“9·11事件……違背了世界人民的共同道德底線”
此次演講中,奧巴馬把時至今日美國與一些伊斯蘭國家的對抗,縮小為美國與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對抗。運用其富於感染力的特色口才,奧巴馬把伊斯蘭極端主義從伊斯蘭世界中單獨提取出來並巧妙地使二者對立起來,也因此使其強調的美國相關政策顯示出說服力。
一方麵,奧巴馬強調了美國對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堅決和強硬態度。
他說,製造9·11事件的伊斯蘭極端主義,殺死的是無辜的美國人,無辜的婦女和兒童。“這違背了世界人民的共同道德底線”,因此,無情打擊使用暴力威脅美國安全的伊斯蘭極端分子,是“我作為總統的首要職責”。“美國在阿富汗的行動是沒有選擇的……過去7年間,打擊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曾得到廣泛的國際支持。”
另一方麵,奧巴馬又表示:“正如我在土耳其安卡拉演講時所指出的:美國決不會,也永遠不會同伊斯蘭發生戰爭。”
他說,美國“不追求在阿富汗設立軍事基地”……“在確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不再有伊斯蘭極端分子想要屠殺美國人的前提下,美國不願意在阿富汗保留一個美國士兵”,因為“這場衝突在政治上和消耗上都是美國難以承受的。”
在演講中,奧巴馬並沒掩飾他在對待伊斯蘭問題上與布什的分歧。
他認為,伊拉克問題和阿富汗不同,對於伊拉克,“我們有選擇”,“我認為運用外交手段和國際共識來解決問題是最好的途徑”。
向伊斯蘭世界拋出“軟手段”
奧巴馬在這次演講中也向伊斯蘭世界拋出了他的“軟手段”:未來5年內,每年向巴基斯坦投資15億美元,幫助建立學校和醫院,道路和企業;向阿富汗提供28億美元,幫助其經濟與社會發展。而且,在今年7月以前從伊拉克撤出美軍作戰部隊,到2012年,所有的美國士兵將從伊拉克撤出。
針對美軍虐囚醜聞給美國造成的負麵影響,奧巴馬保證,已經“明確禁止在美國使用酷刑”,明年年初將關閉關塔那摩美軍監獄。
對以色列不再一麵倒
在中東和平進程的核心問題——巴以和阿以問題上,奧巴馬也終於不負眾望地提出了更顯平衡的政策。
一方麵,他強調美國與以色列的紐帶是“牢不可破”的,因為這種紐帶是由於“文化和曆史形成的”。猶太人的家園是植根於一段悲慘的曆史,是不容否認的。
另一方麵,美國“不會反對巴勒斯坦擁有合法的尊嚴、機會,擁有自己的國家”,美國“不承認以色列繼續擴建定居點的合法性”。但他同時強調:“巴勒斯坦人必須放棄暴力”。
此間美國媒體指出,在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並存的“兩國方案”、以色列凍結在約旦河西岸擴建定居點這兩個重大問題上,奧巴馬的美國政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明確”。為此,奧巴馬此前已經做足了鋪墊:5月裏先後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埃及外長阿布·蓋特等就美國的態度與他們進行了充分溝通。
“核問題是導致美國-伊朗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談到另一個各國關注的大問題,即伊朗核問題及美國的相關政策走向,奧巴馬說,“核問題是導致美國-伊朗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核不擴散問題已經到了“關鍵的決定性時期”。美國願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不帶先決條件地與伊朗討論這些問題。”
奧巴馬承認伊朗有權和平利用核能,但他同時強調,尋求核武器和地區軍備競賽將是一條“非常危險的道路”。
還是要在中東推進“民主和宗教自由”
在中東推進“民主和宗教自由”,是美國曆屆政府一向堅持的一項既定政策,無論克林頓、布什還是奧巴馬,概莫能外,隻不過奧巴馬現在的言辭邏輯與施壓手段更顯平衡、更顯柔和。
奧巴馬說,沒有一個國家的製度能夠強加給另外一個國家。他用了一個微觀的例子形象闡釋了他的態度:美國保護穆斯林婦女和女孩穿戴頭巾的權利,懲罰那些反對它的人。與此同時,在廣大伊斯蘭世界,婦女應該被尊重,並享有教育權,人們花在女孩身上的精力必須和男孩一樣。
誠意與善意尚待證明與回應
這場各國等待已久因而有全球聚焦效應的演講用時一個小時,但奧巴馬及其新一屆政府對美國-伊斯蘭世界關係的政策策劃及其對未來世界局勢的影響,應該說是遠遠超出開羅之外,遠遠超出一個小時之外。
按照白宮官員的說法,奧巴馬的中東演講“早在競選時期就已經開始準備”。現在問題的關鍵在於,奧巴馬在未來執政的4年中如何一一真正落實這些政策,尤其是在從阿拉伯到非洲、從中亞到東南亞的穆斯林世界仍抱戒心甚至敵意時,美國是否能以行動證明其誠意與善意。
奧巴馬今天算是以美國新一輪政策對伊斯蘭世界發出了和解式的呼喚。但其未來效應如何?對方如何回應與配合?穆斯林世界需要看到美國人如何行動才能開始重新相信其言辭間的誠意?埃及國有《魯茲·優素福》周刊今天在一篇社論中就馬上提出了幾點:“不要偏袒以色列,不要幹涉他國內政,不要把民主強加於別人頭上”。
伊朗最高領袖阿亞圖拉阿裏·哈梅內伊4日說,“這一地區的國家從心底裏憎惡美國,因為他們看到來自美國的暴力、軍事入侵和侵犯人權行為……(美國)需要付諸行動。任何人無法用言語、演講和口號消除這種憎惡。”
本報華盛頓6月4日電
附文4:外媒:奧巴馬開羅演講具“裏程碑”意義?
據俄新社4日報道,奧巴馬對穆斯林世界的講話是新瓶裝舊酒。
俄媒:“新瓶裝舊酒”
在數億伊斯蘭國家的觀眾從電視上聽到的演講中,奧巴馬總統沒有任何偏離美國中東和阿富汗政策主要立場的新思想。這場演講就像一個櫥窗,奧巴馬隻不過在裏麵放置了寥寥幾件過時商品,卻製造了營銷奇跡。
美國總統警告以色列停止在約旦河西岸擴建猶太人定居點———克林頓之後的美國總統都是這種態度。奧巴馬承諾在2012年前從伊拉克撤軍,但上屆美國政府也隻是拒絕定出撤軍的具體日期,並沒有宣稱將伊拉克變為殖民地。奧巴馬表示,美國不覬覦伊拉克的土地和資源,但這些話無論在伊拉克,還是在其他伊斯蘭國家都沒有人相信。
奧巴馬談到了巴勒斯坦問題,但目前尚不清楚,奧巴馬準備在限製以色列鷹派行動或與加沙地帶的實際控製者進行接觸方麵采取何種尺度的措施。眾所周知,掌控加沙地帶的是極端伊斯蘭組織哈馬斯,而以色列政府一直在努力對其封鎖。
敦促以色列停止在約旦河西岸擴建猶太人定居點,是奧巴馬遞給巴勒斯坦人的惟一“胡蘿卜”。但這一點也無法保證。以色列專家對奧巴馬的演講持負麵評價,認為禁止擴建定居點違背了美國過去的承諾。
很多事情都取決於美國和以色列對奧巴馬演講的最終看法。在美國,奧巴馬暫時成功地將民意保持在自己這邊。美國民眾對布什政府及其發動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深感厭倦,而且不滿情緒仍不斷高漲。但支持以色列的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和一些猶太人團體的保守主義者指責奧巴馬軟弱無能。
英報:良好意願與開端
英國《泰晤士報》6月5日發表文章,題目是“奧巴馬擊退強硬派,呼籲中東新開端”,摘要如下。
批評者可能指出,這位美國總統沒有宣布任何新的中東和平倡議,也沒有適當遠離其前任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政策。
的確如此。
真正取得突破的不是奧巴馬的演講內容,而是他發表演講的方式。西方和伊斯蘭世界曆經了8年的公開對峙,其間對話變成咒罵和指責恐怖主義,奧巴馬現在用激情和雄辯口才講述了愈合傷口的必要性。
一位美國總統援引《古蘭經》的內容,回憶其在穆斯林國家(印度尼西亞)的生活經曆,並且強調他的家庭與伊斯蘭教的關聯。阿拉伯世界沒人能夠記得別人這麽做過。
最重要的是,奧巴馬格外謙恭,尊重伊斯蘭傳統和穆斯林世界。他看上去和聽起來都十分真誠。開羅現場聽眾的掌聲也同樣真誠,其間還夾雜著罕見的呼喊“我們愛你”!
對該地區走強硬路線的人來說,這是個壞消息。他們一直依賴美國政府的頑固來維持他們的影響力。
許多年輕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看到一位年輕的領袖提供了美好未來的前景:沒有自殺式炸彈,沒有對西方的威脅,也沒有稀奇古怪的陰謀。
但正如這位總統所承認的那樣,這將是漫長的艱難行進。如果他想為中東帶來和平,重建美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孤立強硬派,他就必須把政府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一事業上來。
在他之前,其他能幹的美國領導人和外交官一直在嚐試,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東現代史上,遍地都是他們的和平倡議垃圾。
奧巴馬啟動了引人注目的開端。現在,艱難的工作開始了。
美報:穆斯林被說服了嗎?
《今日美國報》6月4日發表文章,題目是“穆斯林被說服了嗎?”摘要如下。
奧巴馬總統試圖通過敦促結束狹隘與暴力、邁向共同的未來、凸顯個人魅力,來消融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之間的不信任感。
此次在開羅大學發表的演講缺乏政策細節。但奧巴馬將自己的故事,與其政府結束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之間的危機的目標聯係起來,這點彌補了演講缺乏具體內容的缺陷。奧巴馬有一個穆斯林父親,而他自己信仰基督教。該演說勸說伊朗走向談判桌,呼籲穆斯林拒聽像本·拉丹等人的狂熱聲音。
如今,在世界領導人中,幾乎沒有人能與奧巴馬的口才和個人魅力相媲美,顯然總統希望世界上的10億穆斯林透過其自身形象廣受歡迎這麵棱鏡認識美國。演講隻是開端,但問題仍在:奧巴馬真的代表了美國外交政策的改變嗎,又或者他隻是在被從加沙地帶到阿富汗的種種棘手問題壓垮前,不得不提供一絲希望的火花呢?
演講沒有回答這個問題;演講沒有提供足夠具體的解決方法,以消除人們的懷疑。然而,它的確暗示,總統是和解者,不是鬥士,而美國的確犯了錯,尤其是在伊拉克。保存顏麵是阿拉伯人重視的一項美德,一個保存自己顏麵、列舉自己錯誤的人會受人尊敬。但在敦促伊斯蘭製服有暴力傾向的少數族裔、放下對美國的“成見”時,奧巴馬態度堅決。
這是一個信號。當總統用阿拉伯語說“願和平與你們同在”來問候人群時,更加強了這種信號。而且該演講是以一個新搬來者向鄰居作自我介紹的方式進行的:介紹你來自哪裏,你的愛好,你的夢想,但不過度深入敏感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