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議論)抗日戰爭和蘇芬戰爭最大的區別----老蔣是個軍事半吊子
(2009-06-05 10:43:00)
下一個
抗日戰爭和蘇芬戰爭最大的區別----老蔣是個軍事半吊子
# 文章提交者:goukaixuan 加貼在 一、二戰史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list_172_0_0_0_1.html
對比一下中國抗日戰爭和芬蘭的抗蘇戰爭,就會發現芬蘭軍隊的略施更加明顯,但是表現比中國軍隊好的多。很多人從很多方麵去分析,我的結論是蔣介石是個軍事半吊子,所以拖累了整個中國的軍事力量。
首先看一下蔣介石的軍事成長,蔣早期曾到日本留學學習軍事,進過士官學校。士官學校是什麽概念,畢業了可以做一個排長。後來回國後當了孫中山的衛隊長,衛戍總理,但是沒有去過基層部隊任職,沒有參加什麽像樣的戰鬥。當了黃埔軍校的校長後,整天忙於在學生中樹立個人威信和恩信,搞政治鬥爭,抓軍事大權,根本就沒有對軍事知識上過心,沒有好好鍛煉過實際的戰略和戰術素養。就這樣一個軍事能力遠不能匹配領導地位的人隻會國民黨數百萬大軍,簡直是一羊將百萬獅。
蔣介石在早期可以依仗黃埔軍校匯聚的巨大人力資源和蘇聯與中共的軍火、政工支援擊敗陳炯明等自身素質不高,部隊戰力不強的反動軍閥,但是到中原大戰時,遇到善戰的馮玉祥和彪悍的西北軍,中央軍就隻有節節吃敗仗,後來依靠委任狀和大把鈔票用政治權謀搞垮了馮玉祥,成了中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先是將幾十萬德械部隊填入到上海周圍的戰場中。上海被長江、大海、黃浦江三麵圍繞,日軍的海空優勢發揮十分充分,加之地形平坦狹窄,中央軍的部隊近不能進,躲不能躲,隻能挨飛機和軍艦重炮的轟擊,形式十分不利。反觀日軍背靠大海,水域,便利的水運可以保證後援的源源不絕,海上的航母、戰艦隨時可以支援日軍的作戰。蔣介石推翻前期的計劃不退往太湖地區的國防線,結果永久公事,有力地形空置,江陰要塞的重炮空置,把中央軍最能打的部隊損失過半,各地方軍的援軍也損失慘重,最後被日軍從杭州灣側擊,潰不成軍。
如果老蔣按計劃來,先在上海逗逗日軍,再把日軍引向國防永久防線,就可以用地形優勢抵擋日軍的活力優勢,以工事抵消日軍的空優,以要塞重炮防禦日軍的軍艦,日軍就隻有在鋼筋、水泥、鐵絲網、地雷組成的防線前碰個頭破血流,以當時德械部隊的實力幹掉十萬小鬼子不是難事。可是蔣介石卻選擇了在上海硬拚。
南京保衛戰又是一個錯誤。南京我住過大半年,大部分周邊都去過。一看,什麽龍盤虎踞,根本騙人,那城市是在是易攻難守。北鄰長江,南邊是雨花台,東邊是鍾山,西邊幕府山,南京整個一個坑底,一個死地,一打仗連逃都沒法啊。蔣介石本想放棄南京,可是神是鬼差地聽了唐生智那家夥的話,派他去堅守南京。五十萬大軍啊,守在南京死地,本來說這種地形,一定要堅守周圍的高低,可老唐竟然龜縮南京城,讓日軍輕易占領了周圍地區,那雨花台和鍾山可都比南京城牆高的多,又離市區不遠,隻要加上炮可以橫掃城上,結果南京還沒怎麽打,就失守了。唐生智帶頭跑了。
如果老蔣按照軍事常規在太湖以北大量殺傷日軍後,放棄南京,將有生力量退往安徽、江西、湖南的山區,想想幾十萬德械軍保存,再加上地方軍隊的數十萬援軍,還有中央軍的其餘部隊,能戰之軍百萬,日軍當時侵華總兵力才多少,南方也就二十萬人,除去在國防戰線損失的,日軍即使極力補充,按當時的情況,也不會達到二十萬。日本在南方這時肯定難有寸進了。日本將麵臨少兵臨大國的尷尬局麵,打不死,拖不過,也就隻有談判解決了。
如果南方的戰事穩定,國軍就可以以大量兵力支持北方的抗戰,難麽日軍在北方也將損失慘重。想象一下,台兒莊戰役國軍如果可以投入十萬有戰鬥力的部隊,日軍是什麽結果。抗日戰爭,將改寫了。
就是因為蔣介石在軍事上的半吊子,在抗戰初期,投絕對主力與上海、南京死地,結果兩月間損兵百萬,中央軍和地方軍精華折損泰半,導致國無可戰之師,重新補充的部隊戰力低下,日軍終於橫行於神州大地啊。
http://bbs.tiexue.net/post_3594068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