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12.:內容是在這裏:12.射石炮、火繩槍、爆炸盒和榴彈(公元1400-1600年)

(2009-06-05 10:21:02) 下一個
黑火藥的問世

黑火藥的本身隻是一種威力中等的炸藥,歐洲到了1250年才懂得了它的作用。
又過了50至75年後,有人發現將黑火藥裝在一頭開口的管殼內並點燃它,就具備了
殺傷威力。

公元14世紀,隨著黑火藥應用於歐洲戰爭,在人類軍事史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奇
跡。將硝酸鉀、硫黃和木炭的混合物裝在密閉容器內,利用點燃後產生燃燒氣體的
爆炸力,使兵器和兵器係統具備了比以往的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殺傷力。不過,早期
的火槍命中率低,射程短,射擊速率慢而且使用起來極不靈便。表一列舉了各個曆
史時期中各種兵器的相對殺傷力。從表中可以看出早期火槍的殺傷力實際上還不如
同時代的長弓和十字弓。但是,火槍的使用比較簡便,步兵經過短時間的訓練便可
很快掌握,相反,要有效地使用十字弓,就得經過幾個月時間的練習,而要真正精
通則需數年時間的刻苦訓練。因此從冷兵器到黑火藥兵器之間有著一個緩慢而艱難
的轉變過程。經過年長日久的發展階段,黑火藥兵器才逐步代替長矛、十字弓和長
弓,成了戰場上威力空前的兵器。

表1 兵器殺傷力的理論指數(TLI) 兵器殺傷力的理論指數指的是各種兵器的相
對殺傷效能,係根據兵器的射程、發射速率、精確度、可靠性及殺傷半徑等性能計
算所得之結果。

兵器名稱TLI

白刃戰兵器( 劍、長矛等) 23

標槍 19

普通弓 21

長弓 36

十字弓 33

火繩槍 10

17世紀的滑膛槍 19

18世紀的燧發槍 43

19世紀的來複槍 36

19世紀中葉的來複槍( 采用圓錐形子彈) 102

19世紀末葉的後膛來複槍 153

斯普林菲爾德1903型來複槍( 連發式) 495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機關槍 3,463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機關槍 4,973

16世紀的12磅炮彈加農炮 43

17世紀的12磅炮彈加農炮 224

18世紀格裏比尤伏爾12磅炮彈加農炮 940

法國75毫米火炮 386,530

155 毫米通用引信火炮 912,428

105 毫米榴彈炮(M-1型) 657,215

155 毫米艦載中央主炮 1,180,681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坦克 6,926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中型坦克 575,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戰鬥轟炸機 6,926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鬥轟炸機(P-47) 135,000

V-2 型彈道導彈 3,338,370

二萬噸級高空爆炸核彈 49,086,000

一百萬噸級高空爆炸核彈 695,385,000

法國直到1566年才淘汰了十字弓,而英國直到1596年才正式將火槍作為步兵武
器。同樣,奧斯曼帝國的軍隊,特別是它的騎兵部隊極不願意廢棄早已用慣了的弓
箭。公元16世紀,土耳其的精銳騎兵拒絕用火槍代替手中的弓,因此從當時觀察家
觀點來看,兵器的更換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直到17世紀末,十字弓和長弓才完全從
戰場上銷聲匿跡。

炸藥和火槍的出現並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兵器,這是一個複雜的曆史過程。這一
曆史過程必須看作是區域性技術並行發展的綜合結果。盡管世界各國都在發展黑火
藥和火箭兵器,而中國和歐洲又在差不多同一個時期裏啟用了原始的槍炮,然而,
槍炮在西方的發展速度卻比別的地方快得多。到了1350年,大口徑的槍和最初的手
槍在歐洲已經相當普遍,而中國早期使用槍的記錄也可以追溯到跟歐洲差不多相同
的時期,不過中國早在一個世紀前就開始使用原始的竹火箭來恐嚇敵軍或進行火攻
了。

鑄鐵技術的發明是促使黑火藥兵器發展的最重大最突出的技術進步。在整個中
世紀時代一直延用著陳舊的冶煉技術。新技術的出現,例如用水力錘粉碎礦石,利
用水力進行鍛處理,以及用水力驅動更大的風箱等,使得熔煉物有可能達到很高的
溫度,使鐵液化並吸進碳,這樣鐵熔液就可以從爐底通過粘土封口流出來,進入預
先準備好的砂和粘土製成的模子。從14世紀開始,萊茵河沿岸的高爐就能生產出各
種形狀的鑄鐵。由於鐵比較便宜,因此鑄鐵產品的市場迅速擴大。15世紀中葉,發
明了用鉛將銀從含銀的銅中分離出來的方法,這樣,銅和青銅的鑄造技術也得到了
發展。

火槍的演變發展

輕型手槍是跟比較大的槍同時發明生產並得到發展的,因為,如果槍的尺寸較
小,那末槍管的鍛造和鑄造也就比較容易。最早的手槍隻是由一根很短的槍管構成,
用鐵或黃銅製造,長度不到10英寸,口徑為25至45毫米。用一隻手持槍,另一隻手
射擊。火門通常在槍管的上方。這樣小的槍很難掌握和瞄準,槍管會很快發燙以致
無法用手握住。因此,有時隻好把它們裝在木板上進行射擊。有跡象表明這種兵器
曾經在克萊賽位於法國戰役被使用過。不久在它們的基礎上逐步研製成了各種各樣
的手槍。

約在14世紀中葉,發明了槍托或稱槍柄,用來支持手槍的槍管。起初槍管隻是
簡單地夾在一根四至五英尺長的木杆上,這樣,縱然是有了一個依托,但命中率仍
然很低。

由於當時火藥的質量不高,因此也影響了槍的效能。火藥在運輸過程中,比較
重的硝酸鉀沉到了下麵,而比較輕的炭則跑到了上麵,射擊前必須將火藥稍稍地重
新加以攪和方能使用。另外,在細小的粉末火藥顆粒之間缺少足夠的空隙,爆炸也
就不能充分地進行。由於黑火藥存在這些缺點,因此它的用量特別大。往往火藥要
占據槍管四分之三的容積。當火藥裝好後,在槍管上麵要放一木栓( 稱為彈底板) ,
最後裝上彈丸,這時候彈丸實際上已經放到了槍管的口子上了。由於火藥燃燒得又
慢又差,因此不得不在槍彈內放上一些碎布片和粘土,讓火藥有足夠的燃燒空間,
使槍膛內的壓力逐漸增大。所以,起初手槍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殺傷威力,可以說
隻是一種心理戰的武器。火藥爆炸時所產生的巨大聲響,煙塵和火光往往使敵人騎
兵的馬匹驚嚇不已。

15世紀發明了粒狀火藥,從而解決了手槍火藥爆炸所應達到的壓力問題。由於
構成粒狀火藥的三種成份處於穩定不變的狀態,加之火藥顆粒之間有均衡的空隙,
因此粒狀火藥的爆炸更加均勻,幾乎做到了即時爆炸。

早期的手槍用上了這種新的火藥之後,最大射程可接近200 碼。不過實際有效
射程僅為50碼。與長弓相比,雖然手槍的穿透力要大得多,但在很長一段時期裏,
長弓在速度、攻擊目標的數量、精確度和機動性等方麵一直處於優勢。之所以手槍
的使用不夠靈便,原因之一是它需要點火。點火的方法是將一塊燒紅的炭或一片燒
紅的鐵插進槍的火門。為此,士兵就總得站在靠近火的地方,要射擊時便從火裏取
出炭或鐵塊進行點火。

最初的槍精確度很低,部分原因是很難握住槍柄。通常左手握在槍管後麵的地
方,左臂和身體夾住槍托,另一隻手用來點火。有時,士兵將槍托支在地上或放在
叉狀支架上。不管怎樣,士兵的眼睛必須始終盯住槍的火門,才不致於點錯位置或
燒了自己的手。因此射擊時不能用眼睛來觀察射擊的目標,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瞄
準。

到了公元15世紀,發明了較為安全的點火裝置。采用這種裝置後就可以比較精
確地進行射擊瞄準,因而提高了兵器的殺傷力。這時槍的火門從槍管的上麵移到了
槍管的右側,槍上還加了個小小的突槽或稱“火藥池”,用來放置引火藥,這樣,
點火就較有把握。槍管的長度增加了,而槍柄則縮短了。最為突出的一項技術進步
是采用了一種可以燃燒的“火繩”和放置這種“火繩”的裝置。所謂火繩就是一根
繩線或撚緊的布條,放在硝酸鉀溶液中浸泡後晾幹。它能燃燒( 除非受雨淋而熄滅
)並點燃火藥池內的引火藥。

最初用來放置火繩的裝置是個簡單的繞軸旋轉的盤管,可以用手升降。不久,
有人將盤管跟一扳機連接起來,製成了火繩點火開關。如果拉下扳機,盤管的下端
便向上抬起,而夾著火繩的盤管上端便恰好降到了火藥池。這樣,士兵在射擊的時
候就不受點火裝置的妨害而可以看清他所瞄準的目標進行瞄準了。

這種槍的槍托經過縮短並彎曲成適於貼近麵頰、頂住肩胸的形狀,這就非常有
助於瞄準。這種新型兵器在德文中叫做hackbut ,法文中叫槍(Arquebus),字麵上
的意思是“鉤狀槍”。

鉤狀槍重約10至15磅,彈丸不足一盎司,初速約為每秒800 英尺,射程大約100
至200 碼。這種槍的發射速率仍然很低,到16世紀70年代時,每三分鍾發射二發子
彈就是極好的了。盡管它還有許多不足,但畢竟是最早可以真正用於實戰的輕型黑
火藥兵器。而且在後來的一個世紀裏,始終是步兵的製式武器。由於它的穿透力比
較小,而步兵又越來越多地使用盔甲,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既能穿透金屬盔甲又能阻
擋敵人重騎兵進攻的新型兵器。

滑膛火繩槍是西班牙人研製成功的一種較重型的兵器,其彈道特性也有所改進。
16世紀30年代在意大利戰爭中初次用於陣地防禦。它的槍管變得更長,發射的彈丸
更重,可以穿透盔甲,阻擊騎兵的衝鋒。槍管的延長和火藥的改進使槍彈具有更高
的速度,射程也更遠。另一方麵,由於槍變得很重,因此,實際上象一門小型的加
農炮,其機動性也差了。

最初滑膛槍長達6 至7 英尺,重25磅,甚至更多,彈丸重10至14分之1 磅。雖
然讚成滑膛槍的人聲稱,如果火藥質量好,這種槍能擊斃600 步一步等於0.75米開
外的人。但是,實際上它的有效射程遠遠不足200 碼。後來雖然幾經改進,一直到
它代替火繩槍的時候,重量仍達14磅以上,而且必須放在叉形支架上才能射擊。

火繩槍隻能在氣候幹燥的時候使用。火繩的消耗量很大,而且在戰鬥開始前和
戰鬥進行時火繩必須始終悶燒著,因此,非常容易發生危險。夜間作戰時易暴露,
有時士兵攜帶的彈藥會發生爆炸,火藥的供應工作也十分危險。由於火繩必須在戰
鬥之前就點燃,因此,有時部隊遭到突然襲擊時不能及時地進行還擊。

16世紀出現了一種機械式點火裝置,即用二硫化鐵或燧石與鋼片撞擊產生火花,
點燃火藥池內的引火藥。還有一種轉輪點火開關,曾對騎兵武器及其戰術產生過重
大的影響。但這種裝置價格太貴又很嬌氣,因此無法普遍采用。騎兵和特種步兵曾
經使用過這種點火開關,不過這種槍從未作為步兵的主要兵器取代過火繩槍。

另一種使用燧石與鋼片撞擊的點火裝置名叫彈簧點火開關,其結構是槍管側麵
有一擊鐵,擊鐵夾著燧石,扣動扳機時,一個V 形彈簧將擊鐵鬆開,撞擊裝在絞鏈
上的彎鋼片,鋼片蓋在引火藥池上,這樣就產生一片火花,將子彈射出。火藥池上
有一保護蓋,用來防止雨水進入和火藥溢出,蓋子在射擊前通過扳機打開,裝上彈
藥後再用手蓋上。

公元16世紀,當作戰中已經有條件使用火槍兵器的時候,戰場上卻仍然被長矛
方陣和披盔甲的重騎兵這二種敵對的突擊作戰體製統治著。當時槍在戰場上的主要
作用是加強長矛方陣的防禦力量,或者專門用來保護戰壕和堡壘等防禦工事。

早期的火槍精確度差,射程短,發射速率低,很笨重,使用很不靈便,因此使
用火槍的士兵比長弓兵和十字弓兵更容易遭到敵人的襲擊。在一般情況下,火槍不
是單兵使用的,而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齊射,並用來對付密集的敵人,以求總有一些
子彈會擊中一些敵人。在近距離內進行密集的齊射時,槍的精確度就顯得不太重要
了,再加上子彈的衝擊力和穿透力,因而火槍比早期的投擲式兵器具有更大的殺傷
力。但是,15世紀時,用槍進行密集射擊的部隊容易受到敵人的攻擊,因此還得借
助於長矛兵和防禦工事的保護。如果以最大射程作騷擾射擊,或者在大規模戰鬥開
始之前進行散兵襲擾,這種槍的用處就非常有限。

由於火繩槍手、滑膛槍手和炮手在作戰時不可能既用火槍,又用格鬥式冷兵器,
因此,他們一直仍處於輔助部隊的地位,大多編成較小的戰鬥隊形,附屬於密集的
長矛兵部隊,與長矛兵分開但又不獨立進行戰鬥。在早期的意大利戰爭中,火繩槍
和十字弓之間衝突的情況表明,前者的各種戰鬥性能均占優勢。不過火繩槍與英國
長弓之間並沒有發生過十分直接的衝突,因為隨著上個世紀中葉英國人被逐出歐洲
大陸之後,長弓實際上已經從歐洲消失。這兩種兵器在作戰中的性能記錄表明,總
的來說,在16世紀中葉之前,火槍的殺傷力並不高於長弓。在射擊精確度、射程、
發射速率、輕便性以及生產製造等方麵,長弓明顯地優於當時處於初級階段的火槍。
與弓箭相比,火槍發射的一或二盎司重的彈丸具有更大的和更容易使人傷殘的衝擊
力( 包括穿透力) ,由於當時的火槍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進行精確的瞄準,因此也
不需要進行長期的訓練;另外,槍彈所引起的傷口常常會引起血液中毒,這些方麵
也是槍的優點。由於這兩種兵器各有利弊,沒有更多的選擇餘地。因此,在英國軍
隊中長弓的廢棄過程十分緩慢,甚至直到18世紀,還有人企圖讓長弓東山再起,這
一點是並不奇怪的。

公元16世紀,由於火槍處於當時兵器和戰術中的從屬輔助地位,因此它的殺傷
力受到了限製。在整個16世紀裏,盡管作戰中火槍對長矛的使用比例在緩慢增長著,
同時火槍的性能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多數戰鬥是通過白刃戰決定勝負的。當時殺傷
力最大的兵器不是新流行的火槍,而是老式的長矛、長槍和劍。不過,火槍雖然還
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在作戰中卻是不可缺少的。16世紀的軍隊倘若手裏沒有火槍,
它是決不敢跟有火槍的軍隊交戰的。如何將火槍和長矛納入同一個武器體係,乃是
16世紀末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戰術技術課題。

炮的演變發展

世界上最早於何時采用澆鑄法製成加農長管炮,這一點已無從查考。人們隻知
最先出現的是青銅鑄炮。根據記載,15世紀中葉之前已在法國第戎煉出了鑄鐵塊,
顯然這是仍處於初級階段而不太成功的一項孤立的技術成果。英國都鐸王朝初期,
這種鑄鐵新技術傳到了英國,從而為蘇塞克斯的煉鐵業奠定了基礎。瑞典的煉鐵業
興起於17世紀。在此之前,蘇塞克斯的煉鐵業一直在歐洲的槍炮製造業中占據著統
治地位。鑄鐵的優點在於價格便宜,而不是它的性能優於別的金屬,無論黃銅或者
是青銅,雖然價格昂貴,但質地堅韌,不易爆裂。

大型炮的鑄造吸取了鍾的鑄造技術。它是將金屬熔液注入一個粘土模子而成的。
模子由模蕊和橫殼構成。粘土模型放在一個凹坑裏,熔鐵爐有一出口,以便鐵水流
進模子。當鑄件冷卻後,便打碎模子,再取出鑄件。這樣鑄成的每一門炮就象一件
雕塑製品一樣都是各自獨立的產品,上麵的精細飾紋也是相同的。炮的質量的優劣
取決於工匠澆鑄技藝的高低。過了200 年之後,人們才設法用一個模子進行加農炮
的連續澆鑄。

在打碎模子取出炮的鑄件毛坯後,就要用裝在一根長軸上的鑽頭利用水輪機作
動力進行鏜孔。因為裝鑽頭的軸隻是一頭有支架,因此,鏜孔常常不能做到精確,
而且由於鏜孔工序的問題,模子上原有的誤差無法糾正。鏜孔後要進行炮的測試,
包括目測,用鐵錘敲打,進行逐步加大火藥量的發射,最後一次發射的火藥量與彈
丸重量要相等。如果試驗合格,這門炮就可交付使用。到了18世紀,荷蘭在整體澆
鑄炮管的鏜孔技術方麵占據了領先的地位。

19世紀中葉前,在炮的製造上,除了海軍重炮外,青銅炮和黃銅炮始終以優勢
壓倒了鑄鐵炮。但是,青銅炮的炮管比較軟,在多次發射圓形炮彈時,炮彈以不正
圓的方式穿過炮管,容易使它變形,因此青銅不適宜製造重型炮。

14世紀末,戰爭使加農炮發生了變化。隨著熟鐵和鑄鐵新技術的采用,這一變
化就更加明顯而突出。

11世紀在中國出現了拋石機,並迅速在歐洲得到推廣應用。它大量取代了希臘
和古羅馬陳舊的靠張力和扭力的攻城機械,在黑火藥問世後的很長一段時期裏這種
拋石機一直被延用著。這種機械製作簡便,造價低廉,而且投擲量大,使用非常可
靠。但是,除了這種老式機械外,新型炮已開始顯露頭角。黑火藥問世後發明的加
農炮比手槍效能更佳,使用更方便,這就是黑火藥對攻城炮所產生的最初的重大影
響。但是,直到15世紀下半葉,加農炮才真正有效地取代了拋石機,成了重要的攻
城炮。

14世紀出現了種類繁多的重型加農炮,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種稱為射石炮的巨型
炮。這種炮的炮管較短,通常用青銅或鐵澆鑄而成,有時也用紫銅和黃銅製造。由
於它發射的石彈重達300 磅,因此,必須使用大量的火藥。火藥常常塞滿整個炮管,
石彈則突出在炮管的外麵,因此發射談不上什麽精確度,而且初速也極低。為了提
高炮的效能,不得不將炮放到離城牆很近的地方,這樣石彈才能轟擊到目標。

據說,鑄鐵射石炮曾在1340年用於轟擊意大利的特爾尼城。英國可能( 但不肯
定) 於1346年使用較小的射石炮襲擊了克雷賽城在1324年圍攻法國梅斯城和1342年
進攻西班牙阿爾赫西拉斯時也可能使用了射石炮。。到了14世紀末,人們將熟鐵條
焊接起來,再用環套加以固定,製成了更長的射石炮。理查德二世曾製造過一些這
樣的炮用來保衛倫敦塔。英國愛丁堡著名的蒙斯梅格炮就是用螺扣將幾段鑄鐵接起
來,再用環套將整個炮管焊接加固而成的。

隨著炮管的加長,鑄鐵工藝的改進,攻城加農炮的效能有了很大提高。1450年
左右,鑄鐵製的炮彈取代了石彈,因而減少了炮的遊隙( 即炮膛內徑與彈體之間的
空隙) ,提高了炮彈的初速,增強了炮彈的衝擊力。從1470年起,攻城炮已經能夠
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摧毀中世紀的城牆防禦工事。由於受炮的重量及彈道的限製,
因此無法將適合用於對付敵攻城炮的大型加農炮設置在城堡和有城牆的城市裏。到
了15世紀末,炮的強大威力終於使中世紀的堡壘防禦工事變得不堪一擊了。( 參見
第13節)

新型炮對攻城作戰產生了十分直接而顯著的影響。其原因是,從一開始就表明
它在戰爭中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和效能。盡管它的前景令人十分樂觀,然而在很長
的一段時期裏,人們對它在戰場上的作用卻存在著某種分歧的意見。

15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約翰·齊斯卡手下嚴陣以待的胡斯擁護者曾將一批各
種各樣的原始炮放在由馬車圍成的營壘中,在作戰中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並對戰爭產
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曆史上很少有哪種新式兵器可以與它相媲美。胡斯擁護
者的士兵將二輪或四輪馬車排成縱隊前進。大部分馬車有金屬裝甲,車子的兩邊開
著炮眼。在有裝甲的或敞篷的四輪馬車上,裝了許多小型射石炮,軍隊裏大多是徒
步作戰的士兵,有的配有手槍,而大部分手執長矛。此外,還有少量披著輕型盔甲
的騎兵,負責進行偵察和反擊敵人。齊斯卡總是想法避免在野外發起進攻戰。他的
戰略是盡量深入敵區,選擇一個有利的防禦陣地,建立起由馬車構成的營壘。這種
馬車營壘可以用來發起進攻,給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

炮的牽引馬車常常圍成一個臨時防禦營地,用鏈子將馬車連接起來,並在防禦
營地前麵挖一條防護溝。射石炮設置在車與車之間的地方,或者放在四輪敞篷馬車
的上麵,但更可能架在泥土築的工事上或堅固的木製炮架上。火槍手和十字弓手在
車與車之間或者通過裝甲馬車的槍眼進行射擊。還有一些長矛兵負責保護射石炮,
防止敵人步兵砍斷連接馬車的鏈子。不過敵人往往早被炮火壓住,因此長矛兵很少
有用武之地。一旦敵人的進攻被擊退,齊斯卡部隊的長矛兵和騎兵就發起反攻,以
最後解決戰鬥。

齊斯卡並沒有使用過真正的野炮,也沒有將黑火藥兵器用於戰術進攻,但他卻
創造性地以進攻精神運用了野戰防禦工事。他指揮的戰鬥采用典型的攻防相結合的
戰術。但是,假如敵軍處於高度的戒備和進攻狀態,那末就無法建立這種車寨;如
果車寨建成後敵人不向他們發起進攻,那末他們也談不上取得戰鬥的勝利。而且車
寨極易受敵人真正的野炮和高效能輕兵器的攻擊,因此很快就廢棄不用了。

西歐最早使用野炮是在“百年大戰”的最後階段。吉恩和加斯帕德·比幽儒兄
弟為法王查理七世設計了一種新型炮。這種炮很機動靈活,因此在多次戰役中發揮
過巨大的作用。1450年,在豐米尼有一支英國小部隊駐紮在堅固的防禦工事裏,當
遭到法國炮兵的騷擾時他們忍無可忍,在不利條件下向法軍發起進攻,最後全軍覆
沒。三年後,在卡斯蒂隆又一支英國軍隊向有炮兵護守的法國兵營正麵發動進攻,
也遭到了同樣的結局。在這兩次衝突中,都沒有使用真正的野炮。值得注意的是在
兩次衝突中,法軍借以取勝的長炮( 一種輕型遠程加農炮) 和射石炮在以前都是用
於攻城作戰的,後來才改成用來擊退英國援兵。這些炮在戰場上都是不能機動的。

野炮是在15世紀的最後十來年裏突然而又在引人注目的情況下出現的。法國軍
隊將比較輕型的銅鑄加農炮裝在馬拉的兩輪車架上,從而成了一種野炮。這種新式
法國野炮可以在戰場上很快地從炮車上卸下來並作好戰鬥準備。就在這十來年裏,
法國又提出炮耳的設計原理,這樣,炮就可以很方便地裝在永久性的帶輪子的炮架
上,並可進行較為精確的瞄準和測距。在早期,人們采用在炮架的尾部下麵挖坑或
在車輪下麵填木塊等笨辦法來升降炮管。

1515年9 月13日至14日,法國和瑞士在法國的馬裏尼安進行了兩天激烈的爭奪
戰。戰鬥證明,這種改進後的法國野炮性能優良。法國用這種炮擊敗了瑞士,取得
了決定性的勝利。瑞士在稱霸歐洲戰場一個多世紀後初次遭到這樣嚴重的挫折,不
得不立即跟法國議和。這次和平一直延續到二又三分之二個世紀之後的法國大革命
時期。

但是,16世紀炮兵武器的發展卻沒有能夠跟得上輕型兵器發展的步伐。主要原
因是炮兵還無法使炮既具有很高的機動性,同時又做到十分可靠,而且射程又遠。
人們早就知道,要使炮做到射程遠、精確、破壞力( 或稱殺傷力) 大,那末最好炮
的長度必須是炮的口徑的20倍或20倍以上( 即炮管長度是膛徑的20倍) ,同時炮管
的管壁要厚,以承受裝藥量大的炮彈爆炸所產生的巨大壓力。管壁較薄的炮和裝藥
量較少的炮彈雖然也能發射同樣重的彈丸,但是,精確度和射程要打很大的折扣。
因此即使是最輕型的炮,仍然很不靈便,移動很困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好發射
準備工作。

由於當時的炮具有這些缺點,因此,15世紀末,法國在野炮方麵所取得的優勢
很快被西班牙在步兵輕武器以及步兵戰術方麵的驚人改良所抵消了。法國的優勢反
而變成了劣勢,結果在16世紀裏炮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隻是在攻防堡壘和海軍作
戰中有一點用處。盡管當時的一些大的戰役還都用到了炮,但在意大利拉文納的一
場激戰之後,一般情況下輕武器成了戰爭勝負中更具決定性的因素。

就在這一時期,法國在炮的製造和應用技術上的優勢被更能幹的德國槍炮製造
者和炮兵取代了。接著,西班牙人又很快奪取了這一優勢。在16世紀的大部分年代
裏,跟軍事科學的其它多數領域裏一樣,西班牙在造炮技術方麵始終占據著明顯的
優勢。

炮的製造者不斷對炮的新型設計、炮膛直徑、炮管管壁內的厚度、炮彈的炸藥
裝填量和彈丸重量的綜合性能進行多方麵的驗證。結果造成炮的型號繁雜多樣,使
彈藥的供應成了一個極重的負擔,因此,炮在野戰中的重要性也降低了。為了改變
這一局麵,16世紀中期前不久,西班牙王查理五世下令將所有帝國製造的炮標準化
為七種型號。不久法王亨利二世也效仿西班牙,將法國炮規定為六種標準型號。但
是炮的試製工作仍在繼續進行著,在原有標準型號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型號,
不過,總算比以前更有係統更有計劃了一些。( 見表2)當時各國有許多炮是仿照西
班牙的設計而製造的,但國與國之間炮的型號一直各不相同。

到了17世紀,炮的生產技術進步如此之大,以致於在後來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
裏,炮的射程、威力以及炮的主要型號基本上沒有大的改變。這時炮的改進主要限
於機動性的提高,編製的改良,戰術以及射擊技術等方麵。

這一時期,炮兵武器開始組合成作為現代化炮兵原型的三種主要類型:第一類
是長炮型,相當於現代的火炮;第二類是加農炮,即榴彈炮的原型;第三類是一種
炮管管壁較薄,彈道較高的炮( 根據其特性可叫做不同的名稱,如射石炮或迫擊炮
等) ,即現代迫擊炮的雛型。

長炮類似於現代的野戰火炮,其炮管較長( 約為口徑的30倍) ,炮彈初速較快,
因此它的彈道低平,射程遠,精確度較高。為使炮彈達到所需的初速,又不引起炮
管爆炸殺傷炮手,因此長炮的炮管都很厚,造成炮的重量很大,機動性較差。因此
大口徑長炮隻能用於攻城作戰。

第二種類型的炮,其炮身較輕較短,用來發射較重的彈丸,但射程較近。這種
炮雖然犧牲了射程和精確性,卻換來了較大的機動性,又不降低它的威力。這就是
所謂的加農炮。它的炮管長度約為口徑的20倍,大致相當於現代的榴彈炮。但是,
早期加農炮的機動性甚至還不如長炮,有的實際上比最大的長炮還要龐大而笨重。

表2 十六世紀各種炮的性能一覽表此表引自R ·E ·杜普伊和T ·N ·杜普伊
所著的《軍事史全書》(1977 年紐約哈潑和羅出版社出版) 。

表中所列隻是象征性的近似數據,材料也不完整,且有混亂和矛盾現象

名稱炮重( 磅) 彈重( 磅) 口徑( 英寸) 炮長( 英尺) 直射距離或有效射程(
碼) 最大射程( 碼)

第一類:長炮( 炮的長度為25-44 倍口徑)

艾斯梅裏小炮200 0.3 1.0 2.5 200 750

蛇形發火器400 0.5 1.5 3.0 250 1,000

小隼炮500 1.0 2.0 3.7 280 1,500

鷹炮800 3.0 2.5 6.0 400 2,500

米寧輕型長炮1,000 6.0 3.3 6.5 450 3,500

帕薩伏朗特炮3,000 6.0 3.3 10.0 1,000 4,500

賽寇炮1,600 9.0 4.0 6.9 500 4,000

非標準長炮3,000 12.0 4.6 8.5 600 4,000

半長炮3,400 10.0 4.2 8.5 850 5,000

長炮4,800 18.0 5.2 11.0 1,700 6,700

特大型長炮7,000 32.0 6.5 16.0 2,000 7,000

第二類:加農炮( 炮的長度為15-28 倍口徑)

四開加農炮2,000 12.0 4.6 7.0 400 2,000

半長加農炮4,000 32.0 6.5 11.0 450 2,500

非標準加農炮4,500 42.0 7.0 10.0 400 2,000

蛇形加農炮6,000 42.0 7.0 12.0 500 3,000

加農炮7,000 50.0 8.0 13.0 600 3,500

大型加農炮8,000 60.0 8.5 12.0 750 4,000

蛇炮12,000 90.0 10.0 10.0 750 4,000

第三類:射石炮和迫擊炮射石炮種類很多,但長度一般為10至15倍口徑, 彈重
最多為50磅。迫擊炮長度為3 至5 倍口徑,彈重最多為200 磅。

中型射石炮3,000 30.0 10.0 9.0 500 2,500

中型臼炮1,500 30.0 6.3 2.0 300 750

重型臼炮10,000 200.0 15.0 6.0 1,000 2,000

就象15世紀胡斯的擁護者和法國軍隊所做的那樣,輕型加農炮可以裝在馬拉的
四輪車架上,很容易運到戰場上的陣地。最初,炮必須放在現場製作的炮座或炮架
上,一旦戰鬥開始,炮就無法移動。後來發明了帶牽引杆的兩輪炮車( 不久又發明
了炮耳,這樣不必移動整個炮身就可以使炮管升降) ,這就是現代野炮的開始。

粒狀火藥的發明加上炮管的延長,提高了炮彈的速度和射擊的精確度。但是,
炮管延長後,炮的重量也隨之增加,這就妨礙了大型加農炮在戰場上的應用。

17世紀初,聰敏的士兵顯然感到需要這樣一種野炮,它既要有加農炮那樣遠的
射程和那樣高的精確度,又要有14至15世紀的射石炮( 見表2)那樣好的機動性。荷
蘭率先研製成功了這樣的一種新式兵器,這就是人們所知的榴彈炮。到了17世紀末,
它成了歐洲各國軍隊標準化的炮兵武器。

榴彈炮是一種炮管較短、口徑較大、裝在兩輪炮車上的野炮。這種炮的架尾很
短,因此,射角比較大,它的炮管要比長炮或火炮短而輕,比迫擊炮長。這樣,彈
道就更加低伸,精確度也更高了。榴彈炮的優點在於它的攻擊火力更強,炮身更輕,
因此機動性更大。在可以用炮彈襲擊和需要掃清障礙的地方,榴彈炮( 跟迫擊炮一
樣) 由於彈道適宜,因此比使用加農炮更加優越。

從黑火藥時期一開始,人們就知道短炮管的迫擊炮能以拋物線彈道發射彈體。
由於迫擊炮能夠發射炸裂彈,它的拋物線彈道能使炮彈越過城牆這樣的防禦物,擊
中彈藥庫、兵營以及後備隊等目標,因此在攻城作戰中變得十分重要。迫擊炮的主
要優點是炮管短,炮管的管壁薄( 可能是由於炸藥裝填量少的緣故) ,因此重量輕,
機動性大,缺點是射程短,精確度低。

迫擊炮的大小尺寸不一,有的很大,有的卻小得隻能用來拋擲手榴彈。它的炮
口較大,炮管較短,可以固定在一個方形底座上。炮管與底座之間有時是固定的45
度角,有時角度可以調節。17和18世紀有一種頗負盛名的炮,名叫科霍恩,1673年
由巴倫·科霍恩發明,它能發射重達24磅的炮彈。還有一種重達幾噸的巨型攻城炮,
能發射直徑10至12英寸的炮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