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人TN杜普伊的 武器和戰爭的演變 第三部分:27.27.導彈、核武器及其威懾作用(1945-)

(2009-06-05 08:24:07) 下一個
27.導彈、核武器及其威懾作用(公元1945年)


T·N·杜普伊 [美國]
[出自《武器和戰爭的演變》]


廣島和長崎
戰術核武器的出現
對核戰爭作戰原則的探索
關於技術的發展
武器和戰略核戰爭問題
海上核戰爭
核時代的空中力量
超級大國的競爭、對抗與武器控製


廣島和長崎

   1945年8月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了一項聲明,宣稱:“一架美國飛機在日本

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廣島,投下了一顆炸彈。”接著他又補充說:“這是一顆原子

彈,其威力超過了2萬噸梯恩梯當量。”

   1942年12月2日,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塔格運動場看台底下,建成了一座著名的實

驗型核反應堆,它具有一個反應係統,其輸出功率僅0.5瓦。這樣小功率的輸出,後來

卻證明它具有大功率核反應堆的生產潛力。當時,首次從這個實驗堆,製造出了0.5克

鈈。而這種鈈是以化學方法,由鈾所產生的裂變物蛻變而成。用這種方法較適應於進行

批量生產。製造原子彈最突出的課題是,核材料要便於大量采集和加工,零件便於組

裝,彈體的形狀和重量要適宜於運載等問題。而這一切又是要通過秘密的科學工程和科

學管理來實現的。經過短短的30個月,原子彈的研製獲得了成功。

  在早期的一些報刊雜誌上,曾刊載過人們對人類有著重要影響的這一新發展的評

論:“原子彈的出現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結束,或者是人類本身的結束。” [

注:英國下議員M·P·羅伯特·布思比著《世界新聞》1945年8月,倫敦出版。 ] 在核

時代必將出現運用核武器於戰爭的前景,成為各國政府和有影響人士所關注的中心問

題,並主宰著一些主要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等重要方針政策。

  關於核武器的評論,自然是從評述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投在日本的這兩顆原子

彈的性能和威力入手的。投在廣島的原子彈的實際威力,顯然要小於杜魯門總統最初的

報告所宣布的2萬噸梯恩梯當量,估計約1萬5千噸梯恩梯當量;而投在長崎的原子彈,

其威力顯然要稍大一些。

  據調查統計,這兩顆核彈爆炸,其後果是令人吃驚的。廣島約有300,000人,其人

口密度每平方英裏約8,400人,而傷亡竟達144,000人(其中死亡約68,000人),長崎約有

200,000人,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裏約5,700人,傷亡竟達59,000人(其中死亡約38,000

人)。在廣島大約有67%的建築物,在長崎大約有40%的建築物被摧毀或被損壞。核彈爆

炸後,這兩個城市瞬時火焰蔓延,濃煙翻滾。在廣島的火焰擴展到了市中心,在長崎的

火焰比較小。

  核彈爆炸後之所以產生了這樣大麵積的、毀滅性的火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由於當時炎熱,天氣晴朗、幹燥,傷亡者衣著簡陋、單薄;加上在爆炸後極關鍵的 48

小時內,大多數傷員缺乏良好的醫療條件。據調查統計,傷員中約有70%是由於爆炸衝

擊波效應而受的傷(幾乎全部是由於間接效應或物理效應引起的);約有65%是由於光輻

射效應而受的傷,約有30%是由於放射性效應而受的傷(不計因放射性效應而引起的後遺

症患者)。還有許多傷員是由於多種效應而受的傷,所以,統計中的百分數超過了百分

之一百。在室外受傷的人員中,約有50%的傷員是處在離爆炸中心約1.3英裏這一平均距

離內。


  在戰場上如何發揮核武器的作用,那是1945年以後的數年間才認真考慮的問題。這

個問題並不感到奇怪,當時,由於多方麵的原因,抑製了戰術核武器這一概念的發展。

原子彈在戰爭中首次運用,有它特殊的情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重點是用作戰略

轟炸。最初所研製的原子彈是較笨重的,需要用大型轟炸機來攜載,而且當時隻試製了

有限的幾顆,是準備用於對付極為重要目標的。1946年,美國以舊海軍艦船作為目標,

在南太平洋比基尼環礁進行了一次核彈爆炸試驗,但這次試驗並未展現出新的遠景。

   1950年,曾對這種新型武器作了些改進,使其自重減輕,威力增加數倍。當時,

美國空軍裝備中出現了噴氣式飛機。這樣,輕型的武器用較小型的快速飛機來攜載才成

為可能。於是,才開始認真考慮研製和發展戰術核武器的問題。


  當美國原子能委員會進行戰術核武器設計時,為給它稍留“餘地”,得到了軍方的

協助和支持。當時曾決定由海軍和空軍資助,共同致力於戰術核武器的研製。同時,也

由於陸軍和海、空軍共同分擔了戰術核武器的研製經費,才決定將260毫米口徑炮(1949

年發展的)改為280毫米口徑炮。這種炮及其運載的車輛是按常規火炮設計的,隻增設了

一套輔助操作規程,使其具有可以發射原子炮彈的戰鬥性能。1951年和1952年所試製的

彈丸(原子彈頭)試驗成功,設計方案被驗收獲準。陸軍參謀長上將J·勞頓·柯林斯,

對這樣一個能機動轉移的龐然大物十分重視,並主張軍隊必須發展具有核攻擊能力的原

子炮兵。雖然,當時所研製的280毫米原子炮注定將會早日被廢棄,但它卻成了美國發

展具有核攻擊能力的現代炮兵的先驅。


  美國在致力於將核裝置的重量減輕,體積縮小的改進過程中,同時加緊研製戰術核

武器。1951年蘇聯先後進行了兩次核爆炸試驗,證實了蘇聯曾早在1949年進行過核試

驗,於是,蘇聯人也有了“原子彈”。

  在這以前,早已開始研製具有更大殺傷威力的核裝置,這種核裝置是以核聚變反

應,而不是以核裂變反應為基礎的。經杜魯門總統批準,1952年11月在馬紹爾群島的埃

尼威托克島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這次氫彈試驗是在埃尼威托克島上進行的。試驗結

果,證明其威力很大,試驗中心點是選定埃尼威托克附近的一個小島,爆炸後該小島消

失,海底炸成一個直徑為一英裏,深為175英尺的大彈坑。1953年蘇聯也爆炸了一個核

聚變裝置。這兩次特大功率的核聚變爆炸試驗,表明美、蘇兩國已擁有能產生百萬噸梯

恩梯當量級核武器的能力。


  當地麵部隊為適應核武器時代對編製上和戰術上的要求時,又在政治上、經濟上出

現了各種複雜的考慮。這就是在朝鮮是否會使用核武器的問題,曾進行過多次沒作定論

的專門討論。(實際上,在朝鮮戰爭的第一年,這個問題就已解決了。即當時得悉杜魯

門總統暗示有可能要在朝鮮使用原子彈時,英國首相克萊門特·艾德禮,在倉促的訪問

華盛頓之行中,對此深表驚訝,這時美國就作了不使用原子彈的承諾。)


對核戰爭作戰原則的探索

  考慮到未來戰場將可能使用核武器這一事實,軍界開始對於常規戰爭和核戰爭,在

戰術和作戰原則方麵同時進行了探索。美軍曾確定:要求“擴大疏散配置間隔,提高作

戰機動性,節製後勤補給,加強小部隊作戰的獨立性”這一作戰原則,曾把一些師改變

成若幹獨立作戰的部隊,以利於達到上述作戰原則的要求。

  可是,與此同時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從作戰的實際考慮,戰爭是否可在核條

件下進行。無論參戰的某一方,一旦使用戰術核武器,是否會使問題更加惡化,使戰爭

突然升級到“大決戰”的程度。

   “總體戰”這一術語,往往和“核戰略”這一術語混同使用。“核戰略”的含義

是表示用核武器來攻擊敵方國土的戰略目標。即用遠程戰略轟炸機攜載核彈,或用帶核

彈頭的洲際導彈等武器來攻擊敵方國土的戰略目標。進行核武器抗衡將會導致十分可怕

的惡果。可是,美國和蘇聯兩國一直在發展核力量,以便相互進行核對抗。雖然,英

國、法國以及中國也先後發展了核武器,使問題複雜化了,但這並沒有根本改變美、蘇

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兩極對抗的態勢。


  在戰後的幾年裏,美國與許多西方國家結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蘇聯和東

歐國家共同簽定了華沙條約。


  美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就好象在其盟國的領土上撐開了一把“核保護傘”。

50年代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曾公布了一項原則,對於來自任何一個華約國家的進攻,

將以戰術核武器回擊。但如何執行這一原則卻並未部署就緒。當時認為隻要申述這一原

則就能抑製蘇聯的侵略。因為北約國家比華約國家擁有更多的戰術核武器,美國比蘇聯

又擁有更多的戰略核武器,所以戰爭要升級到使用戰略核武器的程度,幾乎是不可能

的。
   70年代末,關於核武器的戰術使用問題,是決策者和分析家所關注的一個論題。

但無論怎樣議論,究竟用不用戰術核武器問題,實際上仍沒有解決。

關於技術的發展

  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便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而且在美國和蘇聯

開發宇宙空間計劃的推動下,武器的技術加工能力迅速提高,促使舊式武器普遍更新換

代。新型武器裝備的出現,對戰爭性質有著極大影響。由於形勢急劇變化,有些新型武

器幾乎是剛一使用,就被淘汰。但由於不了解新型武器的數量,也由於許多國家對新型

武器都嚴加保密,所以對此尚不可能詳加論述。一般來說,美國和蘇聯發展新型武器的

想法大同小異,所研製出的新型武器也相類似。在其它國家,雖然研製出的新型武器為

數較少,但情況也相同。美國研製新型武器傾向於較為“公開化”,其中某些武器,或

多或少是作為某種通用武器型號的代表而公布的。

  各種類型的導彈,在新型武器中名列前茅。導彈彈頭既可以是核彈頭,也可以是高

能炸藥的普通彈頭。導彈種類包括從大型的洲際彈道導彈到單兵反坦克火箭,其射程幾

乎可遍及全球。由於控製係統和導引裝置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這類新型武器命中

目標的概率。人們常把這類精確製導武器叫作“靈巧炸彈”。要達到增大射程,連續跟

蹤目標,首要的問題是要研製出具有更高能量,更為穩定的推進劑。從製導理論上說,

要研製出攻擊多個目標的新型武器是可以實現的。

  導彈通常分為四種類型:地地導彈(包括潛地導彈),地空導彈,空地導彈和空空導

彈。戰後,美國最初研製的慣性製導型導彈,是美國陸軍曾裝備過的“下士”導彈。它

具有以固體推進劑作燃料的助推器,並具有以液體推進劑來維持運轉的發動機。這種導

彈於1945年9月末,在新墨西哥州懷特沙漠試驗場,利用固定發射台,首次發射成功,

彈體是沿著一條很高的拋物線軌道飛行。在1946年到1950年之間,美國發展了帶有末段

製導的、改進的大型防空武器,它在大部分航程內,是沿彈道式軌道飛行。這是美國陸

軍曾裝備的一種遠程戰術武器。其中象“中士”地地導彈,是一種取代“下士”地地導

彈,帶固體推進器的彈道式導彈。這種導彈在機動性、可靠性和精度等方麵作了許多改

進。接著,美國還研製了具有多種作戰性能的另一類新型武器。如“紅石”地地導彈、

“誠實約翰”地地導彈、“長矛”地地導彈等等。


  當時,根據美國阿伯丁試驗場1947年2月28日的報告書證明:高射炮彈盡管其飛行

時限大約為40秒鍾,但若用它來打噴氣式飛機,彈丸需要30秒鍾飛抵目標,則用高射炮

彈就無效。要有效擊毀噴氣式飛機,需要用火箭型的防空導彈。於是,在原來固定發射

的“下士”地地導彈的基礎上,發展了“奈基”I型地空導彈,並在1953年開始裝備使

用。與此同時,美國又發展了全部用固體推進劑作動力源的、更新型的“奈基”II型地

空導彈。它比“奈基”I型連續飛行時間長,射程更遠,毀傷能力更強。不久,美國在

其國境周圍所部署的防空武器中,絕大多數用“奈基”II型防空導彈取代了“奈基”I

型防空導彈。


  自從1945年以來,許多采用固體推進劑的各類防空和反坦克導彈及其發射裝置,早

已陸續研製成功。在1970年和1973年期間,蘇製的地空導彈實際上已在越南用於對付美

國飛機,以及在中東用於對付以色列飛機。據以色列和埃及雙方的評論,部署在以色列

機場要地周圍的美製“霍克”地空導彈,其毀傷目標的能力,至少和阿拉伯人使用的蘇

製地空導彈一樣高;或者“霍克”地空導彈命中精度要更加高些

[ 注:參見表5,表中各項表示在十月戰爭(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所使用的導

彈和火箭的性能(選自

《難以理解的勝利》第610-611頁)。 ] 。


表5 1973年10月阿以戰爭中使用的導彈和火箭性能表[注]

名稱 代號 全長(厘米) 直徑(厘米) 翼展(厘米)
最大速度(馬赫) 發射重量(公斤) 戰鬥部重(公斤) 戰鬥部類型 推進器 製導 自動導引 射程(公裏) 發射台 射高(公裏)

第一類:空空導彈
以色列 蜻蜓   260 16 60 2 93 11
高能炸藥 固體火箭 紅外 紅外   幻影F-4  
以色列 響尾蛇 AIM-9 284 12.7 60.9 2 75 11.4
高能炸藥 固體火箭 紅外 紅外 3.24 幻影F-4  
阿拉伯 環礁* K-13A 280 12 53 2 69.8  
高能炸藥 固體火箭 紅外 紅外 2.74 米格-21  

第二類:空地導彈
以色列 白星眼 GW-MK-1 344 38.1 114.0   499 385
高能炸藥 重力推進器 電視 雷達波束   A-4、幻影F-4  
以色列 小牛 AGM-65 246 30 71   209 59
高能炸藥 兩級固體火箭 電視     幻影F-4  
以色列 小鬥牛 AGM-12 320 30.5 139.7 2.0+ 258  
高能炸藥 液體火箭 無線電波束 無線電波束 17 A-4、幻影F-4  
以色列 標準反雷達導彈 AGM-78 457 30.5 139.7 2.0+ 826   高能炸藥 雙重固體推進器 被動式雷達   25+ 幻影F-4  
以色列 百舌鳥 AGM-45 304.8 20 91.4 2 177  
高能炸藥 固體火箭 被動式雷達 被動式雷達 16 A-4、幻影F-4  
阿拉伯 鮭魚* AS-5 940   46      
高能炸藥
      320 TU-16  

第三類:地地導彈

以色列 傑裏科 MDO-660            
高能炸藥       450    
阿拉伯 蛙*   900 55 105   2,000  
高能炸藥 固體火箭 陀螺儀   60 PT-76  
阿拉伯 飛毛腿*   1,100 85   5 6,300  
高能炸藥 液體火箭 慣性   280 轉動運載裝置  
第四類:地空導彈
以色列 霍克 MIM-234 512 35 12.2 2.5 580  
高能炸藥 兩級固體火箭 雷達 雷達 35 自行式載車 11.6
阿拉伯 導線* SA-2 1,070 70/50     2,300 13
高能炸藥 兩級固體火箭 雷達 雷達 50   18.6
阿拉伯 小羚羊* SA-3 670 60/45        
高能炸藥 兩級固體火箭 雷達 雷達 30    
阿拉伯 有利* SA-6 620 33.5     550 40
高能炸藥 兩級固體火箭 雷達 雷達 60/30 自行式載車 18
阿拉伯 杯盤* SA-7 125 7        
高能炸藥   光束 熱自動導引   肩射、裝甲戰鬥車  

第五類:反坦克導彈、火箭
以色列 陶 BGM-71A 117 15.2   278米/秒 18   高能炸藥 兩級固體火箭 有線製導 光蹤 3.75 M-113裝甲輸送車  
以色列 勞 M-72 65.3 6.6   145米/秒 1.25     固體火箭 直接瞄準   0.25
便攜式  
以色列 超級反坦克火箭炮 M-20A1 153 8.9   148.9米/秒 3.31   高能炸藥 固體火箭 直接瞄準   0.15 便攜式  
阿拉伯 甲魚* AT-1 113 15   89米/秒 22.25  
高能炸藥 固體火箭 有線製導 目視導引 2.3
手提箱  
阿拉伯 耐火箱* AT-3 88 12   120米/秒 11.3   高能炸藥 固體火箭 有線製導   3 裝甲戰鬥車  
阿拉伯 反坦克火箭筒 RPG-7   4/10           固體火箭 直接瞄準 目視導引 0.3 便攜式




 
  美製“陶”式反坦克導彈是用作地對地反擊坦克的導彈。這種導彈首創於法國。它

是在原來基礎上,經過改進後發展起來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其自重約54磅 (

24.516公斤),可以從吉普車上或在三腳架上發射。若裝填充足的火箭燃料,在兩英裏

(3.213公裏)範圍內能準確命中目標。當該導彈發射後,其後麵拖帶兩條細導線,用以

傳輸脈衝信號進行有線製導。其製導的基本過程是:當發射後,射手操持發射瞄準裝

置,始終保持瞄準裝置中的十字瞄準線對準目標;同時彈上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及時把

信息轉換成製導指令,啟動彈上的火箭舵,並適時校正其飛行軌跡。在越南戰爭期間,

曾用直升飛機作“陶”式反坦克導彈的發射台,獲得了很大成功。但是,用直升飛機作

反坦克導彈的發射台,在發射中要求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而這樣卻又易遭受地麵火力的

毀傷。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除埃及人使用的類似有線製導的蘇製“耐火箱

”反坦克導彈外,還有改進後的火箭筒型式的反坦克武器——RPG-7反坦克火箭筒。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曾使用過兩種空對地自動尋的製導炸彈。其中一種是“靈巧炸

彈”,這類炸彈的製導係統是,當飛機進入目標區域時,利用其光電係統和彈上的微型

電子計算機,跟蹤目標和自動投彈,當炸彈下落時,借助其重力使其信息存儲器啟動和

控製彈的尾翼,保持彈體始終對準目標。另一類炸彈的製導係統是,當飛機進入目標區

域時,利用激光束從載機上射向目標,炸彈自動跟蹤激光束朝向目標下落 [ 注:譯者

注:這類炸彈叫作“激光製導炸彈” ] 。這兩種製導係統的炸彈,可以由高速飛行的

飛機投擲。對於轟炸小的點目標,比用不帶製導的散落性炸彈轟炸,命中精度高,投彈

量少,因而每枚彈重也較大。

   70年代末,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的老式B-52轟炸機可攜帶20枚空地巡航導彈。這

種巡航導彈,實際上是按預定飛行程序,朝其預定目標,在大氣層飛行的無人駕駛的噴

氣式飛機。其製導係統是利用地形匹配,並裝有含電子計算機的雷達係統。導彈發射

後,製導係統開始工作,導引其按預定航跡飛行,它飛行於離地麵約 100英尺(30.48

米)的高度,彈上雷達不斷將實測的地形參數,與預先貯存在彈上微型計算機中的三維

地圖的目標參數,適時進行比較,以不斷修正其飛行軌跡。

  美國海軍裝備的“響尾蛇”空空導彈,是在實戰中攻擊敵方飛機的第一種超音速導

彈。這種導彈裝有紅外自動尋的製導裝置,用於從海麵到50,000英尺 (15,240米)以上

高空中,搜索和擊毀敵方高性能飛機。在1958年金門危機中,中國台灣省的國民黨,曾

使用“響尾蛇”空空導彈攻擊中國共產黨的“米格”飛機。這種“響尾蛇”空空導彈裝

常規彈頭,采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推進,其飛行速度為2.5馬赫數。

  美國海軍所裝備的許多火炮,已經顯得陳舊,多已換裝成具有巨大威力,以傳感器

或其它裝置進行製導的導彈。美國已有了“韃靼人”艦艦導彈,“小獵犬”和“黃銅騎

士”艦空導彈,以及“阿斯羅克”反潛火箭(即火箭助推反潛魚雷)、潛射火箭等反潛武

器。蘇聯也有類似的武器。

武器和戰略核戰爭問題

  在50年代到60年代期間,蘇聯和美國已研製出遠射程、高精度多種型號的洲際和中

程彈道導彈。在美國,“宇宙神”和“大力神”這類型號,是早期研製的,采用液體推

進劑作動力源的洲際彈道導彈;後來又研製了“丘辟特”和“雷神”這類型號,這是中

程地地彈道導彈;再後又新研製了采用固體推進劑作動力源的,更現代化的“民兵”洲

際彈道導彈,並以它逐漸取代“宇宙神”和“大力神”等洲際彈道導彈。


  此外,美國還最先采用帶多彈頭的導彈。1970年末,美國和蘇聯在其武器裝備中,

都有了這類多彈頭導彈。多彈頭導彈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集束式多彈頭。它

是當導彈抵近目標區域時,彈頭散開。采用集束式多彈頭,借助彈頭瞬時散開爆炸,比

以一個同等當量或更大當量的單彈頭,將可產生更大爆壓,提高殺傷威力。有的集束式

多彈頭還帶有假彈頭,當其在空間散開後,可使敵方雷達不易分辨真假彈頭,以提高其

突防能力。第二種類型是分導式多彈頭。它是當助推火箭脫落後,彈頭各自沿不同彈

道,自行校正導向不同目標。為了使彈頭達到按預定程序理想分離,可以附加再入飛行

器。


  潛射彈道導彈,美國已有“北極星”和“海神”等型號,它成了美國一支重要的威

懾力量。裝備這類潛射彈道導彈的核動力潛艇,可以在水下潛航幾個月,航行於世界各

海域。該艇設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用於在作戰中適時從水下發射導彈。


  導彈的發展是十分驚人的。現在導彈的攻擊範圍幾乎不受限製,而且還可攜帶核彈

頭,命中精度也非常高。不久前,美國和蘇聯兩國為了防禦對方導彈的攻擊,不得不致

力於發展反彈道導彈導彈。反擊來襲導彈,欲得到命中的機會是極小的,因為隻要有一

枚來襲導彈穿過攔截,就將會摧毀整個區域。所以,對於攔截來襲導彈頗感失望。隨著

相控陣雷達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提高了在遠距離偵獲目標(即來襲導彈)的能力。

利用這些先進技術裝置,能分辨真假彈頭和火箭助推器,以及飄浮在空間的幹擾物,並

能適時跟蹤和導引攔截導彈,有效地擊毀來襲導彈,但其所需費用十分昂貴。
  
從50年代到60年代,美國政府繼續擴大反彈道導彈導彈的研究,建立了反彈道導彈

導彈防禦係統。該防禦係統究竟是用以防衛人口稠密的重要城市和政府、首腦機關所在

地呢?還是用於防衛己方的報複力量?最後的結論是:隻有防衛己方的報複力量,才能

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成功。而這種防衛力量對於敵方企圖發動戰爭,將是一種最有效的威

懾。1972年,美國和蘇聯首次舉行了限製戰略核武器會談,達成了部分協議,雙方同意

限製發展反彈道導彈導彈防禦係統。協議規定:蘇聯僅保留已經部署的“橡皮套鞋”反

彈道導彈導彈防禦係統,用來保衛首都莫斯科;美國在兩個重要城市所保存的反彈道導

彈導彈,限製不超過200枚。

海上核戰爭

  在海上,由於核動力技術和火箭技術的緊密結合,推動了艦船動力裝置及其武器係

統的迅速發展,迫使艦船結構也同樣急速發展變化。核動力水麵、水下艦艇,如果能定

期從流動的補給站,及時補充軍需物資和軍火,則無需添加燃料,也能長時間航行,擔

負海上作戰任務。

  核動力航空母艦特混艦隊仍然是海上武力的王牌。雖然某些觀察家對其在海上核戰

爭中的生存能力持懷疑態度,但裝備有潛射彈道導彈的核動力潛艇,卻空前增強了其對

陸地目標攻擊的能力。對許多海軍人員而言,核動力導彈潛艇是未來主力艦船的典型。

  通常認為:一旦大戰爆發,常規登陸作戰必將被核武器所挫敗。對於使用常規武器

的小規模兩棲作戰,利用直升飛機似乎是一種作戰手段,這主要是指以垂直攻擊來代替

地麵縱深攻擊,但直升飛機又有易遭擊毀的弱點。所以,在當代戰爭中,掌握製空權,

成了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更為迫切的問題。

核時代的空中力量

  空中力量的中心問題,是關於有人駕駛轟炸機和核導彈的作戰能力。如何正確選擇

空中力量,有人主張:似乎應取決於自由世界造成空中威懾的效果如何。但在這個問題

上,意見一直存在分歧。

  當前,由於空中力量在技術上的迅速發展,促使導彈和有人駕駛飛機進一步提高了

速度和距離。飛機的航程和爬高率也隨之增加。隨著光學技術的進步,空中偵察的高度

日益增加,武器係統的威力進一步提高。但要求空中和地麵部隊,象戰術分隊那樣,必

須相互緊密配合、協同作戰的情況並未改變。

  但是,要達到地麵和空中緊密配合,協同作戰,已變得越來越困難了。客觀事實

是:在固定翼飛機用於近距火力支援時,存在如下更為複雜情況:由於噴氣式戰鬥機飛

行速度增大,在極短瞬間就會超越目標。這樣將會限製其火力效能,也將會大大降低噴

氣式飛機駕駛員對目標的辨認能力,並有礙火力的發揮。這種情況的存在也影響了高速

飛機進行偵察的價值。另外,由於地麵防空武器在射程、火力控製和指揮等方麵,普遍

有了提高和改進,這樣又使空軍用於支援地麵戰鬥的問題,也變得更為複雜了。如果要

取得空中優勢和封鎖戰區(一個可能發生核戰爭的廣闊區域),就必須有高度自動化和可

靠的指揮控製通信係統,這樣,也必然進一步增加作戰中的複雜性。因為指揮通信是在

對抗條件下進行的,它們所采用的電子對抗設備,和己方所采用的電子通信設備同樣精

良。

超級大國的競爭、對抗與武器控製

  由於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競爭和對抗,對其它國家的政治和軍事策略,也帶來重大影響。  

 在19世紀,曾有過許多設想,企圖在一些國家中,製定某些約章,以便控製和限製使

用武裝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全世界範圍內認真而巧妙地進行了軍備控製,這一

點,和19世紀所處的情況是無法相比的。這是因為人們已充分認識到:核武器的使用,

將可能對人類帶來災難,將破壞人類文明,因此,深切感到迫切需要控製這類武器的使

用和發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