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老貼,老軍迷~~:[轉載] 從殲八二到殲十一看中國空軍戰略思想的轉變

(2009-06-05 06:28:34) 下一個
老軍迷:

發表於 2008-10-31 17:12 | 隻看該作者
[轉載] 從殲八二到殲十一看中國空軍戰略思想的轉變
中國, 空軍, 戰略, 思想
殲八Ⅱ簡史:
上世紀60年代,適值美國以越南和東南亞為前沿基地,頻繁使用有人和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對我大陸頻頻進行偵察活動。我軍當時列裝的殲6和殲7飛機在升限上均達不到高空接敵作戰的需要,很需要發展一種高空高速截擊機,這就是殲八的研製的作戰目標。
此時,我國在成功仿製米格-17、米格-19後,將目光瞄準了先進的米格-21,廣大航空技術人員作出了艱苦努力,掌握了該機的設計思想、生產工藝,為日後設計、生產殲八戰鬥機做了良好輔墊。文革的十年動亂,耽誤了我國發展殲擊機的黃金時代,很多左的思想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飛機的設計和發展思想是相當可惜的。

如果說殲八I是米格-21戰鬥機的簡單放大,那麽殲八二型戰機是擺脫蘇式戰機設計思想的有益嚐試。

  殲八Ⅱ源於殲八和殲八I,是我國在戰鬥機領域秉承蘇聯米格飛機傳統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利用成熟技術取得的一項重大成就。盡管作為戰鬥機先天不足,但仍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奠定了戰鬥機采用非機頭進氣的基本格局,對日後我國戰鬥機的設計、使用產生了深遠影響。回溯殲八Ⅱ的設計方針,當是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可執行超視距空戰的、能全麵對抗米格-23的戰鬥機。

90年代以來,歐洲研製的新戰鬥機無一不采用鴨翼加三角翼布局。當時唯一使常規三角翼飛機發揚光大的隻有蘇聯,他們發展了米格-21等一係列三角翼戰鬥機。其中蘇霍伊設計的是截擊機,隻有米格-21為前線戰鬥機。作為一種簡單、高效、低成本的白天型戰鬥機,大量裝備部隊並向外出口有其得天獨厚的政治、經濟等原因。

從客觀上說,當時新中國才建立29年,國家工業水平技術很低。而在航空工業上氣動設計是相當落後的。洛克西德公司的一位資深設計人員,他接受一家專業雜誌透露,曾經看到很多納粹德國關於飛機氣動設計大量資料,目前我們能想到的飛機翼型納粹都研究透了,甚至很多堞型飛行器設計圖紙都有。但是相關很多資料現在都還沒有解密,我們還知道的不多。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幾十年前德國對飛機氣動設計和研究的重視程度。

殲八Ⅱ卻令人費解的沿用純三角翼不變。雖然利於高空高速飛行,但由此造成的飛行性能差,對縮短機身長度不利,其惡果是無法估量的。從技術與使用角度講,三角翼戰鬥機有著無可替代的優點,並且是戰鬥機翼型的主流。但是純三角翼,即既無修形又無其他措施的常規三角翼飛機早已不再是發展方向。

殲八Ⅱ的飛行性能要遜色得多,較之唯一優勢就是航程遠。這一點可能是被海軍航空兵看中的唯一優點。但是殲八二的載彈量問題上,好像部隊意見很大,這就是西飛發展殲轟七的由來吧。

  殲八Ⅱ是我國第二種投入使用的兩側進氣的戰術飛機,是第一種兩側進氣的戰鬥機,從此我國戰鬥機擯棄機頭進氣的簡單形式,開始具有現代的外形特征。不過,作為我軍跨世紀戰鬥機,由於優化設計不足,致使機身頎長。主要原因是與該機采用純三角翼常規布局有關。如果當初不是簡單地對殲七放大,而是依據戰術目標仔細對氣動布局及部分細節進行修形,殲八飛機可能不會是現在這個模樣。需要指出的是,殲八Ⅱ有些設計過於簡單是因發動機推力偏小的原因。

  發展殲八Ⅱ的目的就是要在機首雷達罩內安裝大型火控雷達以實現全天候與超視距空戰與攔射能力。殲八的設計構思是高空高速截擊機。作為截擊機的重要特征就是有先進的火控雷達和中程空空導彈,而此方麵殲八以至殲八Ⅱ均不過關;執行格鬥任務又無優良的飛行性能。將攔截轟炸機為主的截擊機改進為以製空為主的戰鬥機,是殲八Ⅱ的第三個先天不足,航空電子落後又是製約我國飛機發展的瓶頸。

  客觀而論,殲八Ⅱ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產生的主力戰鬥機。一方麵我國結束了十年動亂,但十年動亂使航空工業裹足不前,許多基礎研究荒廢。

殲十一簡介:
90年代初,遭受聯合國武器禁運處分的中國,在得不到西方國家軍事技術援助下,到俄羅斯取經。當時蘇聯極欲外銷米格二十九,但中國軍方高層一再堅持要買更好的蘇愷二十七。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雙方就這樣堅持不下,但819事變後,龐大的紅色帝國一夕瓦解,俄羅斯政府就同意出售SU-27SK給中國。如果當時買到米格二十九,也許現在早就有中國版本出現,但是戰力以及長遠觀,都將不如SU-27。。

1992年6月22日第一批SU-27SK由俄羅斯直飛中國蕪湖基地,中國空軍進入了新的時代。經過試用後發現性能的確優異,因此中國開始向俄國協商引進生產合同。中國希望能引進生產可空優且具備優異對地攻擊能力的多功能蘇愷二十七。雙方終於在1995年達成協議,由俄羅斯授權中國沈陽飛機製造公司生產蘇愷二十七改良型SU-27SMK。雙方約定,由俄國協助沈飛建立生產線,然後由提供零件組裝漸漸走向國產化,待國產化達70%以上時改稱為製式代號殲十一。此外俄國有義務將中國現有的SU-27SK改良成SMK規格。

中國人一向相信凡事隻有“靠自己”才是真正可靠的,而且中國國土遼闊,對戰鬥機數量要求大,沒有那麽多錢購買大量的進口貨。中國希望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自行研製,或者隻購買少量的樣品,隻有在緊迫的情況下才會成批大量引進外國戰鬥機。中方與蘇聯/俄羅斯洽談引進蘇-27一開始就立足於引進其生產線。當然無論從學習、掌握的角度看,還是從應付緊迫局勢的角度看,首期購買一定數量的蘇-27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雙方終於達成關於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的雙邊協議,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首次對外出口。消息震動了西方,“中國威脅論”唱得有眉有眼。

從蘇-27的引進,中國空軍的作戰範圍比原來整整擴大了一倍。在亞洲從衝繩的美軍基地到南沙群島,到南亞的喜馬拉雅山,到美軍阿富汗的軍事基地腹地已經進入到殲十一打擊範圍之內。一舉扭轉了日本和美軍裝備F-15戰機對我空中作戰優勢地位。加上我軍研製的空中預警機搭配使用,達到和超過原蘇聯空中打擊力量。
中國武器研製從間作新中國建國以來,可以說美國進行了50餘年的電子對抗。

這就早就了我軍電子研究和雷達裝備的大力發展。而殲十一的引進,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是引入了一個相當先進的武器平台。從空空導彈,到空對地導彈,到空艦導彈。用一個不好聽的術語,“老二”戰術。美國和原蘇聯對抗那麽多年,武器發展都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但是投入是很大的。往往一個氣動設計需要十幾年的時間,但是如果仿製和引進這項技術往往是買的成熟技術。飛機的氣動設計一定要有很長的領先時間,因為機載電子設備往往幾年就更新一次。

很簡單的說創新花100塊錢,但是引進類似地技術可能花10塊錢就能達到相同的目標。建國幾十年來國防欠帳太多,以蘇27引進為契機,中國空軍接觸到外軍先進戰略思想。空軍作為戰略軍種,必須要有先發製人的打擊力量。而殲十一作為21世紀中國空軍的核心裝備,也必須具有這樣的打擊力量。

曾經某型殲擊機設計時,在飛機超音速機炮開火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是落後的作戰思想所造成的。未來的戰爭,除了爆發核武器的世界大戰以外,都是大國和小國進行局部戰爭。時間可能是區別戰爭唯一標準,這為精確製導的發展起到了理論指導目的。當然,中國,美國,俄羅斯國情不盡相同,象美軍工業革命發展極端那種唯武器論的作戰思想,對於中國這個有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是和平時期軍隊建設指導思想之一吧。就連F22 設計師現在也承認F22可能是很失敗的飛機,他不認為質量代替數量。他認為當時設計時誇大了機載武器的效能。

我軍需要具有高科技武器裝備,更需要發展人和武器結合的最佳點!在我軍一些演習錄像中,殲八二和殲十一使用空對地火箭對地攻擊的場麵。我個人不認為這是空軍思想落後的問題,相反這是使飛行員保持良好戰術技能很好的訓練方法。在頻繁軍事遊戲中花幾十萬人民幣的導彈去打土推,是十分荒唐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