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的軍事經濟(沃茲涅先斯基著):1
(2009-06-23 19:58:25)
下一個
ZT: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的軍事經濟(沃茲涅先斯基著):1
一、前言
為了勝利地進行偉大的衛國戰爭(1941一1945),蘇聯改組了蘇維埃經濟,這使整個國民經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戰爭時期的經濟具有特殊的規律性。在蘇聯曆史上,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特殊時期,即軍事經濟時期。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專有一章——衛國戰爭政治經濟學,專門論述這一時期的軍事經濟理論問題。
在偉大衛國戰爭中,充分表現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各族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社會主義對抗法西斯主義,蘇聯人民對抗那些中了納粹主義毒的德國人。蘇聯各族人民為了民族生存,為了保衛祖國,為了保衛社會主義而對法西斯德國進行的戰爭是一場神聖的戰爭。
在衛國戰爭中蘇聯各族人民的為全世界矚目的高度團結,是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取得勝利和剝削階級被消滅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的。在衛國戰爭以前,寄生階級和集團的根蒂早就從蘇聯社會中被鏟除了,因而蘇聯各族人民在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團結便有了鞏固的基礎。
法西斯德國選擇了強盜戰爭作為實現其帝國主義野心的手段。他們侵占別國的領土與征服他人國家,妄圖摧毀社會主義製度,把愛好自由的各族人民變成德國帝國主義“領主”的奴隸。因此,在對德國帝國主義進行的戰爭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各族人民利益的完全一致性就不言而喻了。
在世界經濟中的資本主義體係發生了第二次危機的情況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成為“世界各種經濟和政治勢力在現代壟斷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的必然產物”(斯大林)。主要法西斯國家德國、日本、意大利從壟斷資本主義國家集團的利益出發,圖謀使用武力改變當時世界資本主義體係內部的局勢,使之對他們有利。
在資產階級民主國家集團和法西斯國家集團之間進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我國對背信棄義問蘇聯進攻的希特勒德國進行的衛國戰爭曆史地重合到一起了。為了粉碎法西斯國家的武裝力量,在戰火中結成了蘇聯、美國和英國的反法西斯聯盟。
這個聯盟的參加國各有不同的戰爭目的,蘇聯認為這次戰爭的主要任務是打垮德國和日本帝國主義,消滅法西斯主義,恢複和發展歐洲的民主秩序。美國和英國認為戰爭的主要任務是在世界市場上消除來自德國和日本的競爭,鞏固美國資本主義壟斷集團的統治地位。盡管如此,在對德日的戰爭中,各盟國還是保持在一個聯盟,一個陣營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表明在資本主義國家陣營之中,在資產階級民主國家集團和法西斯國家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這些矛盾是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利用的特殊因素。為粉碎希特勒德國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而利用這些矛盾是蘇聯對外政策最偉大的勝利。
偉大衛國戰爭對德國帝國主義連同其法西斯組織,對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是一次曆史考驗。殘酷的戰爭考驗了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生命力,而其結果則是以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勝利而告終。
列寧和斯大林多次指出,在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曆史決戰是不可避免的,蘇聯各族人民為這場決戰進行了準備。列寧和斯大林指出,戰勝資產階級的工人階級,現在為社會主義祖國的利益,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所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與神聖的戰爭。
列寧事業的偉大戰士和繼承者斯大林教導我們,每一個革命者的責任就是保衛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一個國際主義者必須無保留地保衛蘇聯。這是因為不保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就不可能解決國際工人革命運動中的問題。
列寧教導說,到現在為止所有革命的命運是由一係列長期的戰爭決定的,而在國內戰爭時期,我們隻結束了長期戰爭的第一階段,但一定要對這一戰爭的第二階段作好準備。蘇聯在與侵略成性的帝國主義國家的長期共處中,必然會產生許多巨大的衝突。隻要有資本主義的包圍,就會有各帝國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國家進犯的危險。
1941年開始進攻蘇聯的希特勒德國是最凶惡的帝國主義國家。在衛國戰爭的最初時日,斯大林就向蘇聯各族人民宣布了對德國帝國主義進行神聖的解放戰爭的綱領。斯大林同誌說:“德國人現在進行的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妄圖侵占別國領士,征服別國人民。因此,所有正直的人都要奮起象反對敵人那樣反對德國侵略者”。
與希特勒德國不同,蘇聯和它的盟國進行的是正義的解放戰爭,其目的是將歐洲和蘇聯人民從希特勒的暴政下解放出來。因此,所有正直的人都要擁護蘇聯、英國和其他盟國的軍隊就象擁護肩負解放使命的軍隊一樣。
斯大林號召蘇聯軍隊和蘇聯各族人民粉碎德國侵略軍的軍事力量,消滅竄進我國領土並企圖剝削我們的德國占領者。斯大林號召將蘇聯的領土和各族人民從德國法西斯的桎梏下解放出來,然後直搗法西斯野獸的巢穴。
遵循斯大林同誌的指示,蘇聯軍隊和武裝起來的蘇聯人民,在布爾什維克黨的率領下,為保衛每一寸土地,為保衛我們的城市和鄉村進行了戰鬥。在戰爭中他們表現了英勇頑強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在衛國戰爭的第一階段蘇軍的一些部隊被迫後撤時,蘇聯鐵路的職工疏散了鐵路車輛,把工人、工程師與技術人員遷往東部地區並運去設備,集體農莊莊員將牲畜趕到後方並運走糧食。
衛國戰爭期間;在敵占區,為了同敵軍進行戰鬥,我們組建了遊擊隊和許多爆破隊,使遊擊戰火遍地燃燒,這給德國占領軍及其仆從們造成難以克服的處境,在被希特勒德國占領的地區,蘇聯人民在這方麵建樹的功績將永世成為英雄主義和對祖國忠誠的紀念碑。
在衛國戰爭期間,前線與後方團結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統一陣營,在這個陣營之中,工農聯盟進一步鞏固了,蘇聯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友誼進一步加強了。斯大林同誌曾說過,任何其他國家如果象蘇聯所遭受如此之大的損失,它就可能經受不住考驗,而一敗塗地。蘇聯的製度是堅不可摧的,這是因為蘇聯有經過戰鬥考驗的列寧斯大林黨的領導,有社會主義的勝利,有工農聯盟,有蘇聯各族人民的團結。
在衛國戰爭期間,工人階級、集體農民與蘇維埃知識分子堅定和英勇地忍受住戰爭帶來的艱難困苦,以自己勤奮的勞動創造了鞏固的軍事經濟,並且以高質量的軍事技術裝備、給養、被裝和油料保障了我國陸軍與海軍的需要。蘇聯各族人民把自己的優秀兒女不斷地輸送到自己的軍隊,他們在蘇維埃軍隊中都立下了豐功偉績。蘇聯人民在全世界麵前不愧是英雄的人民和戰鬥的人民。
在衛國戰爭最困難的時期,斯大林同誌鼓舞蘇聯各族人民和蘇聯武裝力量去戰鬥去勝利。以偉大的斯大林為榜樣,在同德軍的奮戰中發揚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正義的事業抱有必勝的信心迅速普及到全國人民中間,這種精神和信心團結了人民和軍隊,把蘇聯變成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斯大林同誌將衛國戰爭初期我國形勢同國內戰爭時期作了對比之後指出,我國的形勢比二十三年前要好得多。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祖國的工業產量,糧食、原料都成倍地增加。在國內戰爭期間,有十四個資產階級國家聯合起來圍攻我國,而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有了盟國,他們和我們一起對希特勒德國作戰。蘇聯有一支裝備了先進武器的軍隊。這支軍隊奮不顧身地為保衛祖國的自由和獨立而戰。蘇聯軍隊和蘇聯各族人民的英勇鬥爭獲得了愛好自由的各國人民的敬佩、同情和支持。
在衛國戰爭中發展了斯大林的戰術與戰略,這一戰略戰術吸收了庫圖佐夫和蘇沃洛夫的經驗,反映了軍事家斯大林的天才和現代化的軍事技術。斯大林的致勝科學,即將火力與機動相結合的新戰術賦予了蘇軍以莫大的殲敵力量。在很長的曆史時期,斯大林的科學思想將成為智慧、英雄主義和鼓舞力量的源泉。在蘇聯軍事經濟曆史中,曾經有這樣一段期間,大部分軍事工業處於向東部地區遷移之中,數以萬計的機床、鍛錘、壓力機、渦輪機被東運。數以萬計的工人、工程師與技術員被東遷。這是蘇聯生產力東遷的非常時期。工人階級與具有專業技術的知識分子在列寧斯大林黨的領導下奮發努力,使東遷的工業企業恢複了生產。在烏拉爾、伏爾加流域和西伯利亞等地建立了為衛國戰爭服務的強大的生產基地。
斯大林同誌總結蘇聯軍事經濟的發展時指出:“蘇聯人在後方的忘我勞動和紅軍的英勇鬥爭將作為人民的保衛祖國的豐功偉績一同載入史冊”。經曆了國民經濟的改組時期,經曆了生產力向東部地區的遷移與恢複,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政府獲得了協調的和迅速增長的軍事經濟。
對蘇聯軍事經濟的領導力量,象在和平建設時期一樣,是列寧斯大林的黨。人類社會史無前例的勝利的榮譽是屬於布爾什維克黨的。黨在領導軍事經濟建設方麵表現出的巨大毅力和對戰爭必勝的堅定信念,使能集中蘇聯各族人民的一切力量對敵人實行毀滅性的打擊。
總之,衛國戰爭造成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史中的特殊時期,即軍事經濟時期。蘇聯軍事經濟有其生產和分配方麵的特殊經濟規律。蘇聯軍事經濟時期在政治經濟學上構成一個專篇。社會主義的軍事經濟理論,是由我們的領袖偉大的斯大林在其許多著作中所創立起來的。
二、衛國戰爭前夕的蘇聯經濟
衛國戰爭前夕,蘇聯經濟的特點是社會主義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都取得了勝利。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的集體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蘇聯各族人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之後,蘇聯已進入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
在衛國戰爭以前的幾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可從下列數字的對比中看出來:蘇聯國民收入(按不變價格計算)從1928年的250億盧布增加到 1932年的455億盧布,1937年的960億盧布,1940年的1,280億盧布,即在兩個半五年計劃期間增加了四倍多。
蘇聯國民經濟中的基建投資從1928年的37億盧布增加到1932年的180億盧布,1937年的300億盧布;1940年的430億盧布。擴大再生產使蘇聯社會主義企業的固定基金(牲畜價值除外)按1945年價格計算,從1928年的1,400億盧布增加到1932年的2,850億盧布,1937年的 5,640億盧布,1940年的7,090億盧布,即增加了四倍。
工業總產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從1928年的214億盧布增加到1932年的430億盧布,1937年的955億盧布,1940年的1,385億盧布,即增加了5.5倍,其中生產資料的生產額從85億盧布增加到848億盧布,即增加了九倍。同時,人民消費品的生產額從1928年的129億盧布增加到 1940年的537億盧布,即增加了三倍。這些成就使蘇聯有了雄厚的工業實力。
由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影響和社會主義在農村中獲得了勝利,蘇聯的農業不斷向前發展。農業總產值(按不變價格計算)從1928年的150億盧布增加到 1940年的230億盧布。同一期間,播種麵積從1億1,300萬公頃擴大到1億5千萬公頃。穀物總產量從1928年的45億普特(1普特=16.38公斤——譯注)增加到1940年的73億普特。
集體農莊公養牲畜和莊員私養牲畜頭數迅速增加。集體喂養牲畜的增長數字如下:馬匹從1928年的30萬匹增至1940年的1,450萬匹。牛從1928年的30萬頭增至1940年的2,010萬頭。羊從1928年的50萬頭增至1940年的4,190萬頭。豬從1928年的10萬頭增至1940年的820 萬頭。
蘇聯國土之上很快出現了新的鐵路網,這些工程對蘇聯一些落後地區居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好的作用。鐵路的貨運量從1928年的930億噸公裏增到1940年的4,150億噸公裏,即增加了3.5倍。
蘇聯國民經濟部門的職工數量從1928年的1,080萬人增至1940年的3,120萬人。隨著人口的增加,特別是蘇聯國民經濟部門工人的增多,與人民物質福利水平提高相聯的零售商品周轉額也隨之迅速增長。國營商業和合作商業的零售商品周轉額在兩個半五年計劃期間從1928年的118億盧布增加到1940 年的1,751億盧布。
社會主義國家的財政經濟在增加生產力的基礎上得到了不斷的鞏固。蘇聯國家預算收入從1928年的73億盧布增至1940年的l,800億盧布。同一期間,國家預算支出從1928年的73億盧布增至1940年的1,740億盧布。在衛國戰爭前夕,蘇聯國家預算的常年收入是超過常年支出的。雖然這時,生產額和商品周轉額都增長著,但是流通的貨幣卻顯著地減少了。其原因就是商品周轉加快了,貨幣周轉也隨之加快了。蘇聯的貨幣對生產過程和社會產品的分配過程發揮了監督作用,它使城鄉勞動人民更加關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關心自己工資收入的提高。
蘇聯人口迅速增加了,這為生產力的提高和蘇軍幹部戰士的補充創造了後備力量。城市人口增加特別多,從1926年的2,600萬人增加到1940年的 6,100萬人。同一期間,農村人口從1億2,100百萬人增到1億3,200百萬人。這就是說,在農村人口增多的同時,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已從1926年的18%增加到1940年的32%。這反映了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一些地區的國民經濟繼續發展的過程。
蘇聯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發展計劃是在三年半的和平經濟建設情況下實現的,當然隻能相對地說是和平的,這期間也曾發生過小規模的戰爭。蘇聯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發展計劃有一年半的時間是在衛國戰爭期間的軍事經濟發展中實施的。在三年半的和平經濟建設中,蘇聯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發展計劃完成的情況是順利的。在衛國戰爭的前夕即到1941年6月底,工業總產值完成了第三個五年計劃為1942年規定的指標的86%,其中生產資料的產量完成90%,消費品的產量完成 80%。1940年穀物總產量完成第三個五年計劃為1942年規定的指標的91%。1941年上半年鐵路貨運量完成90%,零售商品周轉額完成91%。 1941年上半年蘇聯國民經濟部門職工人數達到計劃的98%,職工的工資基金達到計劃的96%。
總之,衛國戰爭前夕生產、貨運量、商品周轉額和國民收入的水平為完成聯共(布)第18次黨代表大會製定的蘇聯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1938—1942)發展計劃,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隻有現在才能真正地評價蘇聯的曆次斯大林五年計劃對社會主義革命命運的曆史作用。斯大林的天才體現在各個五年計劃之中。蘇聯人民以自己的勞動把這些五年計劃變成可畏的物質力量,用以粉碎德國帝國主義匪徒的侵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資本主義國家的景象與蘇聯完全相反。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陷入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的深化極不平衡。資本主義各國麵臨著愈益尖銳化的市場問題與殖民地問題。各法西斯國家為新的帝國主義戰爭瘋狂地進行準備。它們想方設法貯備戰略原料,拚命地把經濟轉到軍事軌道上去。
德國的工業產量1930年比1929年的水平降低到88%。1931年又降低到72%,1932年再降低到58%。德國法西斯奪取政權之後,德國的工業生產轉為軍事生產,這使整個工業生產有了某種程度的增長。1933年德國的工業生產增加到1929年水平的65%,1934年增到83%,1935年增到 95%,1936年增到106%,1937年增到116%,而到1938年在軍事訂貨的刺激下,工業生產達到1929年水平的120%。總之,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很長一個時期就利用增加軍事訂貨的辦法發展工業生產。資本主義各國爭奪戰略原料產地的鬥爭日益尖銳化,因為沒有戰略原料的儲備與資源,就不能進行現代戰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十年中,各資產階級民主國家生產變化的情況具有另外的性質。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美國1930年工業生產量降到1929年水平的 83%,1931年降到68%,1932年甚至降到53%。從1933年開始美國的工業生產回升到1929年水平的63%,1934年又升到 68%,1935年再升到79%,1936年升到94%,而在1937年工業生產則達到1929年水平的103%,即稍稍超過了1929年的水平。但是 1938年,在當時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美國的工業生產又下降到1929年水平的81%,總之,美國的工業經曆了資本主義特有的工業生產循環,即從危機到危機。美國的軍事生產繼續停留在低水平上,因而未能成為工業生產總水平提高的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壟斷資本主義組成的法西斯國家所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開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法西斯所謂的“民族”論調純粹是掩蓋掠奪性帝國主義戰爭的煙幕。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更加暴露了它的帝國主義強盜的本性。反抗法西斯國家的世界大戰具有解放戰爭的性質。蘇聯的衛國戰爭使各國熱愛自由的民族,首先是蘇聯各族人民進行的反對法西斯國家的世界大戰具有反法西斯和解放戰爭的性質。
對希特勒德國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和神聖的戰爭,因為殘暴的德國帝國主義企圖消滅蘇聯的社會主義製度,使蘇聯人民充當德國“領主”的奴隸,建立奴隸製度,掠奪糧食和石油,使德國壟斷資本主義集團的“領主”們賺取超額利潤。法西斯魁首們的許多演講和德國經濟雜誌上討論的經濟計劃,始終以奪取東歐並把它變成大德意誌帝國遍設私有莊園和私有企業的殖民地這樣的夢囈“思想”相連係的。無怪乎這種思想遭到破產。
日本帝國主義對美國的偷襲引起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並將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漩渦。這時在戰爭中最終形成了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聯合抗擊德國和日本的民主國家,即蘇、美、英三國;另一個陣營就是法西斯國家,即德、意、日三國。
大家知道,共同對德日作戰的聯盟國對戰爭的目的和戰後和平處置任務的問題上各有自己的見解。這是由於蘇聯的社會製度和其戰爭的動力同美國、英國根本不同。蘇聯的強大力量加上全世界愛好自由的民族給予它的援助,使盟國陣營具有解放的性質。所以,美國和英國在與蘇聯共同對付帝國主義德國而進行的戰爭中所做的軍事上的努力是服務於解放戰爭事業的。
對比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各國的生產力,可以看出民主國家聯盟的五大優勢,它們在經濟上和技術上擁有保證它們獲得世界大戰勝利的極大優越性和後備力量。這種優勢也可從人口對比上看出,民主國家蘇聯,美國和英國共有3億7,200萬人,而法西斯國家德國、日本與意大利隻有1億8,600萬人。
在巨額和超巨額壟斷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基礎上,美國實行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生產使武器產量迅速上升。據美國的統計數字,它的軍事生產發展速度如下:1942 年生產的武器價值325億美元,1943年為600億美元。各種飛機1942年生產了4萬7,900架,1943年為8萬5,900架,商船1942年為 510萬噸,1943年1,210萬噸。製造了新的軍艦,1942年為85萬9千噸,1943年為261萬噸,這些軍事裝備在打敗德國帝國主義的戰爭中起了作用。
不可阻擋的曆史力量戰勝和消滅了法西斯諸國聯盟。首先,社會主義的蘇聯就是這樣的曆史力量,在反對德國法西斯帝國主義的神聖戰爭中,它的後方與前方、工人階級和農民、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了。其次就是遭受希特勒帝國主義剝削的歐洲各國人民的解放運動。再其次就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後備生產能力和後備人員的民主國家,它們聯合起來的力量不斷增長。
但這還隻是一些條件,還必須把這些條件轉變為勝利。蘇聯各族人民的愛國精神與消滅德國法西斯的堅強意誌,蘇軍軍事家、指揮員與戰士的豐富戰鬥經驗,蘇軍最高統帥英明的戰略戰術,這一切終於把獲得勝利的可能性變成了真正戰勝希特勒德國的現實。
總之,蘇聯在國民經濟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中取得的成就,社會主義社會的建成,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獨立和國防創造了物質條件和精神政治條件。在對付希特勒德國和其仆從國的戰爭中各民主國家的聯盟是蘇聯政府對外政策的具有曆史意義的勝利。這促使法西斯集團加速地崩潰了。
三、蘇聯軍事經濟的基礎
衛國戰爭迫使蘇聯經濟迅即轉到軍事經濟的軌道上來。偉大衛國戰爭初期,在聯共(布)、蘇聯政府的決定和斯大林同誌的指示中就已確定了社會主義和平經濟轉到社會主義軍事經濟軌道的綱領。
國家建立了國防委員會,它把黨的領導、蘇維埃的執行權力與立法權力統一起來,從而能夠根據偉大衛國戰爭的需要,在動員國民經濟的全部資源中,有計劃地統一行動。
對比一下革命前俄國1914—1917年期間的軍事經濟和1941—1945年期間的蘇聯的軍事經濟,可以看出蘇聯軍事經濟的巨大優勢。雖然暫時失去了許多工業地區和農業地區,但是這些優勢使蘇聯的政府能保障前線所需的軍事技術裝備和給養。
蘇聯的軍事經濟以占統治地位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製為基礎。主要的生產資料集中在蘇維埃國家的手中,這就能夠把蘇聯國民經濟在戰爭的軌道上加以改組。在革命前的俄國,生產資料私人所有製占統治地位,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又依賴外國的資本,這使俄國在1914-1917年的戰爭中遇到了不能克服的困難。
社會主義革命消除了我國對外國資本的依賴,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蘇聯人口的階級組成。1913年革命前俄國城鄉的職工人數還不到總人口的17%,而1939 年蘇聯的職工人數達到了48%,也就是將近全國人口的一半。集體農莊莊員與合作化的手工業者,在社會主義革命前的俄國是沒有的,而在1939年的蘇聯,這一部分人數已占全國人口的46%,已成為國家人口另外一半的主要部分。1913年,個體農民、未合作化的勞動者、手工業者占俄國人口的65%,而1939 年他們隻占蘇聯人口的2.6%。
有產階級——地主、大資本家、城市小資產階級、商人與富農在1913年占俄國人口的16%,而在蘇聯,在偉大衛國戰爭爆發之前,這些剝削階級——地主、城市資產階級、富農早已被消滅。同革命前俄國的人口相比,蘇聯人口階級組成的這些變化保證了蘇聯各族人民在精神與政治上的團結,保證了工人階級與農民的堅固聯盟,也保證了組成偉大蘇維埃聯邦的各族人民之間的牢不可破的友誼。
在1913年的俄國居住著1億3,90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為2,500萬人,而農村人口為1億1,400萬人。那時俄國主要是一個農業國,工業很不發達。在社會主義建設年代,蘇聯的城鄉發展了並有了巨大的變化。在幾乎是荒無人煙的地方,蘇維埃國家建立了364座新的城市,這些都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主要基地。在1940年的蘇聯國土上居住了1億9,300萬人,這時城市人口同1913年相比增加了1.4倍。
不論是戰前或者是戰爭期間,蘇聯社會主義企業的工業生產水平都遠遠超過了革命前俄國私人占有企業的生產水平。1913年,俄國大工業的總產值為110億盧布,1940年蘇聯大工業值達到1,295億盧布。1943年隻是蘇聯東部各區的工業產值(按可比價格計算)達到830億盧布,這超過革命前俄國工業生產水平6.5倍。
1940年蘇聯大工業總產值高出1913年俄國的工業產值10.7倍,而大工業中的機器製造與金屬加工工業的產值則高出40倍。作為機器製造基礎的優質軋鋼的生產,1940年蘇聯比1913年時的俄國多79倍。革命前的俄國根本沒有生產汽車、拖拉機、鋁、鎂、橡膠等。
不同於革命前的俄國,蘇聯社會主義工業不依賴於資本主義國家,在衛國戰爭中,盡管蘇聯暫時失去了大片國土,但是它的工業仍然能夠利用國內的生產保障軍事經濟的一切需要。1943年隻是蘇聯的東部各區的產量也比1915年俄國的全國總產量還多,煤炭多1.3倍,鋼1倍,軋鋼0.7倍,銅3.1倍,鋁58倍,鋅17.8倍。戰前,蘇聯開采的石油比革命前俄國多2.5倍。
蘇聯社會主義社會所具有的與過去完全不同的階級結構保證了極大提高農業產品的產量。商品的主要部分掌握在工農國家的手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革命前俄國的糧食總產量為49億普特,而在偉大衛國戰爭前夕,蘇聯的糧食總產量達到73億普特。這時蘇聯的商品糧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的商品糧多近一倍。
革命前俄國商品糧中的22%為地主占有,50%為富農占有,隻有28%的商品糧屬於中農與貧農。戰前蘇聯商品糧中有10%為國營農場所有,近90%的商品糧為集體農莊所有。這就是說,實際上蘇聯的全部商品糧掌握在社會主義生產者的手中。
在沙皇俄國的3億6,700百萬公頃的農田中,富農擁有8千多萬公頃,而地主占有1億5,250萬公頃。戰前在蘇聯的4億2,200萬公頃的農田中,集體和個人的農業勞動者擁有3億7,100萬公頃,國營農場擁有5,100萬公頃。無怪乎千百萬蘇聯人民為保衛祖國的土地,為保衛城市和鄉村英勇地進行了神聖的戰爭。
把1941年到1945年期間的蘇聯軍事經濟同1918年到1921年的蘇俄軍事經濟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在社會主義革命的年代裏蘇聯的國民經濟前進得多麽迅速。發展了生產力,改變了生產關係與階級,培養了社會主義知識分子幹部。
1918年初蘇聯國土上居住的人口總數(其中包括暫時被武裝幹涉軍和白衛分子占領的地區)為1億4,260萬人。在整個國內戰爭期間到武裝幹涉軍和白衛分子占領地區最多的時候,也就是1918年11月以前蘇維埃俄國的人口隻有6,000萬人。蘇聯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當德國入侵者占地最多時,也就是 1942年,蘇聯人口沒有降到1億3,000萬人以下,這比1918年的人口數要多一倍以上。
1918—1921年蘇維埃俄國實行軍事經濟體製期間的工業生產水平簡直無法同1941—1945年衛國戰爭期間蘇聯軍事經濟中工業生產水平相比擬。1940年蘇聯工業總產量比1920年蘇維埃俄國工業生產水平多37倍,而機器製造與金屬加工工業的產量多達511倍。
在衛國戰爭期間,1943年僅蘇聯東部各區的工業總產量超過1920年整個蘇維埃俄國的生產水平19倍。1943年,蘇聯東部各區的工業產量比1919年整個蘇維埃俄國的工業產量還多,煤炭多59倍,生鐵多64倍。蘇聯在1942年,也就是失去國土最多的一年,在農業耕地麵積減到最少的情況下,糧食總產量仍超出1919年好幾倍。必須指出,在衛國戰爭前夕,蘇聯在糧食與給養方麵已擁有巨量的國家儲備,而1918年的蘇維埃俄國則沒有這種儲備。
蘇聯的社會主義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從1923年的76%增加到衛國戰爭前夕的100%,在農業總產值中社會主義生產的比重在同一期間從4%增加到 99.7%,在零售商品周轉方麵社會主義企業在同一期間從43%增加到100%。這表明社會主義在城鄉獲得了全麵勝利和為蘇聯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創造了基礎。
具有熟練技能的工人幹部多起來了,他們成為發展國民經濟工業化的基本力量。1926—1939年間蘇聯人口增加了16%,同一期間熟練工人幹部增加了數倍:鑽探工增加了4.7倍,車工5.8倍,銑工12倍,機床工13倍,工具製造工11.3倍,壓力機工與衝壓工5.3倍,裝配工與電工5.4倍,機械製造工8.5倍,鐵路機車司機2.3倍,船機工2.2倍,汽車司機39倍,拖拉機手214倍。
蘇聯知識分子的數量也增多了。1939年達到1,180萬人,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熟練工人不包括在此數內。這時,工程師的數量從1926到1939年增加了6.7倍,農藝師增加了4倍,農藝技術人員增加7.8倍,教員2.5倍,科學研究人員6倍,文化教育人員7.4倍,醫生1.3倍。蘇聯人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鄉的熟練人才的增多改變了蘇軍人員的組成並保障了蘇軍在衛國戰爭中獲得有曆史意義的勝利。
要想分析衛國戰爭期間蘇聯軍事經濟的特點,還必須把蘇聯的和平經濟建設期間與實行軍事經濟體製期間相對比,蘇聯和平經濟建設期間的特點是在全國各地區實行社會財富全麵的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在蘇聯實行軍事經濟體製期間也是進行社會主義的擴大再生產,隻是它被限製在國內某些經濟區域之內。在蘇聯東部各區高速度地實現了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過程。由於一些地區被敵暫時占領和德國匪徒在占領地區進行了破壞使我國損失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衛國戰爭期間的擴大再生產首先彌補了損失了的社會財富。
蘇聯實行軍事經濟體製期間擴大再生產的特點是積累與個人消費之間的比例和數量的改變有利於軍事消費。這時,社會產品中很大一部分用於生產軍事技術裝備,而後者並不能直接為國家再生產出固定基金。但是,沒有軍事消費就不可能保衛祖國,而保衛祖國卻是社會主義再生產的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在蘇聯實行軍事經濟體製期間,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有了變化,在實行軍事經濟體製的第一階段,兩者的絕對數量都暫時地減少了。與戰前1940年比較,1942年由於德國人占領了許多工業地區,蘇聯社會總產品的生產下降了。雖然生產性消費的比重未變,但是絕對數量上減少了,居民個人消費額稍有縮減。積累的比重與數量暫時有所降低,但是在實行軍事經濟體製期間積累過程還在繼續發生。
在蘇聯軍事經濟的曆史中,1943年是發生根本轉變的一年,這時蘇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軍事經濟得到了鞏固和發展,擴大再生產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同 1942年比較,這時的社會總產品的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性消費,國民收入,勞動人民的個人消費和積累,國民經濟的固定基金以及流動基金都增加了。
1944年,蘇聯軍隊從蘇聯的國土上把希特勒匪徒一掃而光,在蘇聯的軍事經濟中擴大再生產的增長過程是在繼續加強。與1942年不同,在1943和 1944年,在軍事開支增加的同時,生產性消費與個人消費以及積累也有絕對增長,而不是象1942年時那樣使後三者絕對降低了。這就是蘇聯在實行軍事經濟體製期間的各階段所表現出的擴大再生產的特點。
從基礎上看,蘇聯軍事經濟根本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經濟。社會主義再生產規律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再生產規津。從蘇聯軍事經濟基礎同美國軍事經濟基礎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其區別之處。
首先,蘇聯軍事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它以生產資料社會所有製為基礎。美國軍事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而目.它是處在這樣的階段,資本主義壟斷集團與財政資本占據統治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資本的不斷集聚和集中的基礎上美國資本主義壟斷集團的統治急劇加強了。天真的人們的談論,更多的是一些凶惡的謊言家說什麽在美國存在的是“人民”資本主義,這完全是愚弄人的鬼話。真象是在1944年美國有75%的軍事訂貨被100個最大的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奪去,有 49%的軍事訂貨被三十個大財閥獨占。他們是美國軍事經濟的有權勢的主人。
第二,蘇聯軍事經濟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個國家靠的是蘇聯各族人民在精神與政治上的團結和愛國主義精神。美國軍事經濟的動力是資本主義壟斷集團,對於這些集團,戰爭是圖謀暴利的手段和奪取世界市場的方法。美國財閥獲得的利潤從1939年的64億美元增加到1943年的245億美元,而在四年戰爭期間則達到870億美元。自以為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某些理論家關於“資本主義國家軍事經濟中國家起著決定性作用”的論證純屬不值一駁的謬論。這些“馬克思主義者” 天真地認為那些壟斷資本的強盜利用美國國家政權機構以獲取軍事超額利潤似乎可以證明在經濟中國家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它的政權機構,首先其上層同資本主義壟斷集團和財政資本的巨頭們及其代理人是相互勾結的。美國財閥迫使國家政權為他們服務。關於美國軍事經濟是由國家進行計劃的說法也是無知的,美國資本主義壟斷集團從國家獲得有厚利可圖的訂貨,這不等於國民經濟是有計劃的。在美國隻要在經濟上進行“計劃”的可憐嚐試稍稍超出財閥們獲利的範圍,這些嚐試必然遭到完全的失敗。
第三,在實行軍事經濟體製期間由於軍事開支和德國暫時占領了許多地區,蘇聯經受了巨大的消耗。與此相反,美國發了戰爭財,擺脫了戰前的經濟危機並使財閥們獲得了空前的巨額利潤和新的世界市場。但是,戰爭期間在美國,資本主義積累、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技術的高水平都使資本主義固有的一些矛盾尖銳化了,這為新的災難性的經濟危機與經常性的失業準備了基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從而產生了新的矛盾和衝突,並使資本主義總危機尖銳化。這一切說明蘇聯軍事經濟基礎和美國軍事經濟基礎如同社會主義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一樣具有完全相反的性質。
總之,蘇聯軍事經濟的經濟基礎是占統治地位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製,它能集中蘇聯國民經濟的全部物質力量去勝利地進行衛國戰爭。改組國民經濟使其轉到軍事經濟的軌道上來,把生產力遷移到東部各區並加以恢複,這一切使蘇聯的軍事經濟得到了全麵的高漲。
四、國民經濟的改組
在斯大林同誌一些報告中,首先是1941年7月3日他在電台上發表的廣播演說和1941年11月6日在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26周年紀念的報告中,詳細地提出了改組蘇聯國民經濟的綱領。
為了改組蘇聯的國民經濟,以斯大林同誌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動員社會主義工業企業、工人與工程技術幹部為衛國戰爭的需要服務。工業企業轉產軍用產品。將國民經濟許多部門的企業交給軍事工業,以提高其生產能力。為了保障軍事經濟的需要,一些民用品停止了生產,騰出了一些工廠、工人與物質資源。工業產品品種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金屬煉製方麵增加了優質軋材的比重,在石油煉製方麵增加了航空汽油的比重,而在化學工業方麵則增加了特種化學劑的比重。食品工業和輕工業增產蘇軍需要的食品與被裝品。根據軍事工業的需要對原料與材料重新進行了分配。對金屬、燃料、電力、其他原料與材料的分配以及消耗標準由中央嚴格地加以規定。工人與工程技術幹部同主要設備一起遷到我國東部地區,在東部地區新工廠的建設加快了速度。廣泛地進行了改進生產過程的工作,特別是改進了以下生產技術:利用平爐煉製特種鋼,在初軋機上軋製裝甲鋼板,用高爐煉製磷鐵合金與鉻鐵合金,在機器製造工業中大規模地采用流水作業法。
第二、動員農業的物質資源和集體農莊的勞動力保障蘇軍的需要和保障對向前線供應軍事技術裝備的城市的需要。從德軍占領的地區和從靠近前線地帶向東部地區後送了牲畜、農業機器與拖拉機。在東部地區,首先在與烏拉爾、伏爾加流域和西西伯利亞擴大了糧食、土豆和蔬菜的播種麵積(此句語法不通?),把技術作物改播在東部地區。加強了集體農莊的勞動紀律,尤其是提高了莊員的勞動日最低限額。提高了肉品與羊毛的交售量,並且實行了追加交售製度以供應蘇軍用做儲備的肉與糧食。在工業企業組織農副業生產。大力動員工人與職員個人種菜。
第三、進行了交通運輸動員並實行交通運輸的戰時體製。采用能保證軍用直達貨運列車優先和快速行駛的運行表。限製了客運。增加了按集中計劃運輸的物資數量。提高了烏拉爾鐵路和重要的鐵路樞紐站,如車裏雅賓斯克、斯維克德洛夫斯克、塔吉爾斯克、新西伯利亞和基洛夫斯克等站的通過能力。沿伏爾加河流域,在我國東部和北部地區新建了許多鐵路。建成沃爾庫琴斯克鐵路。從外高加索到阿斯特拉罕建成一條新的鐵路。對鐵路運輸與水路運輸實行了軍管。公布了軍事運輸紀律條令。
第四、動員建築工程幹部與建築機構去建設軍事工廠和修建與軍事工廠協作的企業。基建工程的重點是:軍事工業工程,黑色金屬、冶煉業、電站、燃料工業、鐵路運輸等工程,首先是在後方地區恢複搬遷來的企業。修訂了建築工程標準使其符合戰時條件。在許多情況下,修築一些短期使用的臨時建築物。縮短了工期。減少未完工程的數量。
第五、動員勞動力,培訓工人,訓練新的人材以代替應征入伍人員。軍事工廠和其協作廠的工人都被動員在整個戰爭期間工作。工廠實行義務加班製。動員沒有工作的居民參加勞動。工廠附設的學校、技工學校和鐵路學校向社會輸送了大批畢業生,工廠也組織了新職工的訓練。保留了高等院校與中級專科技術學校,以便培訓技術幹部。
第六、動員國家的給養儲備以保障城市的供應。改革了國家的零售商品周轉製度。對居民實行食品和工業品限額(卡片)供應製。在工業交通運輸業部門成立了工人供應處。日用必需品保持相當穩定的低價格。對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的工人與工程技術幹部的加量供應得到了保障。
第七、動員居民的資金與動員國民經濟的財源設保障衛國戰爭所需的經費。提高了軍事開支在國家預算中的比重。將貨幣與債卷的發行作為軍事經濟所需經費的輔助來源。
第八、改組國家機構使能動員一切力量為衛國戰爭服務。成立一些新的軍事生產人民委員部,其中包括坦克製造人民委員部與火箭裝備人民委員部。對軍事訂貨的完成情況由國防委員會組織監督。改革了軍事經濟的計劃與供應製度。
蘇聯國民經濟的軍事改組是在斯大林同誌的領導下從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上半年進行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由以列寧、斯大林為首的黨培育出來的主要經濟幹部和政治幹部保證了國民經濟的軍事改組,而沒有這次改組,就不可能獲得戰爭的勝利。為蘇聯軍隊勤奮勞動的蘇聯人民擁有無限忠於人民和忠於黨的組織者與領導者。
蘇聯國民經濟的軍事改組反映在軍事經濟計劃之中。在衛國戰爭爆發一個星期之後,蘇聯政府製定了第一個戰時計劃,即《1941年第3季度國民經濟動員計劃》。這個計劃是改組蘇聯國民經濟的初步方案之一,目的是把社會主義經濟轉到軍事經濟的軌道上來。它取代了戰前和平時期製定的1941年第三季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1941年第3季度國民經濟動員計劃新列的軍事技術裝備的產量比戰前計劃增加了26%。減少了基建工程項目,這首先是因為根據軍事生產需要重新分配了金屬材料。批準了緊急的工程項目,其中有軍事工廠、電站、燃料工業、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的企業,以及鐵路建築工程。計劃中規定把基建力量和物資集中地用於建設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西伯利亞地區的國防工廠。鐵路裝車量隻準許對於煤炭、石油產品、金屬材料與糧食保持戰前水平,這是因為軍運量不斷增長,其他經濟物資運輸計劃就無法保證了。為保障蘇軍的需要,減少了市場商品儲備,因而零售商品周轉額降低了12%,季度計劃規定要生產的2萬2千台金屬切削機床,調出1萬4千台給彈藥部、裝備部與航空工業部所屬的工廠。1941年第三季度動員計劃使國民經濟轉為偉大衛國戰爭服務。但是經驗證明這次轉變是不夠的。戰爭的影響愈益徹底和愈益普遍地浸入到經濟中去了。
1941年8月16日蘇聯政府批準了依據斯大林同誌指示製定的1941年第4季度與1942年伏爾加流域、烏拉爾、西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與中亞細亞地區軍事經濟計劃。這個計劃包括了搬遷工業企業到東部地區和加速軍事生產以滿足衛國戰爭的需要。蘇聯東部地區與後方地區軍事經濟計劃規定了增加下列裝備的生產:輕武器與火炮,其中有高射炮、反坦克炮、團炮、師炮、坦克炮、迫擊炮、重炮、步槍、衝鋒槍、坦克機槍、步兵機槍、航空機槍與航空炮。計劃還規定了在蘇聯東部地區生產槍彈、炮彈、火藥和各種彈藥。計劃在東部地區新建和擴大一批生產飛機發動機和飛機的基地和企業,製造的飛機中有強擊機、殲擊機與轟炸機。計劃建設生產裝甲鋼板、中型與重型坦克以及火炮牽引車的新基地,在後方地區生產小型艦艇。例如獵潛艇、裝甲艇、魚雷艇。軍事經濟計劃規定東部地區增產煤炭、石油、航空汽油、汽車汽油、生鐵、鋼、軋材、銅、鋁、發煙硫酸、硝酸銨、強硝酸以及甲苯。
為了加速伏爾加流域、烏拉爾、西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與中亞細亞地區的軍事生產並對軍事生產提供物質保障,軍事經濟計劃規定將千百個製造機器和生產彈藥、武器、坦克、飛機的工業企業轉移到東部地區,並且把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建築物與企業交給了上述工業企業。在1941年第4季度與1942年度計劃中批準投產的發電能力有138萬6千千瓦,並且製定了向東部地區搬遷鍋爐與渦輪機的計劃。批準東部地區在這一期間將投產5座新高爐、27個平爐、1台初軋機、5座煉焦爐、59個煤礦豎井以及緊急軍用工程項目,1942年這些工程的基建費達160億盧布。
在伏爾加流域、烏拉爾、西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與中亞細亞地區為提高鐵路通過能力與貨運量,軍事經濟計劃規定改建和擴建鐵路主要樞紐站、火車站與線路。考慮到生產力的遷移,軍事經濟計劃向交通運輸部門提出迅速提高東部地區鐵路通過能力的任務。
為保障軍事經濟的需要,計劃要求上述地區增加國家儲備,其中包括燃料、石油、金屬材料、給養和工業品,辦法是取自日常的生產以及利用從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遷來的儲備。
在向東部地區遷移生產力方麵,在恢複和發展東部地區生產方麵,特別是在生產軍事技術裝備方麵,軍事經濟計劃起了巨大的組織作用。內遷的企業被有組織地運送到新建廠房和已有的工廠中去,這使它們在新的地區迅速恢複了生產。在1942年,軍事技術裝備生產不僅完成了計劃,而且有一些產品還超額完成了計劃。
衛國戰爭的頭半年(1941下半年)的一件壯舉就是蘇聯生產力的向東部地區的遷移。這是在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領導下進行的。東遷了數百萬人員,數以千計的工廠,數萬台機床、軋鋼機、壓力機、鍛錘、渦輪機與電動機。僅在1941年的三個月內向蘇聯東部地區轉移了1360個大型軍事工廠,其中遷到烏拉爾的455個,遷到中亞細亞與哈薩克斯坦的250個,遷到西西伯利亞的210個。烏拉爾、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與中亞細亞的基建工程投資在戰時的困難條件下從1941年上半年(和平環境)的31億盧布增加到下半年(已爆發戰爭)的51億盧布。
1941年的最後兩個月在蘇聯軍事經濟曆史上首先在整個工業方麵是困難最多、形勢最嚴重的月份。在這一期間,遷向東部地區的工廠在其舊址已經停止生產,而在新的後方還未恢複生產。同一期間,由於希特勒德國暫時占領了許多地區而使蘇聯國民經濟遭受到巨大的損失。
在1941年11月以前被敵占領的土地上,戰前曾居住著全國人口的40%,生產的煤炭占戰前全國總產量的63%,煉鐵占68%,煉鋼58%、鋁60%。在這些土地上戰前生產的糧食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8%,糖占84%,牛占38%,豬占60%,鐵路占全國鐵路總長度的41%。
到1941年底蘇聯軍用產品的生產受到損失之嚴重情況從以下數字可見看出來。在1941年8月到11月之間,由於敵人的侵占和從前線地區向後方遷移工業企業的影響,有303個彈藥工廠停產。這些工廠的月產量計有炮彈體840萬個,迫擊炮彈體270萬個,航空炸彈體200萬發,信管790萬個,點火具540 萬個,藥筒510萬個,手榴彈250萬枚,火藥7,800噸,梯恩梯3,000噸,硝酸銨16,100噸。
由於戰爭中受到了損失和內遷了大批工廠,從1941年6月到11月,蘇聯工業總產值減少了52%。自1941年11月到12月從頓涅茨克煤礦和莫斯科附近煤礦一噸煤也沒產出。軋鋼是軍事工業的主要材料,1941年12月其產量與1941年6月比較減少了68%,軍事生產必需的有色金屬軋材同一期間減少了 99.77%,滾珠軸承減少了95%,而沒有這種軸承,就不能製造飛機、坦克和火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領袖和導師斯大林同誌的堅強的意誌鼓舞了蘇聯人民。他們經受了考驗,在以後蘇聯軍隊轉入了進攻並獲得了勝利。
聯共(布)、蘇聯政府和工人階級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斯大林同誌的英明領導下,使軍事工業在1942年上半年不僅恢複了失去的生產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從1941年12月起工業生產停止了下降的局麵,而從1942年3月起生產迅速重新上升了,到1942年3月單是我國東部地區製造的軍用品,其產量已達到衛國戰爭開始時全國的產量。
1941年11月,當時幾乎是全世界都數算著蘇維埃國家生存“末日”的天數,而斯大林同誌則建議製定與批準在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建設新的鋼鐵廠的宏偉計劃,以為軍事生產奠定基礎。在這一點上也表現出黨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勝利的信心。為了奪取勝利必須具有堅強的意誌和進行忘我的勞動。
總之,蘇聯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及由此而實行的計劃原則占了統治地位,使能根據軍事需要迅速改組蘇聯的國民經濟,從前方和靠近前方地區把生產力遷移到蘇聯的東部後方地區等於從德國占領者的手中奪回了生產企業,蘇聯軍事經濟在列寧、斯大林黨的領導下得以不斷地鞏固和發展。
百度搜索: 小河對岸 博客 200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