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粟裕戰爭回憶錄: 濟南戰役

(2009-06-03 10:18:41) 下一個
粟裕戰爭回憶錄

濟南戰役是華東野戰軍對敵人重兵守備和具有堅固工事的大城市進行的大規模攻堅戰。這次戰役,標誌著華東我軍由不拘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轉變為永久地占領
大城市和統一大塊解放區的新時期到來;也是華東我軍在革命戰爭的道路上,進入最後奪取大城市階段的開始。

  這次戰役發起前,一九四八年九月,在攻濟打援戰場上,出現了我軍在兵力上優於敵人的新局麵。華野外線部隊北上和山東兵團會合了,後來,又將蘇北兵團的
兩個縱隊和一個旅北調山東,我軍在山東總兵力達十五個縱隊共三十二萬人,而敵人守城和可能增援兵力總共僅二十八萬人。戰役何時發起,我方完全掌握主動,對
戰役的籌劃和準備,都不象以往那樣緊迫,可以做到難備充分才動手。

  然而,濟南是山東省會,北靠黃河,南倚群山,地勢險要。蔣軍在日偽時期的原有工事基礎上,大加擴建,築成了支撐點式的永久和半永久性的城市防禦體係,
易守難攻。蔣介石命令第二“綏區”司令王耀武統率九個正規旅、五個保安旅和特種兵部隊十萬餘人死守濟南;同時在徐州附近,集中了邱請泉、李彌、黃百稻三個
兵團伺機北援,這三個兵團機動兵力約十七萬餘人。當時陳毅同誌在中原軍區工作未回,軍委、毛澤東同誌九月十一日電示:“全軍指揮由栗裕擔負”。

中央軍委攻打濟南的作戰方針

  我軍戰史上運用過“攻城阻援”的方法,即以攻城為目的,大部兵力用於攻城,小部兵力用於阻援,阻援是攻城的手段。我軍戰史上也運用過“圍城打援”的戰法,即以小部兵力圍城,這是誘敵來援的手段,而以大部兵力用於殲滅來援之敵,這是目的。我對豫東之戰的方案雖是既攻城又打援,但與濟南戰役不同,那是先攻城後打援,戰役分為兩個階段,可伺機行事。這次“攻濟打援”則是在新條件下的嶄新戰法,特點是在保證有足夠的兵力攻下濟南的前提下,以大部分兵力用於打援,求得在攻濟的同時,殲敵援軍一部,這是達到攻濟目的的必要手段。

  達一新的戰法,是軍委、毛澤東同誌經過反複思考才確定的。

  我光談談這一新的戰法的形成過程。早在豫東戰役期間,敵軍原定北上增援兗州的第二十五軍在黃百韜指揮下掉頭南下增援豫東,為山東兵團攻克兗州創造了條
件。一九四八年七月十三日兗州攻克,濟南已成弧城。次日(十四日),軍委給我來電:“擬今許(世友)譚(震林)於攻克兗(州)濟(寧)後,休息兩星期,即向濟南攻擊,迫使邱(清泉)黃(百韜)兩兵團分兵北援(敵非北援不可)。此時,你們則尋敵一部攻擊,使敵既被迫分散,又首尾不能相顧,利於我之各個擊破及爾後大休整。許譚攻濟南,可先占領機場,以兩三個星期時間完成攻城準備(包括恢複疲勞、補兵、練兵、偵察及部署等)。然後看敵援兵情況,決定先打援或先攻城。如攻城打援均無
把握,則收兵休整。”

  這時,我和野直機關尚在豫皖蘇地區,經過考慮,我們於七月十六日電複軍委:“以許譚現有主力攻濟南與打援,勢難兼顧”,“建議許譚與我們爭取時間休整一個月,爾後協力攻打濟南,並同時打援”。此時雨季已到。軍委於二十三日批準了我們的建議,並要我們待休整完畢後,或轉外線打幾仗然後攻濟南,或先攻濟南並打援,提出作戰計劃。

  我和陳士榘、唐亮、張震、鍾期光同誌討論後,於八月十日聯名向軍委提出三個作戰方案,第一方案是“集中全力轉到豫皖蘇及淮北路東地區作戰,截斷徐蚌鐵路,孤立徐州,將重點放在打援上,求得於運動中首先殲滅(新)五軍,繼而擴大戰果,殲擊其他兵團”。第二個方案是“集中主力首先攻占濟南,對可能北援之敵,
僅以必要之兵力阻擊之”。路三個方案是“攻占濟南與打援同時進行;但應有重點配備與使用兵力,即戰役分為:第一階段以兩個縱隊(全軍以十三個縱隊計算)搶占
濟南機場而鞏固之後,在濟敵反奪機場中,盡力殲滅其反擊力量,以削弱其守備兵力;同時以其餘十一個縱隊打援,則兵力足夠(敵援可能性很大,如故不援則以攻
濟南為主)殲滅敵人援兵之一路(首先以殲五軍為目的)或兩路,隻要援敵被殲,則攻濟有保障。第二階段則於殲滅敵之主要一路後,以一部任阻擊,而將主力轉到攻
濟南”。三個方案各有利弊,我們在報告中傾向於第三方案。關於打援問題,我們將打援戰場選擇在汶河以北,泰安以西,肥城以南地區或鄒縣、滕縣間地區,阻援戰場選擇在魯西南金鄉、巨野、嘉祥地區。

  軍委和毛澤東同誌於八月十二日複電,同意攻濟打援,並預計了可能出現的三種結果:第一,打一個極大的殲滅戰,即既攻克濟南,又殲滅大部分援敵;第二,
打一個大的殲滅戰,即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分援敵;第三,濟南既未攻克,援敵又不好打,形成僵局,隻好另尋戰機。同時又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們第三方案“弱
點是隻以兩縱占領飛機場,對於濟南既不真打,而集中十一個縱隊打援,則援敵勢必謹慎集結緩緩推進,並不真援。邱清泉、區壽年兵團之所以真援開封,是因為我
們真打開封。敵明確知道我是阻援,不是打援,故以十天時間到達—了開封。如果你們此次計劃不是真打濟南,而是置重點於打援,則在區兵團被殲,邱黃兩兵團重
創之後,援敵必然會采取(不會不采取)這種謹慎集結緩緩推進方法。到了那時,我軍勢必中途改變計劃,將重點放在真打濟南。這種中途改變計劃,雖然沒有什麽很
大的不好,但喪失了一部分時間,並讓敵人推進了一段路程,可能給於戰局以影響”。並且指示:“我們目前傾向於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以達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之目的”。

  接到軍委上述複示後,又得悉敵人空運第十九旅至濟南,增加防守兵力。這時,我已率野直機關及部分縱隊幹部到達曲阜與譚震林同誌會合,我們商量後認為,為確保攻濟必克,須加強兵力才能奏效。但是又感到不論打援與攻堅,手中兵力尚非絕對優勢。於是,我們於八月二十三日聯名報告軍委,要求調蘇北主力部隊(除留一至兩個旅在蘇北堅持外)北上參戰。次日,軍委批準除第三十三旅、第三十四旅留在蘇北外,蘇北兵團的兩個縱隊和一個旅北上參戰。這樣,在攻濟打援戰場上敵我兵力對比,我們取得了優勢。

  軍委對戰役采取極其慎重的態度。根據山東戰場敵我力量對比,八月二十六日指出,必須預先估計三種可能情況:(一)在援敵距離尚遠之時攻克濟南;(二)在援
敵距離已近之時攻克濟南;(三)在援敵已近之時尚未攻克濟南。二十八日又指示我們:“最重要者是一個月左右還不能攻克濟南,必須大量殲滅援敵,例如六個旅、
八個旅或更多些,根本停止了援敵前進,給我以所需要的一切攻城時間,例如一個半月,兩個月,或更多些(打臨汾曾費去七十二天)才能克城,你們的根本出發點應
放在這種情況上。我們不是要求你們集中最大兵力,不顧一切硬攻濟南,這樣部署是非常危險的。我們要求你們的是以一部兵力真攻濟南(不是佯攻,也不是隻占飛
機場),而集中最大兵力於阻援與打援。”

  這就是軍委“攻濟打援”方針形成的過程。

  軍委著重提出集中最大兵力阻援打援和真攻濟南,給我很大啟示,在中國革命戰爭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上,已發展到了最後奪取大城市的新時期,應以新的發
展的觀點來認識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奪取大城市的辯證關係。以往,不論“攻城阻援”還是“圍城打援”,都是為了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濟南戰役則不僅為了殲敵有
生力量,而且為了將大城市永久地鞏固占領之。這樣,我們無後顧之憂,可以集中更大兵力去爭取前所未有的更大勝利。

  華野前委一致擁護這一方針。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和軍委的指示,我決定將參戰兵力百分之四十四組成攻城集團,將參戰兵力百分之五十六組成打援集團。攻城
集團兵力為六個半縱隊及特種兵縱隊大部分,附地方武裝共十四萬人,根據軍委指示內許世友任攻城集團司令員、譚震林兼政治委員、王建安任副司令員。以山東兵團領導機關作為攻城集團的領導機關。打援集團兵力為八個半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一部分,附地方武裝共十八萬人,由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

  毛澤東同誌同意了我們的方案。九月十日,許世友同誌到達攻城集團指揮所,次日,毛澤東同誌發電給他,對攻濟打援方針作了很好的說明,指出:“此次作戰
部署是根據軍委指示決定的,即目的與手段應當聯係而又有區別。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如果以多數兵力打濟南,以少數兵力打援敵,則因援敵甚多,勢必阻不住,不能殲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濟的必要時間,則攻濟必不成功”。

  在以往的戰役中,我的指揮位置盡力向前推,以便及時了解情況,直接指揮主攻部隊,這一次我的指揮位置在寧陽西北的大柏集。以便更好地關照全局。

  也許有人會這樣提問:是否當年把敵情估計得過於嚴重呢?這次戰役並沒有打兩、三個月,也沒有打一個月或二十天,僅僅八天就解放濟南了,敵人援兵也沒有
敢動手,這些豈不是說明“攻濟打援”方針顯得顧慮太多了嗎?

  我看,不能這麽說。雖然,在豫東戰役中,我軍一度攻克當時河南省會開封,但是,濟南守城的兵力和構築的工事,都比開封為強,打這樣堅固設防的省會,我
們還是第一次。毛澤東同誌以攻打臨汾費去七十二天的事實,告誡我們謹慎從事,這是正確的、必要的。尤其是戰略決戰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攻濟能否成功,與戰
略決戰關係很大。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次是戰略決戰階段的序幕,必須謹慎從事。在以往攻城失敗戰例中,有些是正當守敵已經精疲力竭,再經受不住最後一擊之際,可是各路援敵已蜂擁而至,我軍背後受敵,以致隻得被迫澈圍,這種“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事情,決不允許在戰略決戰即將到來的時刻重演。必須謹慎從事,以最壞情況作根本的出發點。徐州地區的敵人正是懾於我軍打援集團兵力強大,才不敢冒然進犯。敵人增援部隊不敢前來,正說明軍委、毛澤東同誌攻濟打援方針的正確。這種“攻濟打援”的戰法,後來用於淮海戰役,在保證有足夠兵力殲滅黃百稻兵團條件下,以大部兵力阻擊邱請泉、李彌和孫元良兵團,其效果就更明顯了。

  還需指出,在有些材料中把“攻濟打援”的作戰方針割裂開來,認為濟南戰役就是“攻濟”;打援則是另一個未實現的戰役計劃。這種看法既不符合當年的實際
情況,也缺乏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全麵理解。

攻濟打援的具體部署

  濟南敵人的防禦陣地,內外圍防禦地帶與基本防禦地帶構成。外圍防禦地帶以齊河、長清、崗山、張夏、中宮、王舍人莊等為警戒陣地;沿鵲山、中店鋪、峨眉
山、大廟屯、興隆山、硯池山、茂嶺山、華山線構築主耍陣地,縱深達十餘公裏,由一百六十餘個支撐點組成。基本防禦地帶由三線陣地組成:商埠為第一線陣地;
外城為第二線陣地;內城為核心陣地。王耀武自恃工事堅固,認為外圍能守半個月,市區至少能守一個月。

  麵對敵人的防禦情況,我著重從兵力部署上分析敵人守城的重點。濟南守城之敵,在王耀武統一指揮下,以濼口、馬鞍山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守備區,守備東
線的是中央軍,守備西線的是雜牌軍吳化文部。國民黨軍曆來有正規軍和雜牌軍、中央軍和地方軍之分,界限是很明顯的。濟南守敵既然將中央軍置於東線,顯然以
東線為其重點。西線守敵六十九軍軍長吳化文,在戰役前曾有棄暗投明的表示,可能在戰場起義,這就可使敵防線出現缺口。同時敵人的機場在城西,攻下機場,可
切斷敵人空中的補給線,不但斷絕敵人兵力和物資的來源,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嚴重打擊。為此,我決定將攻城兵力重點首先用在西線。這個問題涉及到集中兵力問
題,毛澤東同誌說集中兵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的體會,如何判斷和選擇重點是關鍵。

  我們將攻城集團也分為東、西兩個兵團,由東、西兩麵向濟南實施鉗形夾擊。西兵團以第三縱隊、第十縱隊、兩廣縱隊、魯中南縱隊(四個團)及冀魯豫軍區一部
兵力組成,由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劉培善統一指揮;東兵團以第九縱隊、渤海縱隊(六個團)及渤海軍區一部兵力組成,由第九縱隊司令員聶風智、政委
劉浩天統一指揮。此外,以第十三縱隊為攻城預備隊。特種兵縱隊組成兩個炮兵群,分別配屬給東西兵團。

  至於打援集團,我們采取“夾運(河)而陣”的部署。在運河以西配置第四縱隊、第八縱隊和冀魯豫軍區的兩個旅,依托水窪地帶,構築多道縱深的工事,堅決阻擊由魯西南北犯之敵;而將打援集團的大部配置在運河以東,由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十二縱隊、中野第十一縱隊及魯中南縱隊(四個團) 組成,擬在鄒縣以南集中三十個團殲援敵三個旅,而以其餘二十二個團轄製援敵的其餘各部,爾後再依情況發展而定下一步作戰。

  濟南戰役定於九月十六日開始。在開始前三天(即十三日夜晚),我南線江淮軍區和豫皖蘇軍區部隊開始破擊徐州至商丘、徐州至蚌埠、徐州至運河站的鐵路線並
威脅徐州,迫使敵人分兵以防徐州。同時,我們指示推南部隊破擊蚌埠至浦口的鐵路線,留在蘇北的第三十三旅向運河線進襲,以配合濟南戰役。

  以上作戰計劃,得到軍委批準。

  九月九日,我在參加西兵團作戰會議中,得知濟南飛機場及其外圍防守兵力已達五個旅,正日夜趕築工事,第三、第十一縱隊進攻均感吃力,至少要拖很長時間。當天我向許世友、譚震林同誌提出:“一、魯中縱首先沿大沙河東北攻占大高山、雙山頭、羊洞頂、馬林並轉向黨家莊、井家溝攻擊前進。二、第一步作戰,十三縱最好全部,如不能全部使用時,至少望抽一個師或更多兵力協同魯中縱由南攻取飛機場。”同一天,攻城集團來電建議把西兵團的一個縱隊調到鐵路以東。十日我複電“攻濟戰役之能否成功,正如軍委所示,在於時間的取得,而攻濟之第一步要求似宜以迅速攻占機場斷絕敵人空援為目標。……攻城第二步再以主力轉向濟城及商埠”,“總以能迅速攻占機場為第一步作戰目標”。於是攻城仍按原定部署實施。並決定第十三縱隊緊隨魯中南縱隊限進,於必要時加入攻擊。

  戰役發起前,我軍進行了充分的有針對性的準備工作。

  在攻城方麵,擔任攻城的幾個縱隊,對濟南的地形、敵人的工事構築、兵力分布、活動規律及政治情況等都進行了詳細地了解,編寫了敵情資料、並派出一些部前去現地偵察。同時,廣泛開展戰前大練兵活動。各部隊根據自身受領的任務,布置沙盤作業,選擇近似實戰的地形,模擬敵人的工事,反複進行演練。炮兵部隊
統一指揮、集中使用,進行抵近射擊為主的訓練。

  擔任打援和阻援的部隊,一麵構築多層的防禦陣地,一麵組織幹部勘察戰場,根據各自的任務和地形特點,製定作戰預案,進行演習。

  在這次戰役準備工作中,還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就是接管城市和對城市實行軍事管製的準備工作。為此,成立了以譚霞林為主任的“濟南市軍事管製委員會”,頒發了“約法七章”和“十項規定”,華東局配備了大量的接管幹部,華東軍區指派三個團擔任城市警備,並對這些部隊進行了城市政策的教育和衛戍勤務訓練。這次對濟南市的軍管,又為以後對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軍管,提供了經驗。

  在西兵團向濟南開進之前,我特地到十縱給營以上幹部講話,鼓勵他們英勇奮戰,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十三日,我給許、譚、王(並報中央軍委)去電:
“按原計劃於銑(十六日)晚開始對濟南攻擊,三、十、兩廣縱及特縱均已按計劃開進,可如期發起戰鬥,爾後請你們直接指揮他們”。

攻占濟南外圍防禦地帶

  十六日夜,天高氣爽,月明星稀,我軍在月光下向敵外圍陣地展開全麵攻擊,我軍根據敵外圍防禦地帶支撐點雖多,但縱深長,空隙大的特點,不是正麵平推,
而是采用穿插迂回,大膽楔入,打開口子,突入縱深,分割圍殲的戰法,以支解敵人的防禦體係。激戰至十七日,我西兵團攻占長清、雙山頭等地,十八日,占領古
城、玉皇山、黨家莊等地,迫近吳比文部所據守的陣地,並以炮火控製了機場,迫使敵人停止了空運。與此同時,東兵團攻占城東屏障茂嶺山、硯池山、回龍嶺等要
點,十七日又乘勝攻占窯頭,甸柳莊,並繼續向前發展。

  我軍的攻勢如此迅猛,位敵人消耗我軍主力於外圍的計劃,成為泡影,特別是我東兵團的攻勢,進展迅速,王耀武自信可堅守半個月的濟南東部屏障——茂嶺山、硯池山等要點,競被我軍在一夜之間攻占,使他大為驚慌。他本來判斷我軍主攻方向在西線,曾將總預備隊兩個旅西調古城以西。這時,他錯誤地判斷我軍的主攻方向在東麵,一麵慌忙把總預備隊兩個旅調到東麵,一麵用第十五旅及剛空運到濟南的新編第七十四師一部,向茂嶺山、硯池山等處進行反擊,企圖恢複城東屏障;又將機場以西的第二一一旅調入商埠加強城防。這更給我西錢的攻擊造成有利的條件。
說明局部戰場指揮員的主觀能動作用,常能對戰役全局起很有利的影響。

  此時,吳化文麵臨覆滅的命運,於十八日晚派出代表,向我軍接洽起義。為防止其中途生變,我一麵命令他立即撤出陣地,一麵命令西兵團積極向吳部進逼,乘
勝擴大戰果。

  十九日晚,吳化文率三個旅約兩萬餘人起義,將飛機場及周圍防區移交我軍。使王耀武的西部區防線出現了一個大缺口,我西兵團接替了吳化文的防區,乘機疾
進。至二十日拂曉,把商埠西南麵的外圍陣地全部占領。我即電告宋時輪、劉培善同誌:“應乘機向商埠及城區猛攻,以擴大戰果。”與此同時,東兵團攻克了燕翅
山等要點,主力迫近外城之下,積極準備攻城。

  至此,王耀武宣稱可防守半個月的外圍防禦地帶,僅經四天,就被我全部占領。

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這個口號是我和譚震林同誌在戰役動員令中提出的,並經總政治部複示同意。此時到了實現這個口號的時候了。

  我軍的神速進攻和吳化文部隊的起義,引起敵人內部極大的震動,王耀武堅守濟南的信心動搖了。他分別致電蔣介石和徐州“剿總”司令劉峙說:“吳化文部投
共,濟南腹背受敵,情況惡化,可否一舉向北突圍。”蔣介石回電今其“將陣地縮短,堅守待援”。劉峙也電令“固守待援”。

  二十日,我電告許世友、譚震林、宋時輪、劉培善:“吳化文既已起義,且我軍已完全控製商埠以西(包括機場)以南,西南及城東和東南陣地(僅千佛山、馬鞍
山、四裏山等地仍有敵固守),則戰局可能迅速發展,望今各部就現態勢以三、十及十三縱並力迅速向商埠攻擊,得手後,則全力攻城”。當晚六時,我西兵團使用第三、第十、第十三縱隊及魯中南縱隊(四個團),從南、西、北三麵對敵基本防禦地帶之第一線陣地——商埠,展開猛烈攻擊。敵稍加抵抗即向東後撤,據守堅固樓
房,企圖進行頑抗。我四個縱隊並肩前進,與敵展開激烈的爭奪樓房之戰。戰至二十二日中午,將商埠之敵兩萬餘人全部殲滅,抵近外城西門。與此同時,東兵團已
掃清了城外敵人的地堡群,準備攻城。

  我占領商埠之後,王耀武判斷我軍至少需要三至四天的準備,才能攻城。於是又調整部署:仍以一部兵力堅守城外千佛山、馬鞍山、齊魯大學、花園莊四處要點;同時把第七十七旅、第二一三旅、保安第三旅及第六旅置於外城;把第十五旅、第十九旅、第五十七旅集中於內城,積極加修工事,準備頑抗。

  為了不給敵調整部署和加修工事的時間,我軍乘敵人驚慌和調動混亂之際,對外城發起攻擊。此時,攻城以西線為重點的目的已經達到。適應這一情況,我在戰
役指揮上,強調充分發揮東、西兵團的鉗形攻勢的作用,實行東西對進。我東、西兵團二十二日十八時三十分,向外城發起總攻。經一小時激戰,從多處攻入外城,
與敵展開巷戰,戰至二十三日,我占領外城大部,逼近內城。

  此時,王耀武認為我軍經過七晝夜連續作戰,“傷亡重大”,“疲憊不堪”,至少進行三至五天的休整,才能進攻內城。他打算利用這一空隙,調整內城的部署,加修巷戰工事,並用炮火猛轟外城,破壞我軍進攻內城的淮備工作。蔣介石一麵嚴令徐州集團加速北援,一麵令空軍出動大批飛機,對我占市區日夜進行轟炸,並投擲大量燃燒彈。炸毀和燒壞了大量民房。

  為了乘勝迅速全殲敵人,並減輕敵人對城市的破壞,發揮我軍特有的不怕傷亡,不怕疲勞,善於連續作戰的特長,我們決心立即於當天(二十三日)晚上,向內城發起總攻,徹底消滅頑抗之敵,結束濟南戰役。總攻的部署地:東兵團從東麵突破城垣,消滅內城東半部守敵;西兵團從西麵突破城垣,消滅內城西半部之敵;十縱隊為總預備隊;東、西兵團的山炮和野炮進入外城,直接支援突擊部隊作戰;榴彈炮配置於外城之外,壓製敵人炮火和殺傷其有生力量。

  內城是濟南敵人的核心陣地。城牆高十二米,厚十至十二米;護城河寬五至三十米,水深二至五米。王耀武妄圖依托這一核心陣地,作最後掙紮。

  二十三日晚六時,我各炮群一齊開火,經過一個小時猛烈射擊,各突擊部隊在護城河上架橋,撲向城牆,守敵拚命抵抗,戰鬥異常激烈。我東兵團第九縱隊第七
十九團一部首先從東門南側登上城牆與敵肉搏,但因架設在護城河上的橋被敵炮火打斷,後續部隊中斷;已登上城牆的部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全部壯烈犧牲。西兵團十三縱隊之第一○九團,也於同時從西南角突破,兩個營奮勇登上城頭。與敵反擊部隊在突破口展開激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拚搏,除第三連與第九連衝入城內,占領少數房屋抗擊敵人外,其餘部隊大部傷亡,突破口又被故人封住,第一次攻城受挫。

  在此緊要關頭,我攻城集團的指揮員冷靜、沉著地分析了敵我情況。當時,敵人四道防線已失,內城之敵十分慌亂,我攻城集團許多團營建製尚為完整。於是毅
然決定組織第二次攻擊。各級指揮員和政工人員分別到主要突擊方向,進行深入有力的政治動員,幫助基層幹部調整戰鬥組織,對突破點的情況做了反複研究,並重
新作了部署,更嚴密地組織了炮火、爆破、突擊三者之間的協同和後續部隊的跟進。

  二十四日二時二十五分,東兵團九縱隊之七十三團,首先突破成功,占領了城東南角,鞏固了突破口,把“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旗幟插在城頭東南角的
氣象台上。拂曉時,東兵團主力進入城內與敵展開激烈巷戰。西兵團十三縱隊第一一○團,在一○九團在城內堅持戰鬥的兩個連的接應下,從城西南角再次突上城牆,控製了突破口,掩護西兵團主力源源進入城內。

  我入城部隊東西對進,直逼偽省政府。王耀武見失敗已成定局,把指揮權交給參謀長羅辛理,自己化裝潛逃。黃昏時,我攻占偽省政府,全殲內城守敵。濟南戰
役勝利結束。

  在攻城作戰中,我軍始終控製了強有力的預備隊,采用輪番使用兵力,邊打邊準備,邊打邊補充,連續突擊,猛打猛追,不給敵人喘息和整頓的機會,並使敵人
判斷錯誤,措手不及,指揮失調。

  徐州北援之敵,雖經蔣介石一再嚴令督促,但他們察知我強大打援兵團嚴陣以待,又懾於豫東之戰區壽年兵團被殲之命運,遲遲不敢推進與我打援集團交戰,至
我軍攻克濟南時,敵第二兵團方進至城武、留縣地區,第七、第十三兵團尚在集結中。我軍擔任打援的這八個縱隊,便成為打下一個戰役的生力軍。由濟南化裝逃走
的王耀武、綏區副司令牟中珩、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都被我地方武
裝及民兵捕獲。

  這次戰役,共殲敵十萬四千餘人(包括起義二萬人),活捉國民黨將領二十三名,繳獲各種炮八百多門,坦克和裝甲車二十輛,汽車二百三十八輛。濟南解放後。菏澤、臨沂、煙台等地敵軍便倉皇棄城而逃。山東境內除青島及南部邊沿少數據點尚
為敵占領外,其餘全獲解放。

  戰役期間,華東解放區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及支前委員會,共動員了五十萬支前民工,一萬四千副擔架,一萬八千輛大小車,籌糧一億四千萬斤,為戰役提供了有
力支援和雄厚的物資。參加支前的廣大民兵和民工,在作戰中表現了高度的組織性和革命熱情,他們的實際行動,給我軍土氣以極大鼓舞,為戰役勝利作出了巨大貢
獻。


爭取更大勝利

   在濟南戰役以前,我就考慮攻下濟南後的行動方向。當時軍委賦予我們的殲滅整編第五軍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我預期在攻濟打援中將該軍殲滅,然後再遵軍委指示實現渡江我還反複思考,認為濟南戰役結束後,還是兵出徐蚌線以東為宜,因為:如回師與中野會合,尋戰於徐州西南,則我軍處於蔣軍的武漢集團與徐州集團之間,戰鬥一開始便將和優勢之敵決戰。如兵出徐蚌線以東,攻占兩淮(即推陰、淮安)、高郵、寶應,則可暴露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津浦沿線與江邊,以減少其機動兵力,便於我恢複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也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時能得到華中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持和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為此,濟南戰役前八月二十三日我們請示軍委調蘇北兵團北上打援時,就提出“兩個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律浦南下,以一個兵團攻占兩淮及高郵、寶應,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在濟南戰役過程中,敵援兵未來,殲滅整編第五軍的設想未能達到,我又進一步考慮到攻取兩淮及高寶時,也采用攻濟打援的戰法,以蘇北兵團並加強一個縱隊擔任攻城任務,全軍主力應置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運河兩岸,以殲滅可能自徐(州)海(州)線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
則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出誨州、新浦、連雲港。九月二十四日早晨,濟南城內巷戰正烈之際,我將上述諸考慮向軍委報告請示,並將下一步舉行的戰役定名為“淮海戰役”。次日、在濟南祝捷聲中,接到軍委複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也來電讚同舉行淮海戰役。同時,軍委估計濟南戰役勝利後敵情的變化,指出:“黃百韜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於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殲滅兩淮高寶地區之敵為第二個作戰”,“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為第三個作戰”。果然,濟南戰役結束後的第三天,即九月二十七日,蔣介石就命令黃百韜兵團仍回新安鎮阻
我南下,於是,我軍在濟南解放後,隨即揮戈南下,開始了淮海戰役的準備工作。

  九月二十九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給我們發來賀電:“慶祝你們解放濟南,殲敵十萬的偉大勝利。你們這一勇猛、果敢、敏捷的行動,並爭取了吳化文將軍所率九十六軍的起義,證明人民解放軍的攻堅能力已大大提高。勝利影響動搖了蔣介石反動軍隊的內部。這是兩年多革命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一,尚望繼續努力,為殲滅更多蔣軍,解放全華東人民而戰。解放濟南戰役中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經劉少奇、周思來同誌修改後,毛澤東同誌最後修改審定的新華社社論《慶祝濟南解放的偉大勝利》中指出:“這是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因
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已無法逃脫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果然,此後錦州、長春、沈陽、徐州、天津、北平、南京、上海紛紛落入我手。在
淮海戰役後期,杜聿明手中雖有三個兵團,但不敢堅守沒有堅固工事的徐州,他們害伯徐州成為第二個濟南,是一個重要原因。

http://www.jnlib.net.cn/jnkz/xwzl9.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