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印度巨資強軍隻是買垃圾?

(2009-06-22 08:27:43) 下一個
ZT:印度巨資強軍隻是買垃圾?09-6-20

 印度是亞洲的第二大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也是中國的西南部的鄰國。一直以來,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為之,印度都被許多人認為是一支趕超中國、製衡中國的有效力量。無論是20世紀60年代的蘇聯還是現今的美俄,都或明或暗地將印度當作南亞地區的小弟來培養。而如今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各種鼓吹印度的高速發展、軍事強勁等帶有濃厚印度強國論的輿論也甚囂塵上。

在這種輿論環境下,印度也表現出了咄咄逼人的勢頭,一直高調地在國際社會上頻頻亮相,與一直韜光養晦,低調行事的中國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尤其在軍事上,無論是自主研發的新型軍備還是大規模的軍購訂單,印度都把假想敵定位在中國身上。不難看出,1962年的中印戰爭既為中國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也著實把印度人打疼了、打怕了。雖然已經過去了將近半個世紀,印度人仍然無法接受當年的失敗,並將其視為一種恥辱。恐懼、擔心、嫉妒、羨慕,種種複雜的心理影響著印度人對中國的認識。正基於如此,我們也很好理解為何印度要如此高調的發展軍備。然而印度這種泥足巨人,真的具備在軍事發展上趕超中國的實力嗎?首先我們從一則新聞說起。

印度是較早擁有航母的亞洲國家。但它在此前兩次向英國購買的航母都是已經退役的廢品,因此還被不少國家嘲笑為收破爛的海軍強國。本著廢物利用的精神和對建設亞洲第一海軍 理念的執著,2004年,印度不屈不撓地向俄羅斯訂購了一艘退役航母戈爾什科夫元帥號,共支付了6.2億美元的改裝費用,預計2008年移交並服役。

  然而到了2009年,這艘航母依然在俄羅斯的船台上平靜地躺著。4年多來,俄羅斯以各種理由一再向印度加價,其中從2008年8月--2009 年6月期間就以各種改裝部件的名義加價了3次。改裝費用也從最初的6.2億美元增加到了29億美元,移交日期也推遲到了2012年。世界各地的軍事愛好者在網站上紛紛表示,對下一次加價的到來感到十分有信心。

  麵對俄羅斯獅子大開口的一再加價,印度卻不能拒絕隻能忍氣吞聲地接受,這正是因為印度的軍工產業的落後導致了印度即使想要自主生產航母,卻連航母龍骨的材料都無法製造,不得不成為了軍購界裏的一頭待宰的肥羊。

印度外交家潘尼迦在《印度和印度洋》中寫道:印度的安危係於印度洋,民族的利益在於印度洋,來日的偉大也在於海洋。印度防務家向印度海軍提出三層不同的任務:首先要確保印度本土、沿海島嶼專屬經濟區以及近海的安全;其次是有針對性地取得對遠海的控製,打造亞洲第一海軍;再次是向遠洋實施軟控製,伺機向印度洋以外海域發展。如此看來,印度走的是一條海洋強國的道路,與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非常相似。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印度軍事工業的發展水平低下不堪,實在是難以負擔得起如此宏大的目標。

  首先,印度的經濟水平難以承擔得住印度窮兵黷武的負荷。

  印度經濟勢頭發展相當緩慢,1947年印度獨立時其工業實力位列世界10強之內,遠遠超過當時的中國。然而現在,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隻有中國的1/3,人均收入僅為中國的一半,53%的印度人每天生活費低於1美元。

  印度的基礎設施相當落後,缺乏可靠的電力供應、供水、高速公路、港口以及世界一流的機場。素有印度矽穀之稱的班家羅爾的交通環境擁擠不堪,從市區到機場需要花上三個小時,比印度國內的任意一個航班飛行時間還要長;在吞吐量較大的海港,貨櫃裝卸的平均時間是85個小時,相當於新加坡或香港的 10倍時間;機場和港口的倉儲能力常常不足,製造商把貨物從印度一個地區運到另一個地區常常要花上幾天時間;由於頻繁停電,即使在繁華的商業區和繁忙的工業區,很多工廠和辦公樓仍然需要安裝大型發電機來保持供電。

印度的財政惡化,金融環境較差,中央財政赤字長期占據GDP的8%,加上地方財政赤字,年年超過10%;尤其是在2007年以後國際金融環境的惡化,通脹壓力迫使儲備銀行連續加息,企業的信貸成本急速上升,地下錢莊開始大行其道,許多中小企業為了生存開始把地下錢莊作為賬目收支體係,導致印度政府每年損失1000億盧比的財政收入。

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依然堅持連年擴軍,為中央財政帶來了重大壓力可想而知。預計到了2013年,印度國防軍費開支將達到350億美元,超過英國目前的軍費預算。而印度的經濟發展能否跟得上它軍費的增長依然還是個未知數,一旦導致財政失衡那麽蘇聯的垮台將會是印度的前車之鑒。在這種危如累卵的境況下,印度的軍事工業發展根本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

  其次,印度的軍事發展路線不明確,軍工發展好高騖遠不平衡。

前文提到,印度海軍有著三層不同的任務,即保衛印度本土、沿海島嶼專屬經濟區以及近海的安全;有針對性地取得對遠海的控製,打造亞洲第一海軍;向遠洋實施軟控製,伺機向印度洋以外海域發展。但打開地圖我們不難發現,印度洋以西緊接波斯灣,以東孟加拉灣是馬六甲海峽的唯一出口,這兩處都是美國的禁區,作為小弟的印度自然不敢也沒有能力染指於此;向南則是一片汪洋大海直達南極,印度海軍的擴張或許隻能是以封鎖馬達加斯加島作為最高目標了。到了最後,印度海軍的任務除了第一層最基本保衛本土及領海外,就隻能在空曠的印度洋上遊蕩了。

  不僅僅是軍事發展戰略不明確,印度的軍事工業發展也脫離了印度本國的現實。印度的10億人口中,文盲占據了70%;在關係到廣大人民素質的教育科學、疾病防治、醫療保健、抵抗自然災害方麵的經費很少,遠遠無法和高額的軍費開支相比。僅僅憑借占總人口2%的高科技人才是無法解決98%貧民的貧窮落後問題。

而且,印度在軍工發展上總想著一步登天。印度在沒有自主研發輕型坦克的基礎上就立馬上線超過60噸的重型坦克,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卻最終因為發動機功率不足而擱淺。另外,大量的國防經費沒有用在基礎軍工的發展、人員的培訓和裝備的維護上,而是毫無節製地購買最新最好的國外軍備。這樣一來既狠狠地打擊了本國的軍工產業,大大降低了軍隊的作戰素質和作戰意誌,又產生了對國外軍備的依賴感,為國家戰略安全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第三,印度的軍事工業技術乃至整體工業實力十分落後。

  2008年11月26日,印度最大的海港和金融中心孟買遭到了恐怖襲擊。印度警方和特種部隊與恐怖分子對質了將近60多個小時,付出了195人死亡、295人受傷的慘重代價,連號稱孟買警方遭遇戰專家的維賈伊·薩拉什卡和警方高官阿肖克·坎普特,都在這次事件中遇難。在孟買事件的整個過程中,印度幾乎所有的反恐力量都輪番上陣,但卻未能迅速解決危機,同時導致平民出現巨大傷亡。更重要的是,隨著電視媒體的全程跟蹤報道,印度軍工發展的各種硬傷也被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

  印度軍警的裝備非常雜亂,手中的武器更是一盤新舊不一的大雜燴,甚至有些是其他國家早已淘汰的古董級武器。身處反恐一線的印度警察在執行公務時都沒有槍支,隻有竹質警棍和藤編盾牌,頭盔和防彈衣數量也很少。即便是裝備了槍支的警察,也多數是持有英國二戰期間生產的威伯利MK-4型轉輪手槍和李·恩菲爾德NO.4型拴動步槍。甚至連1909的槍型恩菲爾德MK-3也出現在了電視直播的鏡頭裏,著實讓世界的古董槍支愛好者們大開了眼界。

  而印度自主生產的英薩斯突擊步槍則無法在軍隊裏普及。該槍研製和生產速度緩慢,無法按預定時間表交付,1993到1994年期間,陸軍訂購的4.8萬支步槍隻有7000支交付部隊,1995至2000年需要的52.8萬支隻提供了零頭部分中的1.8萬支,至於3.76萬挺輕機槍的訂單,陸軍僅接收到5778支。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英薩斯突擊步槍研製於1980年代中期,所使用的5.56毫米槍彈卻在1997年才能自行生產,而且產量少(至今隻生產了2.66億發),質量低劣。因此這種印度國產突擊步槍隻能裝備於印度的特種部隊或傘兵等精銳部隊中,其它的缺口則要靠進口來滿足。印度自詡南亞第一陸軍強國,但軍工產業卻疲弱得連輕武器都要依賴進口,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大國。

  不僅僅是輕武器上生產落後,印度向來高調投資研發和建造的新式武器往往也是落得狼狽收場。由於技術的缺乏,印度至今還不能夠生產155毫米重炮,不得不全部依賴進口;印度在1974年高調研究的阿瓊坦克耗時35年,曾經一度叫囂全麵超越中國的T-98主戰坦克,最後由於發動機和炮管根本無法良好運作而放棄,隻有200架成為了軍方的訓練坦克,被譏笑為主敗坦克阿窮;2001年,印度自主研製的第一艘潛水艇在首航中沉沒;至今,印度還沒能成功發射一枚洲際導彈,也沒有一架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機。

  一個國家的軍事工業發展水平取決於這個國家整體的工業水平,印度的工業是在別國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存在很大的對外依附性,既缺少了紮實的基礎,也失去了自主研發的動力。至今印度還不能生產出符合巡洋艦標準的鋼板,也不能生產出第三代戰機所需的鈦合金外殼。再加上印度總體上的農業、重工、輕工失衡,最終導致了印度軍工技術華而不實的現狀。盡管現在印度能夠靠巨額的經費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僅僅靠外購武裝起來的部隊是否真的能夠經得起一場戰爭的消耗?印度的軍工能否在戰時源源不斷地滿足前線的供應需求?從現在的種種看來,這更像是印度人的又一個天方夜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