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史海:威震匈奴千裏的秦國大將軍蒙恬

(2009-06-22 07:42:05) 下一個
中華第一勇士蒙恬

  司馬遷在《史記》中歎道:“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裏安邊。”“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蒙恬之於秦朝的赫赫戰功,之於長城的豐功偉績,讓人感歎萬千。

  第一節 世代將門,威震中原

  秦朝戰將如雲,蒙恬則是其中閃亮的將星。其實,2000多年以前的蒙恬距離我們實在太過遙遠,我們非但不可能有這位大將的真實照片,甚至也得不到一幅他的肖像畫,即使在史書之中,也沒有太多關於他的具體描述。但將軍的豐功偉績和忠肝義膽卻被人們深深記在了心裏,不僅成為世代名將效仿的楷模,更是千古愛國誌士的永遠豐碑。

  輝煌戰史 名門之後

  蒙恬的祖先是齊國人。他的祖父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蒙驁作為秦國將領,伐韓,取成皋、滎陽,建立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二年,蒙驁又一氣攻取了37座城池。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蒙驁攻韓,奪取了13城。秦始皇五年,他又率軍攻打魏,取得了20城,建立東郡。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蒙驁去世。

  蒙驁的兒子叫蒙武,他也就是蒙恬的父親。蒙恬曾學獄法為獄官,並負責掌管有關文件和獄訟檔案。蒙恬還有一個弟弟叫蒙毅,後來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成為了秦朝的重臣。兄弟二人一武一文,可謂好不了得。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秦王派將軍李信率兵20萬攻打楚國,以蒙武為副將。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北),蒙武攻寢丘(今安徽臨泉縣),大敗楚軍。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縣)後,引兵向西與蒙武會師於城父邑(今河南寶豐縣東),被楚軍打敗。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蒙武以裨將隨王翦領兵攻楚國,大敗楚軍,追至蘄南(今湖北蘄春西北),殺楚將項燕,得勝而歸。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蒙武複出率兵攻打楚國,俘楚王負芻,平定楚地。二十五年(公元前222),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閩、粵一帶),越君投降,秦遂在此置會稽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市)。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為秦國疆土的開拓,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秦始皇對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

  大敗齊軍 虎視匈奴

  到了蒙恬這一代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秦始皇外出時,蒙恬的弟弟蒙毅陪同與始皇共乘一車,在朝時又侍從始皇的左右。蒙恬兄弟二人,一個負責對外軍事,一個謀劃國內政事,有忠信為國的美名。秦國的其他將相都不能與他兄弟二人爭寵。

  由此可見,蒙氏家族世代為將,戰功顯赫,到了蒙恬這一代更達到了事業的頂峰。公元前221年,蒙恬由於出身將門做了秦國的將軍,於是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秦始皇授給他內史的官職。其實,蒙恬在統一六國的戰鬥中雖然並沒有立下赫赫戰功,但卻積累了足夠的戰爭經驗,他的才華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

說到蒙恬和匈奴的關係,好像就是上天注定的勢不兩立。蒙恬生活的年代,邊境經常受到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的掠奪,秦政權受到威脅。而且,在秦尚未統一六國前,匈奴就常掠奪內地人民的牲畜、財產,與其相鄰的燕、趙、秦等國更是深受其害。尤為嚴重的是,在秦征伐六國的最後階段,匈奴乘機占領了河套地區,即所謂的“河南地”。

這給心懷忠君愛國抱負的蒙恬以很大的施展空間。在隨後的河套戰場上,這位中華第一勇士讓匈奴嚐盡屢戰屢敗的滋味。

  第二節 降兵河套,痛宰大漠群狼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凶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占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鹹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一舉收複河套、陽山、北假等(今內蒙古)地區。使匈奴望風而逃,遠遁大漠。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

  獨步沙場 破不敗神話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鹹陽城裏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複河套一帶。

  麵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裏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裏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紮下大營後,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裏。

  蒙恬並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讚。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

人箭合一一戰定乾坤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歎:“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麵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注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隻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製區域隻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為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並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術方法。這些都為他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裏還要表述這期間發生的一段插曲,正是這段插曲使趙高集團更堅定了要謀害蒙恬將軍的決心。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卷中華大地。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

  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第三節 勇士壯哉,感天動地

  有人說一個曆史的瞬間,也許就能改變整個曆史發展的軌跡。那麽一個古代名將的死會改變什麽呢?蒙恬作為秦帝國著名的戰將,在他的有生之年,不僅在戰場上幫助帝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徹底打敗了不斷騷擾中原的匈奴,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現今我們眼中的萬裏長城,開辟了當時規模空前的秦直道。

 這樣一個功勳卓越、才華出眾的戰將,卻沒有想到,在他的背後一直隱藏著一個與他對立的集團,在秦始皇病死後,蒙恬在他們的陰謀策劃下無辜慘死。這個集團篡奪了秦帝國的政權,也改寫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曆史。

  唐朝皇帝唐太宗,於貞觀某日對臣僚說:“朕欲上比堯舜,不使冤案現於本朝。各位不妨說說,古代哪一將相死得最冤?”當時在場的有丞相房玄齡、諫議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戰國時秦將);或說“伍子胥”(春秋時吳將)。聽罷臣僚們的議論,太宗搖搖頭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

  以險製塞 精修秦道

  在蒙恬打敗匈奴,拒敵千裏之後,他帶兵繼續堅守邊陲。蒙恬又根據“用險製塞”以城牆來製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接起來,並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達五千多公裏的萬裏長城,用來保衛北方農業區域,免遭遊牧匈奴騎兵的侵襲。蒙恬在修築萬裏長城的壯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這延綿萬餘裏的長城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寶。

同時,蒙恬沿黃河河套一帶設置了44個縣,統屬九原郡。還建立了一套治理邊防的行政機構。又於公元前211年,發遣三萬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帶墾殖,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後備力量。這些措施對於邊防的加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馬,從秦國都城鹹陽到九原,修築了寬闊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閉塞的困境。這不但加強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對於調動軍隊,運送糧草器械物資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風風雨雨、烈日寒霜,蒙恬將軍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小人篡權 千古歎惋

  蒙恬不僅打仗能夠顯示出他英勇威武的大將氣概和不一般的戰略、戰術指揮才能,而且在治理邊塞和鞏固國防等方麵也是一把好手。可英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經常不是戰死在沙場,而是飲恨不能善終。蒙恬的死可以說是帶著悲壯、無奈與歎惋。

  蒙恬的弟弟,也就是我們前麵所說的蒙毅,他深受秦始皇寵信,位至上卿(高級執政官)。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爭鋒。某日,內侍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卻被秦始皇給赦免了。從此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嬴政遊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想立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因此,黑手就首先伸向了蒙氏。

  秦始皇死後,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複訴。

 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麵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囚禁並殺死了蒙毅,又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30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

  使者說:“我隻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長歎道:“我怎麽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裏,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藥自殺。

  將軍神武 “大”字當前

  三軍將士得知將軍死後,都感其賢達明良,懷憤含淚。他們用戰袍撩土將其葬於綏德城西大理河川,遂形成現在的小山丘,與扶蘇墓遙遙相望。朝霜墓塵,默默傳神,猶似當年將帥精誠團結,共同禦敵,寧死不屈之狀。有詩讚雲:“春草離離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筆幹枝,難寫孤臣一片心。”

  蒙恬之死,直接導致了一個結局,就是30萬秦軍徹底潰敗,30萬秦軍潰敗了之後,秦帝國的滅亡事實也就注定了。所以這就是蒙恬作為一個將領,其不可或缺地位的體現。他死了之後,帝國事實上就少了一個很大的依靠,少了一根很大的支柱。

  大將蒙恬,“大”字首先來自大謀大略。當時的“蒙恬”二字,可以令狂放不羈的匈奴聞風喪膽,乃至於隻要有蒙恬在,“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抱怨”。這是何等的神氣,何等的威風。

  其次,大將蒙恬,“大”字也來自大武大勇。《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蒙恬在臨終前曾說:“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雖囚擊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從這段並不難懂的古文中我們可以明白,蒙恬甘心一死,既不是因為無能怯懦,也不是因為昏昏噩噩、忠奸善惡不分,而是來自他的俠肝義膽、坦蕩胸襟,讀來令人肅然起敬。

  所以,大將蒙恬的“大”字還來自非凡的品質。大將蒙恬,“大”字是一種大氣、豪氣、勇氣,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可貴品質。

  第四節 將軍神話,千古猶存

  對於今天的人,曆史就是一張寫滿字的紙,一切都已寫成,無可更改;但對於古人來說,曆史卻是他們的將來,他們的決定就可以影響曆史。忠君儒雅的性格,決定了蒙恬最終的選擇,同時也注定了後來的曆史。但後來的曆史並沒有忘記這位愛國將領的豐功偉績,至今人們還記住了他除去帶兵打仗以外的才能。

將軍造筆 由來已久

這裏關於蒙恬將軍對毛筆的創造有著這樣的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

  當時,人們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坑裏。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裏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原來,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曆。

  曆史上對於秦朝大將蒙恬造筆的說法也有一些記載。當年,秦將蒙恬率軍伐楚,南下至中山地區,因見那裏兔毛甚佳,就用來製筆,毛筆就此誕生。《太平禦覽》引《博物誌》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

  事實上,出土的文物已證明,毛筆遠在蒙恬造筆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為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沒。據說,蒙恬是在出產最好兔毫的趙國中山地區,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製筆的。湖北雲夢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筆,用竹製筆管,在筆管前端鑿孔,將筆頭插在孔中,另做一支與筆管等長的竹管做筆套,將毛筆置於筆套之中,再用膠粘牢。

  為取筆方便,筆套中間鏤有8.5厘米長的長方孔槽,竹筒塗以黑漆,並繪有紅色線條。可見,這支秦筆的製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製作工藝,而且與現在的筆及其製法頗為相似,較之戰國時期的楚國筆已大有進步。

  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製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製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製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

相傳農曆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因此,蒙恬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製的筆精於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隻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看來,這一評述還是有所根據的。

  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除此之外,毛筆的別名還有“毛錐子”、“中書君”、“龍須友”、“尖頭奴”等。

 造箏傳說 崇愛將軍

  另外一種傳說就是蒙恬造箏。漢代應劭著《風俗通》記載:“僅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後人根據這段文字,又有如下說法:“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

  西晉傅玄駁斥這種說法,見《箏賦》序:“箏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圓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設之則四象存,之則五音發。體合法度,節究哀樂,斯乃仁智之器也,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為秦國大將,傅玄用“亡國之臣無法創造樂器”的陰陽五行論調,似嫌勉強。《舊唐書·音樂誌》也稱箏非蒙恬所造:“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製與同而弦少。”在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通史的《史記·蒙恬列傳》中並沒有蒙恬造箏的記載。

  而《風俗通》的說法也僅用疑問的口吻說蒙恬造箏,一件樂器若出現在史籍上,其必已經流傳一時間了,很可能記史者將此樂器的創造記為當時某領導者之功,或者蒙恬為了適應自己的戎馬生活,將箏改製為瑟。

  其實,無論毛筆和古箏到底是不是蒙恬將軍發明的,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從這些記載和故事中了解到了將軍與眾不同的一麵,同時也說明人們對將軍的敬仰並表達了人們對將軍所具有的那種崇高民族精神的熱愛與推崇。

  戰神檔案

  姓名: 蒙恬 又字: 不詳

  年代: 秦朝 民族: 漢族

  出生: 不詳 卒年: 公元前210年

  特點: 俠肝義膽 胸襟坦蕩 弓弩部隊 戰車戰術

  相關人物: 秦始皇 趙高 扶蘇

戰神身世: 三代將門,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戰將,從小受忠君愛國的正統教育。

  主要事件:

  1.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軍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因而受封內史一職。

  2. 蒙恬根據“用險製塞”的戰術,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長城,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寶。

  3. 蒙恬從秦國都城鹹陽到九原,修築了寬闊的直道,形成了著名的秦道。不但加強了北方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對於調動軍隊,運送糧草器械物資等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震撼聲音:“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30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