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蓋特納呼籲中國擴大內需的真實用意

(2009-06-03 09:18:12) 下一個
ZT:蓋特納呼籲中國擴大內需的真實用意

# 文章提交者:安德烈耶夫 加貼在

環球風雲 http://bbs.tiexue.net





  美國財長蓋特納任內首訪中國的重任之一,就是呼籲中國擴大內需,從而為兩國更加均衡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奠定基礎。筆者認為,蓋特納希望中國擴大內需的真正用意乃是為了借中國之力拯救美國的金融與經濟。


  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正在於“虛增”未來收入。為了應對巨額貿易逆差帶來的副作用,美國必須要采取擴大內需的手段,就是要讓享受廉價消費品的廣大中低收入人群消費更多的其他美國產品,房地產就是個最佳選擇。房地產業的產業鏈非常長,而且地域性明顯,對內需刺激效果最好。但是,要想讓中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就隻有靠“虛增”收入,讓房地產漲價,將漲價的預期變成買房者的“未來收入”,並且可以用這 “未來收入”作擔保,讓他們取得消費信貸,實實在在買上房。這就是次貸危機前的悖論:房價越漲,就越能買得起房。將房地產漲價對購房者帶來的“可能”收入當成可“預期”的未來收入,作為房地產消費信貸的基礎。然而,當“可能”變成“不可能”時,“預期”收入也就變成了“虛增”收入,次貸危機也就爆發了。


  在依靠“虛增收入”擴大內需招致金融危機後,要想解決危機,就隻有減小或放棄原有消費模式,使內需增長回歸到理性,更重要的是要擴大外需。而中國政府擴大內需的一攬子政策措施,正好滿足了美國的需要。


  具體而言,中國擴大內需可以給美國帶來如下好處。


  首先,可以平衡全球經濟增長。2006年以來,全球不平衡狀況日益加劇,美國的大量經常項目逆差和中國、日本、俄羅斯以及其他石油生產國的大量經常項目順差。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並沒有改變這種不平衡格局,反而增加了其複雜性。那麽,經濟不平衡的狀態能否持續下去,涉及兩個方麵問題:一方麵,美國是否會繼續向世界上高儲備國家借錢;另一方麵,後者是否願意繼續把錢借給美國。從目前情況看,這兩個條件都具備。就中國而言,近些年來,國際收支不平衡突出表現為雙順差,2008年即便是遭受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也絲毫沒有改變。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正常的國際收支格局應當是資本項目順差和經常項目逆差,東亞國家過去和現在都是這樣。像日本,大量輸出資本,形成資本項目逆差,而經常項目則是順差。美國是發達國家中的一個特例,資本項目順差,經常項目逆差。而中國持續保持雙順差不合乎自身的利益,也為貿易摩擦提供了口實。不過,2008年11月以來,中國經濟政策的轉向,讓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尤其是對中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欣喜若狂,他們希望這種局麵能夠持續更長時間。


  其次,可以分擔美部分金融危機壓力。在當前的世界經濟局麵下,中國的崛起很容易被解釋成美國衰退的誘因。因此,很多美國人更容易相信,中國人搶走了他們的財富。所以,美國政界也必須發出相應的信號,例如將金融危機責任轉嫁給中國等。隨著中國擴大內需政策的逐步實施,美國人認為,無論從投資、消費還是貿易途徑,中國的做法都能緩解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


  再次,可以減小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裏斯教授就明確說過,解決中國擴大內需問題,可以經由幾種可能的途徑。譬如使中國對美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如此一來,減少下來的資源就可能有更大比率供中國人尤其是農村的中國人使用。與此同時,必然透過國內需求,包括民間消費、投資與政府支出來抵消國外經濟成長的萎縮。同時,透過國外資源的引入,使中國公共建設的硬件提供逐步優良,更能使民間消費特別是農民收入或資產增加。筆者認為,中美貿易格局的逆轉,是當前形勢下美國政府和民間機構迫切向往的,所以,他們特別歡迎中國一輪又一輪的赴美采購行動。


  還有,中國經濟增長以及中國的經濟刺激措施應當能夠帶動人民幣升值,而敦促中國政府減少對人民幣的幹預,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大幅升值也正好合乎美國政府的意願。


  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不論美國在外交斡旋中如何為自己開脫,美國是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這一點毋庸置疑,也甭想轉嫁或推卸責任。就中國政府而言,擴大內需,最根本的還是為了能夠促進自身經濟早日複蘇,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http://bbs.tiexue.net/post_3604662_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