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解放第一禁:入城人員不許用抽水馬桶
沈陽解放後僅一個星期,這座東北第一大城市就恢複了正常運轉
1948年11月2日,現已年過八旬的離休幹部張德成隨部隊進入沈陽,那一天正是沈陽解放的日子。
1949年10月1日清晨,在位於沈陽市的東北行政委員會駐地(現遼寧省政府院內),當時東北行政委員會的部分領導和辦公廳全體工作人員100餘人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儀式:升國旗。
張德成正是當年升旗的旗手。五星紅旗伴隨著100多人演唱的《義勇軍進行曲》緩緩升上旗杆頂部,短短的幾分鍾,張德成的手上已經全是汗水。
從1948年11月2日首批進入沈陽的解放軍,到1949年10月1日升起沈陽的第一麵國旗,張德成見證了沈陽這座東北重鎮的解放與複蘇。
敵機夜夜襲車站 企圖炸毀彈藥庫
張德成當時在東北軍區政治部解放軍官教導團組織科,負責接收國民黨團職以上俘虜。
沈陽是東北第一大城市,早在日本投降前,市內中型以上的工廠將近1000家,包括機械、器具、紡織、金屬工業、化學、玻璃、食品、造紙、印刷、煙草等輕重工業。它以兵工廠、機車廠、機器廠等為代表的“八大廠”,不僅是整個東北甚至也是全中國的戰略命脈。7萬人的產業工人規模,加上原有的工業、交通基礎,讓沈陽的接收模式對於日後接管城市都具有標本意義。
沈陽地區的地麵戰鬥已經基本結束,不過,晚間的時候,在沈陽南站(現沈陽站)上空,還會有敵機飛過甚至投彈。炸彈的目標是國民黨軍隊潰敗時遺留在火車站的巨量彈藥,如果這些彈藥為我軍所用,將對關內戰場給予重大支持,而它們一旦被炸,半個沈陽城都可能被毀掉。最終,我軍成功地找到並疏散了這批彈藥。
電燈亮了電車開了 一周內沈陽重運轉
張德成和他的戰友們很大一部分來自南方和東北的鄉村,沈陽給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小河沿地區的水塔。
“那個水塔啊,當時看著老大了,附近沒有太高的房子,小河沿水塔就好像是沈陽的‘招牌’,我們一看見它就知道,這是真的進城了!”可這座沈陽的 “招牌”當時並沒有發揮功用,那時候沈陽全城的自來水都停了,為了省水,沈陽軍管會給入城人員下達的第一個通知,竟然是所有人員不得使用駐地的抽水馬桶。
由於市區和近郊沒有經過激烈戰鬥,沈陽的公共設施在一個星期內,奇跡般地恢複起來。
最先恢複的是全城的電燈和電話,當時是11月3日下午,與沈陽解放僅隔了一天。自來水也在此後的幾日陸續恢複通水,到了11月5日,郵電在全東北開通。11月6日,張德成和戰友們甚至在沈陽的街頭看到了電車,這意味著沈陽這座當時全國電車線網最密集的城市,恢複了公共交通係統!
沈陽市內公用設施恢複的同時,沈陽與外界連接的鐵路設施也正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
沈陽堪稱東北的交通樞紐,鐵路的恢複不僅關係著外界的物資能否運進沈陽,也關係著沈陽及位於東北的我軍軍事力量,能否經由鐵路揮師入關。敵人為了破壞沈陽的鐵路,曾經在沈陽通往外界的很多鐵路的道岔下麵埋放了地雷,一些蒸汽機車裏也被放入了炸彈。解放軍的工兵隻能一個道岔、一個道岔地排雷排險。同時,還要修複因戰爭而損毀的鐵路。有資料顯示,到11月3日,沈陽通往鐵嶺的鐵路已經搶通,隨後不久鐵路即恢複到山海關。
鐵路的順利恢複,保證了此後平津戰役的軍運任務。
幾件小事改變想法 敗軍之將口服心服
對於在沈陽乃至東北地區的失敗,俘虜中的“大官”開始隻承認是“指揮失當”,幾件事卻讓他們重新認識到失敗的根源。
解放軍給他們講述了這樣一個事實:當解放軍向百姓打聽國民黨軍去向的時候,百姓們不僅會把對方的人數、裝備情況和行進方向全部告訴解放軍,一些村民還主動給解放軍帶路。相反,國民黨軍在向百姓詢問解放軍人數、動向時,百姓們幾乎一致回答“不知道”。
11月的沈陽,戶外冷得能讓人僵硬。成隊成隊的戰士為了不給百姓添麻煩,露宿街頭。
在解放軍官教導團,張德成負責俘虜的隊列、編製等工作。“對於俘虜,我們從來不會打罵、他們隨身的財物,像金表、戒指、小元寶這些東西,我們都會登記後代為保管,日後他們出去的時候都會按照登記發還,私人財物一樣不少。”張德成說。
在夥食方麵,俘虜中包括將官在內的“高級隊”經常可以吃到細糧,一般每餐也有幾個像樣的菜肴,最少會有一個湯菜和一個帶肉的炒菜。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1948年的沈陽,糧食處在嚴重的歉收當中,周邊的一些產糧區,高粱甚至絕收。
解放之初,每天差不多有3000輛到5000輛汽車搶運糧食進城。除了調集物資,公布靠近沈陽的解放區的物價,也成為穩定市場的一項重要措施,沈陽軍管會還公布了沈陽一些商業企業的貨物買賣價格。
這樣強烈的反差,讓俘虜們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