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五次戰役:二戰中南斯拉夫遊擊隊的五次反“圍剿”
(2009-06-12 15:54:29)
下一個
Zt:五次戰役:二戰中南斯拉夫遊擊隊的五次反“圍剿”
(from 老虎阿拉坎)
其實,在南斯拉夫戰史裏,並沒有“圍剿”與反“圍剿”的說法,不過納粹德國對遊擊隊發動的五次攻勢則和中國內戰時期的“圍剿”頗為相似,所以借用了這個說法。
1941年4月6日,星期日,清晨5點50分,德國第四航空隊(司令官亞曆山大·勒爾航空兵上將)的“斯圖卡”戰鬥轟炸機群開始了為時兩天兩夜的持續轟炸,幾乎沒有設防的貝爾格萊德的大部分城區被毀,平民百姓大約死傷17000人。與此同時,德國第二集團軍(司令馮·魏克斯大將)、第十二集團軍(司令李斯特元帥)和第一裝甲集群(司令馮·克萊斯特大將)在意大利(第二集團軍,司令安布羅西奧將軍)、保加利亞(一個師)和匈牙利軍隊(第三集團軍,司令戈羅迪-諾瓦克將軍)的配合下開始入侵南斯拉夫。4月17日,南斯拉夫正式投降,6298名軍官和337864名士兵當了俘虜;德軍死亡151人,傷 392人,失蹤15人;匈牙利軍死亡65人。南斯拉夫從戰爭開始到戰敗,一共恰好十天。
第一章 起義
南斯拉夫國家不複存在了。它被肢解成十個不同的區域,由八個不同的占領當局管轄。德國接管了斯洛文尼亞北部的2/3和塞爾維亞的大部分,包括貝爾格萊德;意大利得到了斯洛文尼亞餘下的1/3和波斯尼亞的一小部分、黑山的全部、達爾馬提亞的沿海地區、科索沃的一部分以及阿爾巴尼亞人聚居的桑賈克地區;中部是獨立的克羅地亞王國;保加利亞得到了馬其頓的大部分,其他的部分劃歸意大利的附庸國大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獲得了巴奇卡、巴蘭尼亞;而多瑙河以東的巴納特地區則由當地德裔居民自治。
各個不同的占領當局,各自不同的占領製度和互相衝突的利害關係,使德國對南斯拉夫經濟財富和戰略交通的控製陷入錯綜複雜的境地,這種情況後來遭到了某些德國人的抨擊,說這樣反而便利了抵抗運動。遊擊隊時常得以利用這些分歧,而國家的分裂狀態又有助於南斯拉夫民族感情的複蘇,這種民族感情正是抵抗運動得以發展壯大的力量來源之一。
當時的南斯拉夫共產黨仍不得不服從莫斯科的總路線——戰爭是兩個資產階級法西斯對手之間的鬥爭,反動的王國政府滅亡並不值得惋惜。共產黨雖然號召黨員反對德國人的占領,但是,隻要納粹還被當作蘇聯的同盟者,則無法號召人民起義。不過,對共產黨與對民族主義的忠誠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並不突出,因為共產黨人沒有武裝,組織也在戰爭中遭到破壞,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抵抗。共產黨總書記鐵托深信起義必將爆發,因此通知黨員搜集武器和情報、重建地方組織、秘密訓練,還成立了由他自任主席的軍事委員會。
從4月末到5月初,南斯拉夫投降後原本駐紮在塞爾維亞的德軍(第60摩托化師、第4山地師、第29步兵師以及183師的一個團)在司令官馮·韋克茲將軍率領下開始調走,而代之以三個後備師。其他一些跡象也表明德國對蘇聯的進攻即將開始。鐵托知道這意味著共產國際對武裝活動的禁令從此解除,於是更加緊了起義準備。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的公告,使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如釋重負,使人灰心喪氣的矛盾心理和難以忍受的期待終於到了盡頭。就在第二天夜間,貝爾格萊德—薩格勒布的鐵路線遭到了襲擊,不過這隻是自發的破壞活動。6月27日,南斯拉夫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設立了人民解放遊擊隊司令部,並派遣12名中央委員分赴全國不同地區去指導和建立遊擊隊(Partisan,來源於法文,是拿破倫戰爭時在西班牙戰場上產生的,指敵後鬥爭的部隊)。卡德爾(1910— 1979年,斯洛文尼亞人)於7月22日領導斯洛文尼亞起義;伏克曼諾維奇(1921年生,黑山人)於7月27日領導波黑和克羅地亞起義,塞爾維亞人也在 7月底行動起來;吉拉斯(1911—1995年,黑山人)於7月13日領導黑山起義,這裏的起義聲勢最大,到年底為止,除了波德戈裏察和策丁耶,意大利人被從所有的城市趕了出來。
領導黑山起義的米洛萬·吉拉斯,戰爭期間是最狂熱的革命者,而戰後則成為反共產主義的旗手,被開除出黨。
7月4日,中央委員會決定把黨的領導機構改組為軍事總參謀部,這表明南斯拉夫共產黨決定建立一支軍隊。實際上,這時候還沒有黨領導下的軍隊,由共產黨員領導的愛國者組成的三、五個人一群,或十來人或五十人一群的小組,沒有製服,武器缺乏,分散在全國各地;而他們要麵對駐紮在南斯拉夫境內的德國、意大利、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正規軍有十八個師,克羅地亞王國有五個師,以及數千名偽警察部隊。沒有軍隊的鐵托這個時候卻要設立總參謀部,未免荒唐,不過六個月以後,遊擊隊已經有八萬人了。雖然缺乏新式武器,但在理論上是武裝起來了。正如後來鐵托所說:“他們不是正規軍,全是誌願兵。”
中央委員會還有另一個影響深遠的決議,即遊擊隊的目標應當是在國內某些地區肅清敵人,開辟後來稱為解放區的作戰基地。它意味著,隻要遊擊隊控製著這種解放區,便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小國家來治理——處理民政事務,向居民灌輸自己的意識形態,使部隊可以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盡管在戰爭期間解放區屢屢易手,得而複失,但最終引導抵抗運動走向勝利。本文要講述的五次戰役,都是圍繞解放區而展開的。
第二章 建立烏日策解放區和第一次反“圍剿”
德國人沒有能夠預先防範1941年夏季發生的塞爾維亞武裝起義,其範圍如此之廣,清楚地表明這是一場大部分人民的自發起義。到了9月,德軍對約2/3的塞爾維亞鄉村失去控製,而整個南斯拉夫的1/3都燃燒著起義的燎原之火。一份蓋世太保的報告寫道:“這不單是個如何對付共產黨的問題,而是要對方一場全麵的民族運動。”9月24日,遊擊隊占領了烏日策(今鐵托-烏日策),這裏有一家銀行,裝滿鈔票(約五千五百萬第納爾);一個日產400支步槍和大量彈藥的軍火工廠。波熱加和恰恰克(與烏日策一樣都位於薩拉熱窩——貝爾格萊德公路沿線)也被遊擊隊收入囊中。總參謀部在9月26日召開的會議上決定在南斯拉夫各區分別建立軍事司令部,在一切肅清敵人的地區建立軍政機構,還要擴大軍事規模。
希特勒不能忍受這種“混亂”情況無休止地發展下去。他從9月初開始,從法國增調了第342步兵師、第100裝甲旅的一個營;從希臘增調了第125步兵團、第164師的兩個營;後來還從東線調來了第113步兵師。主攻目標是從貝爾格萊德市郊起,一直到烏日策和克魯舍瓦茨的解放區,因為這裏是遊擊隊總司令部所在地。
9月16日,希特勒發布命令,由伯梅將軍指揮德軍342師、113師(發布命令時這兩個師還未趕到)、714師和717師大部、第268炮兵團、第125 步兵團以及塞爾維亞偽軍,在空軍支援下,開始對塞爾維亞的抵抗力量(大約15000人)發動大規模攻勢。28日,剛從法國趕到的342師在沙巴茨強行渡過薩瓦河,雙方進行了激烈交戰,遊擊隊掩護著難民步步後退。經過一個月的激戰之後,342師挺進到瓦列沃,隨即被早已埋伏在城郊的遊擊隊主力包圍,在城市周圍展開了長達兩個月的戰鬥。遊擊隊的進攻由於缺乏攻堅手段而傷亡慘重,而德國人也無法擊破遊擊隊的包圍圈。
11月1日至2日的夜晚,遊擊隊在起義時的盟友、由前南斯拉夫王國軍官米哈伊洛維奇(1893—1946,塞爾維亞人)指揮的切特尼克(源自塞爾維亞語 Ceta,即軍隊)進攻烏日策和其他若幹地方的遊擊隊據點,包括恰恰克和伊瓦尼察,鐵托的參謀茹約維奇(1899—1976,塞爾維亞人)在戰鬥中受了重傷,三百六十五名遊擊隊員被俘(他們後來被以牲畜的價格按頭賣給了德國人,而且全部被槍殺)。當時,遊擊隊的主力正在與德軍作戰,因此,不得不動員後方的所有力量,包括兵工廠的工人,以擊退切特尼克。3日,切特尼克的參謀長帕沃洛維奇向正在烏日策的鐵托建議,如果遊擊隊讓出波熱加就可以停戰,鐵托拒絕了。戰鬥繼續進行,切特尼克逐漸被擊退。11月12日,遊擊隊包圍了臘夫納山的切特尼克司令部,米哈伊洛維奇轉而向德國人求救,把遊擊隊戰俘移交德國人以換取援助。雖然德國人並沒有援助他,但他們對遊擊隊的攻勢的確幫了米哈伊洛維奇的大忙,從東線來的113師包圍了恰恰克、波熱加和烏日策三處。顯然,遊擊隊已經無法在西塞爾維亞堅持下去。11月25日,遊擊隊開始從烏日策撤退,其中有約300名傷員,軍火工廠已經在數日前被敵特炸毀。29日,德軍坦克攻入了“ 人民共和國”的首府烏日策。烏日策工人營負責守衛通向該市的北部要道。該營被德國人分割包圍,沒有接到撤離的命令,全營二百四十人就象溫泉關的斯巴達勇士那樣血戰到底,最後都犧牲在卡迪尼亞查山上。
遊擊隊主力穿過茲拉蒂波爾山,專門朝那些荒涼的、人跡難至的山區行進,終於撤退到黑山的杜米托爾,而在西塞爾維亞留下大約3000人堅持鬥爭。
第一次反“圍剿”的失敗表明,遊擊隊在同技術兵器遠占優勢的敵人正麵作戰時還缺乏經驗,遊擊隊也不善於進攻敵人牢固設防的據點。而正如德國文件所表明的,根據德國軍事顧問在中國對付紅軍的經驗,德軍總司令部認為不僅要擊潰遊擊隊,而且要切斷遊擊隊和後方的聯係,這樣才可以把起義鎮壓下去。因此,德軍最高統帥部下令對解放區人民采取專門的報複措施,包括在城市裏大規模地槍殺市民。10月20—21日,這一命令以最恐怖的方式在克拉古耶瓦茨付諸實施。這是為了報複兩天前遊擊隊在附近的一次襲擊,德軍十人被殺死,二十人受傷。德軍把全城絕大部分16歲至60歲的男子驅趕到兵營,然後以每100人為一組槍殺。屠殺持續了一天,直到連德軍的行刑隊都感到惡心,有些人甚至無法支持才停止。到底有多少人被殺說法不一,英國認為接近五千人,南斯拉夫認為有七千人,聯邦德國也傾向於這個數字。據估計,在納粹的第一次攻勢期間,西塞爾維亞有三萬五千多平民被槍殺。
第三章 第二、三次反“圍剿”和長征
在1941年夏季的起義中,農民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戰鬥的,鐵托卻需要一支能夠機動作戰的野戰部隊。12月22日,鐵托組建了第一無產者旅。基本成員是來自黑山和塞爾維亞遊擊隊的1199名誌願兵,旅長是參加過國際縱隊的塞爾維亞人科查·波波維奇。在六個月內,相繼建立了另外四個無產者旅,每旅 1000人左右,而且都是同鄉。他們作為突擊部隊,可以調往任何地方作戰。
1942年年初,司令部和第一無產者旅挺進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克羅地亞王國的烏斯塔沙(來自塞爾維亞語,意為“暴動者”,主張克羅地亞獨立的法西斯組織)在這裏大肆屠殺伊斯蘭教徒和東正教徒,遊擊隊所經過的每個村莊幾乎都已經變成一片焦土,被洗劫一空。遊擊隊窮追烏斯塔沙分子,抓住就處決,但鐵托不容許動用酷刑。不過,烏斯塔沙的恐怖卻給抵抗運動帶來了好處。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鄉村,成千上萬的人逃離家鄉加入遊擊隊。人民的熱情如此高昂,以致對於遊擊隊占領區的居民來說,回避加入或保持中立都是困難的。誰要不站在這個運動的一邊,就會被看成是反對它。
德國人決心要斬草除根,最高統帥部下令發起第二次攻勢。342師從塞爾維亞調入波斯尼亞東部,此外還有其他德國、意大利、烏斯塔沙共35000人的部隊參戰。
遊擊隊吸取了第一次反“圍剿”的教訓,繞道而行,避開敵人的主要攻擊。他們繞過薩拉熱窩市郊,翻越伊格曼雪山,建立了以福查(一個位於黑山和波黑交界處的城市,是貝爾格萊德——杜布羅夫尼克港公路的樞紐)為中心的解放區。行軍中有150多名戰士凍傷離隊,另外,第一旅的舒馬迪亞營在佩塔瓦茨村遭到了德國滑雪部隊的奇襲,犧牲了100多人。營政委德拉甘切·帕夫洛維奇在戰鬥一開始時股骨就受了傷而無法行走,他把槍裏的子彈全部射向德國人,隻留下最後一顆,用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場戰鬥是德國人在整個第二次攻勢中唯一的成功。
遊擊隊避實就虛的戰略取得了成功,德國人這次一無所獲:沒有“收複”任何城市,沒有抓住一個俘虜,更沒有消滅遊擊隊的主力或司令部;恰恰相反,遊擊隊建立了麵積更大的解放區,對於南斯拉夫全國來說更是如此。在敵人發動大規模進攻時,放棄老解放區,到其他地方去建立新解放區,也成了遊擊隊以後幾次反“圍剿” 的典型戰術。
第二次攻勢結束後三個多月,鑒於遊擊隊已經在波斯尼亞東部、桑賈克、黑塞哥維那和黑山建立起大片的解放區。德國統帥部不得不和意大利最高指揮部一起開始向遊擊隊主力發起第三次攻勢。在這次攻勢中,切特尼克第一次同占領者一起,向遊擊隊進攻,最艱苦的階段即將來臨。
黑山和黑塞哥維那的農民已經對戰爭感到厭倦:糧食幾乎沒有,特別是貧苦農民不得不到城裏去弄點東西果腹,而意大利人和切特尼克利用了這一點,收買了相當多的人。仍然站在遊擊隊方麵的是許多中農,因為他們有一些藏起來的糧食,對城市的依賴不大。
意大利人和切特尼克還對有幫助遊擊隊嫌疑的所有家庭和村莊采取恐怖行動,這更加削弱了農民反抗的意誌。而黑山遊擊隊司令部的對策是:敵人每對遊擊隊出沒的村莊采取一次大規模的恐怖行動,遊擊隊就對切特尼克有影響的村莊施行恐怖。
1942年5月21日,遊擊隊總司令部不得不決定,遊擊隊暫時撤出黑山,主力也從波斯尼亞東南部北撤200英裏到克羅地亞,那裏敵人較為分散,並且有可能開辟解放區。黑塞哥維那遊擊隊的瓦解更為迅速,一夜之間遊擊隊的十二個營隻剩下了一個,其他的戰士不是回家,就是倒向切特尼克方麵去了。黑塞哥維那東部的起義領袖米羅·波帕拉被自己的部下——農民,交給了意大利人,意大利人在奈韋西涅把他殺害了。
遊擊隊後來所說的“長征”從6月24日開始,黑山遊擊隊的殘部被改編為第四旅和第五旅,桑賈克遊擊隊編為第三旅,黑塞哥維那遊擊隊編為第十旅,然後同無產者第一、第二旅一起向波斯尼亞的克拉伊納地區進軍,途經庫倫-瓦庫弗、普羅佐爾、格拉莫奇、波斯尼亞彼特羅瓦茨(以上皆為波黑地名)。這支三千多人的軍隊(一路上不斷有人陣亡,也不斷有新的誌願兵加入進來)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進行轉移,傷員和往常一樣隨大軍同行。這是鐵托的老規矩:傷員如不能安置在安全地方,部隊就必須帶著他們。因為遊擊隊員一旦被俘,下場隻有一個。上次遊擊隊從烏日策撤退時便發生過這種事:德國坦克在遊擊隊傷員們躺臥的田野上開來開去,把他們通通碾死。
第四章 比哈奇解放區的建立
克拉伊納曾是波斯尼亞最強大也是最團結的起義根據地,克拉伊納遊擊隊曾於1942年5月解放了南斯拉夫最大的鐵礦產地留比亞,但這同時也使得敵人對他們的重視程度提高了。鐵托來到之前,建立在科紮拉山區的解放區已經被德國、匈牙利和烏斯塔沙的軍隊占領,大約七萬人被關進集中營,其中兩萬五千人喪生,科紮拉一度變得荒無人煙。
總司令部和六個旅的到來,使克拉伊納恢複了生機。7月27—28日,無產者第一旅(旅長拉特科·伊維察·馬魯希奇,1942年9月2日遇空襲犧牲)和福查支隊(支隊司令拉德·斯特凡諾維奇)、卡利諾維克支隊(支隊司令拉德·哈莫維奇)、杜米托爾支隊(支隊司令奧布拉德·齊茨米爾教授)解放了克柳奇(薩拉熱窩—比哈奇公路重要樞紐);8月17日,無產者第二旅(旅長拉特科·馬爾蒂諾維奇)和克拉伊納一支隊(支隊司令米林科·庫希奇)解放了姆爾科尼奇 -格拉德,切斷了亞伊策與巴尼亞盧卡兩處敵人的聯係;9月17日,德軍第714步兵師、烏斯塔沙混合縱隊、兩個團的義勇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境內投靠法西斯的民團性質的地方武裝)以及切特尼克向姆爾科尼奇進攻,企圖為亞伊策被困之敵解圍。遊擊隊集中了三個無產者旅、三個克拉伊納旅和兩個支隊,由博桑斯卡-克拉伊納作戰司令部司令科斯塔·納季(1911—1986,匈牙利族人)指揮,以快攻粉碎了敵人的攻勢,敵軍被迫退保巴尼亞盧卡,亞伊策的守敵被完全孤立。
1942年9月24—25日,納季指揮無產者第二旅(旅長柳博德拉格·久裏奇)、黑山第四旅(旅長佩科·達普切維奇)以及克拉伊納的三個支隊,進攻並解放了亞伊策市。越過弗爾巴斯河逃跑的烏斯塔沙全部被設伏的黑山旅消滅,戰鬥中殲滅烏斯塔沙六個中隊以及義勇軍、憲兵、民防隊、警察共一千二百人。亞伊策是遊擊隊夏季以來在克拉伊納和西南波斯尼亞占領的第十九個城市,遊擊隊的攻城技戰術日漸熟練,他們常常在夜間不放一槍地闖進城,多處突破,分割敵人的兵力,從而使敵人措手不及、各部之間失去聯係。
11月,遊擊隊又開始謀劃奪取比哈奇,這個小鎮是波斯尼亞的古都,與克羅地亞交界,烏納河從城東流過。這裏盛產糧食和玉米,有服裝廠、製鞋廠,攻占它可以讓兩個解放區連成一片。守敵為托姆契奇少校指揮下的烏斯塔沙第四常備混合縱隊約四千多人,有十七挺機槍和三門大炮。托姆契奇把主力布置在城外,依靠建有工事的村莊構成外圍防禦,大約500人部署在城內,據守在市中心由石頭房子和地堡構成的工事內。比哈奇的外圍有德軍兩個師、意大利四個師和烏斯塔沙的三十個營,如果遊擊隊久攻不下,就會腹背受敵。
遊擊隊集中了八個旅,共8928人、547支手槍、6789支步槍、328挺輕機槍、51挺重機槍、15門迫擊炮、8門大炮、一台火焰噴射器。前敵總指揮納季決定避開堅固的外圍,派四個旅從東南方直接插入城內,粉碎在這樣情況下通常是混亂的防禦,然後掉過頭來進攻外圍;兩個旅進攻烏納河右岸;兩個旅進攻烏納河左岸。戰鬥隻進行了一天,烏斯塔沙被遊擊隊出其不意的打擊搞得士氣大喪,很快就放棄了抵抗四處逃散。11月4日,遊擊隊順利地解放了比哈奇,擊斃五百五十人(包括二十名軍官),俘虜八百五十人,鐵托和總司令部隨即遷到這裏。至此,抵抗運動建立了以比哈奇為中心的五萬多平方公裏的解放區,占南斯拉夫領土的1/5;遊擊隊組成了八個師的人民解放軍,每個師有三個旅,而全國的遊擊隊和人民解放軍發展到十五萬人;11月26—27日,在比哈奇召開了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會議,選出了政府性質的人民解放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比哈奇會議被普遍看成是抵抗運動的轉折點,標誌著南斯拉夫抵抗運動已經發展為獨立的民族運動,戰後南斯拉夫國家的雛形即由此誕生。
第五章 第四次反“圍剿”(奈雷特瓦河戰役)
南斯拉夫解放鬥爭的蓬勃發展使希特勒坐立不安,特別是盟軍在北非的登陸使希特勒認為盟軍也將在巴爾幹登陸因此消滅遊擊隊成為當務之急。他在10月會見了帕韋利奇(1889—1959,烏斯塔沙頭目,克羅地亞人)和駐巴爾幹德國第十二集團軍司令亞曆山大·萊爾將軍,商討對付遊擊隊的策略。12月,把東南線指揮部改名為E集團軍群司令部,司令萊爾由他本人直接指揮。
萊爾在12月29日下達了開始發動攻勢的命令,攻勢被分為三個階段:“白色1”、“白色2”和“黑色”。第一階段是包圍比哈奇的遊擊隊陣地,然後在第二階段插入波斯尼亞遊擊隊控製的領土並消滅大部分遊擊隊。還有一個一直未能達到的第三階段:德軍計劃將切特尼克繳械,讓他們擔任輔助勤務。
1943年1月20日,被遊擊隊記載為第四次攻勢的戰役正式開始,德國馮·李爾中將指揮第7“歐根親王”黨衛軍師、第369“杜菲爾”外籍師、第714步兵師由北麵進攻;第717步兵師和烏斯塔沙約1萬人從東麵進攻;意大利第五軍以“倫巴第”師、“薩沙裏”師和約6000名切特尼克從西麵進攻;斯塔尼希奇上校指揮12000名切特尼克在黑山布防;意大利“穆爾傑”師在黑塞哥維那南部和東南部占據陣地以切斷遊擊隊的退路。
1月29日,比哈奇失守,但直到攻勢開始18天以後,從卡爾洛瓦茨進攻的第7黨衛軍師才和從薩納河橋進攻的717師會合,而原計劃是兩天。遊擊隊主力早已經跳出了包圍圈,向黑塞哥維那和黑山突圍。德軍隻是在格爾梅奇山包圍了約15000名無法隨部隊突圍的老弱婦孺,他們在搜山時殺害了3370人,而更多的人由於饑餓和嚴寒死亡,估計有2/3的難民喪生。
2月9日,拉多米爾·武卡諾維奇指揮無產者第三師擊破意大利人,奪取了普羅佐爾市,並沿著拉馬河河穀前進,解放了奧斯忒羅紮茨;科查·波波維奇指揮無產者第一師進到伊萬-塞德洛;佩科·達普切維奇指揮無產者第二師和達爾馬提亞遊擊隊解放了伊莫茨基、波蘇謝和奈雷特瓦河穀的亞布蘭尼察和德雷日尼察。這樣,三個師形成寬達八十公裏的戰線,徹底打垮了意大利“穆爾傑”師,俘虜2000人,繳獲15輛坦克和許多大炮。但是遊擊隊帶著超過十萬人的難民,病號和傷員一開始就超過二千人,而且不斷增加,最終增加到四千五百人,使得主力用了三周時間才經過波斯尼亞中央高地撤向奈雷特瓦河。德國人用這個時間趕了上來,包圍了奈雷特瓦河河穀的全部遊擊隊(大約兩萬人)。
3月6日夜,達爾馬提亞第二旅的突擊隊員們,徒手攀登被炸毀的亞布蘭尼察大橋,嘴裏咬著鬆開蓋的手榴彈。他們消滅了切特尼克的地堡。接著,達爾馬提亞的三個營和塞爾維亞的三個營強行渡過奈雷特瓦河,擴大了橋頭堡,他們從普倫伊山上的切特尼克隊伍中殺出一條血路,擊潰了全部切特尼克部隊。而河穀以北的德國人被無產者第二師牽製住了。於是,遊擊隊突圍成功。萊爾將軍沮喪地向統帥部匯報:“遊擊隊成功地渡過了奈雷特瓦河,全部人馬統統撤到黑山的北部去了……沒有繳獲他們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俘獲他們一個人、一個傷員,甚至連一個陣亡的遊擊隊員也沒有找到”。
而希特勒對此倒是有先見之明,他對戈林說道:“又有人報告說包圍了鐵托的六個師,但是我已經知道,結局會如何:用不了幾天,就會隻包圍他們三個師,接著是一個師,最後,當我們完成了包圍,那時我們將在包圍圈裏找到幾個凍僵了腳的意大利人和幾頭病驢。”
第六章 第五次反“圍剿”(蘇捷斯卡戰役)
雖然打破了德國人的第四次“圍剿”,但遊擊隊卻處於不利地位。白色行動已經並入黑色行動,這是一個新的更加危險的攻勢,而遊擊隊沒有時間休息、整編或選擇有利的地勢。鐵托後來曾說,一度是他們掩護所的群山,這次戰役中卻成為遊擊隊的不利條件。他們的機動性大受限製,以致幾乎未能逃脫。
鐵托原本打算把他的主力部隊朝東南方向調動到南塞爾維亞和塞爾維亞與黑山邊境的科索沃—梅托希亞,因為這樣可以與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以及馬其頓的共產黨遊擊隊保持接觸,進而可以協調整個巴爾幹南部的遊擊活動。但由於德國從東南方向迅速進軍,鐵托未能從這個方向撤退。
1943年5月6日,萊爾將軍下達了發動第五次攻勢的命令。這次他們的措施極其周密,連意大利人都沒有預先通知,結果順利地包圍了遊擊隊司令部及直屬部隊約16000多人,另外還有中央醫院的4000多名傷病員。敵人調集了大約七萬名德軍,包括第1山地師、黨衛隊第7山地師、第118狙擊師、第369步兵師、克羅地亞第4狙擊旅以及德國總參謀部直屬的特種部隊——“勃蘭登堡”團;另外還有意大利“陶裏嫩塞”師、“威尼斯”師和“費拉拉”師,烏斯塔沙 11000人,保加利亞第61、62團,共計約十三萬人。而遊擊隊總司令部直到5月15日才明白德軍發動了新的大規模攻勢,此時軍事局勢已經惡化:敵軍從四麵八方合攏,在馬格裏奇山坡占據了居高臨下的陣地,俯瞰蘇捷斯卡河穀,穀口則在蘇哈;遊擊隊如果要脫離險境,勢必要由東向西橫渡這個穀口。時機萬分緊迫,但鐵托為了等候英國代表團到達,還是把撤離時間推遲了36個小時。5月27日夜,代表團終於到達,如果再晚來24小時,是否能夠著陸都成問題。
一開始,遊擊隊嚐試向福查方向突圍,但這裏的德軍戰鬥力很強,無產者一旅無法突破。於是司令部在5月底決定,向蘇捷斯卡河穀突圍。無產者二旅在德國人到達前幾分鍾占領了位於德裏納河、蘇捷斯卡河與皮瓦河之間的武切沃高地,控製了這一要衝,從而使遊擊隊還保有一線生機。
德國人發現了遊擊隊的企圖,開始把主力調往蘇捷斯卡河穀。司令部決定把部隊分成兩路突圍:司令部、無產者第1師、無產者第2師及10個旅為第一集群,渡過蘇捷斯卡河向波斯尼亞突圍;第3突擊師、第7突擊師及6個旅、人民解放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和中央醫院為第二集群往回走,渡過塔拉河,往桑賈克突圍。納吉的波斯尼亞人民解放第一突擊軍(包括人民解放軍第4突擊師、第5突擊師、東波斯尼亞第6突擊旅以及波斯尼亞的全部遊擊隊)奉命從背後打擊德國人,以牽製敵人,保證主力突圍。然而,由吉拉斯指揮的第二作戰集群未能越過塔拉河,隻得重新追趕第一集群。
蘇捷斯卡戰役中的開路先鋒——無產者第一師師長科查·波波維奇,他後來被授予上將軍銜,並成為副總統
6月10日拂曉,達尼洛·萊基奇指揮無產者一旅突破了德國369師在巴利諾瓦茨的防線,科查·波波維奇來不及請示司令部,主動利用這一戰術突破口,指揮無產者第一師立即把突破口擴大,於6月12日到達並越過了福查—卡利諾維克公路,把德國的包圍圈甩在身後。當日夜,司令部和無產者第二師一起實施主要突破。 13日,主力越過了公路。防守這段公路的是德國的坦克部隊,無產者二旅的幾名炮兵不肯執行埋藏重武器的命令,還是攜帶著一門隻有三發炮彈的反坦克炮。他們隱蔽在公路旁的灌木叢中,等待敵人的坦克一直開到隻有10米遠的地方,用兩顆炮彈擊毀了前兩輛坦克,其餘的坦克不知虛實便後撤了,從而使第二集群的第7突擊師也追隨主力越過了公路。但隨後德軍得到了增援,完成了對公路的封鎖。第3突擊師開路的達爾馬提亞一旅雖然突破了堅蒂什特地區的防線,但他們沒有守住這個陣地,而是在德軍的壓力下分批向北突圍了,這樣,3師的主力和傷員們未能突破包圍。
英勇犧牲的第三突擊師師長薩瓦,1943年7月6日被追授人民英雄稱號。
6月13日拂曉,第3突擊師開始強渡蘇捷斯卡河,德國人躲在暗堡裏,等遊擊隊衝到很近的距離才猛烈射擊,許多人倒了下去,後麵的戰士開始畏縮不前。這時,師長薩瓦·科瓦切維奇(1905.1—1943.6,黑山人)大吼道:“共產黨員衝在前麵!”,身先士卒地衝上前去,部隊被激勵起來了,舍生忘死地向前衝鋒,他們一共摧毀了三十多個碉堡。在快要衝出封鎖線時,薩瓦師長被一顆子彈打中了額頭,當即犧牲,隊伍混亂了,大家開始自行突圍,大約有一半人倒在了封鎖線上,難以行動的重傷員為了不拖累戰友,紛紛自盡。第3旅政委博若·米萊蒂奇(桑賈克人)在突圍時股骨被打斷,舉槍擊額而死。傷病員們共有一千三百多人遇難,中央醫院的大約兩百多名護士和三十多名醫生也被槍殺。
到6月底,司令部和遊擊隊主力都已經突圍,進入東波斯尼亞比較安全的地帶。總共有六千多名遊擊隊員犧牲,有多少難民死亡,沒有確切數字,但是僅黑山的杜米托爾縣就有一千二百名平民慘遭殺害。德國人喪失了最好的時機,遊擊隊主力此後從未再麵臨被殲滅的危險,但事實證明德軍直到最後一直是一支善於隨機應變的頑敵,此後還有許多場你死我活的惡戰。
第七章 尾聲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駐紮在東南歐(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的意大利埃斯特集團軍群(含第二、九、十一集團軍)也奉命開始向戰區內的盟軍投降,這使得解放鬥爭有了新的大發展。當時,在南斯拉夫有意大利的十四個整編師和四個缺員師,收複他們的占領區,奪取他們的裝備而不讓德軍或切特尼克搶先對遊擊隊萬分重要。鐵托命令部隊全速進軍,占領達爾馬提亞海岸和沿海島嶼,尤其是斯普利特和希貝尼克這兩個裝卸港,以組織意軍逃跑並接收集中在那裏的倉庫。意大利“伊鬆佐”、“倫巴第”、“阿爾卑斯卡恰托裏”師被繳械;“威尼斯”、“陶裏嫩塞”和“佛羅倫薩”師投降。最終,遊擊隊成功地解除了十個意大利師的武裝,獲得了大量的軍火和庫存物資。遊擊隊擴充了大約八萬兵員,其中部分是意大利俘虜,他們誌願加入了遊擊隊為他們編設的特別部隊——“加裏波第 ”師和“加裏波第·納蒂索內”師。人民解放軍和遊擊隊的總人數上升到二十五萬人,解放區擴大為十三萬平方公裏,人口占南斯拉夫人口的近一半。
這時,德國在南斯拉夫的部隊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多——二十萬德國兵、十六萬保加利亞兵以及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偽軍。他們擔心盟軍在達爾馬提亞登陸,決心不讓鐵托控製達爾馬提亞海岸。不出幾周,他們就把遊擊隊趕出了大多數海岸陣地,以及除維斯島以外的全部島嶼。從1943年10月底到1944年1月中,他們采用新的、流動的反遊擊隊戰術,並用空軍配合,襲擊散布於遼闊地帶的、特別是波斯尼亞的遊擊隊,南斯拉夫戰史把這些零散的戰鬥稱為第六次攻勢,不過實際上這是大量分布在極廣闊地帶上的大量零散戰鬥的總稱,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役。雙方的戰鬥十分激烈,一些城鎮多次易手,僅福查就易手四十七次之多。總的來說,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犧牲,最悲壯的一次戰鬥發生在利姆河沿岸的普利耶波利市,由於密碼被破譯,德國人知道舒馬迪亞第一旅在該市休整,他們派出精銳的突擊部隊,在間諜的指引下一直摸到遊擊隊的駐地門口。當舒馬迪亞人確定他們無法突圍後,拒絕了德國人的勸降,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但最終遊擊隊勝利了,解放區進一步擴大,解放軍和遊擊隊的數量越來越多,而德國人再也無力發動類似的大規模進攻了。德國第二機械化部隊司令倫杜裏奇將軍報告說,遊擊隊的殘酷性和南斯拉夫的艱苦條件導致許多德國士兵要求調到俄國前線。
黑夜即將過去,黎明就要來臨,據南斯拉夫統計,人民解放軍和遊擊隊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共犧牲了305000人,在五次反“圍剿”中犧牲的不足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但是,這是最能代表遊擊隊犧牲精神、作戰意誌和成長曆程的五次戰役,由此證明,即使象當時世界上最訓練有素的德國軍隊,也無法戰勝這支衣衫襤褸、裝備落後的人民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