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軍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曲作者原來是朝鮮人(是上世紀出生在朝鮮的.......)

(2009-06-12 08:02:39) 下一個
Zt:軍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曲作者原來是朝鮮人
2009-6-12

鄭律成是我國傑出的作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國際主義戰士。1918年(實際上是1914年,以未成年人的身份掩護抗日活動)他出生在朝鮮半島南部(現屬韓國)全羅南道一個貧苦的革命家庭。他父親是個愛國者,三個哥哥先後為朝鮮和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1933年,年僅15歲的鄭律成隨著一批進步的朝鮮青年來到中國。他一邊在滬寧道上從事革命活動,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音樂。1937年10月,19歲的鄭律成懷著滿腔熱情奔赴延安,並於1939年1月在那裏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天傍晚,鄭律成參加完一個群眾大會,站在半山坡上,看到戰友們沐浴著夕陽的餘輝,成群結隊地奔向各自的崗位;正在操練的抗日戰士喊著響亮的口號,威武雄壯,全城內外歌聲四起……。這幅雄偉壯觀的圖畫,深深地印在鄭律成的心中。著名的《延安頌》就這樣在他胸中醞釀成熟。他請莫耶寫好歌詞,很快就譜出了樂曲。後來在毛澤東參加的一個晚會上,鄭律成親自演唱了這首歌。“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熱血在你胸中奔騰……”。《延安頌》表達了千百萬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熱愛延安的真摯感情。這支歌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從延安飛到前方,從解放區飛到國統區,直至海外。當時,很多革命者正是唱著這支歌,寄托著對毛澤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思念;許多國統區的青年正是唱著這支歌,披荊斬棘,衝破艱險,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在延安,哪裏有人群,哪裏就有《延安頌》的歌聲。很多人知道鄭律成的名字,都是從聽他的歌《延安頌》開始的。

  鄭律成從1937年到1942年,一直生活、戰鬥在延安,很多曾經跟他在一起工作的人都說:“如果說群眾的歌聲象烈火,那麽鄭律成就是一顆火種,他走到哪裏,哪裏就爆發出烈火般的歌聲。”在延安期間,他耳聞目睹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秋收起義、井岡山業績、遵義會議、二萬五千裏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開辟根據地……,這些都激勵著年輕的鄭律成,成為他音樂創作的食糧。在音樂家冼星海寫成的《黃河大合唱》的影響下,他同公木合作,寫了《八路軍大合唱》,把自己對人民軍隊的熱愛譜進了樂曲。大合唱中的《八路軍進行曲》後來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在隆重的開國大典上,這支名曲回響在天安門廣場上空。以後它又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歌。

  新中國成立以後,鄭律成的足跡踏遍了中國大地,到處尋找新的創作原料,到1976年12月7日他病逝的時候,為人們留下300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世界上兩個國家的軍歌都出自我國著名作曲家鄭律成一人之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和《朝鮮人民軍進行曲》都是他譜寫成的。

  鄭律成是朝鮮人,1914年出生在全羅南道光州楊林町。受父兄的影響,他自小就仇恨日本帝國主義。鄭律成1933年到中國參加朝鮮人革命組織“義烈團”,後加入“朝鮮民族解放同盟”從事抗日活動,同時學習鋼琴、小提琴和聲樂。1937年,他來到了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魯藝,抗大等校學習、工作。在這個時期內,他的音樂才華在革命群眾和廣大指戰員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演出的時候,他的節目很特別,用鐵絲把口琴纏掛在嘴前吹奏出悠揚的曲調,懷裏抱著曼陀鈴彈出動人的旋律,腳下踩著打擊樂器打出有力的節奏,一身三職卻悠然自得;有時他還會引吭高歌,洪亮抒情的男高音流露出一種感人的魅力;有時開會前,他會走上前台指揮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大合唱;有時他會靜坐在夕陽中,眉宇顯得英俊而剛強,落日把他的麵龐襯托得棱角分明。”這就是鄭律成在延安時留給他夫人、日後中國第一任女大使丁雪鬆女士的最初的印象。1938年和1939年間,鄭律成在延安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我們黨和八路軍對革命的一片赤誠,感受到了革命聖地延安的莊嚴和崇高。對我們黨和八路軍的無比熱愛,對延安的由衷的讚頌,使他的音樂創作進入了高潮時期,《延安頌》、《延水謠》、《保衛大武漢》、《生產謠》、《寄語阿郎》、《十月革命進行曲》、《八路軍大合唱》等等,一首又一首激昂澎湃的樂曲從他筆底下迸發出來,在古老的延安城裏回蕩。

  建軍初期,軍歌主要以古曲、民歌、舊軍歌、外國歌曲填新詞居多,新創作的歌曲比較少。如果說,誕生於1935年的《義勇軍進行曲》可作創作軍歌的標誌,那麽,以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的《八路軍大合唱》中的《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則是中國軍歌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的形成,或者說標誌著軍歌創作已經成熟,並在中國音樂史上聳立起一座重要的裏程碑。《八路軍進行曲》自1939年問世以後很快廣泛流傳於八路軍各部隊和抗日根據地,1945年後在華北等地區傳唱中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中,這首軍歌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之後的30多年間,這首曆經戰火洗禮的軍歌的歌名幾經變換,最後於1988年7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它集中表現了人民軍隊豪邁雄壯的軍威,具有一往無前的戰鬥風格和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首軍歌既是人民軍隊的形象的寫照,又是中國軍隊的音樂標識,廣泛傳唱於軍隊之中。它伴隨著我們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迎來了一次次的勝利和榮譽。 抗戰勝利之後,鄭律成帶夫人一道回到了朝鮮。他奉命出任朝鮮保安隊(朝鮮人民軍前身)俱樂部部長(相當於我軍文化部部長),全力以赴地投入朝鮮人民軍協奏團的籌建工作。他以旺盛的創作激情,為朝鮮軍民譜寫了《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朝鮮解放進行曲》、《圖們江》大合唱、《東海漁夫》大合唱等十餘部作品。在談到《朝鮮人民軍進行曲》時,中國音樂評論家和作曲家唐訶同誌曾評價道:兩個國家的兩首軍隊進行曲,均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這在世界音樂史上恐怕也是極為罕見的!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正是這首激昂的《朝鮮人民軍進行曲》鼓舞著在抗擊美軍侵略的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朝鮮人民軍戰士,使他們終將能夠和中國人民誌願軍一起打敗不可一世的美帝國主義。

  1950年9月,鄭律成的夫人丁雪鬆女士回國。不久,周恩來總理親自寫信給金日成主席要調鄭律成回中國。鄭律成手拿周總理的信件和金日成主席的批文遲遲不肯離開他正遭戰火蹂躪的家鄉。鄭律成說,我的同胞現在正在受難,在這個時候離開朝鮮,心裏非常不安。朝鮮的同誌就勸他:既然周總理親自來信要你回去,你切莫放過這個機會。說到心裏不安,你回中國去還有機會彌補。你還可以以一個中國音樂工作者的身份,再到朝鮮來,做援助朝鮮的抗戰工作,不也很好麽?

  1950年12月,誌願軍已勝利完成了第二次戰役,收複了平壤和三八線以北的廣大地區。作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創作組的成員,鄭律成和劉白羽、歐陽山尊、淩子風、李瑛等同誌一道去了朝鮮。據淩子風同誌回憶:那是在一座斷牆下邊約二三層樓深的地下室內。我們作為從中國來的客人,受到勞動黨中央的熱情接待。盡管外邊炮火連天,平壤已被敵人的炮火夷為廢墟,但地下室內卻寧靜溫馨,……,朝鮮東道主很熟悉劉白羽和鄭律成,餐桌上賓主交談甚為融洽,金日成和鄭律成還不時用朝語攀談,彼此開開玩笑。

  有感於兩國軍隊的大無畏氣概,鄭律成要求作家劉白羽:作一首歌給奮勇作戰的同誌們唱罷!就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他和劉白羽合作寫了《歌唱白雲山》,他和魏巍同誌合作譜寫了具有濃鬱朝鮮風情的《親愛的軍隊親愛的人》,他和歐陽山尊同誌合作譜寫了《中國人民誌願軍進行曲》和《誌願軍十讚》,這些歌曲,唱出了誌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凜然正氣。鄭律成的作品之所以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在於他寄予作品中的情感與祖國人民的心聲,與革命軍隊的意誌共鳴於一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